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地图
弥渡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社会
综合: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经济总量越上新台阶。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4534万元,比上年增长14.01%,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55503万元、42226万元和5680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21.02%和15.0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5.9:27.3:36.8,其中第一产业比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农业:2007年,全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5503万元,比上年增长7.7%,农业总产值达到109185万元,比上年增长14.62%。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量131837吨,比上年增长2.02%,油料总产量17741百公斤,比上年减少3853百公斤,比上年下降17.84%。蔬菜总产量1678221百公斤,比上年增长14.77%。当年新增造林面积42874亩。水果产量37016百公斤,比上年增长2.53%。牧业生产结构不断深化,肉、奶类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水产品产量实现7500吨,比上年增长8.92%。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102万元,增长32.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865.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47%。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33420.4万元,增长23.26%;重工业完成26681.3万元,增长46.38%。实现工业增加值24694万元,比上年增长26.87%。建筑业稳步发展,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07年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7532万元,比上年增长13.76%。全县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1100万元,实现利润769.5万元,房屋施工面积2.1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92万平方米。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6亿元、增加值2.9亿元,分别增长19.8%、0.1%。九顶山矿业生产能力逐步恢复,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上缴税金818万元;金宝山铂钯矿开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项目完成投资6900万元;投资1406万元的老土罐年产3.5万吨腌制品生产线项目一期工程、投资800万元的年产100万标准张水泥石棉瓦生产线项目已建成投产;年产300吨弥渡卷蹄系列风味食品生产项目已开工建设。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加强服务协调,华瑞辣子厂等12个技改扩建、新建项目有力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不断健全,为6户企业担保贷款900万元。工业园区可研及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制定了园区管理办法和园区优惠政策,建立了园区管理机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登记在册各类企业352户,注册资金4.7亿元;个体工商户5697户,注册资金1.1亿元。
国内贸易: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更趋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26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5442万元,比上年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71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住宿业零售额268万元,比上年增长4.7%。其它行业零售额1046万元,比上年增长6%。分地区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26427万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7499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5905万元,比上年增长25.2%;集体经济2306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其它经济类型45715万元,比上年增长14.5%。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发展。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094万元,比上年增长30.02%。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401万元,房屋施工面积6.2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19万平方米,销售面积6.26万平方米。
财政、保险、金融: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10776万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688万元,比上年增长23%。一般预算支出35267万元,比上年增长26.5%。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44090万元,比上年增长14.9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61763万元,比上年增长9.5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02776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3623万元,增长15.28%。保险业快速发展。2007年,保费收入2587.9万元,比上年增长21.44%,赔款支出679万元。
交通、邮电、通信业: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县公路总里程1549.09公里,其中乡村公路1253.16公里。货运量30.8万吨,客货运周转量2881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18.5%和5.3%。邮政业务量持续增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为468.7万元,比上年增长32.7%。电信业发展迅速,年末固定电话33537部;公用电话部数1715部;ADSL用户达到2529户;小灵通用户总量发展到982户。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校学生44429人,比上年增长2.3%。其中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324人,比上年增长22.3%;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4103人,比上年增长2.5%;普通小学在校学生29002人,比上年增长1.45%。幼儿园在园幼儿981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61%。文化事业健康繁荣。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图书馆1个,拥有藏书5万册。广播电视事业平稳发展。全县广播覆盖率达到95%,电视覆盖率达97.8%,有线电视入户率86%。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拥有卫生机构15个,有病床369张,有卫生技术人员405人,其中职业医师和助理医师21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278809人,参合率达93.58%。
