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县地图
宁南县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发展
金沙江和黑水河谷地是宁南农业较为集中的地段。全县现有耕地18.7万多亩,其中有田4.6万多亩,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县。县内现有水库15处,总容量3035万立方米;灌溉渠道引水能力超过5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2.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1万多亩。金沙江干热河谷植树造林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县森林面积恢复到57.97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3.7%,林草覆盖率83.7%,是国家长防工程建设重点县、国家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由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光热资源丰富,宁南适宜多种气候带的多种动植物繁衍生长。主要农产品为粮食、甘蔗、蚕茧、烤烟、生猪。2000年,全县粮食产量达6.7万吨,全县农民人均产粮400多公斤;甘蔗产量达27.5万吨,占全省总产量15%以上,是国家“九五”糖料基地县、全国100个糖料产量最高县市之一;蚕茧产量达4569吨,全县蚕茧总产、人均蚕茧产量等五项指标名列全省首位,是四川省蚕桑生产基地县;烤烟产量达6148吨;生猪出栏12.6万头,是全国半农半牧区生产示范县;全县农民每年现金收入可达1.2亿元以上,2000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元。行政区划
宁南县辖6个镇、19个乡(2010年):全面幅员面积1667平方公里,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43.5公里。辖6个镇:披砂镇、松新镇、竹寿镇、华弹镇、葫芦口镇、白鹤滩镇;19个乡:景星乡、俱乐乡、新村乡、幸福乡、海子乡、六铁乡、新建乡、稻谷乡、新华乡、松林乡、石梨乡、杉树乡、梁子乡、西瑶乡、红星乡、大同乡、骑骡沟乡、倮格乡、跑马乡。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对外交流
⑴1997年7月,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宁南召开,来自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山地中心等国际组织的10多名专家和官员参加了会议。⑵1999年11月,美国高山研究所亚洲部部长、国际山地中心主任康柏尔博士一行2人到宁南考察。企业概况
三个糖厂日处理甘蔗2500吨,可年产白砂糖3万吨以上,年产可食用酒精和医用酒精3000吨以上;三个丝厂缫丝能力为自动缫5600绪,可年产20/22优质白厂丝400吨;一个烟叶复烤厂可年产复烤烟叶6000吨;一个纤维板厂可年产纤维板2.5万立方米;两座水泥厂可年产水泥10万吨;电石厂可年产电石6000吨;电力公司年发电量可达1.5亿千瓦时;桐油公司可年产优质桐油500吨以上。200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6亿多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白砂糖总产29658吨、酒精总产3076吨、生丝总产317吨、复烤烟叶总产3451吨、纤维板总产2.65万立方米、水泥总产6.5万吨、发电量1.26亿千瓦小时,混配合饲料总产1.1万吨,试生产电石4000吨、铝塑复合管60万米、炭黑200吨。知名品牌简介,⑴金沙江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金沙牌白砂糖为部优产品、四川省名牌工产品。⑵银鸿丝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梅花牌20/22白厂丝为优质出口生丝,远销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⑶宁南蚕茧为优质出口茧,远销日本等国家和地区。⑷宁南烤烟为优质烟叶,主要供应上海烟草集团等企业。名优特产
荞饼: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具有甜、咸、麻、怪等味,色泽油黄,清香爽口。豆腐干:利用本地黄豆和优质水源,以传统工艺精心烤制而成,色金黄、味清香、内柔嫩,是佐餐和馈赠之佳品。曾多次有外地人来宁南学习技术,但该产品与当地水源、气候等有直接关系,至今外地还没有仿制成功的先例。
