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地图
凉山州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政区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派大军征西南夷,杀邛君、笮侯,正式设立越嶲郡,下辖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定笮、会无、笮秦、大管、姑复、三绛、苏示、阑、卑水、潜街、青岭15县,郡治邛都县。王莽篡汉后,始建国元年(9)改越嶲郡为领戎,后又改名为集郡。天凤二年(15)越嶲部族首领任贵率兵杀太守,自立为谷王。东汉建武元年(25)任贵降附蜀王公孙述。建武十一年(35)任贵降汉。东汉越嶲郡辖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青岭、三绛、会无、定笮、阑、苏示、大笮、笮秦、姑复、卑水14县。蜀汉初仍沿东汉旧制,章武元年(221)境内部族首领高定元率军反蜀,杀太守焦璜,占领全境。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兵南征,收复越嶲郡,将越嶲郡所辖遂久、青岭、姑复三县割属云南郡,笮秦并入台登、大笮并入定笮,复设潜街县,新设安上、马湖二县。越嶲郡下辖邛都、台登、阑、灵关道、会无、定笮、三绛、卑水、潜街、安上、马湖12县。延熙元年(238)后,越嶲部族反,杀太守,后任太守迁驻安上县。延熙五年(242)太守张嶷收复越嶲郡,复置县。西晋仍蜀汉旧制,泰始九年(273)改灵道县为护龙县,越嶲郡辖邛都、会无、定管、台登、护龙、苏示7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宁州平乐郡太守董霸降成汉,其后晋侨置平乐郡、县于越嶲郡境内,安置平乐郡流民。平乐郡辖乐于、新定、新兴、三沮4县。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成汉李骧、任回攻占越嶲郡。咸康四年(338),成汉在越嶲郡增设晋兴县,越嶲郡下辖8县。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不休,大批流民进入越嶲郡境内。刘宋时期(420~479),置平乐郡,改护龙县为新兴县,越嶲郡仍领8县,郡治邛都。南齐之时,遥置越嶲僚郡,无力管辖。梁武帝大同三年(537)武陵王萧纪镇蜀,置嶲州。周武帝保定五年(565),改嶲州置西宁州,后因战乱废治。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大将军郑恪率军征越嶲,改西宁州置严州,宣化、邛部、亮善、白沙、平乐6郡,改定管县为定管镇。越嶲郡领越、邛都2县,宣化郡领可泉县,邛部郡领邛部县,亮善郡领苏祁县,白沙郡领台登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郡,推行州、县二级制。开皇六年(586)改严州为西宁州,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嶲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越嶲郡辖越嶲、邛都、可泉、台登、苏祁、邛部6县。唐武德元年(618),改越嶲郡为嶲州,辖越嶲、可泉、苏祁、邛部4县,州治越嶲县。析台登县置登州,辖台登、汉源、阳山3县,州治台登。唐朝武德二年(619)州增设昆明县。武德九年(626)废登州,台登县还属嶲州。贞观二年(628),割雅州阳山、汉源2县属嶲州。贞观八年(634)增置和集县。贞观二十二年(648),右武侯大将军梁建方率兵征讨松外夷人,在其地设昌明县。共辖越嶲、邛部、苏祁、可泉、台登、昆明、和集、阳山、汉源、昌明10县。高宗上元二年(675)置会川县。武后大足元年(701)阳山、汉源还属黎州,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阳山、汉源2县还属嶲州,唐玄宗开元四年(716)阳山、汉源归属黎州。天宝元年(742)改州为越嶲郡,改可泉县为西泸县。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吐蕃、南绍联兵攻陷越嶲郡。至德二年(757)唐于邛州临溪镇置行嶲州,安置越嶲郡遗民。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十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遣兵与州部族联兵,在台登县北谷大败吐蕃军,收复台登县。贞元十三年(797),韦皋发兵复嶲州。贞元十六年(800)收复昆明。至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嶲州辖越嶲、西泸、苏祁、台登、邛部、昆明、会川7县。唐文宗大和三年(829)至大和六年(832),南诏连年入侵嶲州,大和六年五月,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移州治台登城。唐懿宗咸通六年(865)五月,南诏攻陷嶲州。南绍在嶲州境内设一府、三郡、七州,即会川都督府,建昌郡、清宁郡、香城郡,建昌郡领建安、永宁二州,清宁郡领沙城、边府、黎溪、永昌、会理五州。大理国时期仍沿南诏旧制,改建昌郡为府,增置苏州,隶属建昌府。会川府仍置。香城郡废治,为如库部据地,隶善巨郡。大理国统治时期,境内诸部落日渐强盛,各部相继占城据地,各相雄长。大的民族部落有落兰、沙麻、阿都、屈、赤页缝、巴翠、绛、如库、勿邓、两林、丰琶、门必畔、科、亻鹿鹿等14部,今雷波一带为马湖部。重要城镇有笼麽、大隆、葛鲁、亦且龙、龙泥、归依、麻龙、龙纳、乌弄、笼瓮、夷笼11城。元宪宗五年(1255),建昌落兰部建蒂归降元朝任命大理段阿这宗镇守建昌;邛部川一带任命都王明亚为邛部六番招讨使镇守。元宪宗九年(1259),会川王氏率兵降元,元仍以王氏守会川。元世祖中统五年(1264),设邛部川安抚招讨司。同年,落兰部建蒂率诸部反元,杀邛部川六番安抚招讨使都王明亚。至元十年(1273)元军平定建昌叛乱。至元十二年(1275)元子建昌没罗罗斯宣慰司,下辖建昌路、德平路、定昌路、会川路4总管府,至元十五年(1278)割建昌建乡城设宝安州,改夷笼城为泸州。至元十七年(1284)在会川归依城设永昌州,改泥龙千户为武安州、改麻龙千户为麻龙州。同年改盐井千户为闰盐州,以亻鹿鹿部置普乐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邛部川安抚招讨司为邛部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降中州为县。