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凉山州地图 >
美姑县地图
美姑县相关地区地图:

工业强县

拉木阿觉工业集中区作为全县工业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支撑,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76亿元,协议引资3亿元。化工公司1.2万吨乳化炸药生产线技改工程顺利完成;特种纤维有限公司新增投资80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成功以4100万元价格竞拍出让候播乃拖乡瓦基铜矿探矿权。大项目带动工业大发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亿元,增长119.63%,实现增加值1.7亿元,增19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1亿元,增154.11%,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增93.6%。

民风民俗

美姑是大凉山腹地的一个县,又被称为彝族民间文化的宝库。彝族文化极富特色,而毕摩文化,婚丧民俗更是引人入胜。美姑彝族年的程序:美姑彝族过年按时间可分为“九龙机”(迎过年)、“枯始阿莫(过大年)”、“枯始朵博”(大年初一)、“枯始阿莫普计”(送祖灵)4天,“枯始”即彝语过年的意思,而现今的人们都说彝族年的时间只有3天,因为第1天“九龙机”和背年肉的时间算进去。美姑彝年与其它县市不同之处:在美姑,彝族年杀的猪肉要用圈鸡草烧,因为这是祖传,吃起来有特别好的味道,只要是年猪,即使用开水烫,烫好后都要用圈鸡草烧一道;在美姑乡村,每空家每户都要做百家泡水酒,所谓百家酒泡酒,是因为这酒,至少都要让百家以上的人偿到酒,这说明着酒是主人家丰收的酒,幸福的酒,大家一起来享受主人家的喜悦的幸福,在在从来不用年猪肉来做买卖,过年期间不许拿绿色或青色(像青菜、白菜之类)的东西进屋,过年后一个7天内不能用磨子,过年期间人死了不话哭丧歌,过年期间人不话吵架或打架等……,彝年趣味――彝年之最,彝年最高兴最快乐的一天是“枯始朵博”这一天,因为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可以自由组合成一队伍,高声叫喊“波良”走村闯户的吃喝玩耍。

风景名胜

美姑县境内自然景观独特,风景迷人,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为著名,有原始森林7333公顷,主峰摸觉峨觉海拔4042米,保护区内云蒸霞蔚,景象万千,在大风顶观日出、云海,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意境,峨眉山在我脚下之豪气”。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美姑县境内,面积21864公顷,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本区地处凉山山系东麓,与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成一片,为大风顶按照行政区域而划分的两个自然保护区。本区的自然概况及生物资源分布状况均与马边大风顶基本一致,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水青树、大王杜鹃等2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羚牛、小熊猫等20多种。此外,美姑县还有黄茅埂高原风光、纳龙风景区、燕子崖、美丽角湖、溜筒河大峡谷、美女峰、龙头山等景区(点)。

经济建设

解放前,境内经济属奴隶社会私有制经济,以农业为主,零星家庭手工制作,仅限于自用,未形成社会产业。农业生产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全境无城镇集市,无商业、交通、邮电设施,社会经济十分落后。解放初期,党和人民政府为支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通过调解冤家纠纷,劝导不种罂粟,发放社会救济,投放无息贷款;修筑驿道、公路,集运紧缺粮食、食盐等物资;开展民族贸易;兴办为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等一系列措施,使境内农牧业生产起步发展。民改结束后,人民政府逐步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邮电等逐步发展。至1978年,全县社会总产值为2710万元(80年价,下同),其中工业产值681万元,农业产值1522万元,其它产值507万元。1979年后,随着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县内经济进入历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至1990年末,社会总产值达6776万元(为1978年的4倍,年递增12.42%),其中工业1368万元,农业4354万元,其它产值1054万元。1958年始办工业,是年工业产值24万元(80年价,下同),农业产值84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为872万元。“二五”计划期间,经过调整整顿国民经济,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1299万元,比1958年增加48.96%,年递增5.85%,其中工业总产值59万元,比1958年增长1.46倍;农业产值1240万元,比1958年上升46.23%。“三五”、“四五”计划期间,受“文革”影响,增长缓慢。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2051万元,较“二五”期末上升57.89%,年递增4.67%,其中工业产值252万元,年递增15.63%;农业产值1799万元,年递增3.79%。“五五”计划期间,经过拨乱反正,整顿经济秩序,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587万元,比1975年增长26.13%,年递增4.75%,其中工业产值564万元,比1975年上升1.24倍;农业产值2023万元,增长12.45%。“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农村实行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期末工农业总产值4495万元,较“五五”计划期末增长73.75%,其中,工业产值1090万元,农业产值3405万元。“七五”计划期间(1986~1990),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5722万元,为,1958年的5.56倍,为1978年的2.6倍,其中工业产值1368万元,为1958年的56.8倍,为1978年的2倍;农业产值4354万元,为1958年的5.13倍,为1978年的2.86倍。1958年,县办工业总产值24万元(80年价,下同),其中国营15.43万元,集体8.57万元,比重为64:36;重工业19.46万元,轻工业4.54万元,比重为81:19。1966~1975年,县内发展“五小”(小煤窑、小冶铁、小化肥、小水泥、小机械)工业。至1975年底,工业总产值增至252万元,其中国营221万元,集体31万元,比重为88:12;重工业187万元,轻工业65万元,比重为74:26。80年代期间,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工业内部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1990年,工业总产值为1368万元,其中国营881万元,集体332万元,个体155万元,比重为65:24:11;重工业937万元,轻工业431万元,比重为68:32。195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82万元(80年价,下同)。其中种植业352万元,畜牧业171万元,比重为64:36。1957年农林牧副渔开始全面发展,总产值上升为709万元。此后,因受农业体制的影响,农业产值长期徘徊不前。至1975年农业总产值,1799万元,种植、林、牧、副、渔业比重为69:8.5:18:4:0.5。1981~1985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1985年,农业总产值3405万元。种植、林、牧、副、渔业比重为51.8:7.5:25:15.6:0.1。1990年底,农业总产值4354万元,其中种植业1756万元,牧业1451万元,林业358万元,副、渔业785万元,种植、林、牧、副、渔比重为40.4:8.2:33.3:18.1,1978年前无专项统计资料。197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80年价,下同)为1804万元。1990年为4491万元,增长1.49倍,年均递增7.9%。国民收入1978年为1527万元,1990年为3852万元,增长1.52倍,年均递增8.01%;国民人均收入1978年为125.09元,1990年为256.99元,增长1.05倍。

