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凉山州地图 >
甘洛县地图
甘洛县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电厂和装机能力,输变电能力新增地方电站3座,装机4200千瓦,县电网入网电站达15座,总装机2.2万千瓦,通过争取县电网与国家并网的变电站建设已完成。交通和城市建设情况,甘洛县交通十分方便,成昆电器化铁路横贯全县62.5公里。县内有两条省级公路,通往乐山、雅安和邻近县。全县通车里程488.5公里,实现了乡通公路。公路旅客、货物年运输量分别为18万人次、47万吨。现又完成了甘斯路4公里标美油路建设,田海公路路基改造工程完工,动工了乌金公路,县城至大渡河段公路。城区供水管线总长10公里(复线),日供水能力1万立方米。邮电通讯迅速发展,市内交换机总量5632门,长途电话总数155路,电话机4850户,开通了普昌、胜利、大桥、前进等乡镇程控电话,新建5座移动通讯基站。企业及知名品牌概况,甘洛县乡镇企业点多面广,以铅锌系列为主的主要产品一直是甘洛财政收入的支柱。为了抓好工业企业的生产,县政府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大对铅锌生产、销售过程诸环节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力度,保证了冶炼、洗选和矿山企业的正常生产,县重点骨干企业有“四川省甘洛县二冶电铅厂”、“四川省甘洛县前进冶炼厂”、“四川省甘洛县铁厂”、“甘洛县齐齐冶炼厂”、“甘洛县综合冶炼厂”、“四川省甘洛电铅厂”、“四川省甘洛铁路有色金属化工厂”、“四川省甘洛县外贸浮选厂”、“甘洛县合协铅锌选厂”九家,营业收入均在500万元以上。四川省甘洛县外贸浮选厂是最具特色的骨干企业之一。现有职工64人,主要产品有铅锌矿石、铅精矿、锌精矿、粗铅。其产品结构从采掘——洗选——冶炼一条龙。1999年完成产值998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0.82%,比上年同期增长1.60%,利税总额37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利税总额的0.42%,比上年同期增长18.92%,资产总额899万元。近几年来,该厂规模逐渐壮大,现已建成年产10000吨的冶炼厂,在原矿供不应求的同时,又投资1000多万元,开采赤普矿区底层矿。1999年内铅锌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逐渐回升,市场前景广阔。瀑布沟、深溪沟电站建设顺利推进,装机2100千瓦的华鑫古井电站竣工发电。双河口、国合等一批万千瓦级地方中小水电站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20千伏输变电网络建设协议已签订。积极开展“交通大会战”,启动实施农村公路建设56条,总里程323.4公里。坪坝乡、团结乡、里克乡3条41.5公里通乡公路及岩润大桥至赤普矿区8公里公路建设全面完成;以工代赈通村公路项目6条45公里及中纪委协调1300万元的村道建设项目均已完成;32条122.5公里通乡通村公路已完成29条104.4公里;石海乡、斯足镇、尼尔觉乡、拉莫乡4条37.3公里通乡公路完成了工程总量的70﹪;县道甘石路一期工程田海路段20公里建设已完成70﹪的工程量。