至元二十二年升里州为军民总管府,八月,罢德平、定昌2路,设置德昌路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撤宝安州,并入建安州。至元二十七年(1290),合并普乐州、闰盐州为闰盐县。设柏兴府,领闰盐县、金县。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撤柏兴府,并入德昌路,其后又复置柏兴府。到元末境内建置再无大的变化。罗罗斯宣慰司辖建昌、德昌、会川三路。建昌路领建安、永宁、泸州、里州、阔州、邛部州、隆州、姜州、苏州、礼州10州,中县、北社、泸沽3县;德昌路领德州、昌州、威龙、普济4州;柏兴府领闰盐、金县2县;会川路领武安、永昌、麻龙、黎溪、会理5州。至元十三年(1276)马湖部归降元,设马湖路总管,下辖雷波长官司治雷波境内。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红巾军明玉珍率军攻占建昌。明洪武四年(1371),罗罗斯宣慰使安配率部归顺明朝,授土指挥使,仍守建昌卫,管辖昌州、普济、威龙3州。同年置马湖府,设雷波长官司。洪武十五年(1382)在境内设建昌、德昌、会川、柏兴4府,并兼置卫。建昌府辖建安、永宁、里州、阔州、泸州、隆州、苏州、礼州、邛部州9州;并设建昌土卫。永宁州领碧舍、中县2县。洪武十七年(1384)中县改属苏州,苏州领泸沽、中县2县,洪武二十一年(1388)苏州兼置卫。德昌府辖德州、昌州、威隆、普济4州。会川府辖永昌、武安、黎溪3州。柏兴府辖闰盐、金县2县。洪武十七年(1384)撤金县,二十四年(1391)降柏兴府为州,将闰盐县并入柏兴州。洪武十五年境内原属会川路所辖姜州、会理州、麻龙州改属云南东川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昌卫指挥使月鲁贴木儿联合诸部叛乱,占据境内。十一月,凉国公兰率师平定叛乱,废府,设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越嶲卫军民指挥使司,苏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六年(1393),设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改苏州卫为宁番卫。洪武二十七年(1394)增设建昌前卫。并设四川行都指挥使司于建昌,管理六卫政事。同年撤并州、县。永乐元年(1403)邛部州改设长官司。永乐二年(1404),昌州、普济、威龙3州改设长官司。万历三年(1575)撤建昌前卫并入建昌卫,并撤建昌土卫。至明末建置再无大的变化。四川行都指挥使司辖5卫、8所,4长官司。建昌卫领礼州后、礼州中、打冲河中前、德昌4千户所及昌州、威龙、普济3长官司。宁番卫领冕山桥千户所。越嶲卫领镇西后千户所、邛部长官司。盐井卫领打冲河中左千户所,马剌长官司。会川卫领米易千户所。清顺治五年(1648),农民军张献忠部将刘文秀率兵攻占建昌。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进兵建昌。同年改四川行都司为总镇府。康熙元年(1662)改设建昌监理厅,主管五卫政事。康熙十二年(1673),建昌为吴三桂军所占。康熙二十年(1681),清军收复建昌诸卫。雍正六年(1728),平凉山诸部落叛乱,裁撤建昌监理厅,设置宁远府,管辖3县、1州、1厅、土司11。建昌卫改置西昌县,宁番卫改置冕宁县,盐井卫改置盐源县,会川改置会理州,越嶲卫改置越嶲厅。土司为威龙长官司、昌州长官司、普济州长官司、河东长官司、阿都正长官司、阿都副长官司、沙骂宣抚司、马喇副长官司、瓜别安抚司、木里安抚司、邛部长官司。清宣统二年(1910),增置昭觉县、盐边厅。至清末,宁远府共辖4县、2厅、1州。历史沿革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凉山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唐、宋、元、明、清在凉山先后设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卫、厅、县等。这一地区,秦汉以前称古邛都国或邛都部落,汉称越嵩郡,隋唐为嵩州,南诏称建昌府,元称罗罗斯宣慰司,明为四川行都司,清称宁远府,民国称宁属。195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由西康省划归四川省,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昭觉县。原属乐山专区的雷波、马边(驻民建镇)、峨边3县及原属西昌专区的越嶲县划入凉山彝族自治州。辖昭觉、布拖、金阳、普格、喜德、普雄、美姑、雷波、马边、峨边、越嶲等11县。1956年由呷洛地区设置呷洛县(驻蒲倡麻);由益各脚地区设置洪溪县(驻益各脚);由咪姑、瓦岗地区和雷波、美姑、昭觉等3县各一部分地区合并设置瓦岗县(驻咪姑)。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4县。1958年呷洛县由蒲倡麻迁驻西西脚坝;瓦岗县迁驻雷池乡。1959年越嶲县改名为越西县;呷洛县改名为甘洛县。撤销瓦岗、洪溪、布拖、普雄4县,将瓦岗县并入昭觉、雷波2县;洪溪县并入美姑县;布拖县并入普格县;普雄县并入越西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0县。1962年恢复布拖县(驻布拖)。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1县。1978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迁驻西昌县,原西昌地区所属西昌、德昌、冕宁、会理、宁南(驻东风公社)、会东(驻前进公社)6县及盐源彝族自治县(驻盐井公社)、木里藏族自治县(驻博瓦公社)划入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彝族自治县改为盐源县。辖18县、1自治县。1979年由西昌县析置西昌市,属凉山彝族自治州领导。辖1市、16县(含一个自治县)。1986年,撤销西昌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西昌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凉山彝族自治州总人口4081697人。其中:西昌市615212人、木里藏族自治县124462人、盐源县313765人、德昌县188980人、会理县433185人、会东县351310人、宁南县169962人、普格县139156人、布拖县138604人、金阳县140028人、昭觉县207712人、喜德县137676人、冕宁县324332人、越西县237800人、甘洛县175426人、美姑县176214人、雷波县207873人。2004年,全州共有9个街道、75个镇、524个乡、13个民族乡。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风土人情
