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县地图
漠河县相关地区地图:
漠河旅游
极光:在黑龙江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有一个边陲小镇--漠河镇,位居中国的最北端。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种神奇的天文景观--北极光。所以,漠河镇又被称为“不夜城”。“金鸡冠上的绿宝石”漠河是中国边境线上最北端的城镇,由于偏远和严寒,素有"中国北极城"之称。东临黑龙江,西倚大兴安岭,群山蜿蜒于西南,河川交错于山下,形成了"山环水抱漠河城"的胜景。漠河位于北纬五十三度半的高纬度地带,因而有“白夜”和“北极光”两大天然奇景。在漠河上空的北面,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北极光奇景。北极光在北面天空开始出现时,是一个由小至大、颜色变幻不定的光环,色彩臻至最灿烂妍丽时,光环慢慢移向东边,由大变小,逐渐消失。是难得一见的奇景。漠河以西82公里的洛古河村,就是中国第三大河--黑龙江的源头了。在这里,你既能探访东北母亲河源头;还可沿着一条古代的“黄金之路”,寻觅那些艰苦而顽强的淘金者的闪光足迹。漠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森林、冰雪、大界河等自然景观,尽揽春韵,夏景、秋实、冬雪于一身。漠河地处北纬53°的中俄界江黑龙江南岸,常年寒冷如冬,夏季只有半个月左右,最高温度也不过20℃,夜里只有10℃左右,而且昼长夜短,白昼可达19小时以上。漠河气象局保存有1957年以来的完整资料。记录中显示,过去49年中北极光出现的天数为40天,并且无规律可循,1989年出现的次数最多,共有8次,而在一年当中2月份出现的频率最高,一个晚上最多时出现过3次,持续时间最长的为45分钟。北极村:漠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神州北极”之称的北极村,她古风淳朴,静溢清新,景色宜人。每逢夏至,前来观赏“北极光”和“极昼”的游人绪绎不绝;中俄大界河-黑龙江起源于漠河,江水晶莹,曲折回环,顺流而下,尽览两岸秀丽景色和异国风光;漠河原始森林繁茂葱郁,山风送爽,林莽飘香,野外探险,簧火野宿尽添大自然神秘的色彩;古老的漠河,历史文化渊远流长,满清、日伪时期的古迹遗址随处可见,尤以慈禧太后的“胭脂沟”和“古黄金之路”闻名于世。
日伪电厂遗址:日伪电厂遗址位于黑龙江边,在北极村通往北极哨所的途中,这里是一处没有景观的“景观”,游人所面对的不过是一片柳条与灌木,但在1945年以前,这里却是日本人所建的一处60马力的电厂。据漠河乡老人讲,1934年5月,也就是日本人侵占漠河4个月左右,日本人就成立了采金株式会社,他们为了更快地掠夺我国的黄金,认为手工淘金太慢,不能满足大量开采的需要,多次到呼玛、漠河、欧浦等地进行考察,决定在漠河黑龙江上游建造一座60马力的发电机组。但这个计划并没有达到目的,直到1945年电厂的主要设备安装完毕,还没等投产,同年8月8日,前苏联就对日宣战,电厂停建。8月11日,漠河解放,8月13日,前苏联红军撤回国时,将电厂进行破坏,并将主要设备全部拿走,就连深埋于地下的电缆也没有放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地方并不是当年电厂的原址,而是在上游,1958年那一场大水,将一个巨大的水泥发电机座冲到了这里,原址已无从考证,故将此处设为“日伪电厂遗址”。
古城岛雅克萨古战场遗址:古城岛位于漠河县兴安镇北4千米的黑龙江中,为黑龙江第二大岛,距中国岸50米,距俄国岸350米。岛屿对岸为雅克萨城,今为俄国阿尔巴金诺。在雅克萨之战间,清军在岛上筑土城、建营盘,设置指挥部,成为清军收复雅克萨的桥头堡,因筑土城而得现名。1650年9月,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尼布楚和雅克萨。居住在雅克萨城寨的达斡尔人宁死不屈,用猎枪、梭标抗击敌人的枪炮。沙俄军队血洗城寨,达斡尔人有661人被杀,360人被俘虏,幸免于难者只有15人。沙俄盘踞在雅克萨修筑城堡,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黑龙江流域的中国人称沙俄侵略军为“罗刹”,意思是“妖魔”。清朝政府一再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国,沙俄政府置若罔闻,并且不断向雅克萨增兵遣将,加紧武力扩张。