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浮图镇地图
白浮图镇相关地区地图:
特色产业
白浮图镇产业近年来,该镇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芸豆35000亩,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20000多亩,形成了以白浮图镇为中心的全国最大的无公害大棚芸豆生产基地。芸豆产业,该镇芸豆不仅注册了“翠博”牌商标,还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从种到收全部按标准化组织生产,以芸豆研究所为龙头,形成了生产、包装、检验、销售一体化经营,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特别在东北三省,只要有蔬菜市场,就有白浮芸豆,市场占有率高达20%以上。目前,该镇已顺利办理有关手续,成功申报“中国芸豆之乡”。面积与产量:自1992年以来,全镇大蒜面积逐年扩大,2000年扩大到6万亩,2001年以来,每年均种植8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83%以上,年产大蒜11万余吨,蒜苔3万余吨。
主要品种:对于大蒜品种的命名,特别是大蒜的品种名称,近几年来主要以红皮和白皮来区分,至于具体的名称,国家并未有严格的规定和命名,主要是以引进地为名,但大多是蒜种经营商为吸引蒜农而自已根据产地或实际需要而自我命名,所以说大蒜的具体品种名称比较乱,主要还是红白两大系列。①红皮大蒜(也称紫皮杂交大蒜)。目前,主要品种有:金(乡)丰1号、金(乡)丰2号、德州1号、永年紫蒜、嘉祥红皮杂交1号、成蒜1号、成蒜2号、苍山杂交1号。②白皮大蒜。目前,主要为:金乡脱毒白皮蒜、莱芜白皮大蒜和苍山白皮2号,主要以莱芜白皮大蒜为主,占白皮大蒜的80%以上。从目前种植的情况看,红皮由于比白皮大蒜易种易管,抗病能力强,产量高,成熟后容易凉晒与保存,在种植面积上明显高于白皮大蒜,具体比例为:红皮蒜占全镇大蒜面积的75%;白皮占25%。
加工情况:全镇共有226门恒温库,56家蒜干、蒜粉加工企业。主要从事加工的企业如下:①富得利公司该公司2005年7月份开工生产,主要从事蒜干和圆葱片脱水加工,其加工蒜干的能力为日产10吨左右,由于加工蒜干受市场大蒜的制约,所以一般一年只能生产10个月左右,这样,其年产蒜干应在3000吨左右,加工大蒜12000吨以上。②鑫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大蒜出口和蒜干、蒜粉、蒜粒的加工,但是,目前,由于资金问题,其蒜干和蒜粉、蒜粒生产线还未能上马,现在没有生产大蒜制品。③诚信公司该公司主要以包装出口大蒜为主,其不搞大蒜深加工。④宏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由谢楼村村民谢京波和上海客商联合投资所建,始建于2001年,选址于谢楼村工业区。公司占地12亩,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拥有全套蒸汽式蒜干生产设备和蒜粉、蒜粒生产线,企业固定资产达500万元,现有员工62人。其主要产品为蒜干、蒜粒、蒜粉,以出口成品蒜粒、蒜粉为主。由于受气候的影响,每年加工生产时间为10个月,企业年产蒜粒、蒜粉3000吨左右,可加工大蒜12000多吨。⑤蒜干生产企业主要以蒜干厂为主,大部分为小型作坊式的,一般占地面积在6—10亩左右,年加工能力在300吨左右(一般只生产6个月时间),全镇有这样的蒜干厂52处,如果全部投入生产运营,年可加工蒜干16000吨左右,可加工大蒜64000吨左右。但是,蒜干厂一般在市场大蒜价格较低时才生产,蒜价高时,大部分不生产。据调查了解,今年全镇有80%左右的蒜干厂生产运营,且大部分处于间歇式生产状态。
销售情况:大蒜主要以销往国内和间接出口为主,70%左右间接出口到国外市场。虽然该镇有6家企业已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基本上还是靠代理商间接出口,只有2003年由粤海冷藏实现了较小量的自营出口,其后,均未出现自营进出口。近几年从大田集镇市场及冷库通过代理出口大蒜的量为:①2001年,6万吨。②2002年,9.6万吨。③2003年,15.2万吨。④2004年,18.4万吨。⑤2005年,22万吨左右;⑥今年,预计在25万吨以上。
财政贡献:由于大蒜面积大,种收时间相对集中,需用劳动力较多,该镇鼓励富余的劳动力到劳动力紧缺的群众那里打工。据统计,每年大蒜种植、蒜苔收获和大蒜收刨期间,就吸收镇内3000余名富余劳动力,同时还雇用周边县乡的农民工1万余人。充分利用大蒜加储企业,鼓励部分农村富裕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身到大蒜企业中去。全镇200多家大蒜加储企业每年吸收固定农民工2000余人,季节性短工4000余人。充分依托大蒜市场吸收用工,每年5—9月份大蒜、蒜苔上市期间,镇内有3000多劳动力设点收购,5000余名富余劳动力从事贩运、装卸、包装和运输等。大蒜销售旺季,每天仅临时计件挑选工、包装工就多达6000余人,每人每天纯收入都在30元以上,多者高达100余元。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镇有1000余辆机动车常年为大蒜加储企业运输原料及产品,带动了200余家餐饮服务业的发展。近几年,该镇的大蒜储藏、加工企业年缴纳国地税总量在600万元左右。
