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湛江市地图 >
麻章区地图
麻章区相关地区地图:

发展目标

建区以来,秉承“工业立区、农业稳区、商贸活区、科教兴区”的发展思路,围绕“加快工业化步伐,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目标,全区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麻章区现已成为湛江市工业增长、引进外资、外贸出口增长最的区(县、市),工业总量跃居全市各区(县、市)首位,涌现出了全国最大音影碟生产企业──湛江华丽金影音碟有限公司,全国十大饲料生产企业之一──湛江恒兴集团;亚洲最大水产加工企业──湛江恒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业内著名企业。充分利用丰富的热带和海洋自然资源,麻章区现代特色农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此外,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条件,大力拓展商贸物流,麻章已发展成为粤西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陆秀夫庙

在硇洲镇北港管区黄屋村,有一座颇具规模的神庙叫调蒙(读粉)宫。这是硇洲群众为纪念南宋大臣陆秀夫所建的庙宇——陆秀夫庙。宋皇来到硇洲,一晚梦见龙游于海中,以为吉兆,便封硇洲为“翔龙县”。张世杰秉政,陆秀夫等大臣辅助。当时文武百官俱全,尚拥有兵马数万,于是决定在硇洲建“皇城”。后来,元兵紧逼,“皇城”建不成。只得移兵迁往新会崖山.元兵赶到,血战一场。宋军寡不敌众,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宋帝、颈挂玉玺投海,壮烈殉国。后人非常敬仰陆秀夫舍身报国的精神,于公元1636年,建了一座神庙,以作纪念。1986年4月下旬,硇洲群众再集资重建了陆秀夫庙(又叫大候王宫),重塑了神像。

古石棺墓

麻章区湖光镇程村近来在开发整理该村西边一块长满原始灌木荆棘的岗峦时,发现一古石棺墓葬群。刚清理出来的灌木藤蔓堆在小山丘上,旁边裸露出4副完整的古石棺。古石棺用的都是完整优质的石材,长约150厘米,宽约50厘米,呈拱形。每一副古石棺碑均用二条小长形石条卡住,但碑上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石棺群中,有双人并排式墓葬,有独立墓,由于多数墓碑风化程度较高,已难于辨别墓主、墓葬年代。靠在一起的其中二副古石棺碑已被拦腰砸断。所幸,与被毁石棺远离一点的另二副古石棺碑至今仍保存完好。目前石棺墓葬群在中国国内很少见,程村石棺墓葬群当属东南沿海类型,其数量之多实属中国罕见。

程村宋代古墓

位于麻章区湖光镇的程村程氏始祖程浪斋及二世祖程雷发两座古墓始建于宋朝,至今近千年历史。从程氏家族的移居变迁反映了宋元时期雷州半岛人口迁徙的一个历史侧面,为研究古代雷州半岛地区的社会状况提供了详实、确凿可参考的史料和佐证。程村始祖从宋朝由福建莆田迁徙到湖光镇临海地区的村址,至今已繁衍了两广三省及粤西地区共108条村庄,约10多万人。程族始祖浪斋公九百年前在福建省莆田县是北宋赐进士,在朝为官官任奉直大夫之职。于南宋绍光年间,经宋朝皇帝派遣举族从福建省莆田县赴雷州府任雷州知军事职务,统辖军政、驻防雷州,镇守南疆,护疆拓土,安定时局,发展生产,开发建设雷州半岛,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是历史上治雷先贤。二世祖雷发公(浪斋公的儿子),随父从福建省莆田县移居雷州府,青年时便考取宋朝宝丙辰科进士,与中国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进士同榜,官居建极学士,在雷州半岛传播中原文化,为中国南方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特产

大红蟹硇洲特产大红蟹,是一种程花红色的大蟹,每只约重500-1500克。蟹肉嫩口爽嘴、蟹糕清甜、具有高蛋白及含有高钙、铁、锌等营养成分。四季盛产,价格约为50-100元/千克。
龙虾硇洲特产清龙虾有很高的食疗作用。肉味甘咸、清嫩爽口、性温,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价廉物美,一年四季盛产。
东风螺东风螺俗称花螺、泥螺、南风螺等,它是生活干热带、亚热带海域的腐肉食性浅海底栖腹足类动物,由于其鲜美独特的味道,丰富的营养价值,被公认是名贵的海产食品。同时,由于具有离水存活期长,耐长途运输等特点,东风螺也是出口香港、台湾和日本等地市场的海鲜产品,其螺肉干被台湾百姓和东南亚华侨视为滋补珍品,鲜螺肉片经加工急冻后远销日本和韩国,深受消费者青睐。
鲍鱼作为硇洲特产之一的鲍鱼,对游客有着巨大的诱惑力。鲍鱼,其肉味美、爽滑,营养价值颇高,可谓名贵海珍。在南门海国,人们习惯把它称之为鲍鱼,其实它是一种单贝壳动物,属软体动物腹足纲,鲍科,并不是鱼。据有关资料记载,世界上有桃红、黄、蓝、绿、杂色、绉纹盘等一百多种鲍,而我们所见到的硇洲鲍鱼是杂色鲍,有人又称之为“九孔螺”。因其贝壳有着美丽的彩纹及九个气孔。它的特性喜欢水色明澈,海潮畅通,栖息于水深20米左右的岩缝礁洞。硇洲鲍鱼之所以驰名远近,饮誉五洲,成为这里的名贵特产,应归功于自然伟力。在冰川纪元末,经过喜玛拉雅山运动而使硇洲离开大陆板块,沿海岸却是岩洞叠起,礁丛遍布,浮藻繁茂,水清波恬,海水温度适中,咸度处于2波美,给鲍鱼营造了一个极其良好的生长环境。可以说,硇洲沿海,是一个庞大的天然鲍鱼场,它分布的面积方圆五、六千亩。一年中,夏、秋两季为捕鲍期,但采捕旺季乃为5月和6月。硇洲人捕鲍很有经验,他们掌握鲍的昼息夜游、栖岩居礁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当他们驾舟捕鲍的时候,便全副武装;头戴防水镜,手执长铁钩,跃入海里,潜游水底,循踪礁丛,钩采岩缝,辛勤付出,换来肥鲍筐筐。现在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津前天后宫

津前“天后宫”又称“天后圣母宫”、“婆母庙”,在广东潮汕、福建蒲田、台湾一带叫“妈祖庙”。它位于硇洲岛硇洲镇政府大楼北面约100米的津前管区办事处隔壁。面向大海、雷州湾,与雷州半岛的东海岸遥遥相望,与东海岛隔海相望。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庙,始建于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于清代咸丰6年(1856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天后圣母”,历史上确有其人,名叫林默,是现福建省蒲田市湄洲岛人。据说她生前曾为护卫渔船,为渔民做了许多好事,因而深受渔民的赞扬和敬重。死后被当地渔民尊为“天后圣母”、“婆母”、“妈祖”等。因她是“护渔神”,所以渔民特别敬重她,于是建庙纪念,顶礼膜拜。庙内香客来往不绝,香火十分旺盛。尤其是每年“三月拜坡”、八月十五中秋节、两个“圣母”和“哪咤”神诞,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鞭炮阵阵,香雾腾腾,好不热闹。神座上坐着一位神态慈祥、妩媚而又端庄的神像。她就是“天后圣母(婆母)”,两旁坐着一对有着花容月貌的女神像.其形态栩栩如生。庙内还有一巨钟和大鼓,钟声洪亮,远近皆闻。此外还有一只重达数百斤的“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