为了保卫祖国神圣领土不受侵犯,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乱”之后,于1682年春出巡东北视察防务,令理藩院侍郎明爱修墨尔根(嫩江)至雅克萨之间的驿站,到现兴安镇为25站。1685年2月,康熙皇帝命令都统彭春、副都统郎谈率红衣炮队和数百名藤牌军,急驰赴瑷珲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然后,3000清军,水陆并进,直抵雅克萨城,将指挥部设置于古城岛上。6月23日彭春将一封用满、俄和波兰文字写成的招降书交给战俘,送进雅克萨城。沙俄侵略军自以为城防坚固,对彭春的警告不理不睬。6月25日彭春下令炮击雅克萨,但见炮声隆隆,震天动地,火光冲天,沙俄侵略军在强大攻势的压力下,龟缩在城内,处于被动挨打的困境。与此同时,藤牌军战舰密布江面上,与上游增援来的和溃逃的沙俄侵略军奋勇拼杀,血染大江。经过激战,沙俄侵略军伤亡惨重,只好遣使赴清军大营乞降。托尔布津率600余人回尼布楚。清军收复了雅克萨,焚毁城堡,然后撤回瑷珲等地。1685年8月,托尔布津获悉清军已撤走,率增援部队再次侵占雅克萨,在城里重筑炮台,再建军械库和防御工事,企图长久盘踞雅克萨城。1686年2月,萨布素准备再次驱除侵略军,在古城岛上,“掘长堑,立土垒”,围困敌人。7月,萨布素率大军进抵雅克萨城下,用重炮猛轰城内敌营,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炮身亡。清军继而在城外掘壕围困,截断城内水源,俄军困守孤城,势穷力竭,丧失了战斗力。800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66人,只好投降。中国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彻底胜利。雅克萨之战的败讯传到莫斯科,沙俄摄政王索菲亚公主被迫派专使赴北京,向清政府递交国书,请求停战。表示愿意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1689年9月,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1858年5月28日,黑龙江将军奕山与沙俄穆拉维约夫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中国领土划给沙俄,从此雅克萨易名为阿尔巴金诺,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现古城岛15平方千米,岛上的城堡与炮台至今还留有痕迹。1964年前,额木尔公社曾驻于岛上,后为古城村,大部分土地已开垦种田。1985年春汛,发生冰凌灾害,村民迁至内地,留有一栋二层楼房,矗立于岛中,守望着绿油油的田地。环岛岸边乔灌丛生,森森古树,枝枝相连,英姿挺拔,像守护的战士。波光粼粼的江水,合抱着岛屿缓缓地流进幽远的山谷,阵阵轰响,仿佛听到了古战场隆隆的枪炮声。
地理位置
漠河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祖国的最北端。居中苏界河黑龙江之滨,是全国纬度最高的县份。区域版图位于区九大山系之一的大兴安岭山脉的北坡,黑龙江上游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21度07分至124度20分,北纬52度10分至53度33分。漠河县东与塔河县接壤,西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右旗为邻,南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左旗和大兴安岭地区所属的呼中区一部分交界,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的赤塔、阿穆尔两洲相望。县城西林吉镇,位于漠河县中部。1970年勘测设计,1971年筹建,1980年初具规模,1981年定为县城,1987年5月7日被特大森林火灾吞噬,经过灾后两年的复建,1990年被地区行署评为大兴安岭地区先进精神文明城镇之一。县城西林吉北至北极村漠河83公里,西距嫩林线终点站古莲车站17公里,南距内蒙古满归镇147公里,东距塔河县城240公里,距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首府加格达奇490公里,距省城哈尔滨市1282.154公里。中国最北的嫩漠公路自东向西穿越境内北部,最北一条铁路——嫩林线,自东南部塔河县入境东西横贯全境。