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菏泽市地图 >
郓城县地图
郓城县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专业服务: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一城两区双轴三带一外环"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区人口达到15万人,郓州宾馆、七星华誉大酒店、花园大酒店、水浒大酒店、圣达大酒店建成营业,服务接待水平明显提高。
电网交织:邮电通讯现代化与国内同步。全县程控自动电话达到20万门,固定电话装机用户1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万户,宽带用户1.2万户。郓城县是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示范县,17个乡镇、170个行政村建成文化信息共享网络。全县通有线电视行政村达到160个。电力供应充足。境内共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35千伏变电站17座,并全部实现了无人化值守。整个电网形成了以5条与省相连的110千伏线路为中心、35千伏线路为骨架、10千伏线路相配套的供电网络。
交通便利:郓城县基础设施完善,京九铁路纵贯全境45.5公里,设有3个客货站,欧亚大陆桥在这里与京九铁路交汇。济菏高速、日东高速穿境而过,德商高速正在建设。220国道、省道聊商路、济董路交汇于县城,县城距济宁机场30公里;县境内公路纵横成网,全县地方公路通车里程达2300公里。

产业优势

郓城产业优势突出。棉纺织、木材加工、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和搪瓷、钢球、酒类包装三个特色产业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全县棉纺织业发展到260万纱锭,织机1.2万台;木材加工业户6100家,年加工能力350万立方米,入选“山东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畜产品加工企业192家,年肉类加工能力达到6万吨,羊肉出口量约占山东省的90%;搪瓷年生产能力5万吨,入选“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特别奖”,被授予“中国日用搪瓷产品生产基地”;钢球年生产能力5万吨,占全国低碳钢球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酒类包装企业发展到360多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酒类包装生产基地。

医疗卫生

机构设置:卫生局机关设有办公室、人事科、医政科、社会卫生临督科、计划财务科、爱卫会办公室(副科)。1998年全系统有45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其中县直有:县人民医院(正科)、县中医院(正科)、县卫生局公共卫生监督所(正科)、县防疫站(副科)、县妇幼保健院(副科)、县直公费医疗门诊部、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县卫生职丁中等专业学校、县药检所、县结防所、县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县红十字会办公室等12处,乡镇卫生院33处(武安、杨庄集、侯集、郭屯、玉皇庙、程屯、黄安为十心卫生院)。1998年12月,根据县委的意见,县卫生局公共卫生监督所与县防疫站“一套班子、两个机构、两块牌子、合属办公”。1999年11月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流,确定县卫生局公共卫生监督所、县防疫站、县妇幼保健院、县公费门诊部、县药检所、县地办室、县红会办、县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医院、县中医院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2000年10月县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职能划归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人、财、物全部移交。2001年4月底,随着乡镇的合并,33处乡镇卫生院随乡镇建制合并为21处。2001年7月15日县编委确定将县药检所改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随着2002年1月1日全县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谱施,县直公费医疗门部于2001年撤销。
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卫生部门共有32处医疗卫生事业位,其中县直11处,乡镇21处,在职干部职工4348人(在职3764人,离退休584人)在职人员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430人其中正高技术职称20人,副高技术职称124人,中级技术职称596人,初级技术职称1996人。各类医疗机构开放病床1489张。全县有行政村卫生室(所)421个,从业乡村医生1558人,基本上形成以县级医疔卫生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行政村为甚础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产业结构

