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菏泽市地图 >
成武县地图
成武县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成武县交通设施完善:交通便捷。成武西靠京九铁路,北依新石铁路,南临陇海铁路,东接京沪铁路,京九铁路与新亚欧大陆桥在菏泽交汇,使菏泽成为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交通枢纽。跨济南和郑州国际机场200多公里,紧邻日东、济菏、菏兰、德商、宝连等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的菏徐高速东西穿越,德商、枣曹、定砀、东丰四条省级公路贯穿全境,公路密度137公里/百平方公里。已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准正在实地勘探2011年开工建设的菏鱼高速公路从县城南部横贯东西,设进出站口一个;同时“十二五”规划修建的郑州至青岛的郑青铁路的一部分枣曹铁路段(枣庄--微山--鱼台--单县北--成武南--曹县--兰考)亦从成武县城南部通过,并设成武站,这将结束成武没有铁路的历史,使成武成为郑青铁路线上的重要枢纽之一,为63万成武人民的出行提供极大的便利,为成武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电力充足:成武与华东、华北电网联网,属菏泽、济宁双电源供电,建有22万伏变电站1座,11万伏变电站3座,3.5万伏变电站12座,9000KW热电厂1处,2.2万KW热电厂1处,2×30万KW的电厂项目正在做前期工资。
开发区功能完善: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三条省级公路构建而成,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一期建设4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五通一平”,功能分区合理,2平方公里的“济南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园项目同步推进。
服务设施齐备:市内建有内陆口岸,海关、商检配套完善,与青岛港实现直通,货物进出口极为便利。县政务服务中心为客商办理各种手续,提供全方位服务。金融、通讯、医疗、保险、文化、娱乐等设施齐全,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

历史文化

概况:成武县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西周初文王子封于此,就是郜国,古成武即为郜国故都。成武秦时置县,。成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相马师伯乐、齐国名臣晏子以及当代思想家刘东显等名人的故乡。境内有文亭湖、伯乐墓等历史遗迹。文亭湖,是秦汉时期先民为防洪筑堤挖掘而成,面积近万亩,具有重要的蓄水、养殖、休闲、旅游开发价值。戏曲、武术、黑陶、瓷刻、发绣等地方文化艺术独具特色。
成武“田塔”---卧化塔:卧化塔,位于成武县大田集镇田塔村东,始建于唐朝初期,为鲁西南地区地面上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7年山东省文物局和省美术出南社把该塔编入《古建画集》。该塔为楼阁式,平面呈方形,由塔刹、塔身、基座三部分组成,全石结构,造型古朴端庄。塔顶两层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人为毁掉,地面现存五层,高5.4米。底层有塔室,南向,进深1.5米左右。塔室东西两壁分别有高90厘米、宽56厘米、厚11厘米的造像石一块,东壁造像石刻佛像三尊、其他造像32尊,石像左侧竖刻“大唐开元圣神神武皇帝供养”,右侧竖刻“大唐开元皇后供养佛时”;西壁造像石刻佛三尊,其他造像21尊。佛像最高的20厘米,最低的7厘米。此处原有规模宏大的庙群,二十世纪初毁于战火。
吉祥寺与释迦牟尼佛:成武释迦牟尼佛座落在白浮图镇吉祥寺旧址。该佛青石质,圆雕,高7尺2寸,重约5吨,造型古拙,衣朴无华,为南北朝时期雕像。吉祥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皇诏敕赐为吉祥院。大唐大历七年曾予重修或扩建。元代时,聂尚书又重修该寺院,并易名为聂家寺。当时有塔,其色白,故今犹传为白浮图云。后来人们又将聂家寺简称为聂寺。然据群众传说:“聂、灭”二字谐音,“聂寺、聂寺,灭寺、灭寺”犯了忌讳。由于更名的缘故,该寺院渐渐僧离客断,香火不继,以致从元至清数百年中,长无修缮,破落凋零。清末诗人李方秀慨而赋诗云:“为元为宋总难分,且对浮图说旧闻。佛子犹存半间庙,尚书并失一抔坟。砚池皎皎生明月,柜寺苍苍起暮云。只可今朝自怡悦,莫将感慨说纷纷。”,2001年9月10日,中国佛教协会宽忍法师亲临吉祥寺参拜古佛,遵之为“灵佛国宝”。11日欣然命笔赞曰:(一)浮图菏泽两逶迤,法法缘生未许疑。慨自吉祥三宿后,清凉热闹总相宜。(二)正值金秋万宝成,吉祥石佛化缘深。心仪菏泽留芳远,一路香花结胜因。