清咸丰年间,漠河发现金苗,便有俄国人越江盗采,1885年清政府发觉后,令瑷珲副都统派兵驱逐金匪,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由北洋大臣李鸿章调吉林候补知府李金镛开办漠河金矿,获金甚巨,文明遐迩。一时,近百万名的矿丁涌入沟内,并招来国内外客商,在漠河设铺经商,使漠河形成畸形繁荣之一邑。因漠河地方重要,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曾拟设厅治,因列为缓设之缺,未及实行。办企,共图发展。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漠河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已有远古人类聚落。漠河县地处高纬度,受太平洋影响,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依山傍水,植物繁茂,动物繁多,是古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境内发现的老沟和洛古河两处古遗址,是距今1─3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迹,两处出土的文物证明,漠河县当时的远古人类处于母系社会阶段,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并形成聚落定居。春秋战国:漠河境域为东胡、山戎之地,《伊尹朝商书》记载:早在商朝之初,东胡族已出现商的北方。又据《逸周书.王会篇》载:两周之初,东胡又达周的北方正东。《史记.匈奴列传》:燕北有匈奴,战国时东胡势力强盛,曾打败燕国,迫使其贤将秦开为人质,后秦开归燕,率军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两汉时期,漠河境域属于乌桓和鲜卑之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漠河境域为鲜卑东部之境。鲜卑即为东胡族余支,其居住地在黑龙江、西伯利亚和辽水流域一带,西伯利亚即由鲜卑一音而得。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李敞住祭石室,其地在今大兴安岭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镇西北10公里处的嘎仙洞。
隋唐时期:漠河境域属于契丹室韦之地。唐代,契丹居室韦山,室韦山在漠河西南境,漠河一带称为室韦国,唐王朝在黑龙江西部设置室韦都督府,漠河地受其管辖。室韦之名始建于北魏史籍,分布于今天大兴安岭东西两侧,黑龙江南北两岸。据《旧唐书.室韦传》载:东至黑水,西接突厥,南接契丹,北至于海。与《新唐书》所载略同。唐代室韦东界到精奇里江至牛满江一带。室韦西界在今呼伦湖一带,南界在霍林河流域,北界所到之海当为今鄂霍次克海。室韦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入贡,历开元、天宝、大历、贞元、太和、开成、大中、咸通,朝贡不绝。唐并于室韦居住中心地区设室韦都督府管辖室韦诸郡。据《通典.边防典》《旧唐书.室韦传》、《新唐书.室韦传》和《隋书》记载:唐代室韦共有二十二部其中:落俎室韦,在今精奇里江东西北,黑龙江上游北案一带。大室韦,在今额尔古纳河下游之南。蒙兀室韦,在阿尔巴西河,今额木尔河流域(漠河县境内)。据《旧唐书.室韦传》:其北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伦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落俎室韦之南,又东流与那河、忽汗河合。蒙古室韦从额木尔河西迁的时间,《蒙古秘史》载:在7世纪,成吉思汗的始祖孛儿贴赤那带领部落离开兴安丛林西迁,渡腾汲思海,到鄂嫩河的不儿罕山驻牧,但7世纪是初唐,当时蒙古室韦并未离开额木尔河流域,直到唐末仍在呼伦湖北一带定居。
辽时期:公元916年,居住东北的契丹族兴起,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8部,平定了奚和室韦,建立了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公元10世纪,室韦各部尽属于辽朝。《契丹国志》记载:太祖并储蕃三十六国,室韦在其中。辽继唐在黑龙江上游地区设治管辖室韦各部。辽初,漠河地方属东京道室韦王国府管辖,到辽圣宗时,改属西北路招讨司室韦节度使管辖。