内外贸易、旅游业: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9年,我县积极围绕拓市场、促消费、扩内需,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消费品市场呈现购销两旺、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9.98亿元,增长20.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81亿元,增长11.0%。在全部消费品零售额中,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37.32亿元,所占比重为54.3%。对外贸易形势好转。2009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74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出口总额7004万美元,同比增长14.2%;进口总额456万美元,增长141.1%。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1450万美元。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我县通过完善规划、加快景区建设、扩大宣传、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有力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完成了2个景点建设,举办了1项文化主题活动。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69.8万人次,增长36%。全年旅游社会总收入30100万元,增长63%。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投资结构优化。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0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7%。其中:县城镇投资26.76亿元,增长36.11%,农村投资18.29亿元,增长12.55%。从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0.39亿元,增长11.43%;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4.51亿元,增长30.18%;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0.15亿元,增长12.15%。
工业、交通运输和建筑业:工业生产企稳回升,结构不断优化。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1家,比上年末增加22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14.7亿元,比上年增长31.8%。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2.5亿元,增长23.8%。全县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6.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7%,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5.04亿元,增长23.69%;实现利税总额24.08亿元,增长14.76%,实现利润11.9亿元,增长23.97%。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公路建设进度加快,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2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1.1公里。2009年全县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2913万吨,比上年增长8.34%,货运周转量820404万吨公里,增长10.11%;客运量15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8%,客运周转量57689万人公里,增长11.47%。建筑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558万元,期末从业人员10886人,全年房屋施工面积512926平方米。
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2009年,我县继续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通过扎实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推动了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对促进我县农业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比价)完成47.94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农业产值28.6亿元,减少3%;林业产值0.95亿元,增长1.0%;牧业产值16.21亿元,增长10.3%;渔业产值1.00亿元,增长2.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9亿元,增长21.9%,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3%。农作物播种面积相对稳定,但是粮食播种面积增加较多。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9.9万亩,比上年增长0.9%。粮食播种面积236.1万亩,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33.84万亩,比上年增长4.2%,秋粮播种面积102.26万亩,比上年增加94.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3.79万亩,比上年减少52.09%。其中,油料面积10.13万亩,减少64.1%;棉花面积36.58万亩,减少36.7%;蔬菜面积36.05万亩,增长23.5%;瓜类面积6.2万亩,减少14.8%。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848693吨,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夏粮总产496323吨,增长4.3%;秋粮总产352370吨,增长37.2%。棉花总产30089吨,比上年减少34.8%;油料总产29528吨,减少62.5%;蔬菜总产1080932吨,增长20.3%;水果总产68838吨,增长4%。林业生产平稳发展。2009年全县人工造林面积1776公顷。其中:经济林236公顷,防护林914公顷。本年新增木材蓄积量1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8%。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综合:国民经济平稳增长。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1.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8.3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5.7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7.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22.9%和12.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3:54.1:22.6,与上年25.3:52.2:22.5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提高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1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1798元,比上年增加127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2%。

文物古迹

文物简介:全县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馆藏文物1400多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300余件。境内有肖堌堆商代古文化遗址、苏庄汉墓群、五代唐塔、金代名相史惟良墓等。特别是一些与《水浒传》有关的遗迹、遗址较多,宋江故里的宋坑、宋井、宋林、智取生辰纲的黄泥岗等古迹犹存。
肖堌堆古文化遗址:肖堌堆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李集乡大杨集村东约300米处,遗址西距黄河1500米,其主要文化内涵表现为大汶口、龙山、乐石。商、周、汉文化的遗存,是古代人类聚居之地。肖堌堆高8米,曾有明、清建筑,如三皇庙、阎罗殿等,现存遗址面积3200平方米,遗址土呈灰黑色,暴露的石器、陶器残片,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说明至少在距今六千年以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郓城境内便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是郓城历史悠久的实物例证。
万人堌堆义军公墓:万人堌堆义军公墓(俗称万人堌堆),位于武安镇飞集村西南500米处,系明天启二年徐鸿儒起义军部分将士聚葬处,义军约七千人,聚尸一处。现存公墓封土直径约16米,高4米。万人堌堆义军公墓,是郓城人民反抗明王朝封建统治的见证,是统治者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罪证,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农民运动和对广大人民进行教育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黄泥岗遗址:黄泥岗遗址,位于郓城县城东三十五里黄堆集村。黄堆集古称黄泥岗,是北宋末年梁山农民起义英雄晁盖、吴用、白胜、阮氏兄弟“智取生辰纲”的地方。曾出土草泥砖、支纹瓦等文物,经考鉴定属汉代文物,此证明汉代即有人在此居住。唐塔公园郓城县东邻梁山、嘉祥,南接巨野、牡丹区,西连鄄城,北临黄河。郓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筑城名郓。郓城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义军领袖宋江、晁盖、吴用都是郓城人,与水浒故事有关的遗址遗迹较多,有智取生辰纲的黄泥岗,宋江杀惜的乌龙院,梦得天书的九天玄女庙,宋江故里的宋宅、宋坑、宋井等。此外,唐塔是山东郓城的魂魄,该塔建于五代唐时期,又称观音塔。围绕该塔为背景而建立的公园美不胜收,既陶冶情操,又让更多人了解郓城的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渊源流长,是闻名全国的“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
天下武术第一村:天下武术第一村该景区包括郓城宋江武术院、中华武志馆、国际武术交流中心、仿宋一条街等设施,介绍全国各武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现状,集武术文化博览和表演观摩、修学旅游接待和武术交流功能为一体。
雷泽湖水库:雷泽湖水库占地面积3374亩,设计总库容1290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15万吨,建成后将彻底解决菏泽市、区地下水资源不足,供水矛盾的问题。同时,水库将成为菏泽市的旅游休闲景区。
宋金河:宋金河,位于山东省郓城县东侧,距县城2公里。据郓城县志记载:宋金河自武安镇李垓村东鄄郓河东岸始,向北经郓城之东入梁山东平湖,河长22公里,平均宽度200米,积水面积8000亩,平均库容1亿立方米,一般水深2.5—3.0米,水源为黄河水和天然水。1964年修浚八里河后,使唐店至八里河有一段成为一座中型水库,1976年正式命名为坝头水库(现称宋金河水库)。水库北起唐店闸,南至边庄沟,全长9.8公里,底宽100米,河底高程4.0米,年平均积水面积8000亩,每年引蓄水量1738.2万方,流域面积133平方公里。1990年,10万民工深挖治理,动土4000万立方米,使水库更为宽阔。美丽的宋金河曾给郓城人民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河内生长着多种植物及野生动物;清澈的河水曾是沿河两岸居民灌溉农田的“源头”,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养殖场,人们游泳的水上乐园。
宋江故里游:郓城是《水浒》英雄的故乡,素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依据名著《水浒》的旅游资源丰富,如宋江故里宋家村,晃盖故里东溪村,吴用老家车市,智取生辰纲之地黄泥岗等都分布在郓城。宋江,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郓城水堡宋家村人。其少有帅才,勇猛强悍,仗义疏财,扶弱抑强。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联合36人率众起义,活动于山东、河北一带,经历十郡,官军数万莫敢抗拒,曾在梁山泊设营扎寨。一生深明大义,知人善任,一身正气,深受士卒及百姓拥戴,为后人所敬仰。1985年,宋江武校于郓城建成,现名为宋江武术院。目前该院有42个文武结合班,学员5000余人,先后参加国家级庆典演出58次,备受国内外各界赞誉,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奖牌900多枚,是郓城一颗耀眼的明珠。
观音寺塔:观音寺塔在鲁西南平原上,矗立着一座古城——郓城。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00年)筑城为郓,始得郓城之名。在这座古城中部,屹立着一座古塔,以其无数动人的传说成为古郓城的象征。郓城荒塔,又称观音寺塔,传说托塔李天王与哪吒父子之情日深,天王遂将制伏哪吒的佛赐宝塔断为三截,弃下天门,霎时狂风四起,直刮得天昏地暗,塔底降郓城,塔身落于巨野,顶端飘往金乡。故此三县之塔如出一辙。观音寺塔为八棱四门楼阁式砖塔,现存四层,由精美的砖雕斗拱组成塔檐。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一券顶坤门,其余四面为砖雕景窗。塔心室和佛龛顶部,由层层砖斗拱环砌成拱顶,斗拱制作精良,层层内收,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有鬼斧神工之妙,连塔内回廊顶部,也由砖斗拱精砌而成。

