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地图
菏泽市相关地区地图:
人民生活
菏泽市国民经济正在持续健康发展。五年来,菏泽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具体工作指导上,坚持不断调整优化农业,重点发展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9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9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12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为326.7亿元和292.6亿元,三次产业40:36: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1.3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7.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7亿元;全进出口总额3.12亿美元,其中出口2.9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2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29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投资过千万元的在建项目489个。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较快,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经济在困境中实现较快增长,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企业总体效益明显提高。“商贸兴城、三产兴区”战略成效显著,商贸流通日趋活跃,专业市场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总量膨胀,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24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2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33元和413元,比1997年增长29.9%和68.5%,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64.14亿元,比1997年增长89.9%。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形势日趋稳定。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任务得到较好落实。顺利实施了乡镇规模调整,合乡并镇工作圆满完成。积极推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劳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政府提速初见成效。大力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了住房商品化进程。人民生活水平在稳步上升。牡丹之乡
菏泽市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明代已负盛名。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里就有“曹州牡丹甲齐鲁”之说,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后又有“中国牡丹之乡”之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富有历史传统的曹州牡丹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目前,该市牡丹种植面积已达5万多亩,品种多至600余个。历史上形成的包括药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戏剧曲艺、民俗学等多科在内的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菏泽成立了牡丹研究所、天下第一香学会、研究会,系统研究开发、利用牡丹资源,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自1992年起,我市举办了“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旅游、振兴经济”为宗旨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八届,是继洛阳牡丹花会后的全国第二大牡丹节会。每至花会,各种商贸活动、文艺活动珠联璧合,游客如织,商家云集,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牡丹产业已成为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花随人意,四季常开,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并远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牡丹已成为菏泽人的骄傲,并为菏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菏泽牡丹黑、红、黄等九大花色1156个品种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源产地标记注册认证!,菏泽牡丹园是菏泽牡丹最多的地方,来菏泽不可不去牡丹园。2000年,菏泽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牡丹之乡”。2006年,菏泽被评为“中国牡丹城”。我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书法家舒同曾为菏泽牡丹挥毫题下“曹州牡丹甲天下”。溥杰先生也曾经为菏泽牡丹留下过“天下第一香”的墨宝。菏泽牡丹还曾经被新闻界拍成电视、电影。新闻记录片《泰山南北》中盛赞:“菏泽牡丹甲天下,天下牡丹出菏泽。”每年4月中旬,牡丹花盛开时,菏泽都要举办“国际牡丹旅游文化节”。书画之乡:菏泽市历史上书画名人众多,宋代晁补之、李昭己、何氏家庭、曹氏家庭都为书画艺术留下了宝贵历史遗产。较知名的近代书画家有牛千古、李眉川等,现代有晁楣、田伯平、何方华、张得蒂、包备五、鲁风、吴东魁、曹明冉、杜中良、冯训文等。真正群众性的书画热活动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近年来发展较快,习书画者众多,书画热遍及城乡,各级各类书画展览活动不断,书画队伍逐渐壮大,老作者宝刀不老,后起之秀接连涌现。全市成立有各类书画协会、书画研究会等20多个,全国书协、美协会员5人,省级美协、书协会员200多人,每年举办各类书画比赛、展览、笔会等活动上百次,建有各类书画、美术专业脱产(业余)校(班)近百处。全市书画营销门市300多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形成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大军。目前,菏泽的书画产业已形成城市、乡村于一体的网络,如菏泽城内的马海书画产销一条街、曹县邵庄农民书画之乡已初具规模,巨野县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巨野农民绘画之乡”的称号,该县农民书画作者近2000人,年书画产值达2000多万元。曹州书画院作为全国地市级最大的书画院,建院以来已举办书画展览200多次。