金时期:漠河为上京治下的蒲与路(路治所在今克东县境内)的西境。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部灭辽后,建立金国,于公元1125年统一了东北全境。1129年(金天会七年)进在东北地区设置了上京、咸平、东京和北京4个路,蒲与路为上京管辖。《金史.地理志》载:蒲与路,国初置万户,海陵阁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经当代考古证实蒲与路南起今呼兰、肇州以北之地,西境以嫩江和今泰来县接壤,东境至汤旺河,北抵外兴安岭,漠河地自在其中。
元时期:元初,漠河属蒙古贵族铁木哥斡赤斤的封地,后改为辽阳行省蒲与路管辖。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灭金后,开始分封诸候,划分领地,将今嫩江流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之地,封给其三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诸王叛乱被平定后,设立岭北行中书省,漠河地在其治下的和林总管府管辖地区内。岭北行省,管辖区域从大兴安岭以西,哲里木盟以北直至北冰洋尽属岭北行省;大兴安岭东至日本海属辽阳行省辖地。
明时期:明代,漠河属奴儿干都司木河卫之地。1409年(明永乐七年),明王朝在黑龙江下游与阿姆汞河江流处右岸的特林设立奴儿干都司,奴儿干为满语的译音,汉语意为图画,因改该地山川秀丽,风景如画,故名。奴儿干都司共辖384卫,24所,7城站,1寨,所辖区域北界至外兴安岭,东至鄂霍次克海的库页岛。明正统(1436-1449年)后设立木河卫,对黑龙江上游地区实行有效管辖。据满文老档记载,木河卫直1564年(明嘉靖四十年)还向明王朝请求袭职。
清时期:在清军入关前,东起鄂霍次克海,西至贝加尔湖之间的广大地区的索伦部各族都已臣服于清王朝。清初漠河为索伦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王爷的领地。因清军入关,无暇顾及东北边防,致使罗刹(沙俄)不断侵扰,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地区的达斡尔人,先后迁到嫩江流域定居。同时游猎在外兴安岭勒拿河和结雅河流域的鄂温克人和鄂伦春人,逐渐迁徙到阿木尔河、盘古河和中耳河流域等黑龙江右岸上游一带。1644年,清军入关后,整个东北地区由盛京总管府管辖。1653年,设立宁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清康熙元年),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漠河地方在其管辖之下。1674(康熙十三年),清政府开始在黑龙江左精奇里江口以难的黑龙江东岸(明代忽里平寨旧址)修建木城瑷珲。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设立黑龙江将军,黑龙江第一任将军萨布素率部戍边于瑷珲,统辖松花江左岸以北,包括漠河在内至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区。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后于黑龙江城(瑷珲)设立黑龙江副都统,漠河为黑龙江副都所辖。1691年(康熙三十年)设布特哈总管衙门,漠河境内原为黑龙江城所辖的鄂伦春、索伦、奇勒尔等牧猎地区,改属布特哈巡查与管辖。1882年(光绪八年),漠河规划兴安城总管衙门。1883年俄人结伙在阿勒巴金河(今额木尔河)支流的什都哈河(今老沟河)流域盗采黄金,并成立所谓热尔图加共和国。1885年清政府察觉后于令黑龙江副都统到漠河调查,1886年(光绪十二年)派兵消灭热尔图加共和国。1888年(光绪是十四年)北洋政府于此处创办漠河金矿总局。1894年(光绪二十年)后,漠河为黑龙江副都统下库马尔路协领管辖。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兴安城总管衙门裁,撤黑龙江将军衙门改行省。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设黑河府),今漠河地域则隶属黑河府管辖。同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请设立漠河直隶厅,为缓设之缺,未及实行。