文亭山:成武县城西北0.5公里处,有土丘突出于城湖之中,高十余米,名文亭山,又名云亭山。传说春秋时,曾子与“三冉”(冉雍、冉耕、冉求)曾会文于此,后人于土丘上建亭纪念,名“会文亭”,这土丘便称为文亭山了。又传说:汉高祖刘邦,曾驻跸文亭山,上有五色祥云笼罩,所以文亭又名“云亭”,文亭山又名“云亭山”。
成武棂星门:成武县棂星门,旧为文庙大门,现是成武县干休所大门,建造于元代,全部为石结构,雕刻精美。是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棂星门三字为双钩雕法,棂字为金元时写法,下面三个口写成品字。暗含儒家文章天下一品之意。

走进古成武

推开厚重庄严、油漆斑驳的朱红色大门,踏上蜿蜒曲折、扑朔迷离的历史小径,让我们一步步走进早已远去的古成武,一路走马观花,一路探胜访幽。成武地处兵家逐鹿之中原,地势平坦,气候良好,物产丰富,雨水充沛,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特别适宜人类生存发展。因而,当若干年前先民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告别深山老林的栖身洞穴,告别徒手渔猎野味、采摘野果的单一本能生活,便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这方圣土安命立所,繁衍生息。他们钻木取火,他们制造工具,他们种植谷物,他们驯养家畜。于是,古老社会文明的薪火一点点燃起,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艰苦创造不懈努力,“天下之中”的至尊地位逐步确立,成武一带遂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于远古的自然环境十分艰苦,加之当时的生存能力极其低下,成武先民为抵御各种灾害和猛兽侵袭,往往以亲缘关系结成原始群落,傍水择高地而居,自西南至东北方向,自然分布于城区和田塔两大区域中心周围。为有效对付经常泛滥危及生存的滔滔洪水,先民们不得不堆积黄土筑高台而居。从现存于县境内的文亭山、大台、小台、吕台、斗鸡台、晏堌堆、高左堌、董堌堆、记河寺堌堆、盆罐窑堌堆等30余处大汶口文化遗址来看,无论堌堆之高大、数量之众多、区域之广泛、布列之密集,均远胜于周围地区。遗址内涵丰富,有房址、窑坑、盟台、墓葬;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石锛、石镰、石凿等石器,有骨凿、骨镞、骨镰、骨针等骨器及蚌器。由此可见,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成武就已成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一大中心。随着大禹治水的成功,先民开始“下丘居土”。于是,一批小规模的城邑慢慢出现,成武也逐步成为夏商时期陶器制作的中心之一。成武的陶器作坊以文亭山为中心,广布于西起西洼村、东至盆罐窑、南至南护城堤、北至张瓦房这一区域。区域内商代文化遗存丰富,出土的生活用具主要有鼎、鬲(lì)、斝(jiǎ)、甗(yan)、甑(zeng)、釜(fu)、鬶(gui)、盉(he)、盆、盘、碗、壶、罐、钵、杯、豆等陶器,以泥质陶为主,次之为夹砂陶、夹蚌沫陶,陶色主要有灰、黑、红,也有部分夹心,装饰以素面为主,间有少量方格纹、篮纹、绳纹、锥制纹、三角纹、波浪纹、菱形纹、圈纹、锯齿纹、云雷纹等,质地坚硬,表面润泽,手工和轮制兼有,烧制工艺已十分先进,且部分陶器置有圈足、三足和把手,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近年文亭湖中发掘出的大量官窑、陶井群、陶弯管,更证实了当时成武制陶业的盛况。境内的“江山府”(位于成武城西二十里处),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亳(南亳即今山东曹县,北亳即今河南偃师)的北大门“驿站”。据传,时有尧堤相连,自文亭山北通达“江山府”,堤北有一“阴路”(因济水之阴而名之)贯通,自成武西门至丰丘(今河南省长垣),专程运载“官窑之陶器”。公元前1041年,武王灭纣立周之后,为了便于统治,在全国实行第一次土地大分封,成武被封为郜姓诸侯国郜国,定都郜城(今山东成武郜鼎集村),周文王的第十一个儿子、周武王的异母兄弟姬载,被封为郜国的第一位国君——郜国公硕父。于是,郜国公硕父便成了天下郜氏的鼻祖,成武便成了郜氏家族的发源地。在分封仪式上,周天子将象征着郜国权力的传国重宝——青铜器郜史硕父鼎,亲自授予郜国公,鼎上铭文详细记载着“所赐庶民、臣仆、车马、戎兵、田地数目,以为国宝,世世保守”(郭沫若《中国上古史纲》)。公元前713年,齐国郑国鲁国联合讨伐宋国,郑国军队攻入郜邑,把郜国土地转让给鲁国。