当地特产

青刺果:青娜油原料青刺果于每年农历5月成熟,每当这个时候,成群结队的摩梭妇女背挎篾篼,手执长弯钩,到茂密的青刺林里采集青刺果,然后淘洗干净,晒干后磨成细小颗粒,筛去糠壳,再晒干,然后将晒干的粉粒置于蒸笼内蒸到八成熟后装入麻布‘袋内真热榨油。摩梭人的榨油工具由较为原始的木、石、竹三种器材组成。有木或石缸、榨缸、木墩、压杆、竹制或铜制流槽,以及绳、压石等。木缸或石缸内深宽各约一尺余见方,缸口底部凿月工资多条流槽以便将榨出的油引入盛油的容器。榨油的方法是将蒸熟的刺果粉炷盛入布袋内,然后置于榨缸中,用一根结实的木杆,利用杠杆的作用按压,清亮透明的油便于工作顺着京戏槽徐徐流进容器内,加入食盐便于工作可食用。由于该油具有天然而独特的色香味,千百年来,他们以此作为食用油,或添盐蘸“流头饭”而食,或炒、拌菜调味,味色鲜美。特别是在没有蔬菜的日子里,这种油几乎成了他们的蔬菜代用品。长期而广泛地食用该油,显示出她良好的保健作用,泸沽湖虽然环境艰苦,气候恶劣,但摩梭人男女却体魄健壮,英俊美丽,少生病痛,长寿者比比绋是,其间不乏百岁老人。摩梭人无不认为得益于该油的保健功效。不仅如此,摩梭人还用此油作为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内服以治胃病、肝病、头晕头痛、丙肋疼痛、慢性筋骨痛等;外用局部揉止痛去阏。用青娜油沉淀物外用治疗疮疡、丘疹、斑块等腰三角形疾患,效果十分显著。摩梭妇女对此更是情有独钟作为她们的护肤护了必须品,用于擦手擦脸,预防皮肤阳光暴晒、干燥皱裂,保持皮肤柔嫩,并用梳子蘸该油梳头发,作为美了护了之油,保持头发的乌黑光亮、不折断、不脱发等。此外,摩梭人还用青娜油废渣(即、油枯)治疗大牲畜腹泻,具有立竿见影之效。
野生蕨菜:蕨,赢类植物,凤尾蕨科植物的总称。多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根状茎蔓于土中,被棕色细毛。叶大,多回羽状复叶,适应性强,常集中成片生长。根状茎富含淀粉,可提纯供食用或药用,幼叶即当地所称的蕨菜,为时鲜野味,有去暴热,利水道,降血压等效用,清热、降毒、利尿、止血和降压。蕨菜在凉山各地均有大量分布,特别是美姑、雷波、昭觉、西昌。德昌、冕宁等县市分布更大。蕨菜为野生植物,当前每年仅加工干菜200吨外销,深加工还未起步,在绿色食品走俏的今天,其市场前景非常看好。通过宣传,精包装的蕨菜干和保鲜蕨菜将在大中城市成为时尚食品。西昌农业专科学校和攀星公司生产的盒装蕨菜干已成为许多外地来凉山的旅游者所喜爱的地方名特产品。
甘洛黑山羊:甘洛黑山羊独特之处在于全身黑毛,生长发育快,周岁体重可达23-27公斤,板皮厚满,皮毛质软细小,瘦肉率高,肉质鲜嫩,味美膻气少。甘洛县的旅游纪念品主要有彝族餐具、酒具、马具、烟具和彝族乐器。土特产主要有花椒,其品种以正路和大红袍为佳品;核桃、板栗、土漆也以质优量大而享有盛名。县内有多种名贵中药材,如虫草、天麻、麝香,还有远近闻名的“越木香”和贡品石斛等。

甘洛黑苦荞

甘洛黑苦荞,色泽乌黑,颗粒大,品质优,种植历史悠久,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2006年以来,在中纪委监察部的大力帮扶下,甘洛县彝家山寨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大力研发生产黑苦荞系列产品,先后取得省级科技成果2项、发明专利1项,公司被评定为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苦荞专业分中心、四川省扶贫龙头企业。

社会事业

【扶贫攻坚】全面完成556户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完成“三房”改造600户,完成普昌镇普昌村等6个村新村建设工程,启动了团结乡双河村新村建设。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个,实施农村饮水、照明、公路、桥梁等“四小”项目16个。中纪委监察部机关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为甘洛落实社会帮扶项目9个,到位资金2886万元,捐赠物资价值2万多元;积极协调广东顺德区和浙江绍兴县签订3年帮扶协议。【惠民行动】深化八大民生工程,着力解决教育、医疗、社保、扶贪、安居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1万元,同比增加1871元,增长20.56%。农民人均纯收入2202元,增加195元,增长9.72%,完成目标数的100.23%;其中现金收入1858元,增长7.82%。单位从业人员8799人,增加718人,增长8.89%;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2.35亿元,增加4594万元,增长24.29%。【社会事业】全县广播电视站28个,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率分别为71%和91.8%。卫星地面站133座,电视节目40套,电视差转台1个,闭路电视总户数4500户。全县有医院、卫生院4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05张,卫生技术人员467人。继续加强对“艾滋病”、“非典”、“二号病”等重点传染疾病的防控工作,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县参合农民15.59万人,参合率达到93.54%,共为参合农民补贴资金632.9万元。甘洛县举重队代表凉山参加了全省中学生举重比赛,获2金3银2铜;4月份,举重队员赵朝均代表四川省参加在湖北举行的全国冠军赛获56kg级抓举第5,挺举第2,总成绩第3;举重队员代表凉山州参加了四川省在雅安市举行的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共参加了9个级别的项目,获5金1银的好成绩。【社会保障】全县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2845人,同比增长1.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为8192人,增长3.78%;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实现就业和再就业453人。加强劳务输出,共向省内外输出劳务1470人,其中有组织输出劳务人员370人。城镇低保人员实现了应保尽保,低保人数2245人,发放低保金318.1万元;全县农村低保纳入2.19万人,发放低保金799.55万元;农村五保人员2205人,实施城乡医疗救助5603人次,救助资金180.9万元。

