马集镇地图
马集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辖马集村、龙泉村、李圩村、鲁圩村、刘大元村、陈庄村、帅庄村、徐楼村、洛庄村、郭集村、方元村、文庄村、赵庄村、彭庄村、项元村15个行政村,166个居民组,总人口31081人。
社会经济
马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挖掘放大优势为抓手,初步形成了以服务城市为主的城郊型农业,以生产要素集散为特色的区域中心型服务业和以生产汽车配件、机械制造为主,新型建材、新型织造为辅的“两主两翼”型工业。全镇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招商载体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威龙、金派活塞环、星海化纤、新能源新型建材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
镇情概况
马集镇位于淮滨县中部偏西,距淮滨16公里处。西与新里、芦集毗邻,北与三空桥、固城接壤,东与台头到乌龙港为界,南与邓湾相连,面积68.4平方公里。
镇情概况
地处蒙城县西部,涡阳、蒙城、利辛三县交界处,居全国养牛金三角中心位置。北靠307省道,南临蒙太路,西连徐阜线和大京九,交通十分便利。马集镇是在今年4月全县区位调整后乡镇之中,由原马集、田桥两镇合并成立的,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177个自然庄、324个村民组、14853户、64869人,镇域面积101平方公里。日益便捷的交通网络。新的镇党委、政府成立后,把改变全镇落后的交通状况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决心改变马集相对“偏远”的环境。自2006年4月起,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县交通部门的支持,对田桥到马集路段,毁坏严重的1.5公里柏油路重新修建,并对307线到马集的9公里柏油路进行了修补,使进出马集的主要道路恢复了正常的运输功能,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2006年8月起,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村村通工程项目35公里,一期13个村完成配套资金200万元,使“村村通”工程顺利启动,目前,全镇已经建成标准水泥路8公里。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进入2007年,党委、政府把道路交通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待。对此项工作分三步实施:一是首先争取交通局支持,完成田桥到马集9公里柏油路整修工程;二是完成马集镇区内现有的“三纵四横”总计3.7公里的街道整修工程,在此项工程中,镇投入资金不少于50万元。目前,此项目规划已经完成,并在镇十二届人代会上通过;三是修建马集到洼窝总长约6公里柏油路。届时,马集北距307线9公里,南到蒙太公路5.5公里,马集到县城将由原来34公里(马集——田桥——蒙城)缩短为23公里(马集——洼窝——蒙城),大大加强了与县城及周遍乡镇的联系,彻底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初步构建了马集镇处于涡、蒙、利三县交界中心的位置优势。被列入蒙城县重点保护文化单位的“忠心祠”、“马公府”,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百年的风蚀尘掩也遮不住其精美豪华,更遮不住其主人风云变幻的一生。在朝鲜的抗日战场上,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京的战场上,在掩护慈禧和光绪皇帝逃亡的路上,直隶总督马玉昆矫健的身影,永远沉浸在了被岁月打磨光华的“忠武祠”中了。催人奋进的灿烂前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地方政府关于促进小城镇的若干政策,将马集建成一个布局科学,体系完善,充满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镇党委、政府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并委托了安徽建苑城市规划研究院的专家制定了马集镇镇村发展总体规划。一是科学提高城镇化水平。依靠政策支持,利用市场规律,引导群众热情,出台科学合理的措施,将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7.23%在近期(2010年)提高到27.6%,在远期(2020年)提高到48.1%。二是确立镇区、中心村、基础村三级结构。第一级,以镇区为基础,建立以个远期人口规模为2.3万人的镇区。镇区作为镇党政机关的所在地,统领全镇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二级,以13个行政村为基础,建立一个每村远期人口规模为500-1000人的中心村。中心村作为各村村委所在地,居民聚居区发展工业、服务业。第三级,以自然村为基础,建立一个每村远期人口规模为300人左右的基础村,进行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活动。三是确立“一心、两核、三区、四带”的空间网络格局。一心,即中心镇区——马集;两核,即田桥和闫集;三区主要包括东北经、中部、西南经济区;四带即一带指307省道,二带是马集镇区到307省道,三带指田桥到闫集公路,四指闫集到马集镇区公路。马集镇是在2001年4月全县区位调整后乡镇之中,由原马集、田桥两镇合并成立的,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177个自然庄、324个村民组、14853户、64869人,镇域面积101平方公里。新的镇党委、政府成立后,把改变全镇落后的交通状况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决心改变马集相对“偏远”的环境。自2006年4月起,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县交通部门的支持,对田桥到马集路段,毁坏严重的1.5公里柏油路重新修建,并对307线到马集的9公里柏油路进行了修补,使进出马集的主要道路恢复了正常的运输功能,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2006年8月起,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村村通工程项目35公里,一期13个村完成配套资金200万元,使“村村通”工程顺利启动,目前,全镇已经建成标准水泥路8公里。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进入2007年,党委、政府把道路交通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待。对此项工作分三步实施:一是首先争取交通局支持,完成田桥到马集9公里柏油路整修工程;二是完成马集镇区内现有的“三纵四横”总计3.7公里的街道整修工程,在此项工程中,镇投入资金不少于50万元。目前,此项目规划已经完成,并在镇十二届人代会上通过;三是修建马集到洼窝总长约6公里柏油路。届时,马集北距307线9公里,南到蒙太公路5.5公里,马集到县城将由原来34公里(马集——田桥——蒙城)缩短为23公里(马集——洼窝——蒙城),大大加强了与县城及周遍乡镇的联系,彻底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初步构建了马集镇处于涡、蒙、利三县交界中心的位置优势。
经济状况
共有乡镇企业550家,从业人员2425人,年上缴利税152万元。采取以“公司+农户”,“场+农户”的畜牧养殖业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饲养量达55万只(头),总产值达5000万元,该镇也是全县粮食主产区,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2.4万吨,农业生产总值达40000万元。
地名由来
马集原名马贾洼。抗日战争期间,马集南边十二里岔(岔镇),北边的谢集都设有日伪据点。农民、商贩不敢到敌占区做交易,便将集镇移到这里来。另外,因这里地处龙河、谢集等乡的中心,加上原来逢集的条件,诸如布摊、粮桶、豆腐担子、烧饼炉子、京货担子、杂货摊等买卖活动,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露天市场。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在集市的荒地上首先由马家、贾家两户砌房造屋,坐地经商,故名马贾集。解放后,靠近集的卢家营成立新民区,去贾改名为马家集,隶属岔镇乡管辖。1960年元月,由原岔镇、恒华两乡合并,成立马集公社。1983年进行行政改革,成立马集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