人口、人民生活:2007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321561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农业人口298578人,非农业人口22983人。全年出生人口3105人,人口出生率为9.67‰,死亡率为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7‰。城镇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部职工人均工资18321.6元,比上年增长4.59%。农民人均纯收入2146.6元(100户农村住户调查),比上年增加196.21元,增长10.0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3196元,比上年增加415元,增长14.92%。
自然地理
气候:弥渡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着“天气浑如三月里,风花不断四时春”之美誉,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交通:弥渡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客货运输如梭,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理)公路并行过境,国道320线和214线在境内交汇并贯穿弥渡盆坝,村村通公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路运输网络。
美食:入冬时节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不论走进哪一家寻常百姓的屋里,你都能品尝到一种色鲜味美的猪肉食品———一层薄薄的熟食嫩皮,包着细腻的熟瘦肉,放进口里,醇香四溢,美滋滋的。这种食品,就是遐迩闻名的弥渡卷蹄。弥渡民间汉族居民腌制卷蹄,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朝,具有“500年吃法不变”的美誉。传说,清代咸丰年间,弥城的尹翰林带着卷蹄进京赶场扬开了其名其味,被列为宫廷名菜。卷蹄的出现,蕴涵着弥渡山好水好、土地肥沃的灵气。这里的地貌,是云贵高原上四面环山的“盆坝”。据考,古代的弥渡,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为弥渡。做弥渡卷蹄首先把从猪背上取下来的脊瘦肉切成条形肉块,取红曲米(弥渡仅有)、草果、茴香粉、白酒放入碗中,点燃白酒一边烧一边搅拌,制作出稀糊状的调料,与食盐一起拌和瘦肉块搓揉,然后,将揉拌好配料的肉块塞入剔剥好的猪脚皮肉“袋”内,再用事先泡洗好的稻草结结实实地捆绑好,放在缸里腌上四至五昼夜后,取出用锅煮或用蒸笼蒸熟。冷却以后,解去捆扎物,分段切成筒状装进坛罐里,用拌有炒面、辣椒粉的萝卜丝填满空隙,再将坛罐用水密封坛口贮存起来。到了大年三十做年饭,弄好了其他的菜后,才从坛罐里取出卷蹄,切成薄片上桌,全家团聚,品尝美味佳肴。
购物:弥渡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物产丰富。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盛产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烤烟、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弥渡是滇西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负有“蔬菜王国”之称。弥渡大蒜以其独特的色、香、味远销东亚、东南亚。
地方特产
【弥渡县】.特产大芋头、白皮大蒜、猪卷蹄、红曲。自然资源弥渡属亚热带低纬度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全县年平均气温13.1—19.2℃,年平均最高气温19.1—26℃,年极端最低气温-4.3—10.1℃。县境内河流多属元江水系,少数属川江水系,主河流为毗雄河,是红河、元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境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铜、铅、锌、铂、镍、金、煤、石膏、白云石等10个矿种,其中铂钯矿、石膏矿属国家特大型矿床。弥渡土壤资源丰富,包共有51个土种粮,食作物有水稻、苞谷、小麦、蚕豆、大豆;蔬菜有蒜、葱、薯芋、甘蓝、茄果、白菜、瓜豆、绿叶蔬菜、水生蔬菜等10类56种;水果主产梨、桃、李、杏、梅、柿、苹果、地石榴(懂)、山楂等9类35种,干果有核桃、板栗;经济作物有烤烟、亚麻、油菜、大蒜、红花、茶叶、剑麻、魔芋、苦良姜等;林业资源主要有松、柏、樟树、八角茴香料、紫树科、含羞草科、蚶形花科、芸香科、杨柳科、桦木科等29科,有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松、园柏、柏杨、樟树、合欢、云南柳等100余种。弥渡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客货运输如梭,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理)公路并行过境,国道320线和214线在境内交汇并贯穿弥渡盆坝,村村通公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路运输网络。弥渡邮政通讯发达,全县拥有程控交换端局8个,网络覆盖全县城城乡,程控交换设备容量达1.56万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建立了有线电视网络,医疗卫生事业发达,形成了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医疗网。
地理区划
1995年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全县辖5镇3乡,即弥城镇、新街镇、红岩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乡、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共有89个行政村,1056个自然村。全县2002年末总人口30.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8万人。县域内居住有汉、彝、白、回、傈僳、佤、纳西、傣、哈尼、拉祜、壮、苗、蒙古、布郎、瑶、普米、布依等22个民族。县域南北长82公里,东西宽26公里,国土总面积1523.43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357公顷,素有“九山一坝”之说。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2006年,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科技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科技管理工作“综合、协调、超前、服务”作用,有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认真做好科技项目选题列项工作,以新科技引进、新品种选育及重点产业的试验、示范、选题为重点,共筛选确定科研及试验项目48项(县级单列40个,省州列项目8个),其中上报的《弥渡县粉粒绿色食品加工项目》、《弥渡县扶贫千村推进肉牛养殖科技综合示范》、《脱臭大蒜油及其稳定性研究》被省州列项。二是通过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9-27”科普活动日等宣传活动,共展出展板295块;发放科技科普宣传材料12000余份;发放避孕药具4331盒;播发电视广播66次,接待义诊健康咨询10875人次;悬挂粘贴宣传标语42条;出科技宣传栏57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7期;受益人员达10万余人(次),提高了全民的科技素质。三是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共开办农函大养牛、兽医、烤烟等7个专业教育班20个,招生1040人,结业率达100%;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讲座70场(次),培训6704人,使农村农民技术人员成为当地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教育概况:2006年,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科教兴县战略,并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全县发展的重要工作积极推进,教育事业有新发展。全县高中在校生2836人,比上年增11.52%,初中在校生10923人,比上年减少11.79%,小学在校生28587人,比上年增5.36%;高中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瓶颈得到逐步突破,年内高中扩招8个班(普高6个班300人、职高2个班100人),高考上线率达75.9%,同比增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县职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职业高级中学评审,考职大上线率达95.35%,推荐就业率均在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近1.6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全县7—12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小学辍学率降至0.5%以内,初中毛入学率为97.57%,幼儿园65所,在园幼儿9253人,“两基”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义务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