民国时期:宣统元年十一月十七日在漠河设立总卡衙门,总卡衙门为瑷珲道所辖,委佐领文景为总卡官,同时成立漠河守备队,在黑龙江沿岸漠河境内设监视所6处,由守备队管辖。总卡官文景于1910年(宣统二年)五月初一日正式接管一切地方事务,节制洛古河至安罗之间的8处卡伦。漠河总卡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机构,是为漠河地方政权设治依始。1912年(民国元年)6月,北洋政府撤销瑷珲兵备道,7月在黑河成立黑河道。1913年(民2年),北洋政府又将黑河道改为黑河观察使,漠河则先后隶属于黑河道、黑河观察使统辖。1914年(民国3年)黑河观察使又改为黑河道。同年7月1日,漠河总卡衙门改为漠河设治局,管辖额尔古纳河下游的珠尔干河和漠河两处总卡所辖区域。设治局驻漠河街,漠河设治局隶属于黑龙江省黑河道管辖。1917年(民国6年)1月26日,漠河设治局改升为漠河县,为二等县,隶属于黑河道辖治。1929年(民国18年),废道制,黑河道改为黑河市政筹备处。漠河县改由省直辖,直属黑龙江省公署,为一等县。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东三省,1932年4月1日黑河沦陷。1934(伪康德元年)1月,日军讨伐队侵占漠河。同年5月伪漠河公署成立,定为丙级县。10月,伪满政府决定将东三省划为14省,伪满洲帝国民政部于黑河设立了黑河省开始办事处,11月改为黑河省筹备委员会,12月1日伪黑河省在黑河宣告成立,漠河县直至伪满政府灭亡,均隶属伪黑河省所辖。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8月11日,苏军陆、海、空三军对漠河日军发起进攻,8月13日漠河全县光复,此期间漠河隶属黑龙江省辖区内。1947年2月,黑龙江省和嫩江省合并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成立黑龙江嫩江联合政府,漠河县为其第五专署(黑河)领导。3月,人民解放军某部三旅挺进漠河,解放漠河全境,同时撤销县制并入呼玛县,9月,漠河复归黑龙江省领导。1948年,土改运动结束后,在原漠河县设立呼玛县第五行政区,下辖漠河、额木尔、马伦、开库康4个乡。
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漠河仍为呼玛县领导。1958年,改乡成立人民公社,是时为黑河专区呼玛县领导。1967年,呼玛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归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0年,呼玛县从黑河地区划出,归大兴安岭地区领导。同年8月5日,古莲区和阿木尔区成立。1976年,将阿木尔西部划出,成立图强区,三个区均为县级政企合一体制,均隶属于大兴安岭地区领导。1981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塔河、漠河两县,将呼玛县西北部的马伦、开库康两个公社划规塔河县,将漠河、兴安两个公社和阿木尔、图强、古莲3个行政区及富克山待开发无人区划归漠河县,县人民政府于同年8月16日在西林吉镇成立,归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领导。
漠河县历史沿革表:分期时代民族活动隶属关系古代唐虞三代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金元明清荒服之地东胡山戎乌桓鲜卑鲜卑契丹室韦女真室韦蒙古索伦部鄂伦春鄂温克乌桓鲜卑室韦都督府室韦节度使上京道蒲与路岭北行省奴儿干都司木河卫黑龙江副都统黑河道近代民国伪满鄂伦春鄂温克黑河观察使伪黑河省现代解放1949年后汉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黑河专署大兴安岭地区
自然地理
地域环境:漠河县植被资源,漠河县境内地质条件复杂,花岗岩分布广泛,成为控制境内地貌和影响气候、土壤、植被明显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境内自然景观既有区域性差异,也有垂直地带性差异。漠河县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风、雨雪和霜冻。境内河流(界河除外)均属额木尔河系,河流岸线总长14831.4公里。漠河县的土壤、植被较为复杂,主要为森林土、草甸土、沼泽土3大类。其中:可为农业垦种有17.55万亩。全县水平地带性植被为寒带针叶林和针叶混交林。但随海拔高度不同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在全县18233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据1990年统计,农业用地17.55万亩,占0.64%;其中:已垦种的35540亩,占20.25%.