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凉山州地图 >
会理县地图
会理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大事

1997年以来改革开放重大经济事件、活动、建设项目,1997年3月21日,由成都卷烟厂、西昌烟厂、会理烟草公司合股的四川省三益有限责任公司打叶复烤生产线工程举行开工典礼。该工程投产运行后,可年加工烟叶60万担,预计年产值12亿元,农民从中收入3亿多元,县财政收入增加1亿多元。1997年7月,总投资1200万元、日供气2万标准立方米的反火型管网煤气工程正式动工,1998年10月试点火成功。该工程从考察到可行性研究、编写可行性报告、工程设计、报批立项,最后投入试行历时近三年的时间,于2000年8月初步建成了一个集煤气生产、净化、储存、输配使用于一体的煤气生产经营型企业。它的建成对促进我县能源结构的优化,提高居民燃料利用率和城市化档次,改善和保护大气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997年11月,投资2700万元、装机容量2×2000千瓦的重点水电工程大草坝电站正式动工。1999年3月竣工投产。1997年11月,预算总投资892.5万元、日供水1万吨的自来水扩建工程开工,1998年4月28日通过验收,现日供水能力16000吨,彻底解决了城区缺水矛盾。1998年11月20日,会理县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通过省政府验收合格,国家水电部向县人民政府发来贺电。1999年4月中旬,省、州初级卫生保健评估检查组对我县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检查,认定我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达到了国家要求。1999年8月,总规划占地面积52.51公顷,总造价5亿元,紧靠城河横贯县城东区南北,总长1580米,宽40米,集商业、服务业、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风景园林式滨河路工程正式动工。此项程分阶段实施完成。预计到2005年,一个集入口小广场、中心广场、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水上活动区以及各种配套设施的综合性生活小区将出现在会理,这将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1999年10月,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财通铁钛公司。2000年7月,投资1500多万元的秀水河钒钛磁铁矿正式投产。2006年,县城内开始复古工程,建造了元天街,是继滨河路的又一大工程,街道两旁的代售门市10万/间起价。2008年8月30号发生6·1级地震。2009年9月国际石榴节在会理召开。2011年6月28日WBC洲际拳王金腰带拳击赛在会理县体育中心开赛.

基础设施

电厂和装机能力、输变电能力,全县拥有装机容量21750千瓦的小型电站58个,全年发电量8035万度。公路和城市建设情况,县城北距成昆铁路永郎火车站78公里,南离金江火车站115公里。国道公路108线横贯全境,通车里程856公里,其中,国、省道231公里,客运量268万人,货运量189万吨。规划建设中县城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九五”期间大量投资、引资对县城进行建设和改造,预计“十五”期末能够顺利撤县建市。光纤通讯在全县开通,电话总装机容量已达10462户,移动电话用户数2404户,因特网已在城乡发展。有日供水1.6吨水厂1个,管道煤气厂1个。

抗震救灾

2008年8月30日下午16:30分,在会理县与攀枝花市仁和区交界处发生了里氏6.1级地震。地震烈度大,破坏性强,全县32个乡镇(其中重灾乡镇18个)、187个村(其中重灾村40个)、103054人受灾。造成30人死亡,359人受伤。倒塌和严重损毁居民住房36500户,其中需维修加固农村居民住房23039户。受损学校154所,损毁校舍2520间、11.67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校全部停课。受灾医院18所,损毁设备99台,损坏文化卫生设施2.74万平方米。因灾倒塌毁损乡政府24个、派出所3个、法庭3个。损毁公路559.7公里、桥梁5座。损毁水库16座、渠道154公里。损坏变压器21台,10572户农户停电。规模以上企业因灾受损28户,损毁仪器设备88台。灭失耕地260亩,毁坏农田3000余亩。死亡牲畜4390头。农作物受灾2680亩,烤烟损失4万担。据统计,全县地震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6亿元。“8·30”地震灾害发生后,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指挥下,会理县委、县政府紧急启动《会理县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抗震救灾力量6000余人,紧急救治伤员359人、转移安置群众7.8万人、及时妥善安埋了30名遇难者并抚慰家属;累计接收各界捐款6725万元,其中烟草行业捐款5400万元;组织发放帐篷、方便食品等物资4.98万件,发放大米10.6万斤,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稳定。震后第二天,重灾区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基本恢复正常,卫生和畜牧防疫等工作全面推进,次生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有效。共搭建学校活动板房3.1万平方米,截止9月下旬,8万余名师生实现安全正常行课。按照县地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统一部署,9月1日开始,抗震救灾百日攻坚正式拉开序幕。全县共新建砖瓦砂石厂41家,组织群众自建互助力量1.3万人、技术指导力量70余人、建筑施工力量4500人;累计维修加固农房23039户、拆除并启动恢复重建农房13203户,全面完成学校、医院6.5万平方米危房的拆除和7.2万平方米损坏房屋的维修加固任务。截止2008年底,全县恢复重建农房主体工程完工2621户,竣工入住615户。按照“六防”、“四保一储备”、“四个不因”的要求,兑付农村“三孤”、“三无”人员钱粮补助1159万元,兑付恢复重建过渡安置费2954万元,拨付受灾群众越冬专款307万元;深入开展卫生防疫,共向灾区调拨消杀药品30吨;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医疗队伍14支,深入灾区开展巡回医疗;积极开展捐衣捐被送温暖活动,接收并向灾区发放衣被12.5万件(床);储备大米100吨,确保应急救济。经过全县上下的艰苦努力,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正常,恢复重建有序推进,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和谐。