主要特点:一是大蒜品质好。该镇种植的大蒜是国内著名的红皮杂交、白皮脱毒等优良品种,尤以白皮脱毒面积最大,所占比重更高;农民在大蒜种植管理上重科学、操作规范、不施高毒、高残留药物,基本实现了标准种植,所产大蒜个头大,外观美,品质过硬,全国闻名。二是经营品种多。由于全镇蒜粒、蒜粉、蒜干和蒜蓉等蒜制品企业多,加之恒温库等保鲜企业重多,每年,大田集镇有大蒜、蒜苔、蒜米、蒜干、蒜粉、蒜粒、蒜蓉等10余个品种供应市场。三是供应持续时间长。由于镇内保鲜储藏企业和加工企业多,且大蒜及其制品易储易放,保存时间较长,一年四季都有大蒜及其制品供应市场。四是销售范围广。大田集镇大蒜及其制品通过本地市场和销售网络,除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外,还直接出口到韩国、日本、印尼、新加坡、俄罗斯、阿联酋、也门、法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是出口比例大。在所有大蒜及其制品中,大蒜70%以上出口到国外,蒜粒、蒜粉等大蒜制品90%直接或间接出口到国外。
经济建设
2007年全镇种植无公害中温大棚芸豆38000亩,亩均效益可达5000多元,人均单项增收近2000元,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20000多亩,形成了以白浮图镇为中心的全国最大的无公害中温大棚芸豆基地。种植大蒜30000亩,亩均效益可达4500元,人均增收1200多元。目前,该镇芸豆不仅注册了“翠博”商标,还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从种到收全部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特别在东三省,只要有蔬菜市场,就有白浮芸豆,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在此基础上,该镇还积极推广“五种五收”耕作模式,大棚芸豆间作甘兰、接茬种植西瓜,西瓜间作玉米,玉米间作秋芸豆,累计亩效益8400多元,是种植纯粮作物的8-10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该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市场,结合自身实际,对芸豆和大蒜进行深加工,并成功进行了新产品的开发,成功注册了“翠博”牌商标后,对芸豆和大棚进行标准细加工,真空包装,并开发出酱芸豆、芸豆汁、大蒜干、蒜粉等系列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深受用户青睐。几年来,白浮图镇政府芸豆、大蒜协会及农民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兴建了容量为2.2万吨的恒温库群,另建了十余家大中型蒜干、蒜粉等大蒜深加工企业,刺激了大蒜市场,增加了自我消化和抗风险能力,政府投资了300多万元建成了标准化芸豆、大蒜销售市场,并规范了市场秩序,完善了服务,努力保持了良好的销售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白浮图镇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以芸豆大蒜种植、轻工业和养殖业三大主导产业。禽类、畜牧养殖形成了六大基础,畜禽存栏量30万只,牲畜存栏量2.2万头以上,镇政府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绿野塑编、赛科思电能科技公司、双阳食品、图强冷藏、连成蒜业等数十家企业,吸纳职工2000余人,博士生3人,硕士生3人,本科生40余人,大中专毕业生100余人,工业生产主要为化工、机械制造、蔬菜加工、木材加工。主要产品有:透明亮袋、木制工艺品、防潮变压器箱、毛纺织制品、纯净饮用水。建有规模开发区两处,农业科技示范园两处,以及农业生产企业4处。农牧业主要以鲁西黄牛、蛋鸡、獭兔、育肥猪为主,建有两处大型养猪厂和3处蛋鸡养殖基地等。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建成现代化的集市物资交流市场,建成菏泽市一流的两处中学,8处定点小学,实现了柏油路村村通,人均占有率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了每个村庄。2006年全镇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收入总额9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500多元,是成武县综合实力三强乡镇之一。全市人均现金收入第五名,是菏泽市两个文明建设和计生管理先进乡镇,是山东省社会综合治理和治安工作先进乡镇。名胜古迹
刘氏节孝坊,坐落在成武县白浮图镇官庄村隅首,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旌表邑处士徐格妻刘氏建,该坊全石结构,歇山顶,四柱三门三楼式,高9米,宽9米气势雄伟,雕刻精细,令人赞叹,七十年代曾遭到一定破坏,坊脊顶部龙吻兽饰全被毁掉,并把最上层的横梁拉断了,该坊虽残,但仍具有较多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1992年6月该坊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源优势
白浮图镇盛产无公害大棚芸豆、大蒜、玉米、棉花、西瓜等农产品,质优价廉,物产丰富。并有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企业用工方便可靠,工作效率较好。水电充足,土地资源丰富,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工业园区