水资源蕴藏量为30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约2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5万千瓦,开发潜力很大。农业气候资源中的热量是全国最低的地区之一。气候寒冷,四季不明显,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仅适宜种植耐寒早熟生长期短的作物。全县降雨量较充沛,但夏季降水集中,强度大,易遭洪涝。全年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易出现春旱、夏涝、秋霪雨。漠河县境内广布森林。据1987年调查境内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杨、柳、榆等,还有野生中草药材300余种,野生浆果10余种。森林和各种植被群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生息、繁衍的场所。此外毛皮,药用动物,革羽动物,渔猎动物及其它有益动物也有广泛分布。地下矿藏丰富,以黄金、煤储量为最。
气候概况:漠河县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县份,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大陆及海洋季风交替影响,小气候变化多端,局部气候差异显著。冬季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寒冷、干燥而漫长;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降水集中,雨量充沛,气候湿热,日照时间长,适宜耐寒生作物生长,但易发生洪涝和低温冷害;春、秋两季,因冬夏季风交替,气候多变。春季多大风,降水偏少,物燥干旱,易发生森林火灾;秋季降温急剧,常有早霜和冻害发生。漠河县年平均气温在-5.5℃。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长达8个月之久。气温年较差为49.3℃。平均无霜期为86.2天。年平均降水量为460.8毫米,全年降水量70%以上集中在7月份。5~6月份为旱季,7~8月份为汛期。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为96~107千卡每平方厘米,日照时数为2377~2625小时。≥10℃的积温为1436~2062℃;。漠河为多年连续冻土区,冻土最厚达100米以下,冻土融冻最浅的地方,最大融冻上界面仅20厘米左右。对本地的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生长,超过能耐受的低温极值,并成为限控因素。但对喜低温的耐寒的动植物,都是适宜的温度范围。
区域变迁
清末时期境域:1909年(宣统元年),始置总卡衙门,衙署驻于漠河。总卡衙门负责漠河一代地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税收、民事和涉外事务等职责。据瑷珲副都统姚福升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勘定,漠河总卡所辖8处卡伦,为设治基础。西到洛古河卡伦以上8公里的额尔纳河口,下至呼玛尔总卡所属依西肯卡伦分界,东西长约350余公里。南以伊勒阿林山(金伊勒呼里山)山脊线与嫩江县分界;北到黑龙江中游与俄罗斯国隔江相望,南北宽220公里。辖区总面积15.8万方里,合3.95万平方公里。民国时期境域: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民国元年7月4日)《黑河道及沿边各署局、卡暂行办事权限》载:漠河总卡在民国之初区域无变,呼玛厅改设治局,现辖区域,暂依拟设呼玛、漠河两厅属境为界,呼玛内之呼玛尔河总卡官,因呼玛现设治即行裁撤。唯漠河总卡(官)距呼玛甚远,暂仍设立,并管所辖各分卡,仍归呼玛设治局节制。1912年(民国2年)冬,因呼伦贝尔蒙古独立,珠尔干河总卡官赵春芳组织汉军二营,占据吉拉林,与叛蒙拼死抵抗。呼伦蒙古独立后,唯珠尔干河总卡辖地不服叛乱。之后,黑龙江督军命令赵春芳率兵退守漠河,并决定将珠尔干河总卡并入漠河总卡。1914年(民国3年)初,珠尔干河总卡辖地与漠河总卡辖地完全合并后,于同年5月间成立漠河设治局,其辖境范围包括珠尔干河总卡并入辖地6.2万方里,合1.55万平方公里。