建设发展

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前景光明。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西部大开发掀起高潮;今年又列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国家“十五”重点工程大波斯湾瀑布沟电站建设上马,甘洛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大好形势。甘洛县委、县政府决心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大力帮助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要求,紧紧抓住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全县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结构调整、扶贫开发、教育科技和改革开放,全面实施“135”经济发展战略。即:强化农业这一个基础,调整产业、城乡、所有制三大结构,培育铅锌工业、水电能源工业、高耗能工业、畜牧业和林果蚕桑业五大支柱。经过10年的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退耕还林10万亩,建成3万亩雪山大白芸豆基础,1000亩公有制蔬菜基地,3万亩苎麻基地,2万亩蚕桑基地,1000亩山癸基地,6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工业结构调整以水电站建设和碳化硅、铝钒土开发为重点,形成铅锌、水电、高耗能三大支柱产业,使全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综合经济势力明显增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显著,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3677万元,同比增长35.4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94元,高出2000年1221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6117万元,比2000年增加34935万元,5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翻了2番多。与此同时,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26:58:16调整为26:47:27;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优势矿产采选加工、生态农业、清洁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逐步改善。2000—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990元增加到1605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由8018元增加到15087元;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27070万元增加到42995万元,2005年年底城乡居民的储蓄总额是2000年的1.6倍。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6824万元增加到23967万元,增幅达到42.5%。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逐年递增,居民消费结构得到一定改善。
惠民行动的落实情况,(一)就业促进行动。春节前组织开展了再就业援助活动,免费核发《再就业优惠证》37人,帮助持证人员实现再就业27人,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69人,发放补贴金额8.74万元。办理失业登记81人,提供职业指导150人次,发放宣传手册2000余份。(二)最低生活保障行动。城镇低保人员实现了应保尽保,低保人数达1873人;农村低保已纳入4198人,还将狠抓扩面工作。计划投资10万元,改造80户农村五保户房屋。(三)扶贫解困行动。今年计划解决8000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改善4000名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春节前夕,已组织开展了冬令助农解困活动,及时下拨冬令救济资金45万元和农村低保资金20.9万元,确保了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安全过冬。(四)医疗保障行动。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截止目前,全县17.1万农业人口已有13.9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达81.3%。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个人部分实行刷卡制的相关工作正在落实之中。(五)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1-2月共受理农民工工资拖欠投诉23件,为532名农民工讨回拖欠工资145.09万元;狠抓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的落实,1-2月,新增缴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9万元。(六)教育资助行动。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10年行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政策,保质保量完成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任务,及时足额的发放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制学生生活费。有效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七)安全饮水行动。今年计划解决农村1.2万人的安全饮水困难,目前工程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将进一步抓好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加强日常巡查,特别是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控,坚决防止偷排、漏排污染水源。(八)农民工培训行动。抓好“星火科技培训实施计划”,积极开展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籍初高中毕业生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极与广东顺德、浙江绍兴、河南新县三家对口帮扶和友好县联系,计划向三地培训输出农民工300人。(九)农村、城市安居行动。700户“三房”改造、140户以工代赈易地移民工程已正式启动实施,计划在7月底完成,届时将改善农村近4000人的住房难问题。中纪委监察部机关对口帮扶的1049户易地移民工程,待资金到位后立即启动实施。农村能源建设方面,计划实施沼气建设国债项目1000户、州级沼气建设项目1000—1500户。(十)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加强了森林防火工作,严格火源管理,春节前无森林火灾发生。在目前气温持续上升,天干物燥风急的高火险时段,在新市坝镇等国有林区所在的16个乡镇发布了森林防火戒严令,进一步强化了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巩固“天保”和“退耕还林”成果,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抓好矿山、城区、入城通道的绿化建设和城区周边风景林及县城后山园林建设;完成马鞍山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和总体规划;加强环境保护,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积极开展县内洗选企业的整合工作。(十一)信访稳定工作。2月28日至3月16日集中开展“大接访”活动。目前,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建立了领导接访工作制度,落实了责任制,成立了联合接访工作组。“大接访”活动实施情况将纳入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工作考核,纳入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和“四好班子”考核内容。