戏曲之乡:菏泽市戏剧活动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异彩纷呈,享有“戏曲之乡”的美名。是山东梆子、柳子戏、两夹弦、枣梆、大平调、大弦子戏、四平调的发祥地,现有传统地方戏剧种山东梆子、柳子戏、两夹弦、枣梆、大平调、大弦子戏、曲剧、四平调和豫剧;曲艺有山东花鼓、山东落子、莺歌传书、山东琴书和河南坠子等。其中枣梆系全国仅有的,有“天下第一团”之称。菏泽戏剧历史辉煌,五彩缤纷。1954年郓城县工农剧社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其出演剧目《黄桑店》等获演出奖,主要演员也分获演员奖。同年,郓城县工农剧社调菏泽为地区柳子剧团。1959年又上调省,成为山东省柳子剧团。菏泽是山东梆子前身曹州梆子的故乡,巨野大姚班和定陶大兴班等古老山东梆子科班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大兴班解放后来到菏泽,定名为“菏泽专署人民剧社”,1958年调省,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牡丹区(原菏泽市)大平调剧团先后被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全省先进剧团”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剧团创作演出《张三李四》、《法魂》等大型现代戏在全省全国荣获多项大奖,特别是《张三李四》进京汇报演出后,受到国家领导人和戏剧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荣获“全国人口文化奖”;《法魂》在1995年荣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填补了菏泽地区没有“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的空白。1959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观看了定陶两夹弦《三拉房》剧目,1964年春,朱德委员长观看了柳子戏《向阳人家》等剧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看过菏泽的地方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有些剧目如山东梆子《老羊山》、《墙头记》、柳子戏《孙安动本》等,还被拍摄成电视、电影。地方戏曲在历届全国、全省戏剧汇演评比中,多次捧回大奖。九十年代,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于1995年参加了省第五届艺术节戏曲汇演获9项奖;1996年排演的现代戏《龙门渡口》(马家振编剧)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并在全省地方戏邀请赛上获12项奖,同时摄制成电视艺术片;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改编、排演的传统剧目《老羊山》,被山东省电视台摄制成电视艺术片,并在全国发行。菏泽市戏剧院创作演出的山东梆子现代戏《山东汉子》,取材于菏泽单县农民孟昭良脚蹬三轮车行程三千里,义送土家族残疾女返回湖南老家的真实事迹。2003年8月进京汇报演出,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戏曲金奖及最佳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男、女最佳演员6个单项奖;2004年9月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华新剧目奖及文华剧作、导演、音乐设计、表演奖;10月,赴京参加庆祝建国55周年献礼演出;2006年,参加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展演。《山东汉子》还曾荣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第八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大奖及导演、编剧、音乐设计等8个单项一等奖;2005年该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菏泽市枣梆剧团演出的《包公卖官》参加全省第七届文化艺术节演出,并获得九项大奖。戏剧事业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社会认可、颇有影响的著名演员,如任心才、刘君秋、刘桂荣、刘桂松、李京华、张文英、朱桂芹、王凤云、何西良、马金凤、崔兰田等。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任心才先生1956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他在《闯幽州》中饰杨继业,荣获演员一等奖。此外他还多次在省市会演中获奖。中年演员朱桂芹还夺得了第十六届全国戏剧“梅花奖”。青年演员刘翠芳夺得河南“香玉杯”戏剧大赛金奖。孙鸿雁、李俊山等9名青年戏剧工作者勇闯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戏剧擂台赛,并多次捧回大奖。目前,全市现有县区剧团11个,各类民间演出团体200多个。
武术之乡:历史上曹州为中原重镇,菏泽市人民历来崇文尚武,人才辈出,清朝科举中武状元2人,武进士30多人。流传的武术拳种如梅花拳、洪拳、猴拳、少林拳、太极拳等达39个之多。解放前菏泽各县大都建有国术馆。建国后,优秀传统武术艺术得到了弘扬,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武术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武术组织、社团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以国家、集体办、民办公助、集体与个人联办、个人自办等形式,组建有各类武术及社团1828个,其中学员在百人以上的武术馆校36处,较有影响的宋江武术院、曹州武术馆、东明县东方武术学校等招生都在千人以上。单县、郓城、巨野、牡丹区、鄄城等五县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郓城宋江武术院、单县民族武术馆、东明东方武术学校被评为全国百处优秀武术馆(校);群众武术活动遍布城乡,全市有80%的乡镇,40%的行政村开展有武术健身活动,全市有30多万人参与武术运动,男女老幼习武者到处可见。近年来,武术馆(校)办学水平逐渐提高,优秀人才成批涌现。从菏泽走出较有影响的武术、体育明星有全国武术全能冠军张玉萍、现代中国武状元陈超、举重运动员马文广和篮球健将穆铁柱等。特别是郓城宋江武术院的武术舞蹈“狗娃闹春”闹响了全国,跳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还有曾获得过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第一名的薛飞。