辖境四至:东部以安罗卡辖界与呼玛的依西肯卡辖界接壤,西部经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的后贝加尔州为界,东西长435公里,南至伊勒呼里阿林山与嫩江县毗邻,北至黑龙江主航道水中流与俄罗斯国的阿穆尔州以水为界,南北宽约375公里。据1914年(民国3年),黑河道尹调查,漠河设治局辖境总面积为22万方里,合5.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漠河县总面积的3倍多。1917年(民国6年)1月26日,漠河县成立,县辖区域与设治局区域相同,又据1928年(民国17年)漠河县公署内务调查统计,漠河县总面积为30.36万方里,合7.59万平方公里。1929年(民国18年)欧浦设治建县。将漠河东北部划规欧浦县,漠河区域变化为:东至马伦与欧浦、呼玛县接壤,西至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后贝尔加州为界,东西宽345公里;南至伊勒呼里山,与嫩江县和以牛耳河与呼伦贝尔的一部分为界,北至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与俄罗斯阿穆尔州为界,南北宽375公里。
伪满时期境域:1934年(伪康德元年)漠河沦陷为日本殖民主义统治,伪漠河县管辖范围仍沿袭民国时期的区域。同年,伪满洲国中央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三省划为14省管辖,漠河县隶属伪黑河省。据伪黑河省总务厅于1935年(伪康德2年)10月调查,漠河县总面积为433150平方米,和32638.7平方公里。1939年(伪康6年)6月,又将兴安北省北部划归漠河县管辖。其四至:东与欧浦、呼玛两县接壤,南与兴安北省交界,西南、西部与室韦、奇乾两县毗邻,西北和北部隔水与苏联赤塔、阿木尔两洲相望。
解放时期境域:1947年3月,漠河县解放。人民解放军某部三旅领导漠河人民成立民主政府,接管全县。同年6月,黑河专署专员许烈到漠河视察,并率领章文坦、谢宝斋2人带工作队正式接收漠河,成立;建联会,一切权力归建联会。1948年1月,因西部斯大辽克相距漠河太远,交通困难,不便领导,黑河专署派建联会主任谢宝斋到内蒙古协商化界,将斯大辽克以西划给内蒙古管辖,划定洛古河以上第一号航标灯为内蒙和黑龙江省的分界点,同时成为漠河西部的分界线。
现行境域:1981年5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塔河、漠河两县,其辖区域东以塔河县为邻,西与内蒙古的额尔古纳旗为界,南和内蒙古额尔古纳左旗、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之一部接壤,北隔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与苏联赤塔、阿木尔两洲相望。上至额尔古纳河口,下至谢尼康河口,沿黑龙江边界线长245公里,南北宽150公里,总面积18233平方公里,占大兴安岭地区总面积的21.6%,占全省总面积的3.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人。面积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县份,人口密度是全省最低的县份之一。
自然资源
矿金砂:漠河县山区在复杂的地质建造和多次造山运动的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自清代咸丰间发现金矿始至1990年,劳动人民对矿产的认识和开采利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光绪初年,漠河金矿遭到沙俄殖民主义者盗采。在漠河县伦陷后,日本对境内矿产资源进行过掠夺性的开采。经过100多年的探查、开采和近年的地质钻探,到1990年末止,境内已发现的矿种有:砂金、煤、石灰石、云母、珍珠岩、石墨、闪长岩、膨润土、粘土、沸石、石英沙、黄铁、大理石、铅、泥炭、磁黄铁青砂、花岗岩、贡、银、冰晶石等20余种。矿产地55处,属7个工业类型。其中已开发利用的主要有黄金、煤、石灰石等少数几种。漠河县是国家重要产金地之一。开采历史悠久,产金甚巨。自清末光绪年间,驱逐沙俄金匪后,由国家开办,黄金产量一度超过五代时期具有黄金天府之称的山东省招远县而跃居全国之首。1985-1986年,连续两年跨入全国产金百两县的行列。主要金矿分布在老沟、富克山、瓦鲁库托河、兴华沟、古莲河、夹五克河、马大尔河、龙沟河、马尼契河、大林河、吉鲁洽气河、鸡心沟、音大鲁赤河等地,全县估计储量在100吨以上,工业储量50吨。截止1990年底,全县已探明储量为40.5吨,其中储量分布为:1、老沟2.7吨,2、富克山4.5吨,3、瓦鲁库托河2.7吨,4、兴华沟0.7吨,5、古莲河4.0吨,6、夹五克河2.1吨,7、马大耳河2.7吨,8、龙沟河1.6吨,9、马尼契河6.3吨,10、大林河8.0吨,11、吉鲁洽气河1.4吨,12、鸡心沟2.5吨,13、音大鲁河1.3吨煤矿:漠河境内煤炭储量丰富,以霍拉盆地煤田为著名。此外在河东林场施业区、前哨林场施业区也发现露头迹象。此外,在额木尔河中游西岸已发现煤矿5处。