公元前710年,宋国的华督将郜史硕父鼎掠走,贿赂给了鲁桓公。公元前640年,《春秋》记载亡国之君“郜子来朝”。从此,在华夏浩如烟海的众多史册中,前后延续了三四百年的郜国,再也难觅任何踪迹。“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成武县,隶属东郡。从太史公《史记》中三处使用“成武”、一处使用“城武”即可确认,“成武”作为“千年古县”的悠久历史,可以上溯到两千二百多年前的大秦帝国。在此后长达两千余年的沧桑岁月里,成武伴随着中国历史的风风雨雨,也一直在不断变换着建制和隶属关系。西汉初,刘邦封彭越为梁王,成武属梁国;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属山阳国;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分属五县:中部为成武,东南部为郜城,东北部为昌邑,东部为西防,西北部为秺县;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孙建为成武侯,成武为侯国。公元九至二十五年,王莽建立新朝,改成武为成安。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顺为成武侯,成武为侯国;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刘顺迁六安太守,成武改为县,属济阴郡;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封刘长为济阴王,成武属济阴国;建初四年(公元79年),汝南王刘畅改封为梁王,成武属梁国;永元五年(公元93年),刘畅获罪,削成武,改属济阴郡。三国时期,成武属魏,辖于兖州济阴郡,西晋不变。东晋十六国时期,成武先后属于后赵(公元327年)、前燕(公元366年)、前秦(公元382年)、后燕(公元395年)、东晋(公元409年),均辖于高平郡。南北朝刘宋时期,城武属徐州北济阴郡(公元464年);北魏于郜城置城武县,仍属北济阴郡(公元497年);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裁撤郡县,升成武为永昌郡,治郜城,辖丰、沛、单父等地;北周改西兖州为曹州,成武属曹州。隋朝开皇初,废永昌郡,复置成武县;开皇十六年(公元前596年),于成武置戴州,辖成武、单父两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撤戴州,成武属济阴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戴州,治成武;次年,并金州,州治移金乡,成武仍属戴州;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撤戴州,成武改属曹州;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朱温于砀山设辉州,成武属辉州。五代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改辉州为单州,成武隶属之,历后晋、后汉、后周不变。宋金时代,成武隶属京东路单州;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又分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成武属京东西路单州;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南宋建立,成武属金国南京路单州。元代设省,成武属中书省曹州府。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尚宝铸印,误加为“城武”,属济宁府;洪武十年至十三年,并定陶县;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济宁降为州,兖州升为府,城武改属兖州。清初,城武隶属兖州府;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城武改属曹州府。民国初年(1913年),废曹州府,城武直属山东省;次年设道,城武属济宁道;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城武改属曹濮道;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废道设专员公署,城武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38年,国民党设山东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城武隶属之。1937年7月1日,日伪政权建立,城武属鲁西道,次年改属曹州道。