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遵义市地图 >
湄潭县地图
湄潭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概况

经济增长情况:“十一五”期末全县生产总值达30.9亿元,同比增长15.8%,年均增长12.6%,较“十五”提高2.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1086美元;财政总收入达3.2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亿元,同比增长36.3%,年均分别增长17.7%和22.3%,较“十五”分别提高8.3个百分点和20.4个百分点。财政总支出达10.7亿元,同比增长18.4%,年均增长26.4%,较“十五”提高2.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3亿元,同比增长107.5%,年均增长39.9%,较“十五”提高2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8亿元,同比增长19.3%,年均增长20.3%,较“十五”提高9.7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4.88亿元和19.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9%和27.8%,年均分别增长24%和22.1%,较“十五”分别提高5.7个百分点和1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3068元、4808元,同比分别增长14.7%和18.8%,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3%,较“十五”分别提高3.2个百分点和8.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41.9:19.3:38.8调整为28.2:25.6:46.2,实现了从“一三二”向“三一二”的重大转变。
农业状况:湄潭是典型的内陆农业县,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以盛产优质茶叶、大米、烤烟、辣椒、油菜籽、玉米、中药材等闻名遐迩,素有“烟县、酒乡、茶城、粮仓”之称,先后被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授予“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粮油高新科技示范区”、“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湄潭是“贵州茶业第一县”,全县新增茶园22.5万亩,总面积超过3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6.5万亩,茶叶产量15060吨,产值9.13亿元,茶业综合收入近14亿元,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等称号;“湄潭翠芽”获“贵州三大名茶”殊荣,品牌价值达7.69亿元。所产“湄潭翠芽”、“遵义红”、“湄江翠片”、“遵义毛峰”、“兰馨雀舌”、等品牌茶叶畅销全国、香飘神州;“湄潭翠芽”曾先后28次荣获“中茶杯”、“中绿杯”等国家级名优茶评比金奖,在2009“贵州十大名茶”、2010“贵州五大名茶”评比中荣登榜首。我县相继被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授予“中国茶叶产业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称号,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茶叶)定点交易市场——贵州·湄潭西南茶城是黔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占地面积345亩的“中国茶城”已动工建设。湄潭“茅贡”牌优质大米2003—2007年连续五年荣获全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湄潭年产优质烟叶15万担左右,是上海烟草集团“中华”牌香烟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高效“稻鱼共生系统”示范项目青田田鱼标准化养殖面积2万余亩,并被国家在西部地区推广。
工业状况:湄潭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绿色工业化进程。2005年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现已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规划面积为18.76平方公里的遵义市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落户湄潭,成为遵义市七大重点园区之一。现入园企业达30家,其中投产20家,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茅贡米业公司、兰馨茶业公司)、国家级扶贫重点龙头企业1家(茯莹泡椒公司)。全国百强茶叶企业3家。“十一五”期末实现工业总产值19.1亿元,五年净增13.5亿元,年均增长27.7%;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04亿元,年均增长25.6%。同时,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十五”期末削减15.2%和21.3%。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贵州省乡镇企业绿色食品加工集聚区”和“贵州省茶叶科技示范园区”,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亿元。湄潭工业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工业有能源、酿酒、烟叶复烤、茶叶加工、植物油、面粉、饲料、制糖、印刷、农机、化肥、化工、水泥、制砖、铝合金制品、竹编、藤编、家具、皮革、丝织、缝纫、建筑修理等。新建成的黔北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已初步形成烟草复烤、酿造加工、建筑建材、机械化工、能源交通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湄潭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建的杭瑞高速公路横穿全县,326国道、省道204线交汇,横贯县境。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已形成互相联结的公路交通网络。电信通迅发展迅速,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程控电话、移动联网电话开通,可直拔国内外。部份企业开始使用英特网,并正在向单位普及和个人用户发展。