宗教信仰

县境内现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种宗教,已开放活动场所13处,宗教教职人员13人,信教公民2万余人。各宗教活动场所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坚持“自传、自治、自养”的三自方针,依法从事宗教活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之间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全县各种宗教简介:佛教。唐代南诏时期,上座部佛教从滇西大理传入会理县,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白马寺、报恩寺、文塔寺、飞来寺、白云寺等寺庙,教职人员7人,信教公民有6千多人。道教。清道光初年传入会理县,现有白云庵、老君庙2处活动场所,教职人员2人,信教公民600多人。天主教,1863年传入会理县,现有天主教堂2座,教职人员3人,信教公民6千余人。基督教,光绪三十年(1904年)传入会理县,现有活动场所4处,教职人员3人,信教公民8千余人。

历史沿革

沿革:会理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通过境内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四千多年前古人类已在境内开拓生息。商周至战国之时,为西南夷邛都国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在境内建会无、三绛2县,隶属越嶲郡。晋武帝太康二年(281),移越琅郡治会无县,裁三绛县并入会无县。刘宋之时,郡治移还邛都,其后会无县废治。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在境内设和集县。高宗上元二年又于会无县故治设会川县,玄宗天宝初又于县侧设会同军。至德元年,会川为南诏蒙氏所据,设会川都督府,辖清宁郡。大理时期改会川府,下辖有泸州、隆州、黎溪、永昌、会理5州。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置会川路总管府,辖黎溪、姜州、通安、永昌、武安、隆州、会理、麻龙8管民千户。至元十七年在会川归依城设永昌州、改龙泥千户为武安州、改麻龙千户为麻龙州。至元二十七年后,会川路领武安、永昌、麻龙、黎溪、会理5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会川路设会川府,洪武二十五年废府,改设会川军民宋御千户所,隶建昌卫,洪武二十七年改设会川卫民军指挥使司。清康熙元年(1662)改设会川卫军民守备,隶属建昌监理厅,康熙二十九年于卫东大桥复置会理州。雍正六年,裁会川卫守备,移会理州治卫所,隶属宁远府。宣统元年,境内披砂、苦竹、者保、通安、会理村5土司改土归流。民国二年会理州改县,民国二十四年隶属第十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划属西康省。1950年3月23日会理解放后,成立会理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对国民党旧政权进行军事接管。西昌专区成立后,会理属西昌专区。1978年随西昌地区建制撤销划入凉山州。会理县幅员总面积4521.53平方公里,南北长140公里,东西宽55公里。县城北距西昌市185公里。
区划:汉置会无县。唐设会川县。会通河流经县东,以川原并会为其所理而得名。元置会理州。1913年设县。2000年,会理县辖6个镇、44个乡:城关镇、鹿厂镇、黎溪镇、通安镇、太平镇、益门镇、果元乡、老街乡、南阁乡、内东乡、外北乡、彰冠乡、爱民乡、爱国乡、凤营乡、白鸡乡、矮郎乡、小黑箐乡、河口乡、中厂乡、关河乡、鱼鲊乡、绿水乡、黎洪乡、金雨乡、树堡乡、江竹乡、新安乡、普隆乡、竹箐乡、新发乡、木古乡、富乐乡、海潮乡、芭蕉乡、杨家坝乡、江普乡、横山乡、马宗乡、槽元乡、法坪乡、黄柏乡、云甸乡、仓田乡、白果湾乡、下村乡、龙泉乡、六华乡、三地乡、六民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3318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18610、鹿厂镇17765、黎溪镇14919、通安镇12498、太平镇13276、益门镇12084、果元乡37526、南阁乡13834、内东乡9530、老街乡15624、外北乡11286、彰冠乡15163、爱民乡10305、爱国乡3845、凤营乡5912、白鸡乡4145、矮郎乡3669、小黑箐乡5163、河口乡9293、中厂乡6386、关河乡12294、鱼乍乡3854、绿水乡10570、黎洪乡3482、金雨乡3327、树堡乡6390、江竹乡4423、新安傣族乡4059、普隆乡4519、竹箐乡7254、新发乡17015、杨家坝乡10197、江普乡4056、木古乡9418、富乐乡11183、海潮乡6759、芭蕉乡4047、横山乡8613、马宗乡2822、法坪乡2071、槽元乡4426、黄柏乡1597、云旬乡15662、仓田乡7996、白果湾乡9473、下村乡6727、龙泉乡3086、六华乡3799、三地乡1074、六民乡2159。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2004年,会理县辖3个街道(北街、南街、北关)、6个镇(城关、鹿厂、黎溪、益门、通安、太平)、43个乡(果元、老街、南阁、内东、外北、彰冠、爱民、爱国、凤营、白鸡、矮郎、河口、中厂、关河、鱼鱼乍、绿水、黎洪、树堡、普隆、金雨、木古、富乐、海潮、芭蕉、江普、横山、马宗、法坪、槽元、黄柏、云甸、仓田、下村、龙泉、六华、六民、三地、江竹、竹箐、新发、小黑箐、杨家坝、白果湾)、1个民族乡(新安傣族)。