1941年6月4日,于县东北部建立城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巨(野)菏(泽)金(乡)嘉(祥)城(武)五县联合办事处领导;9月,属晋冀鲁豫第十七专区(运西);1942年冬,划属第二十一专区(湖西);1944年8月1日,属第十一专区(湖西);1946年2月,属第三专区(湖西);1949年8月,属平原省湖西专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随湖西区改属山东省;1953年7月,湖西专区撤销,划属菏泽专区;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城武”复为“成武”,并定陶县东部,随菏泽专区撤销而隶属济宁专区;1959年菏泽专区恢复,恢复原建制至今。成武自古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从助秦穆公成就春秋霸业的相马鼻祖伯乐,到保卫慎公稳坐半世江山的战国名将苟变;从大汉开国元勋、游击战始祖梁王彭越,到披肝沥胆、忠心辅佐少主的秺侯金日磾;从东汉名士、经学家、千古大孝子孙期,到拥兵自重的乱世枭雄益州牧刘表;从战功卓著、五次封侯的三朝元老满宠,到名满天下、享誉九州的宋代五进士祝维岳父子;从天子御史、边关雄帅、宋代名相、博学鸿儒庞籍,到多谋善断、治平一方、公正廉明的贤臣马默;从造福桑梓、泽被后世的元代大农学家苗好谦,到明代连登三甲、举世瞩目的状元韩克忠;从刚正不阿、蜚声朝野的“清介官”郭玺,到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清代名医张于魏;从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北洋总理周自齐,到教书育人、鞠躬尽瘁的教育家宋还吾;从兢兢业业、以身殉国的红军卫校校长陈义厚,到新中国第一个武状元陈超等等。齐鲁大地多才俊,成武子弟更风流。数千年来,成武这块丰腴热土,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了数不清的英杰豪俊,他们或胆识过人,或德才兼备,或学富八斗,或叱咤风云,或建功立业,或造福于民,或千古流芳,或传诵至今。他们既是成武儿女的杰出代表,又像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镶嵌在成武历史的天空。成武历来是一方风水宝地,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孔子的得意门生、号称“十哲”的三冉(冉耕、冉雍、冉求),酬唱会文的文亭山,引武功告成的汉高祖刘邦驻跸;齐桓公盟会春秋五霸、煮酒论天下的斗鸡台,常使后世英雄豪气凌云。梁丘胜迹,令人感慨万千,流连忘返;汉泉宝地,古韵犹存,流芳至今。诗仙李太白登晏堌,斗酒吟佳句;文豪王禹偁立汉堤,妙手著奇文。伯乐故里,人文齐荟萃;孙期家祠,孝义共朝晖。西有“云山夕照”,东有“郜鼎遗春”;北有“寿峰朝曛”,南有“凤岭春云”。“西浦荷花”映日红,“魏村红树”展秋景;“堂沟樵唱”曲未尽,“菏泽渔歌”声又起;望“雁池秋月”生碧水,看“映湖晨烟”笼大地。田塔之上唐鹤飞,文亭湖畔星云聚。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被誉为“唐碑第一”;赵孟頫书《兵部侍郎张成墓碑》,为翰林墨珍;蔡邕书《张寿墓碑》,享国宝级待遇;马敬之书《苗好谦先茔碑》,大家风范,古雅可人。经典民歌《包楞调》、《花蛤蟆》誉满九州,成武大鼓技压群芳冠盖齐鲁;四平调剧目喜闻乐见脍炙人口,老银昌酱菜风味独特美不胜收。成武的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成武的人文景观林林总总,赏心悦目。无怪乎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和领导慧眼独具,把“千年古县”的桂冠首批加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成武。走进古成武,处处流光溢彩,处处铺锦叠绣。一不小心,双脚便会踏着秦砖汉瓦,走进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深处;一不小心,便会与伯乐拥抱,与刘邦握手,与李白唱和,与三冉会晤。

历史人物

伯乐:伯乐(约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马的作用已十分凸显。当时人们已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养马、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孙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相马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孙阳从事相马这一职业时,还没有相马学的经验著作可资借鉴,只能靠比较摸索、深思探究去发现规律。