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混镇地图
勐混镇相关地区地图:
主要产业
1、稻米种植,亩产值比一般品种增收100—200元,最高亩产达1600市斤,平均单产800市斤,最高可达2.4元/公斤,可作为优质稻米种植基地。2、纸和松脂项目,有林纸基地8.1万亩。采脂林基地1万亩,天保工程0.92万亩。2003年生产松脂522.5吨,产值836000元。
旅游资源
勐混镇较有名气的是勐混大白塔佛寺,由基达和尚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77年).1949年右召玛哈丙重建,于1985年有杜哈波甩臂再次组织重建。现在建筑为佛塔,佛殿,舍利塔等.最为特别的建筑为大白塔,大量文物埋于其中。现在金粉的大白塔是经过重新刷了,其实以前整座塔是雪白如玉的,顾名思义叫做大白塔。长长的阶梯,美丽而神圣,这是后来修的。先前的大白塔没有这么全是土路,车是无法开上来的.现在,在后山已修建一条水泥铺成的道路,方便了所有的参观团。
基础建设
全乡工农业总产值509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467万元;乡级财政实现收入126.69万元;财政支出612万元,财玫自给率20.7%,农民人均有粮43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235元。粮经种植比例为60:40,人口自然增长率3.5%。有各类企业471个,从业人员681人。其中,有限责任公司2个,个体私营企业469个,营业总收入2276万元。有1所中学,10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6%,巩固率99.2%;初中学生入学率99.5%,巩固率99.5%,全乡有耕地面积48261亩,共中,水田14518亩,旱地33743亩,可机耕面积8387亩(占17.38%),有热区面积54758亩,已开发利用15890亩(占29%)。有林地面积25331公顷,森林覆盖率51%,活立木畜积量242.9万立方米,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2190口,沼气普及率45%,平均每2.2户拥有1口沼气池。有一个蓄水量125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太平水库一座,水利化程度为43%。81.2%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境内有铜、铅、锌、煤、钴等矿藏资源,目前探采的有安乐勐良勐兴铜矿厂,尹家山铜矿点和八落回头山铅锌矿点。2003年末,全乡通电村民小组113个,用电户数达3764户,村民小组通电率达70%。全乡电话用户达1252户,移动电话也已开通。
特色产业
勐混镇立足镇情,充分利用本镇区域内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1、粮食,按照“稳粮调结构,提质增效益”的粮食生产方针,勐混镇围绕市场定计划,明目标、办现场、树榜样、抓措施、保落实,狠抓粮食生产,粮食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末粮食产量达1686万公斤,较上年增长0.67%,粮食生产水平和比较效益有了新的提高,在稳定粮食总量的情况下,2006年勐混镇适时地对精品“201”优质稻的种植面积扩大调整,使“201”优质稻的种植面积达14145亩,占耕地面积的25.2%。经过筛选,初步确定了曼蚌村、曼国村为勐混原种“201”优质稻的繁种基地。2、冬季作物,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服务、企业带动、农民自愿”的原则,勐混镇大力发展以亚麻、蔬菜、冬玉米等为主的冬季作物开发。2006年共种植亚麻863亩,产量220566公斤,实现产值32万元。2006年引进个体私营经济以“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订单种植冬作蔬菜。共种植冬玉米、西兰花菜等为主的晚秋作物1331亩,实现产值72万元。3、畜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围绕“引良种、抓示范、促推广、抓规模、活流通、强防治、控疾病、增效益、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引导扶持农户开发生猪、家禽、黄牛养殖,抓好畜禽疫病防治及肉食品检疫工作,有效防止疫病发生,在曼国村委会的曼代老寨新建牛冻精改良点1个,争取项目支持,投资30万元,对试点村进行畜品种改良,大力推广科学饲养。2006年全镇生猪出栏10757头;大牲畜出栏1675头;家禽出栏73089只;肉类产量达85.1万公斤,实现畜牲业产值221.3万元。4、茶叶,贺开村委会自然成片的9700亩古茶园是云南省茶叶原产地之一。古茶园的高等级大叶种茶是精制上等普洱茶的原料,价格不菲。勐混地处亚热带、热带,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是优质高产的云南大叶种茶树最理想的生长环境。2006年全镇参与种茶、制茶、售茶的人口达1.45万,当年采茶面积19207亩,茶叶产量9639公担,实现茶叶收购总值1267万元,茶叶已成为勐混山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文化教育
勐混镇党委、政府历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勤工俭学,“两基”、“普九”工作在巩固中提高,素质教育成绩显著。勐混镇现有村级完小6所,占地总面积为117.16亩,在校学生3077人(含学前班的636人),有教职员工161人,其中专任教师154人,管理人员4人,后勤人员3人。入学率为98.54%,年巩固率为98.81%;有初级中学1所,占地面积为55.77亩,在校学生1544人,有教职员工79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管理人员5人,后勤人员5人。入学率为98.78%,年巩固率为97.09%;有成人技术学校1所,该校始终坚持以促进当地经济建设为中心,培养农村新型劳动者为办学方向,按教育规律办学。自2002年以来,我镇为抓好成技校的工作积极探索办学新思路、实施举办了办学模式为二点五和二加一的分流班,到目前为止,已经毕业6个班,受训学生达275人。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文化发展方针,积极培育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随着投资140多万元建成的电视光纤网络工程,有2600户开通了有线电视。全镇有66个村民小组通电视,电视覆盖率达81.48%。
历史沿革
勐混地名的由来,勐混系傣语地名。勐:平坝或区域;混:倒退。勐混:意为河水转道之坝。传说境内的南混河是从格朗和流向东南方,经释迦牟尼施法,用拐杖指向西流入勐混坝子,故名南混河。坝以河名,区以坝名。勐混原为一土司地。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设十二版纳时,勐混、勐板为一版纳。一九一三年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时,隶第三区行政分局(勐海)。一九二七年设县时,隶佛海县。一九五0年称勐混区,隶佛海县,辖今勐混、布朗山、打洛。一九五三年建州重划十二版纳时,更名为版纳勐混;布朗山划出。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二版纳合并为五个县级版纳时,隶版纳勐海。一力五八年七月复称勐混区,隶勐海县。一九六二年打洛划出。一九六八年更名为曙光公社,一九七三更名为勐混公社,一九八四年复称勐混区。本区境内有两座佛塔,一称塔囡,坐落在南开河畔。传说勐混傣族王叭哈兔死后,其子阶达桑万领承袭父位治勐有方,深得百姓信赖,阶达桑万领死后,百姓为纪念他而建此塔;一称塔竜,建造历史传说已有二千多年,现已倒塌。
气候特征
勐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坝区年平均气温18—19℃,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2.3—22.9℃,最冷月份平均气温11.8—12.8℃,极端最高温36℃,极端最低温-5.4℃,年霜期31天左右。风向以西南风和东南风为主,常风小、静风多。土壤分水稻土、旱地土、砖红壤性红壤和红壤四大类,其中水稻土分布在坝区和坝区周围的缓坡地带,宜种水稻及冬季作物,旱地土多为缓坡地,砖红壤性红壤和红壤分布在山区,宜种旱稻、玉米、茶叶、甘蔗、云麻等旱地作物和其它经济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