简介:凉山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发形服饰:男子多蓄发于头顶,彝族称“字尔”或“字木”。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装束。男孩在四五岁时,头前顶留一块方形的头发,成年后将其挽成一个发髻。人们视其为天神的代表,认为它能主宰吉凶祸福.所以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触摸、戏弄。因此汉语称其为“天菩萨”。头上缠着青蓝色棉布或丝织头帕,头帕的头端多成一尖锥状,偏鉴于额前左方,彝语称为“兹提”汉语名“英雄结”。青年人多将英雄结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无须为美,从年轻时起就常将胡须拔去。男婴左耳穿孔,稍长即戴耳环。彝族女童蓄发以后梳单辫垂直于脑后。八九岁时,将单辫盘于头顶四周,辫尾缀以红色棉线,辫上有时扣以弓形小木梳为饰。出嫁时则分流双辫、交叉盘压在头帕上。如尚未出嫁而已达成年期者,亦可择日分梳双辫。至乍地区青年戴红里青面双层绣花头帕,依诺地区是一二米蓝布折成数层顶于头上。所地地区是一长条青布,花线扎边,折戴头上。三个地区都是生小孩后将帕换帽。圣乍、依诺地区换为荷叶形夹帽,所地地区技为竹架青布圆顶帽。也有用黑色长布缠头的,布约3厘米宽,盘绕头四周,盘出10厘米左右。突出愈大者愈贵,如过去黑彝贵族女子,不分成年与否、生育与否,均通用。女子未成年前,耳上常挂红绿珠,大如豌豆,以铁丝串四颗成一串,长三四厘米,系红色棉线穿于耳际。或戴红色石质小圈,用线穿入圈中,分挂耳际。成年或梳双辫时始戴耳环。耳环为珊瑚、银泡、石料耳珠,玉、贝、银耳牌,大都为圆星形。银质或铜质的式样较多。最普通的是三合式或四合式联合花苞,中嵌料质红豆。旧时黑彝贵族女子常带倒形花蒂式.下垂用银丝编成的细带五条,每条尾端有圆坠,摇曳别致。衣领是单独的一条,不和上衣相连,上缀有银苞泡花,前面正中扣连处有一长方或梅花形领牌。妇女上衣毛、棉、丝制、排襟、前襟、后项圈和袖口用彩线挑有图案花纹。领口周围缀以金器、银器、珠宝和玉器。有的饰以盘扣,用彩色丝线缠绕,形状各异颇具匠心。甘洛彝族女服中襟为多,独具风采。圣乍地区的兔毛背心又别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笼底边镶上一圈雪白的兔毛,华美富丽。妇女多着百褶长裙,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童裙以红、白色为主,或几色相间,青年以红、蓝、白色或红蓝白色相间为主,老年以青、蓝色或青蓝色相间为主。童裙裙短,一般为两节,腰小摆大。成人为三节,上节为腰,中节直桶状,下节成细密格纹。长裙的特点在于下节的层层皱折,所以俗称“百褶裙”,以多褶为贵。旧时裙式长短与身份有关,黑彝女子长裙拖地,行走时尘土飞扬,以示尊贵。所地地区羊毛裙质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状窄长,红色,下节蓝色细褶均匀齐整,其下横间以红、白、黑细条纹,色调和谐,再下是青色,膝盖处百褶四散,成喇叭状。行则褶皱闪动,轻盈飘逸。彝族妇女以针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为胸饰。腰际佩挂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衬以不同包布缝成,上端开口,下缀五色飘带,挂于左方腰际,实用又美观。腕饰以金、银、铜、玉、石质手镯,戴金银或石料镶金银马鞍形、猫眼形戒指。贵妇人还佩戴金、银、铜质链、锁、坠等头、胸、背饰。彝族男女都外着“察尔瓦”和彼毡。“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宽七八厘米,多染为深蓝色。以圣乍地区的最为华丽,边缘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下边吊有30厘米长的绳穗。被毡用两公斤左右羊毛缝制而成,薄如铜钱,折以6厘米宽的皱折.一般为30至90折,上方用毛绳收为领。多为原色或蓝色。察尔瓦和披毡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备之服,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服装的花纹、花边,它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图,有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动物方面的图,有叶、花、火镰、发辫、几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图。装饰品美丽庄重、色彩鲜明。花样繁多、多以全、银、铜、玉、石、骨等为原料,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部分为本地手工工匠制作。过去凉山彝族男女多赤足冬天或出远门时,脚穿用麻绳或草绳编织的草鞋,内穿羊毛织成的形似靴子的毡袜,或裹棉、毛绑腿以护脚和御寒。
金沙砚:以其石奇、眼多、纹富、艺精而饮誉中外。金沙砚与攀枝花苴却砚系同一砚种,石料同脉共生,分别产于攀西大裂谷金沙江两岸的深谷之中。近年来,这一砚种经名人、专家鉴定,名动四方。方毅、溥杰、启功、董寿平、吴冠中等纷纷题词,称其为“砚中珍品”、“文房奇品”、“美石奇品”、“砚中瑰宝”。金沙砚石质细腻润泽,抚之若婴儿肌肤,叩之或深沉似木,或铮铮若铜。成砚贮水不涸,磨墨无声,腻而不滑,存墨不腐不冻。古人评砚,有”七珍八宝”之说,即七眼为珍,八眼为宝。而金沙砚的石眼少者数个,多则数十个,乃至上百个。金沙砚厂生产的“九龙砚”有大小不等石眼100余颗,被收入《神州探奇》一书;其上一枚石眼达8.8厘米,为中国砚石石眼之最。金沙砚是我国名砚中纹理最为丰富、美丽的砚种之一,最常见的有“绿标”、“黄标”、“青花”、“冰纹”、“水纹”、“彩线”“火烙”、“翡翠斑”、“胭脂冻”等。