旅游资源概况

旅游资源:湄潭风景优美,佳境胜地天然成趣,县内森林覆盖率达56%,誉为“璀璨的高原明珠”。当年浙大师生为此感慨: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湄潭文化厚重,有长征文化、浙大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傩文化以及漫画艺术等。湄潭是遵义东线旅游的中心,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西迁办学旧址(县城,永兴共九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永兴古镇,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天下第一壶(基尼斯世界纪录),省级湄江风景名胜区(占地180平方公里,自然景点总计55个,分八大景区),主要由天门峡景区,湄江峡景区、野猴谷景区、仙谷山景区、三道河景区、三层崖圣泉景区、琴洲景区和蓝伞洞景区、神龙架景区等自然景区,浙大西迁历史博物馆、天主堂红军标语、贵州高原西南茶城、浙大文化广场、新世纪广场,茶乡文化广场等人文景观和西部茶海公园、东方农业博览园(等)主题公园组成。集山水,湖泊,峡谷,野生植物,溶洞,漂流,文物古迹等为一体,具有幽,秀,雄,险等特点。其中,百面水天生桥群(天桥天坑群落)属于世界稀有资源,浙大西迁文化具有唯一性。以“湄江峡谷”、“浙大西迁陈列馆”等自然、人文、历史景观为代表的湄江风景名胜区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潭文化厚重,有长征文化、浙大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傩文化以及漫画艺术等。黔北“小江南”湄潭,现已初步规划和建设十大自然风景区,五大人文景观,两大主题公园,将逐步建成贵阳、遵义后花园,川渝避暑山庄,长江上游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潭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百里湄江画廊风光旖旎,万亩茶海碧波荡漾,北面水神奇古朴,湄江湖秀丽动人,湄江峡雄奇险峻,湄潭新老八景景色迷人,朝阳古洞、清虚古洞、万鸟归巢、寒潭映月、虚阁暮烟、水源洞、金桥宋墓、湄江大桥、浙江大学西迁陈列馆、天主堂红军标语、城西森林公园等是夏季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湄江是有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潭傩文化、茶文化源远流长,漫画等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红军长征时,罗炳辉将军率领的红九军团曾驻湄潭,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在湄潭设中央茶场、茶叶研究所,抗战期间文军长征,浙江大学西迁湄潭,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等在湄潭办学七年之久,撒播了现代文明。
名优特产:优质米业是湄潭的传统优势产业,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茅贡米业公司就引进设备加工高档米,由于当时市场上高档包装米不多,竞争也不激烈,所建基地选择品种也对路,市场销售曾一路看好。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外国优质米进入国内市场并引发了国内优质米大战,茅贡米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3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茅贡米”业开发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技人员得以全身心投入到茅贡米的开发服务中,当年就实施茅贡米优质稻示范基地0.6万亩,通过科技人员与企业的合作,把科学技术转化运用到实践中,98%的基地面积获得丰产。2003年10月,茅贡米公司生产加工的优质米进入了淮安,30日下午,湄潭茅贡米在中国(淮安)全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上荣获“中国十大金奖”第一名,11月,在贵阳召开新闻发布会。从此,湄潭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一个亮点。茅贡米产业成为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2004年,湄潭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畜牧、茶叶、茅贡米产业的决定,建成茅贡米优质稻基地7个,面积10万亩(永兴2.5万亩,复兴1.5万亩,湄江1.5万亩,黄家坝2万亩,兴隆1.5万亩,天城0.5万亩,鱼泉0.5万亩),其中示范基地3个,面积3万亩(永兴1.5万亩,湄江0.5万亩,黄家坝1万亩),核心示范基地1个,面积3000亩(永兴),优质稻产量6万吨。贵州省湄潭县茅贡米业有限公司被评为湄潭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县级龙头企业和遵义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龙头企业。2004年11月茅贡米再获江苏淮安第三届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第一名,珠光营养米获金奖。2005年,湄潭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2005年优质米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目标任务为,实施优质稻基地10万亩(核心基地2万亩),其中顶级香、433#等获优质米金奖的品种面积1万亩,两优363#、T优300#、准Ⅱ优527#、金优117#等品种1万亩。目前,10万亩优质稻重点落实在永兴、湄江、黄家坝、兴隆、天城、复兴、抄乐、鱼泉,核心示范基地落实在永兴、复兴、兴隆、湄江、黄家坝和凤冈,面积8300亩(顶级香5000亩、433#600亩,363#2700亩)。2007年,湄潭在40米大道建成工业园区,有兰馨,栗香,等等企业,对湄潭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