孙阳学习相马非常勤奋,《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少有大志的孙阳,认识到在地面狭小的郜国难以有所作为,就离开了故土。历经诸国,最后西出潼关,到达秦国,成为秦穆公之臣。当时秦国经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多养马。特别是为了对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故对养育马匹、选择良马非常重视。孙阳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其卓著成绩得到秦穆公信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随后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做好相马、荐马工作外,还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伯乐经过多年的实践、长期的潜心研究,取得丰富的相马经验后,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整理。他搜求资料,反复推敲,终于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书中有图有文,图文并茂。《伯乐相马经》长期被相马者奉为经典,在隋唐时代影响较大。后虽失传,但蛛丝马迹在诸多有关文献中仍隐隐可见:《新唐书·艺文志》载有《伯乐相马经》一卷;唐中叶张鷟写的《朝野佥载》、明人张鼎思著《琅琊代醉编·伯乐子》和杨升庵著《艺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记载。1973年11月到1974年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二、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就有一部失传已久的《相马经》帛书。《相马经》帛书上共七十六行、五千二百字,其中残缺五百字(有二百字可以查补,有三百字无法处理),因为这部古书没有相当的今本可以查对,所以一些内容,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但其第一篇就写到“伯乐所相,君子之马”,并且多次延用相马“法曰”和“吾请言其解”的措辞,说明这部相马经即使不是伯乐相马经原文,也是传承、吸收和发挥了《伯乐相马经》的成就写成的。此《相马经》内容包括经、传、故训三部分。经文部分,用韵文写成,类似于描写诗或赋。它把相马法的要领概括为:“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必相其余”。具体说就是:“欲得兔之头与肩,欲得狐周草与其耳,与其肫,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耆(鳍)与脊”。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帛书《相马经》的出土,展现了伯乐相马经的丰富内涵,也证明了《伯乐相马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相马专著在中国养马学、相马学等领域里的重要地位。伯乐在相马事业上孜孜探索,在研究医治马病方面也不懈追求,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畜牧兽医。有《伯乐针经》、《伯乐疗马经》、《疗马方》、《伯乐治马杂病经》等传世。在后世兽医学术的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兽医针灸发展探源》(作者为台湾大学畜产系教授林仁寿博士、柯飞、吴雨新博士)一文记述:春秋战国时代秦穆公时的监军少宰孙阳,擅长相马,精通兽医,后世尊颂,以其名而命名的兽医第一部针灸书——《伯乐针经》,为民间兽医用针之重要依据,历代畜牧兽医经典内均有针灸治疗的记载。台北市仁爱动物医院发行的《宠物情事电子报》,也有类似的说法:春秋战国,已经提出狂犬病、疥癣、牛猪寄生虫的人兽共用药物……秦穆公时的孙阳,擅长相马,精通兽医,其第一部针灸书《伯乐针经》,为民间兽医用针之重要依据。可以说,《伯乐针经》的出现,标志着家畜针灸学的形成。伯乐去世后,葬于故里。墓地就在今成武县伯乐集镇驻地伯乐村前。20世纪50年代犹存明嘉靖重修孙阳伯乐墓,虽饱经风雨和磨难,今墓址仍存。20世纪70年代,曾于伯乐墓前挖掘出伯乐残碑,上有篆书“孙阳”。现今伯乐集村孙姓村民口碑代代相传,都认伯乐是他们的“老爷爷”。村民们清明节都要来到伯乐墓给“老爷爷”烧纸;平时说话还避“伯乐”之讳,把韩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话,改为“千里马常有而老爷爷不常有”。(见《伯乐墓址考》)