泸沽湖摩梭人文化:盐源泸沽湖摩梭人文化是全世界母系氏族文化保留至今、极为珍稀的遗存,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极具旅游价值。泸沽湖现由四川盐源县和云南宁蒗县共辖。云南所辖泸沽湖的南岸和西岸,也有摩梭人村落(属宁蒗县永宁镇),但人数较少。而盐源泸沽湖摩梭人则有12个自然村,人数远多于云南。更为重要的是:盐源泸沽湖摩梭人文化比云南保存得更典型、更原始、更完整、更古朴。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盐源泸沽湖摩梭人文化品味极高,不仅是中国精晶,而且是世界精品,今后条件成熟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实现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跨越式的发展,四川省提出要在2005年使旅游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8%,并形成支柱产业。这一目标比《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前了5年。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我省提出2个突破口:一是打好世界遗产牌;二是搞好4个优先开发区的建设。“打好世界遗产牌”的做法之一,就是加紧对具有申报潜力的景区(如三星堆、海螺沟、泸沽湖等)的申报工作。
历史人文
简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蜀身毒道”、“灵关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北达巴蜀、中原,南通边陲、外邦。在这条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上,古桥驭水如故,栈道驾山依然。还有汉柏、汉阙、大石墓、铜鼓、南诏白塔、历史留下了不朽的足迹。特别是昭觉县弯长乡的博石瓦黑古岩画群,是保存完好的凉山彝族历史文化遗址。彝族迁徙:凉山彝族自称“诺苏”,人口近200万。民间普遍传说,凉山彝族的直系祖先,为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古侯、曲涅两个彝族先民的父系部落,居住在“兹兹普吾”地方(今云南省昭通一带)。而据史诗《勒俄》记载,彝族先民也经历了“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石尔俄特找父亲》在凉山是妇孺皆知的传说。在彝族谱牒中也有代代相传的母女连名谱系,而后才出现了父子连名;以传承至今的凉山彝族谱牒来看,最长的家谱有300多代,一般则在70代以上。彝族先民从云南迁徙进入凉山,距今至少两千年左右。
族群文化与民俗传承:凉山彝族千百年来在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传说、迷人的自然景观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留着中国彝族最古朴、最浓郁、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创造了具有凉山自然封闭形态的包括天文、星相、历法在内的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故而凉山彝族作为中国彝族中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国内外的瞩目。金沙江滔滔不绝的源泉之水,滋润了西南高地这片神奇而馥郁的土地,也孕育了一个个富有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凉山自古以来还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凉山地区的历史,是以彝族为主体,包括藏、汉、回、傈僳、傣、蒙古等民族在内共同发展的历史。在大小凉山,彝族人民与其他少数民族人民长期交错而居,有着十分久远的友好历史。而各民族族群文化之间,也在不断碰撞、交流、互渗、融合、变异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既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给凉山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经济概况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州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乘势而进、加快发展”工作基调,大力实施提速增量、提质增效战略,圆满完成了州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任务。“十一五”规划完美收官,部分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两年完成,州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将“十一五”规划的国内生产总值目标由500亿元调整为700亿元的任务超额完成。一、着力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4.19亿元,增长17.5%;人均GDP达17564元,增长15.3%;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90.85亿元、增长2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69亿元、增长28.3%。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州施工项目达1531个、增加6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014个,投产项目1130个、增加105个。完成投资660.5亿元,增长30.3%。瀑布沟水电站6台机组、深溪沟水电站2台机组投产发电,会理昆鹏铜业10万吨阳极铜、西昌瑞康6万吨金红石钛白粉、西昌烟厂30万大箱技改等项目竣工投产;溪洛渡、锦屏一二级水电站,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江铜冕宁稀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雷波200万吨磷铵等项目加快推进;官地水电站、重钢集团太和铁矿技改扩能等项目开工建设;白鹤滩、乌东德、卡拉、杨房沟水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西南铸业150万吨铸管铸件项目备案。