企业介绍

骨干企业概况,会理县三益复烤厂是由成都卷烟厂、西昌卷烟厂、会理烟草公司三家合办的股份制企业,拥有省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烟叶复烤生产线,产品市场前景极为广阔。现有职工100余人,总资产1.6亿元。1999年产值达2.7亿元,利税达6000多万元,负债率27.8%。拉拉铜矿。1999年产值达3976.4万元,利税达485万元,总资产10827万元。会理锌矿。1999年产值达5897万元,利税达737.3万元,总资产15745.3万元。财通铁钛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于1999年10月建成,2000年4月正式投产,可日处理铁精矿1000吨,年产铁精矿20万吨,原矿30万吨。锈水河铁矿。投资1500多万元,2000年7月正式投产,可日处理铁精矿800吨,年产铁精矿10万吨,钛精矿1万吨。

建设发展

会理地处攀西资源开发腹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国土资源富集,全县有耕地62.68万亩,其中中低产田土38.2万亩,另有可供开发宜农非耕地30万亩。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光照强(年均日照2388小时),热量丰富,年温差小,无霜期长(241天),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粮食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经济作物以烤烟、石榴、蚕茧、甘蔗、早市蔬菜等为主。畜产品中的黑山羊、乌骨鸡、瘦肉型猪、黄牛等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另外,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富集,素有“聚宝盆”、“攀西明珠”美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打基础、立支柱,综合开发地上地下资源,逐步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县级经济实力,初步形成了“一个基础(粮食)、五根支柱产业(烟、桑、果、畜、矿)的经济结构。”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1.5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8.0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73亿元,农业总产值73070万元。粮食总产量4.106亿斤;蚕茧产量5800担;石榴总产量4311.4万斤;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19.8万头(只);肉类总产量4.34万吨;畜牧业总产值2.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5.7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20万元;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8691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27万元;财政收入11786万元;年末各类存款余额83562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101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5803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32元。会理县“十五”期间发展目标是:全县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基础,成为攀西地区山川秀美和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强县,实现撤县建市。具体目标是: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2.7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1.0亿元(90不变价),年均增长10.5%;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亿元,年均增长10.8%;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年均增长150元以上。“十五”期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总人口控制在44.6万人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