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列区地图
梅列区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梅列区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已建成的省级名胜区—瑞云洞风景区,总面积60平方公里,形成了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登山、朝圣、风味小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渡假风景区。正在开发建设的大佑山风景区,是火山熔岩形成的自然风貌,具有“山巍、林茂、石奇、水秀、洞幽、寺悠”的特点,开发前景可观。旅游资源丰富。市区有麒麟春晓、栲林幽韵、瑞云紫烟、斑竹秋月、正顺凝紫、龙泉烟霞、黄坑温泉、虎峰牧云等景点。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先为吴地,后属越国,秦时属闽中郡,汉武帝时属东冶县,三国以后属建安郡。唐代时因方言而称为“尾历”。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建筑城堡,称“历安堡”。清朝年间以方言谐音,将“尾历”改称“梅列”。梅列境域自隋至清代皆隶属沙县;民国29年(1940年)10月,划属三元县所辖。1950年1月28日,三元解放后,三元县划分为梅列、莘口、居洋、星桥4个区。1959年2月,成立三明人民公社,下辖城关、中村、莘口、岩前、雪峰、盖洋、夏阳、胡坊8个农村人民公社。1961年8月,城关人民公社管委会改为城区办事处,下辖城关、列东、列西3个分社。1970年地辖三明市下属城区办事处与陈大、岩前、莘口、中村4个公社管委会和荆西镇政府。198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三明地区行政公署,原地辖三明市改为省辖市,三明市区划为梅列、三元两个市辖县级行政区。1983年7月1日,梅列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对外办公。
财政金融
1988年起建立区一级财政,经过不断发展,财政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财政收入从1988年的754.9万元到2002年首次跨越亿元大关、再到2003年的1.7亿元,15年间收入翻34番多,年均增长23.4%。一个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第三产业为主导、园区工业为新兴财源的财源建设发展格局正在形成。金融机构各项存款金额和贷款金额从1998年的34亿元和32亿元分别增加到2003年的74亿元和65亿元,5年间翻了一番多。财政支出规模也从建区时的200多万元增加到2003年8575万元,20年间增加了35倍,基本实现了保稳定、保运转、保重点的支出需要,连续13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农业经济
坚持城郊型农业和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水果、蔬菜、林竹、养殖四大支柱产业。竹林面积6.1万亩,毛竹蓄积量759.8万株,是全国17个重点毛竹基地之一。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2.2万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生猪基地场10个、乳牛场1个、蛋鸡场4个、肉禽场4个,肉蛋奶产量9907吨以上。常年蔬菜基地2100亩,年产蔬菜1200万公斤以上。培育壮大碧海乳业有限公司、青松食品有限公司、明忠禽蛋养殖场、芦坪养殖有限公司、健盛食品有限公司、明福琼脂有限公司等六家三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人均纯收入4249元。全区种养结构调为60:40,粮经种植比例调为55:45,粮经产值比例调为16:84。界定生态公益林8.3万亩并进行严格保护,连续13年实现无森林火灾,农民负担连续11年控制在5%以内。
人口和计划生育
通过抓好计划生育与社区文化、市民教育、道德评议、社区服务、基层组织建设、楼幢规范化管理的“六个结合”和婚前教育、新婚教育、生殖保健教育、优生优育教育等“四个环节”,广泛构筑温馨祥和的新型生育文化社区,全区连续20年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指标,人口出生率、计生率、育妇结构比、合格村率等几项重要指标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20年来,全区少生11000多人,为国家、个人节约社会抚养费6亿多元。
2008年经济与社会发展
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7.3亿元,增长3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增长3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亿元,增长20.3%;农业总产值3.7亿元,增长6%;出口总值1.6亿美元,减少45.8%;实际利用外资2146万美元,增长6.9%;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4亿元,增长22.8%;农民人均纯收入6750元,增长13.7%(含物价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15‰。工业经济。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总数达126家,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收2.1亿元,增长27.2%;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8家,冶金建材、精细化工、机械加工、农林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总产值达69.6亿元。梅列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全省首批、全市首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园区土地收储规模达420公顷,开发规模达266.7公顷,入园项目65个,园区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新增外贸出口企业16家,其中,生产型企业8家,生产型出口企业比重由20%上升到35.5%,外贸出口总量保持全市第一。华盛烤鳗产品出口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在全国率先建立鳗鱼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健盛食品荣获“福建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称号。新增2家清洁生产企业、7家节能企业和4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2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18吨,环保责任得到全面落实。第三产业。全区第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7%。总部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福建国能、顺裕工贸、鑫隆工贸等企业在梅列成立集团公司,年创税收近2000万元。徐碧新城中央商务区完成厦工三重公司原厂房拆除和土地平整,梅列工商企业大厦、兴化大厦、汇鑫大厦、福清大厦4幢商务写字楼动工建设,为总部经济发展构筑新平台。加快推进城市建设,阳光城、上河城、龙岗小区、时代锦园等精品住宅小区初具规模,全年房地产完成投资11.5亿元,增长10.1%,完成建筑业产值7.3亿元,增长315%。三明城市物流园区功能规划得到完善,汽车贸易综合服务区建设取得实质进展,东风本田汽车4S店投入使用,一汽大众、东风日产等7家汽车4S店开工建设,华油仓储项目完成土地平整,国家人造板及林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贵溪洋大道建设稳步推进,翁墩立交项目动工建设,泉(州)三(明)高速公路梅列段建成通车,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事业。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相继出台企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奖励政策,有72家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完成科研推广项目136项,其中,3个项目被列入省、市科技计划。以优秀等级通过市“对区教育督导”复查,落实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教育惠民政策,实施农村学生“食宿行补助工程”,率先在全省完成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任务,全面完成省综改办核定的221.61万元债务。完成梅列区改革开放成就展览馆、机关体育活动中心、洋溪文化站建设。争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投入200万元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列入全省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对70岁以上低保、“三无”、重点优抚老人提供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2.5%。荣膺“全省2006-2008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经济发展
梅列区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机械及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产业、农林产品加工和化工产业四大主导行业的发展格局,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突出,非公有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70%,第三产业占56.6%。梅列区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已建成的省级名胜区—瑞云洞风景区,总面积60平方公里,形成了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登山、朝圣、风味小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度假风景区。正在开发建设的大佑山风景区,是火山熔岩形成的自然风貌,具有“山巍、林茂、石奇、水秀、洞幽、寺悠”的特点,开发前景可观。旅游资源丰富。市区有麒麟春晓、栲林幽韵、瑞云紫烟、斑竹秋月、正顺凝紫、龙泉烟霞、黄坑温泉、虎峰牧云等景点。梅列区精神文明建设起步早,是三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双拥模范城的主要承担者。辖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明市自1999年以来连续第三次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