“8·30”攀枝花—会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对口支援德阳市罗江县金山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圆满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工业凉山”建设卓有成效。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90.45亿元、增长25.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5.1亿元、增长30%,实现利税总额121.65亿元、增长60.89%。“九大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入园规模以上企业达255户,产业集中度达56.4%,西昌钒钛、冕宁稀土、会理有色、雷波磷化工产业园区和成凉、德昌等工业集中区初具规模。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以上企业达426户、增加52户,新增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134户、增加53户。凉山工业化由起始阶段进入初期阶段。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经作物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219万吨、增长2.7%;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基本建成,烟叶产量259万担,烟农收入18.3亿元;马铃薯产量344.5万吨、增产28.3万吨,薯农收入10亿元以上;蚕茧产量41万担,蚕农收入4.8亿元;园林水果、蔬菜产量分别达78.7万吨、199万吨;肉类总产量达66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达51户、增加9户,农民专合组织达1969个、增加228个,带动农户110.5万户(次)。“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民居新建6296户、改扩建1.25万户、风貌塑造5.1万户。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9亿元,增长18.9%。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旅游市场持续走旺,累计接待游客1772.6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4.74亿元,分别增长18.1%、23.9%。仓储物流、信息等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能力增强,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699.04亿元,增长19.5%;贷款余额345.31亿元,增长33.6%。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4.16亿元,增长36.99%。城乡市场体系和流通网络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等工程深入实施,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工作扎实推进,城乡消费同步增长。
二、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在破解发展难题、拓展竞争新优势上取得了新突破。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机制进一步完善。投融资平台进一步规范,州国投发展公司总资产达43.6亿元、注册资本金达20亿元;组建农业投资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运行良好。国企改革进展顺利,完成泸沽铁矿、州日杂公司重组工作,西昌汽车运输公司、四川锦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挂牌运行,西昌电力解债工作基本完成,西昌天喜园艺、大桥水电改制加快推进,西部矿业重组会东铅锌矿获省政府批准。政府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全州公路系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全面实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加快,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
开放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开展,与津巴布韦政府签署烟草生产技术合作协议,与新加坡相关企业签署钒钛资源深加工战略框架协议并就共建文化产业园区达成合作意向,与泰国北碧府就缔结友好城市及共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形成共识;多国驻华使节来凉山考察访问。区域、次区域合作深入开展,成凉、攀凉区域合作务实推进,昆凉区域合作启动,厅州、局州合作更加紧密。银政、政企合作卓有成效,中国农业银行确定我州为总行全国六个一类金融产品创新基地之一,与多家金融机构和大企业大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州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53个,履约项目147个,实际到位资金273.6亿元,增长39.2%。完成外贸出口3792万美元,增长27%。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417.08亿元,增长21.8%,占GDP的比重达53.2%。