历史沿革

商王祖乙曾建都于此,史称庇。春秋战国鲁成公四年筑城名郓。1991年10月3日,撤销城郊、张营、郭屯、武安、玉皇庙、候咽集、程屯等7个区。1994年12月29日,撤销黄安乡、杨庄集乡,设立黄安镇、杨庄集镇。1994年12月29日,撤销丁里长乡,设立丁里长镇(鲁政函民字[1996]67号)。1997年底全县共9个镇、29个乡,925个行政村。2000年5月19日,撤销徐垓乡,设立徐垓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随官屯乡,设立随官屯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2000]41号)。2000年,郓城县辖11个镇、27个乡。总人口1025800人,各乡镇人口:郓城镇86112、武安镇33923、黄安镇29824、郭屯镇31508、丁里长镇38767、杨庄集镇31052、程屯镇28710、侯咽集镇36666、玉皇庙镇28249、徐垓镇24483、随官屯镇25632、蒋庙乡23896、丁庙乡15544、八里庄乡18829、双桥乡24743、五界首乡22420、唐庙乡25736、三屯乡18425、南赵楼乡30847、汉石桥乡20304、张营乡26634、黄堆集乡34888、大人乡22842、王井乡23848、常庄乡21556、肖皮口乡20314、潘渡乡26882、黄集乡30526、伟庄乡15879、李集乡26767、梳洗楼乡22796、苏阁乡20243、大潭乡16139、张鲁集乡24049、刘口乡21037、水堡乡22489、陈坡乡26164、郭庄乡27077。(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1年2月6日,将全县38个乡镇调整为21个乡镇,减少了17个乡镇,乡镇平均面积扩大为78.2平方千米,平均人口增加到5.1万人。原蒋庙乡、丁庙乡、八里庄乡成建制地合并为郓城镇,原郭庄乡、双桥乡合并为双桥乡,原五界乡、武安镇合并为武安镇,原徐垓乡、黄安镇合并为黄安镇,原三屯乡、唐庙乡合并为唐庙乡,原汉石桥乡、随官屯镇合并为随官屯镇,原大人乡、张营镇合并为张营镇,原常庄乡、杨庄集镇合并为杨庄集镇,原肖皮口乡、程屯镇合并为程屯镇,原王井乡、潘渡乡合并为潘渡乡,原伟庄乡、黄集乡合并为黄集乡,原苏阁乡、李集乡合并为李集乡,原大潭乡、张集乡合并为张集乡,原梳洗楼乡、侯咽集镇合并为侯咽集镇,原刘口乡、王皇庙镇合并为玉皇庙镇,陈坡乡、水堡乡、南赵楼乡、黄堆集乡、丁里长镇、郭屯镇保留不动。至2001年底,全县行政村1008个。2002年5月14日,省政府批复同意:郓城县撤销潘渡乡,设立潘渡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2年12月31日,郓城县辖12个镇、9个乡。2010年撤销双桥乡,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双桥镇,镇政府驻原双桥乡政府驻地;撤销南赵楼乡,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南赵楼镇,镇政府驻原南赵楼乡政府驻地;撤销黄堆集乡,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黄堆集镇,镇政府驻原黄堆集乡政府驻地;撤销郓城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唐塔、郓州2个街道办事处。