现代名人
政治舞台上有周自齐,何思源,何鲁丽,张茅,张成义,王三运,鹿心社,周长奎,王道玉,张广兴,李建国,张建启,马兴瑞,李育材,邓理,杨海滨,王尚宇,刘光磊,陈进行,傅华亭,魏钦公,刘兴胜,刘儒林,张光强,李坚,张龙之,王志成,黄献中,傅家祥,王崇仁,李居昌,李云川,张铁夫,马清明,李启胜,赵登禹,姜玉贞原国家土地资源局司长,现江西代省长鹿心社,军事家有刘成军等历史学家何兹全,水利学家张含英,还有文艺明星彭丽媛,李雪健,刘和刚等等,导演谷德显,著名画家吴东魁、徐翎超。体育名人穆铁柱,马文广,马文辉。面塑大师李芳清,穆绪建。市内著名医疗专家内科专家黄瑛,泌尿外科男科不孕不育专家贾良兴,妇科专家刘莲秋中医专家张汉起,消化内科专家张顺道,普外科专家李建军耳鼻喉科专家陈广杰儿科专家王金荣传染科付继荣眼科王艾寅类风湿性关节炎科闵伟琪皮肤病科张本法脑肿瘤科宋景元等等,气候资源
主要特点是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南北风频繁交替,气温回升较快;夏季高温湿润,常刮东南风,降雨集中;秋季雨量逐渐减少,风向由南转北,降温迅速;冬季雨雪稀少,多刮北风,气候干冷。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但是降水分配不均,再加常受北方大陆气团的影响,不少年份出现灾害性的天气。矿产资源
菏泽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国著名的优质粮棉林畜生产基地、全国三个农区畜牧大市和首批四个平原绿化达标地区之一。境内煤炭储量281亿吨,正在开发建设的巨野煤田是华东地区目前最大、最好的一块煤田;最近又在曹县发现一处已探明资源量在20亿吨以上的大型焦煤煤田。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5625万吨、273亿立方米,已成为中原油田重要的生产基地。产业基础较好,现已形成以电力、机械、化工、医药、食品、纺织、林产品加工为主,门类比较齐全、配套协作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化工产品、裘皮服装、果蔬食品、木制工艺品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菏泽已被山东省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化工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文化教育
菏泽学校:菏泽学院菏泽学院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建于1949年,是200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综合性本科院校。是在冀鲁豫区菏泽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8年改建为菏泽师范专科学校,至今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分为北校区、东校区、西校区三个教学生活区,占地面积1414亩,建筑面积近49万平方米。各校区花木繁茂,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建有近代物理、分子生物学、网络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运动生理等46个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042万元。建有2.67万平方米的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1.5万册,电子图书63万余册,常年订阅各类期刊资料3000余种。拥有现代化电子图书阅览系统,开通了清华同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信息子系统、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能满足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需要。学校现设有23个教学单位,拥有35个普通本科专业,37个普通专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读生万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350人,其中,教授(级)55人、副教授(级)363人;博士、硕士389人。聘任199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在教师中,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2人,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有12人被确定为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10人先后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浓化校园学术氛围。近年来,我校承担省级以上科研攻关课题30项,获国家专利10项,发表论文2500余篇,出版专著100余部。作为学校科研园地的《菏泽学院学报》,先后荣获全国高专学报一等奖、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和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山东省委、省政府和菏泽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菏泽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将加强菏泽学院建设列入“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点,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了多项支持政策。目前,菏泽学院二期工程规划方案已初步选定,按照这一规划,二期工程建成后,北校区总占地面积将达到1742.1亩,可容纳在校生25000人。菏泽教育学院、山东省广播电视大学(菏泽分校)、菏泽师范学校、菏泽农业学校、菏泽粮食学校(菏泽信息工程学校)合并升格为菏泽学院。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宋江武术学院,菏泽职业交通学院,菏泽职业学院,菏泽音乐学院,菏泽爱乐士吉他学校,菏泽技术学院,菏泽财经学院,菏泽二中,菏泽一中,菏泽信息工程学校,菏泽工业学校,菏泽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