行政区划

甘洛县辖7个镇、21个乡:新市坝镇、田坝镇、海棠镇、吉米镇、斯觉镇、普昌镇、玉田镇、前进乡、胜利乡、新茶乡、两河乡、里克乡、尼尔觉乡、拉莫乡、波波乡、阿嘎乡、阿尔乡、石海乡、团结乡、嘎日乡、则拉乡、坪坝乡、蓼坪乡、阿兹觉乡、乌史大桥乡、黑马乡、沙岱乡、苏雄乡。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人文历史

甘洛县位于四川省南部,,攀西地区北缘,处于雅安、乐山、凉山三市州交汇点上,有“凉山北大门”之称。全县幅员面积2153.85平方公里,人口18万余人?,有彝、汉、藏、苗等14个民族,彝族占总人口的65.3%。全县辖7个片区工委,28个乡镇。成昆铁路纵贯全境62.5公里,境内有7个火车站。甘洛县人民政府驻新市坝镇,北距成都320公里,南至西昌237公里。甘洛县是1956年民主改革时始建,原名呷洛县,1959年更名为甘洛县。县境与雅安市的石棉县和汉源县,乐山市的金口河区,凉山州的美姑县和越西县相邻。境内山峦叠嶂,岭高谷深,景色奇特。西汉时期,县境东北部曾设灵关道(亦名灵道县),后为护龙县;西北部设置过阑县。民主改革前县境大部分区域属黑彝和“土司”统治区,是完全封闭的奴隶制社会。甘洛自古都是川滇通道中极为重要的关隘和要塞,从战国时期以来的漫长岁月中,县境内留下不少的名胜古迹。汉时的灵关道从境内通过,并在境内设治所。唐贞观年间开辟的清溪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清溪峡内两岸千仞峭壁,古木参天,谷中溪流淙淙,潺响回环,花岗石嵌成的古道上马蹄印深深陷于其中,古道旁尚有护路兵营的“齐民雕”遗址。金字塔形的吉日波山,在彝文经典《勒俄特依》中记载为:洪水淹没天下时,世界仅存的几个山顶之一。县境西南的德不洛莫原始森林,传说为彝人送鬼德幽灵集中之地,被称为“恶鬼”之山,充满神秘色彩。其它名胜古迹还有:海棠古庙、古城墙、“将源”石刻;天平天国将领赖裕新壮烈牺牲之地;田坝的土司衙门遗址;尼日河开建桥摩岩碑石刻;唐加湾古墓群、海棠古墓群等。甘洛县具有悠久的历史,.还有多姿多彩的彝、汉、藏民间文化,在语言、文学、建筑、服饰、用具、饮食、体育及风俗习惯等方面极具民族特色。彝族传统节日“彝族年”和“火把节”,彝族汉子的“擦尔瓦”,阿咪子(彝族姑娘)的“百褶裙”,以及久负盛名的“杆杆酒”;藏族传统节日“布渣卓”(藏年)和“措乃屋”(射箭节)等都表现了各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海棠古镇时古道著名的重镇,汇集了汉民族的多种地方文化,这里古庙寺宇集中,道、佛、儒文化融为一体,历代商贾、文人、落魄官宦滞留于此,留下不少佳话和传说。建县后,随着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甘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特别时改革开放以来,以铅锌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随着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成为了西南地区第一个全国体育先进县,被誉为大凉山上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