周自齐:周自齐,(1871-1923)字子廙,山东省成武县周郑庄人。其曾祖周鸣銮,祖父周毓桂,其父周镐秀均为清朝官员,然都天府,教他虽出身于官宦进家但却少年孤贫,无以为家,其伯父周少棠领养。自齐生性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考入了广州同文馆,且学业出众,甚负才名。并为时任两于总督的张之洞所发现,举荐入京师同文馆。1894年应京兆试,中副榜,侍郎张荫桓很欣赏他,就将其推荐给中国驻大使伍延芳。周自齐出使美国十余年,历任数使,都很琦重他。累充领事、参赞,又代办使事。在美十余年,他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做了很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如争赎回粤汉铁路权,拟定中古税则,力争与美国签订禁虐待华二条约。旧金山地震,他带头募集资金,赈济危难的华侨等事迹尤为时人赞育。周自齐回国后在外务部,历任右参,左参,左右丞、参洊、侍郎等职。1911年袁世凯组阁、他被任命财政次长。后北洋政府屡次叠吏,周均位居要职。1922年3月周自齐署国务总理,同年6月2日-11日周摄行大总统职务,走到了他宦海生涯中的最高峰。然昙花一现,随着黎元洪的复职,周决定告别政界。1923年9月12日病故于北京。享年55岁,典礼部学士柯邵忞为其作墓志铭称之为“国之硕才”。正文:清华大学,多少高考生的“梦中情人”;水木清华,多少人向往的科学殿堂!,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周自齐令人感念的是,这间学堂是经由他手而诞生的。诞生的日期是1911年4月29日,周自齐是学堂的监督(校长),两位副监督是范源濂和唐国安。周自齐那年40岁,任清政府游美学务处总办(处长)已经两年,那时还把留学叫做游学。在他主持下,经过考试,选派直接留美的学生,前后有三批,共180人。这些学生中有:梅贻琦、金邦正、秉志、张子高;赵元任、竺可桢、钱崇澍、周仁、胡适;姜立夫、陆懋德等。胡适在第二批,应考者400余人,录取70人,后来鼎鼎大名的胡博士只考了个第55名。第一批更严,630多人应考,只取了47名。周自齐等掌握的原则是“宁缺勿滥”,学生的中文要通达,身体要强壮,品行要纯正,家世要清白,还不能有破相。美国参加了1900年攻打中国的八国联军,在中国庚子(1900年的干支纪年)赔款中,美国捞到了3200万两白银,约合2400万美元。美国承认此数超过了美国的“损失”,决定把1078万美元,从1909年到1940年,逐月偿付中国,但规定此款只能用于办学校和送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清政府在1909年6月就成立了上述的游美学务处。让周自齐来当总办。周自齐是山东成武人,乃父为官广东,他在20岁时考入广州同文馆(外语学校,后来也有数理化课程),因成绩优异,引起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注意而器重,保送到京师同文馆,1896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被推荐给清廷驻美公使伍廷芳,先后任使馆书记官、参赞及驻纽约、旧金山领事和游美学生监督。以他的学历和资历,当游美学务处的总办,是适合的。成立学务处的同时,又设立了游美肄业馆,即按美国标准,对学生进行短期训练,每年择优送美国留学。这个馆后改名清华学堂,周自齐从选定校址,购地,建校,到聘任教员,都很费了心血。他可说是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开学录取的第一批学生有金岳霖、戴芳澜、侯德榜等人。

中天绿业生态园:成武生态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开发面积120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共分为三个区域,西部是康体会展区,中部是生态餐饮、垂钓采摘区,东部是休闲度假区。这一项目建成后,将集农业科技、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议接待、文物展览于一体,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行政区划