三、着力创新驱动,转变方式,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坚持提速增量和提质增效并重,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技进步与创新力度加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准开展前期工作。“三大科技洼地”加快建设。世界第一高坝水电站锦屏一级水电站成功截流。组织实施69个重大科技项目,含钛高炉渣提钛和永磁、发光、抛光、贮氢电池等稀土新材料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重钢集团太和铁矿、西昌新钒钛有限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8户。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9.7亿元,增长54.6%。建成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获得授权专利58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8%。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六大品牌”建设强力推进,凉山苦荞、西昌洋葱等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火把液荣获“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大凉山清甜香烤烟等9个农产品、热轧窄带钢等6个工业产品被评为第九届“四川名牌产品”,“凉山彝族火把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2010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项目”,西昌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会理县成为省级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加强。有效管护天然林5868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63.51万亩,完成成片营造林92.09万亩,护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效明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及州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成效,准确预警并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5起,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省政府下达的万元GDP综合能耗、耕地保有量、化学需氧量及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四、着力夯实基础,强化服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泸(沽)雅(安)高速公路凉山段全线贯通,会(理)攀(枝花)路等出州通道改造完成,磨盘山、煤炭沟隧道建成并即将投用,金沙江鱼鲊大桥和金东大桥加快建设,“两会”快速通道项目开始BT招投标,建成通乡油路562公里、通村公路2500公里。“四高三铁”前期工作加快。西昌青山机场跑道改造完工,新航站楼主体工程即将竣工。综合性、现代化农田水利设施加快建设,完成大桥水库灌区一期工程调概,会东新华水库、会理大海子水库、甘洛斯觉大堰、安宁河堤防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和小微型水利工程顺利推进,解决了22.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有效灌面7.6万亩、节水灌面11.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18.3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通讯基站264个,开通200个乡镇的宽带网。
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把西昌打造成为川滇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初见成效。一批重点县城、集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完成盐源、德昌、木里3县县城总体规划和会理县城控制性详规以及西昌礼州镇等6个重点乡镇规划编制,建成垃圾卫生填埋场3个,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房地产投资17.48亿元,新增9.2亿元。全州新增城镇建成区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28.4%。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化解率达79.2%。“五五”普法成效明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凉山”创建,建成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县市14个,州级平安乡镇、单位725个。启动实施重点县禁毒防艾三年总体规划,扎实开展禁毒“摘帽”攻坚行动,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深入推进。会理县成为“四川省无毒害县”。加强公安、武警战斗能力建设,应急处突能力明显增强。坚持重基层、打基础、强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切实加强价格监管,市场供应和价格相对稳定。