资源优势

郓城煤矿简介:郓城县煤炭地质储量丰富,是华东地区最后一块整装煤田--巨野煤田的主要组成部分,煤田总面积624.6平方公里,探明地质储量28.15亿吨,我县辖区现有四个煤矿,从南到北分别到赵楼煤矿、郭屯煤矿、彭庄煤矿、郓城煤矿。总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840万吨,主要煤种和煤质为肥煤、三分之一焦煤和气煤。赵楼煤矿1、赵楼煤矿煤田面积144.89平方公里。矿井地质储量10.76亿吨,可利用储量5.73亿吨,可采储量2.54亿吨,主采煤层平均厚度6.19米,煤种以三分之一焦煤、气肥煤、气煤为主,局部为天然焦,煤质属低~中灰、低硫、低磷、高油、高挥发分、高发热量的炼焦配煤及炼油材料。2、矿井由兖煤菏泽能化有限公司投资,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00万吨,设备最大生产能力为年产600万吨,服务年限60.5年,同期建成洗煤厂及铁路专用线。3、电力项目,建设赵楼低热值煤炭综合利用发电厂,装机总容量2×30万千瓦。截至到目前,井底车场所有巷道已全部贯通,形成运输条件;副井井筒设备及日用消防泵房设备正在安装。郭屯煤矿和彭庄煤矿1、彭庄煤矿煤田面积103平方公里。矿井地质储量1.47亿吨,可利用储量0.74亿吨。本井田各煤层以气煤为主,煤质为低~中灰、低硫、特低磷、中高~特高发热量。经洗选加工后,均可用作炼焦配煤、动力燃料、气化、液化等工业用煤。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60万吨,设备最大生产能力为年产90万吨,服务年限52年,总投资6.5亿元。目前已正式投产。2、郭屯煤矿煤田面积222.1平方公里。矿井地质储量7.83亿吨,可利用储量2.74亿吨,本井田各煤层煤种主要以三分之一焦煤、气肥煤、气煤为主,局部为天然焦。煤质为低~中灰、低硫、特低磷、中高~特高发热量,经洗选加工后,均可用作炼焦配煤、动力燃料、气化、液化等工业用煤,是理想的发电用煤。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240万吨,设备最大生产能力为年产500万吨,服务年限65年,总投资18亿元。3、郭屯坑口电厂规划装机容量为320万千瓦,分两期建设,一期2×60万千瓦,二期2×100万千瓦,计划总投资110亿元。到四月底,主井掘砌到800米,副井和风井已安全掘砌到底。郓城煤矿1、郓城煤矿煤田面积172.6平方公里。矿井地质储量10.76亿吨,可利用储量2.96亿吨,本井田各煤层煤种主要以三分之一焦煤、气肥煤、气煤为主,局部为天然焦。煤质为低~中灰、低硫、特低磷、中高~特高发热量,经洗选加工后,均可用作炼焦配煤、动力燃料、气化、液化等工业用煤。2、郓城煤矿由山东省监狱管理局投资,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240万吨,设备最大生产能力为年产500万吨,服务年限112年,总投资15亿元。3、郓城坑口电厂天然焦发电示范工程,装机规模2×100万千瓦,计划总投资104亿元。4、洗煤厂和焦化厂总投资7亿元,同步建成投产。
水资源丰富:黄河流经郓城28公里,年均引水量2.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32亿立方米。
郓城县农业资源丰富:名优稀特品种较多,鲁西黄牛驰名中外,小尾寒羊被誉为“世界明珠”、“中华国宝”,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生产基地县和平原绿化先进县,1994年农业增加值和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总产量面指标均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2006年,全县植棉62万亩,总产100万担;桑园面积2万余亩,鲜茧产量60万斤;片林面积达到69万亩,木材蓄积量260万立方米;肉蛋奶总产16.14万吨;大牲畜存栏14.08万头,猪40.65万头,羊159.46万只,禽1215万只,林下规模养示范场150个,其中鸭450万只,鹅50万只,年产鸭羽、鹅羽737.5吨。
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劳动力45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近16万人。劳动力素质较高,拥有完善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