古莲河煤矿:1973年开始筹建,定名古莲河煤矿。矿区位于漠河县西林吉施业区煤田林场霍拉盆煤田月牙湖堪探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1度58分,北纬53度04分。1987-1979年近两年探,提交B+C+D级储量5081.5万吨,1983年又提交探报A+B+C储量4804.5万吨。勘探面积为10平方公里,东西长4公里,南北倾斜宽2.5公里。矿区东距嫩林国铁线古莲东站31公里,距加格达奇532公里,矿区至古莲公路已建成运输方便公路。据1983年12月,东北内蒙煤炭工业联合公司和沈阳煤矿设计院提供资料;古莲河煤矿煤层,含五层煤从上而下编为1、2、3、4、5个序号。其中:2号煤煤层最稳定,为矿区主要开采对象,其余煤层局部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11.3米。各煤层厚度间距见下表: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点)间距(m)最小—最大平均点1(0.7-0.8)/2.08(6)7.41-21.132(0.2-14.98)/4.1211.95(7)3(0.25-1.42)/0.68(9)5.93-16.7112.03(7)4(0.6-0.9)/0.78(3)9.41(7)5(0.6-3.0)/1.42(3)22.3(2),1985年,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委托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对霍拉盆地煤田进行普查勘探,写出了探明各级储量能满足年产60万吨,服务年限为307年的地质报告。在月牙湖附近开展详查,基本查明煤田盆地的分布范围、性质和含煤情况。协调性矿于1978年和1979年勘探后,分别提交5081.5万吨和4804.5万吨储量,经1985年详查后探明可开采煤层储量CB级9799万吨。古莲河煤矿,1978年筹建,该矿为露天开采,属长焰煤,为解决缓建期资金,自1987年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批准,在矿区边缘进行小规模采掘,以满足塔河电厂发电用煤和解决林区以煤代木的公用民用取暖用煤。截止1990年,先后开掘3个采区,年产原煤30万吨。一采区矿区面积0.73平方公里。1988年开工,职工334人,服务年限17年,年产原煤8万吨,设计利用储量174万吨。采矿方法为崩落剥离内排,采矿回采率85%。
二采区,矿区面积为0.42平方公里。1988年开工,有职工150人,服务年限10年,年产原煤7万吨,设计利用储量95.9万吨,采矿方法为崩落剥离外排,采矿回采率85%。
三采区,矿区面积为0.19万平方公里。1988年开工,有职工95人,服务年限4年,年产6万吨,设计利用储量为23.4万吨,采矿方法为长壁、后退、部柱法,采矿回采率85%。
石灰石矿:漠河境内石灰石蕴藏量估计近亿吨左右,主要分布在漠河乡、门都里等地。70年代,漠河乡农民曾建窑烧制白灰。目前已在门都里上游建有门都里石灰矿,生产白灰。
门都里白灰矿,矿区面积2平方公里。1986年投产,国家投资103.65万元。有职工250人,服务年限10年。年生产白灰2.5万吨。产灰种类分为普灰和精灰两种,年产值为200万元,设计利用储量为276.4万吨,采矿贫化率2%,造矿回收率为90%。
石墨矿:漠河境内已发现石墨矿点多处,蕴藏量丰富,具体储量不详,最佳矿点为长青山石墨矿。
长青石墨矿,出露于门都里河上游长青山一带石墨矿,为下古生界的片岩系。这套岩系含有大量石墨成份,矿区呈北东走向,向西北倾斜,被包围于海两期的花岗岩之中,岩系最下层为深灰色粒黑云母-角闪-石英片岩;往上渐为角内闪片岩及角闪石英片岩;再上为银灰色云母-石墨-石英片岩及石墨片岩。该矿,1989年,县非金属公曾试图开采,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考查,因限于资金等问题,无力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