晒醋:采用本地麦麸加各类佐料晒制而成,由于宁南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含有大量矿物质的优质水源,晒制而成的麸醋,酸味适宜,清爽可口,堪与阆中保宁醋媲美。米花糖:用料考究,采选本地优质的大米、媲麻等原料,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具有酥脆可口,味美香甜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奇石:宁南地处金沙江中段,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金沙江奇石十分独特。近年来,随着全国玩石、赏石的队伍不断扩大,宁南的金沙江奇石已走向市场,成为赏石家的收藏品种,越来越多的玩石、赏石爱好者对金沙江奇石追捧有加,因此金沙江奇石的品牌不断攀升,价格持续上扬。2005年1月29日,宁南县奇石协会在宁南县白鹤滩大道举行了奇石协会挂牌、奇石馆开馆仪式。
民风民俗
民族:宁南的布依族,原称仲族。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黔西南龙布依族起义失败后,部分布依族从贵州毕节迁入境内,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宁南布依族在与汉族人民的广泛交往中在生产、饮食、居住等与汉族差异不大,而传统节日、服饰、婚嫁、丧葬等具有本民族的特征。宁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其次有彝族3万多人,其他民族有布依族、回族、藏族、满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据考古表明,彝族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在宁南栖息,是宁南的“土著”民族。而布依族则是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贵州省毕节地区迁入.因此,以彝族为主的地方民族风情是宁南的一大特色。凡是凉山彝族治自州的彝族所拥有的民族风俗习惯,宁南的彝族都有。比如火把节、彝族年等传统节日,是宁南彝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两个佳节。尤其是每年6月24日的火把节最富有特色,在三天的节日里,各家杀鸡宰羊,打扫卫生。随后,男女老少身着以红、黑、黄三色为主调、杂以其他颜色的节日盛装,聚集到寨里一宽阔场所,举行斗牛、赛马、摔跤、斗羊、跳舞、选美、唱“朵洛好”等活动。饭后,各家各户手持火把,从家中边唱边舞转游至田间地头、庄稼地中,且边舞边唱,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驱灾避邪。界时,一簇簇的火把和篝火堆映红了夜空,恰似“满天星斗落人间”。彝族婚礼独具特色。婚娶之日,迎亲的小伙子们需接受女方姑娘们泼凉水、抹锅灰的“礼遇”,迎娶途中和到达男方家后,有“背新娘”、“给礼钱”等传统礼节。夜幕降临,主客双方进行抢油炒饭、吟唱“堂嚷”(别闹歌)和“阿莫尼惹”(哭嫁歌)、说“克智尔比”(格言谚语)等娱乐活动,通宵达旦。宁南的布依族同胞在过年、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节日期间和服饰、婚嫁、丧葬等方面具有本民族特征。传统节日:过年、三月三、六月六。过年时间与汉族相同,但在过年敬礼时,要在神牌前铺上厚厚的新鲜松针叶,年饭坐在松针叶上吃。菜肴是肉、豆腐、长菜(不切断的蔬菜)混合煮成。子夜,用鸡血煮粥敬神,敬毕后各分吃一碗。大年初一各家都要打糍粑敬神。正月十五以前村里人喜欢会集在一起对歌、跳舞。每逢三月三、六月六,父母都要将出嫁的女儿接回家中过节、祭家庙。
婚嫁:婚期前一天,男方家请一个能说会道的迎亲先生,带上礼品和接亲人到女方家迎亲。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大门时,女方家同村的姑娘们早已设下三道关卡—放置板凳等拦住路,迎亲先生上前和他们对歌或说“四言八句”,迎亲先生输了,罚酒一杯后再来,赢了就放行,如此闯过三关进到屋里,交点礼品。结婚当天,女方家的送亲队伍到达男方家前,男方家也设下三关,但摆的是烟、酒、茶。双方在每道关前对歌、饮酒后即放行。但新娘要先到邻居家暂息后,才被请进男方家堂屋拜堂。婚后3天、7天或1个月,新娘回门。所带礼品中必须有12个糍粑,分别献给双亲和媒人。婚后三年内,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撼年,12个糍粑亦为礼品中不可缺少之物。
丧葬:人死后入棺,棺底铺稻草灰,1岁1碗;灰上垫钱纸,也是1岁1张;棺内放置用丝毛草做的草人;画人像,写上死者的称谓名字,经先生升光粘像,装入新制的小木匣,放入死者棺内身侧。盖棺后棺上放一碗糯米饭。丧事中,指定1人(一般为死者女婿),扫灵者不仅要负责管理灵堂,而且要负责整个丧事的组织指挥。出葬前夕要“祭灵”,祭灵用的糍粑由扫灵者提供。但因有抢糍粑吃的习俗,往往糍粑刚打好就被抢光,因此有的要打好几次,才有祭灵糍粑。出殡之日,“扫灵者”提前背上糍粑到墓地,等候帮忙的人到达时进行犒劳。葬后3天为复丧日,全村各家都备1簸箕糯米饭到墓前祭奠。
服饰:妇女喜欢青、蓝、黑三色布条绣上花边,缝于背部、袖口、下襟、裤脚处。未婚女青年留长发,并编成两条长辫,扎辫盘头,头包青布帕子,配戴耳环、手镯;婚后将长辫绾成发髻,绾纂于头顶,配戴簪子,身穿开襟衫,下着青褶裙,脚穿绣花新布鞋。男青年上穿开襟短衫,下着长裤,头缠帕子,脚穿皮包边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