成武县现辖11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文亭街道办事处、永昌街道办事处、大田集镇、天宫镇、汶上集镇、南鲁集镇、伯乐集镇、苟村集镇、白浮图镇、孙寺镇、九女集镇、党集镇、张楼镇。:历史沿革:1988年5月4日,撤销徐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汶上集镇。1994年12月29日,撤销伯乐集乡、苟村集乡,设立伯乐集镇、苟村集镇(鲁政函民字[1996]67号)。1995年10月23日,撤销南鲁集乡,设立南鲁集镇。1998年12月23日,撤销白浮图乡、孙寺乡,分别设立白浮图镇、孙寺镇(鲁政函民字[1998]38号)。2000年,成武县辖9个镇、9个乡。总人口596339人,各乡镇人口:成武镇80481、天宫庙镇25889、孙寺镇33024、苟村集镇40178、白浮图镇22830、大田集镇43734、南鲁集镇40107、汶上集镇41546、伯乐集镇44695、宝峰集乡18901、党集乡32455、桃花寺乡21456、张楼乡30459、孙庙乡17226、郜鼎集乡31524、康集乡14576、智楼乡23610、九女集乡33648。(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2年2月22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成武县撤销九女集乡,设立九女集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成武县辖10个镇、2个乡。后宝峰集乡划归汶上集镇。2010年撤销党集乡,设立党集镇,原辖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张楼乡,设立张楼镇,原辖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成武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文亭、永昌2个街道办事处。

成武方言集锦

天文类:天天地儿——太阳,天朗地儿——太阳光,月明地儿、月姥娘——月亮,拉尾巴星——流星,滴点——下雨,雾汲——毛毛雨,雾拉雨——细雨,面条子雨——不紧不慢的雨,箭杆子雨——急雨,浪浪儿、凉影儿——遮住太阳光的阴凉处,晃了——阴雨天转晴,月黑头——没有月亮的夜晚
地理类:陆(liu)地——地面,林——墓地,地工——地基,围子——围村壕沟,埗土——尘土,堰梗子——田间小坝,条路边子——靠路的田地,窑窝——泛指住的地方,当院——院子,当门——室内正对门的地方,茅的---厕所,堂屋里---主房
时令类:先门、门先——很久以前,年时——去年,前年——前两年,大前年——前三年,后年——后两年,大后年——后三年,晚两年、晚二年——晚几年,麦(mei)罢——麦收之后,今门儿——今天,夜儿门儿、夜儿——昨天,明儿——明天,过明儿——后天,大过明儿——大后天,复胧明儿——黎明,蹭蹭(ceng)、蹭起来——早晨,挨儿黑儿、掖帮黒儿——天刚黑下来、傍晚,黑下、黑喽——夜晚,多等儿——什么时候,横哼——下午,木冷——睡着一段时间,瞌梦眼——睡着一小会,白至里——白天,一蹦儿——一段时间、一段路程
器物类:门堑子——门槛,门鼻子——门上的吊扣,酒瓯子——小酒杯,砘窑子——石臼,砘头——与石臼配套的捣器,炮声、炮仗——爆竹,火鞭、机器鞭儿、——编成串的爆竹刺花——放礼花,气窝的——有尾喷火腾空的礼花(窜天猴),风掀——风箱,铁木掀---铁锹
人品类:俩夹儿——扒手,后婚——再嫁的女人,二婚头——再婚的人,填房——妻子死后再娶的妻子,败坏头——毁坏东西的人,愣头青、二青头——莽撞出风头的人,拧筋头——特别固执的人,眼子头——不会办事的人,肉头——不开明的人,老冤——受欺负的人,尖头棒子——斤斤计较的人,抑歪头——刁顽的人,家伙头——吝啬的人,撮(zuo)挤——小气,够头干——自私的人,死八板——办事死板的人,祸事鸟——好挑弄是非的人,绝(zuo)户头——没儿子的人,干绝(zuo)户——没儿女的人,窝囊废——没能力的人,半吊子、二百(bei)五——做事鲁莽的人,半熟(fu)——不精明的人,下三儿——卑贱的人,下才——贪婪,下才烂——贪吃的人,能豆子——好逞能的人
称谓类:哒哒——父亲,娘---母亲,大娘--伯母,二大娘---二伯母,兄类---弟弟,大羔子---大儿子,垫窝儿——最小的(泛指家畜),姥爷——外祖父,姥娘——外祖母,玛吗——姑母,外头人——丈夫、男人,家嘞——妻子、妇女,跟前的——儿子,老嘞、老哩——长辈,公母俩——老夫妻俩,两桥两拽——连金,小嘞——对小男孩的爱称,掬匠——厨师,妮——对小女孩的爱称,问事哩——主持人,阿拉扎——无赖
身体器官类:脖拉梗——脖子,额拉盖子——眉发之间,脑背勺子、后脑勺子——头后部,胳肢窝、胳拉肢——腋,格拉拜子——膝盖,踝子疙瘩——踝骨,耳瓜子——手掌,脚骨拐——脚掌与脚大趾间侧突部分,腿柯拉——两腿之间,美眉咪咪——乳房、乳汁,眵马糊——眼屎,耳蝇、耳蛹——耳屎,腮帮子——腮,腚垂子、腚帮子——臀部
疾病类:不大好、不大得——有病,冻着——伤风感冒,害眼——患眼疾,作心——胃泛酸水,汗解病——伤寒,缺乎眼——夜盲,跑肚——拉肚子,点花花——种牛痘,害病——妊娠反应,干哕——呕吐,噎食——食道癌,倒食——胃癌,炸腮——腮腺炎
服饰:汗褂子——中式男单上衣,布衫子——中式女士上衣,大衫子——长衫,大夹袄——两层长衫,大袄——长棉袍,战带——男外用长束腰带,砍夹子)——坎肩,卫身衣——针织内衣,耳哄子——耳帽,泥屐子——踏泥水的木屐,围脖——围巾,坠子——耳环,假廉子——假发,裤腰带——皮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