白浮图镇工业园区成武工业园区位于山东省成武县城区东部,在2003年8月开始筹建,2005年3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工业园区党委、管委会,实行了区村合一,行使县委、县政府赋予的党建管理、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职能。工业园区一期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省政府核准起步面积4平方公里。200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省级开发区。近年来,成武县委、县政府发出“举全县之力,兴工业园区”的号召,使园区各项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高起点科学规划:成武工业园区依托德商路、定砀路、枣曹路三条省道构建,园区管委会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集成配套,功能完善,区村合一,滚动发展”的思路,聘请专家对工业园区进行了精心规划设计,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部分区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功能划分五大功能区:即以达驰电气为主的机械制造加工区,以东力雅为主的木材加工区,以大地玉米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区,以银翔纺织为主的棉纺织加工区;以文亭街、伯乐街、先农坛街两侧为主的商务服务区。以园促区,以区带园。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投入、大开发战略,区内基础设施投资已累计完成1.2亿元。修建高标准路段22公里,安装路灯900余盏,形成了“四纵六横”的路网格局。2005年以来在济南市的对口帮扶下,在工业园区的中心位置规划3.8平方公里建设成武(济南)工业园,一期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已全部实现“五通一平”,二期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2007年下半年完成全部配套设施。目前济南工业园基础设施已完成投资4120万元,修建了南环路、先农坛路、文亭路、北环路、顺河西路、泉城路共六条道路以及供电、供水、排水、供气、绿化、通讯等配套设施,修建道路总长10公里,架设供电线路8公里,铺设供水管线10公里,其他各种管线26公里,安装路灯600盏。同时,在2006年筹资800万元开工建设了先农坛路和文亭路两条区城连接线,实现了工业园区与城区道路的全面对接;筹资800万元对永昌路、伯乐街工业园区段进行了翻修;投资6399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项目载体功能大大增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目前,成武工业园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资产总额21亿元,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7.9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亿元,上交税金8539万元。达驰公司生产的“达驰牌”变压器先后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国家质量免检产品”,实现了全市零的突破。大地玉米生产的“尽美牌”淀粉,也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为使更多的项目落地,工业园区不断创新招商思路,拓宽招商渠道,建立了招商网站,并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了12人的专业招商队伍。截止目前,区内新入驻项目共有55个,2006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其中有20个项目已建成投产,35个固定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正在建设,另有一批项目正在论证、洽谈、选址中。
服务环境简捷高效:成武工业园区以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为导向,全力打造国际防真环境,实行“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管理,一站式服务”。成立了工业园区环境服务站,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实行“封闭式管理和协同式检查制度”,对职能部门的检查,由县优化环境办公室出具证明,并由工业园区管委会派员协同,方可入企业检查,有效治理了三乱行为。实行“项目代理”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入区项目手续,全程代办。建立了企业发展环境档案,为企业商务用车和货车办理了绿色通行证,发放重点企业保护牌。实行“无费区”政策,对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建设期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除上缴国家、省、市部分外,地方行政性收费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