历史沿革

凉山彝族,古泛称“西南夷”,“故邛都国地”。春秋、秦至汉初,美姑属邛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邛都为越巂郡,在美姑河畔置卑水县,辖美姑地区。东汉、蜀汉、晋至刘宋时期(25~479),卑水县仍隶属越巂郡。齐梁时期,齐高帝建元元年至建元四年(479~482),改越巂郡为越巂僚郡,废卑水县。美姑属越巂僚郡。梁武帝大同三年(537),越巂置巂州,美姑属巂州。梁简文帝大宝元年至成武帝永定二年(550~568)后,巂州荒废。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置西宁州,不久改为严州。美姑地区隶属严州。隋文帝开皇六年(586)严州改为西宁州,置越巂县。十八年(598)改西宁州为巂州。美姑隶属巂州越巂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巂州置越巂郡,美姑隶属越巂郡越巂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越巂郡为巂州。美姑隶属巂州越巂县。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巂州为地方政权南诏所据,置建昌府,美姑隶属建昌府,咸通十四年(873)起至宋代末,美姑属彝族阿都部和沙马部管辖。元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官流官并存。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析建昌府地置总管府,并置建昌路,设里州,美姑隶属里州,初属四川,后隶云南。明初沿袭元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洪武十五年(1382),置建昌卫指挥使司,美姑仍隶属里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凉山腹地置“凉山夷部”,废里州,美姑属“凉山夷部”,分别由利利土司、沙马土司管辖。清雍正六年(1728),改建昌府为宁远府,并置西昌、冕宁、盐源三县,美姑属宁远府西昌县。清乾、嘉(1736~1820)时期,利利、沙马、阿卓土司先后被黑彝家支逐出美姑地区。宣统二年(1910)分西昌县增置昭觉县,美姑大部分属昭觉县,小部分划入马边、雷波县管辖。实为黑彝家支割据的地区。民国时期(1911~1949)美姑实际上无行政机构。由阿侯、阿陆、苏呷、恩扎、甘、木坡、马、海来、莫说、阿支、舍培、阿卓、阿素、舍洛、吉觉等大小黑彝家支分割管辖。1951年4月22日,成立昭觉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隶属西康省西昌地区专员行政公署。美姑大部分地区隶属昭觉县,部分地区分属雷波、马边县管辖。1952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建置美姑县,县治所牛牛坝,隶属西康省西昌地区专员行政公署。是年8月,县治所改设甲谷。1956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置洪溪县,县治所依果觉,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1959年6月,洪溪县并入美姑县,县治所迁巴普,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1990年美姑县仍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西宽46.4公里,南北长94.8公里。全县实辖区域面积2731.6平方公里(含邻县提出有争议的面积227.33平方公里)。县域周界是:东北面:自树窝乡的阿捏拿比沿大风顶山脊至瓦西乡的觉都与马边县连界。东面:自瓦西乡的觉都沿黄茅埂向南经井叶特西乡、合姑洛乡、美姑县畜牧场、柳洪乡至乐约乡巴姑村与雷波县连界。觉都是美姑、马边、雷波三县交界处。南面:自乐约乡巴姑村向西北经柳洪乡折向西南经拉木阿觉乡、洛莫依达乡、莫尼乡至洛俄依甘乡,沿美姑河北上经九口乡至尔库乡合阿觉向西经竹库乡抵尔曲合普梁子向北,沿山脊经尔合乡至卡来依甘乡石普俄勒的尔曲合普梁子与昭觉县接壤。西面:自苏洛乡沿连渣果峨山向南经侯播乃拖乡、候古莫乡至卡来依甘乡石普俄勒村的尔曲合普梁子与越西县相连。北面:自龙窝乡向西经依果觉乡至阿米特洛与峨边县相连。西北:自依果觉乡的阿米特洛向西至苏洛乡的连渣果峨山脊与甘洛县接壤。阿米特洛是美姑、峨边、甘洛三县交界处。第二节县名由来美姑县名由来有两说:一是“逸闻命名”说,“美姑”即彝语“莫古”的谐音,意译为“中心”、“腹心”。相传,彝族先民古侯、曲涅两大氏族自云南分道迁来凉山时会合于“莫古”(洛俄依甘乡境内),建县时“莫古”转写为“美姑”作县名。二是“以河名县”说,因境内有著名河流美姑河而得名。美姑河古称卑水,早在两千多年前(公元前111年),西汉时期在卑水河畔置卑水县时,就以河(水)名县,卑水更名为美姑河始于何时无考。清末民初的历史资料,即以“美姑”二字记此河流。1913年的《昭觉县志稿》和30年代出版的《昭觉概况资料辑要》中,图、文均有美姑河。洪溪县名由来是“以山名县”。因境内大山“惹夫洪基”,(大风顶,海拔4042米)有“洪基”二字,初拟译转为“红旗”,经讨论上报批准,定译为“洪溪”,故以此命名。