政府管理创新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凉山州行政程序规定(试行)》,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政府行政决策及实施行为更加规范。全州共举行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听证会360余次。主动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州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州人大代表建议127件,州政协委员提案265件、意见34件,满意率均为100%。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政府信息公开全面推进。审计、监察、财政监督不断加强。建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405个、村委会(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1053个。州政务中心行政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现场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分别达100%、99.98%、100%。州政府门户网站综合绩效评估名列全国300个地市政府网站第13名,蝉联全省第2名、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第1名。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打造廉洁政府,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行政成本性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下降1.62个百分点。
五、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更加惠民:投入67.4亿元,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和“八大扶贫工程”,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79元,增加17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65.4元,增加605.4元。
扶贫攻坚强力推进。开展州内县市对口帮扶活动,完成36383户彝区“三房”改造,基本完成“三房”改造任务。建成新村扶贫工程90个、连片试点扶贫新村30个,首批47个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新村建设有序推进。木里藏区5个牧民定居点、212户牧民定居房加快建设。新建沼气池3万口。12.74万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大力实施“双百工程”,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4.62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40.16亿元,分别增长28.01%、36.19%。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96.4万人次,全州8.1万人纳入城市低保、38.4万人纳入农村低保、2.6万人纳入五保供养,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大力实施“百姓安居”工程,新增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房源和新建经济适用房5155套,改造城市棚户区7760户,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3923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两基”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免除义务教育阶段74.4万名学生书本费和学杂费,21.5万名寄宿制学生享受国家生活补助;实施彝区免费职教计划和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组建凉山州职业技术学校,以自主办学、联合办学、异地培养三种方式,全力推进职教攻坚;普通高中新课改全面启动,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365.79万人,参合率90.93%;艾滋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建成防艾技术支持中心104个;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定点服务全面实行;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凉山民族艺术节、古彝文化探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川省《彝文规范方案》实施30周年纪念活动。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省级名录57项。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17.5万套,新增边远山区广播电视覆盖人口68.5万人。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加快发展,凉山籍运动员在广州亚运会上获银牌2枚,凉山体育代表团取得十一届省运会金牌总数第七名、十三届省民运会金牌和奖牌总数第一名的好成绩。人口计生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计生惠民行动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和养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以“板凳工程”为切入点,“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取得明显成效。
国防建设全面加强。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和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深入开展。交通战备、人民防空、国防教育等工作扎实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征兵、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和军烈属、残疾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优待工作进一步落实。统计、人事、编制、宗教、移民、食品药品监管、外事侨务、台湾事务、供销、档案、史志、农机、气象、保密、应急管理、无线电管理、妇女儿童、红十字会、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