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菏泽市地图 > 郓城县地图 >
玉皇庙镇地图
玉皇庙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39年初,在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干校学习的刘刚平被派往本地发展党员,由孙安乡李吉祥为首,鞋里坞村张士周、安龙亭、张建华、安立信等组成鞋里坞村党支部,成为玉皇庙镇第一个党支部。1945年11月,中共商河县委决定建立玉皇庙区委,驻地玉皇庙,党员近百名。1949年底,共有党员300人,建党支部35个。1976年底,中共党员总数达到500人。1995年玉皇庙镇党校被评为济南市先进基层党校。近几年来,调整充实了58个村的党支部,2000年底,镇党员人数发展到1381人。1939年10月,五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57年1月成立玉皇庙乡政府。1960年1月成立玉皇庙人民公社,行政机构称玉皇庙公社人民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1961年9月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5月建立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3月改为玉皇庙镇政府至今。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五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工人团体有玉皇庙抗日救国会,建国后改称玉皇庙工人联合会,简称工会。农民团体在土地革命时期有玉皇庙农民协会,抗战时期称玉皇庙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会,1964年成立玉皇庙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妇女团体在抗战时期有玉皇庙妇女抗日救国会,简称妇救会,建国后改称玉皇庙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改称玉皇庙妇女联合会。青年团体在抗战时期称玉皇庙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救会。1957年改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玉皇庙委员会。1952年成立于玉皇庙工商联合会,1993年成立玉皇庙镇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1994年成立玉皇庙镇个体劳动者协会近年又成立玉皇庙镇计划生育协会。

社会各项事业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该镇有3所初中、24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镇中心卫生院设立17个科室,医务人员43名,村级卫生室52个。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文化、体育、综合治理都得到全面进步。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该镇人民务实拼搏,团结奋进,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先后被省、市命名为""河南省科普示范乡""、""河南省中州名镇""、""河南省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开封市""十佳乡镇""等。2001年该镇财政收入9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3元,国内生产总值28765万元。

文教科技

文教科技民国以前,境内私塾教育为主,普通老百姓读书识字的很少。1912年后,限制私塾,发展新教育,1932年秋,商河县第八高小(段家关口寺高小)在段家村建成,使周围村的青少年有了受教育的机会。1945年中共商河县委决定在玉皇庙创办完全小学,境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43%。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1958年,商河县第三中学在玉皇庙建成;1984年,玉皇庙镇一中建校招生;1986年,玉皇庙镇第二中学在李庵建成;1991年成立了成人教育中心,培育了农村各类人才1359人。1986年,全镇学校实现了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达到了省级标准。1997年,全镇筹集资金200万元,在镇一中修建了综合教学大楼,顺利地实现了全镇中学的合并。同年5月,被济南市命名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乡镇”。2000年,全镇有中学1所,在校生1359人,小学41所,在校生3846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1148名。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20人,自1990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项。济南力诺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太阳能集热高硼硅玻璃管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该公司研制生产的医用玻璃管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乙级料标准,并已完成甲级料的研制,投产后,产品质量将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标准,填补该项目的国内空白。玉皇庙历史悠久,当地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鼓子秧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1993年2月,镇政府举办了有14支代表队参加的第一届鼓子秧歌汇演。2000年,在济南市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上,玉皇庙镇少年鼓子秧歌队代表商河县参加了开幕式表演。镇政府还通过建文化站、广播站、档案室等手段,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1997~2000年连续四年被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和中共商河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镇学校体育活动异常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2000年,镇中学在商河县举办的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各村群众体育活动蔚然成风,1997年,在商河县举办的全民运动会上,玉皇庙代表队获第一名。玉西村民办学校--玉皇武校,是全县第一所民办学校。建校以来,在全国及省市重大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武术人才。为此,中央电视台于2000年5月录制播放了专题片《武瑰花开黄土地》。该校的综合体育馆建筑面积达1700平方米,为举办体育比赛及各界群众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场所。人民生活建国前,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年人均粮食只有7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30元。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80公斤,经济收入30元。70年代,农村以玉米、地瓜为主食。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生活更是有了飞跃的发展,鸡、鱼、肉、蛋成了群众的家常便饭。穿着逐步向高档发展。现在已有90%以上的农户住进了砖石结构的房屋。全镇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4000余部,移动电话800余部,闭路电视普及率75%。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2000年计有机动车辆8000余辆,全镇已基本实现了“水、电、气、路、话、视”六通。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的发展,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工业和第三产业。1988年,镇敬老院建成,有20多名无儿无女的老人在此安度晚年。2000年,全镇共完成产值7.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1亿元,利税210万元,实现工商税收2684万元,财政收入1500万元。经济的迅猛发展,保障了全镇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镇村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镇政府加强了镇村的建设。1995年7月,全镇第一条镇村路--联盟路建成通车。1998年,全镇第一个商业街居民委员会成立。1999年10月,投资640万元实施的“畅通工程”--玉皇大道竣工通车,实现了“道平、灯亮、街绿、花香”的要求。为提高小城镇的功能,还实施了“中心带动,轴线开发”工程,以“玉皇大道”为轴线,3000米经济长廊同步开发,当年底,200多套商业楼交付使用,加上已初具规模的商业街,3000米经济长廊的框架已经搭成。1997,年,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山东省小城镇建设“新型乡镇”。

经济发展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民营经,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全乡经济取得又好又快发展。截止到目前,全镇民营经济发展到631户,其中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个,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1个。形成了以机械加工、棉纺织、板材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

城镇建设

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几年来,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发展小城镇,开通红卫路,延伸、拓宽了迎宾路、玉皇大道。建成了电视差转台、35千伏变电站,开通了有线电视。公路建设工作两年投资700多万元,硬化道路7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为发展经济、繁荣市场创造了优越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