特产资源

1949年,全县有常耕地20.06万亩。民改后,常耕地逐年扩大,最高年(1965)达29.21万亩。1976年后,常耕地基本稳定在25万亩左右。至1990年,全县农耕地总面积48.63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1.87%)。其中,常耕地243058亩,轮歇地243202亩。常耕地中旱地241580亩,水田1478亩。全县林业用地163.73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9.96%)。其中森林面积59.12万亩。占林业用地的36.11%;灌木林地60.04万亩;疏林地9.34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6万亩;迹地5.79万亩;苗圃324亩;宜林荒地27.81万亩。森林集中分布在县境东北部和北部地区的瓦侯、洪溪、侯播乃拖一带,其余地区为人工造林(含飞播林)或次生林。全县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641.41万立方米。全县草地面积174.84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2.68%。另有人工草地、农耕轮歇地等可利用地,草地面积共有193.35万亩。草地共有8类:亚高山草甸草地面积44.53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23.03%;高寒灌丛草地面积10.79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5.58%;高寒沼泽草地0.27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0.14%;山地疏林草地面积25.28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13.07%;山地灌丛草地面积25.27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13.07%;山地草丛草地18.86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9.75%;山地草甸草地面积25.89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13.34%;农隙地草地42.46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21.96%。矿藏,县内初步勘探查明的主要矿藏有玄武岩、铜、铁、煤、硫、石灰石、石膏、铅、水晶等。一、玄武岩,储量约38282.44亿吨。从大风顶,黄茅埂至龙头山一线,以及苏洛至尔合与昭觉交界的一线,均为峨眉山玄武岩出露。岩层厚度为221~834米。主要分布在大风顶、瓦尼窝、四季吉、瓦西、峨曲古、黄茅埂、合姑洛、农作、佐戈依达、子威、洛俄依甘、柳洪以及尔曲合普梁子、连渣果峨山脊以东一带。可分为上下两个喷发旋迥。上旋迥以杏仁状玄武岩为主,致密状次之,偶见斑状玄武岩;下旋迥以斑状玄武岩为主,杏仁状玄武岩次之;下部含玄武岩角砾或集块。致密状玄武岩和斑状玄武岩具有质坚、色美、抗腐蚀、光洁度高等优点,是建筑的优质饰面材料,尚未开发利用。二、铜矿,县内铜矿分布较广,但零星分散。现暂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铜矿区。北部铜矿区主要分布于瓦侯区境内。出露于典布洛背斜东翼,上层铜矿平均厚度1.06米。中部铜矿区有合姑洛、农作铜矿区、井叶特西铜矿区、里沟铜矿区、巴古乡维勒觉后山铜矿区、牛牛坝铜矿区等。南部铜矿区主要有莫尼乡境内的罗布采嘎铜矿区等。全县铜矿蕴藏量尚未查清,50年代和80年代未有零星开采。三、铁矿,北部有树窝乡的大湾点波洛铁矿区,储量452.5万吨,品位为69.6%。东部有瓦西乡里沟铁矿区,储量9.2万吨,品位为60%。中部有龙门铁矿区,品位高,储量尚未查明。“大跃进”时期,在里沟、龙门建厂采矿,土法冶炼,60年代初停止生产。四、铅,境内铅的储量不清,只在柳洪、乐约乡连接处发现有少量铅矿。80年代初始零星开采,1989年停止开采。五、煤,县境内煤储量丰富。比较集中的有依果觉、牛牛坝、柳洪、依洛拉达、侯播乃拖、峨曲古、巴普、龙窝等地区。从南到北遍布县内各区,大部是无烟煤。已查明的储量为9298.26万吨。30多年来都在进行小规模开采。境内烟煤储量很少,主要分布在依洛拉达乡和子威乡地区。六、石膏,县境内石膏储量3千万吨左右,晶位高、质量好。主要分布在巴古乡和井叶特西乡境内,多年来已进行部分开采,远销外地,因运输费用较高,销路不畅,时采时停。此外,铝矾土、硫矿、水晶石等也有一定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