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贵阳市地图 >
南明区地图
南明区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1999年,全区行政区域总面积89.1平方千米。辖12个街道、2个乡,11个村委会、223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5.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9万人。2000年,南明区辖15个街道、2个乡。2001年,南明区辖15个街道、2个乡,136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年末人口49.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3万人;非农业人口46.38万人。2002年,全区辖15个街道、2个乡,136个社区、11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50.0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05万人,2003年,全区辖15个街道、2个乡,136个社区、11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50.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81万人,占总人口的94.99%。

经济状况

南明区还是全省的金融中心,区内集中了各大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城区各主次街道、各大商场、宾馆、饭店、居民聚集区遍布的银行营业网点达80余个,其中24小时服务的夜间银行15处。多家银行开通了与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联网汇兑、存取业务,可进行国外主要流通货币与人民币的兑换业务。各金融机构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热情、高效、全方位的服务。南明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众多客商投资兴业。目前已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业、服装业、医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商贸饮食业、文化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油制辣椒系列产品2006年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新启动的龙洞堡片区整体开发、太慈桥至甘荫塘片区连片开发、贵州省现代物流中心等开发项目优势明显,倍受青睐。近年来,南明区积极实施“环境立区、科教兴区、产业强区”的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综合实力逐年增强,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14.6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1.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22亿元(新口径)。南明区正以崭新秀美的形象,强劲有力的经济发展,昂首迈向新世纪,去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贵阳市南明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东望长沙,南接南宁,北靠重庆,西连昆明,是贵州省会贵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省委办公所在地,全省、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全省首批建设的经济十强县,全省、全市重要的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旅游胜地。全区总面积89.1平方公里,辖两个乡和15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51.29万人。

旅游资源

南明区域内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丰富,风光秀美,山水怡丽,名胜众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南郊公园:南郊公园(有称地下公园),位于太慈桥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面约2.5千米的小车河畔,是1965年在挖防空洞时发现的一个地下溶洞(称白龙洞)。洞长578米,洞宽3米,洞高6-10米。洞内有各种现状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石幔、石钟、石花,够成了千姿百态的画面。溶洞外小车河景区依山傍水,树林成荫,芙蓉湾、清凉泉、花圃等景区优美宁静,紫微山、主峰山登高一览山城尽收眼底。南郊公园可谓“地上花园、地下宫殿”,是筑城人民远离城市喧嚣,寻找片刻宁静的休闲游览胜地。观音洞:位于办事处驻地东北600米处的山帽山西侧半腰上。原洞深10米,宽4米,高5米。洞内有观音大士石像及泥塑十八罗汉等塑像(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故称观音洞。该洞有山泉自石隙流出,水极清澈,常年不枯,宜煮作茶饮。观音洞本非佛教圣地,之所以有名,是因洞外石壁上刻有清康熙十年(1671年)江阴陈鼎来此游览时所著《黔中游》中的一段文字:“洞深近百余里,从洞中行,秉七日炬,可达都匀境”。解放后,1981年6月,贵阳市人民政府确定该洞为佛教活动点,贵阳市文化局、南明区人民政府将此处列为“南明区文物保护单位”。现洞深100米,宽6米,高5米余。2000年,观音洞沿青年路修建了大门及围墙。2001年,又在大雄宝殿的前后方修建了一批楼宇,洞外建筑逐年增加。在每年的农历2月19日,6月19日和9月19日(据传为观世音菩萨的生日)三天中,每天从凌晨开始都有大批市民往此处朝拜。据不完全统计,每次庙会的人数多达万余人(次)。平时,观音洞也不乏前往之人。讲武堂:位于瑞金南路北侧。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贵州巡府邓华熙创办,学堂自1900年开办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作兵营现址,现为贵州教育学院。武堂遗迹已不复存在。刘公祠:刘公祠位于白沙巷2号,民国6年(1917年),时任财政厅长的张协禄所修建。占地面积约4524平方米,房子3栋,祠内有花园、鱼池。民国7年,贵州第一任督军刘如周买下这所房子,用作纪念其祖先刘统之先生。刘如周买下后,没有变动内部结构,只是将大门请康有为在横匾上写了“刘统之先生祠”几个字。到民国l5年6月1日(1926年),周西成在贵州任省主席时,将此处改为省教育厅,解放后,此处仍为教育厅,直到1958年才改为托儿所,即今六一幼儿园。
娘娘庙:娘娘庙清嘉庆初(1796年),贵阳知府程煜在其宅(指月堂)右侧建立娘娘庙(今指月街17号)。据说庙中塑有一娘娘双手抱子的塑像,不生儿子的妇女,便提着鸡蛋到此敬供,企盼来年生个儿子。因此,来往敬供的人很多,特别是逢年过节更是十分热闹。又说,在贵州唱戏还不流行时,娘娘庙搭有戏台,经常唱戏。时任贵州提学史李宗坊经常到此看戏,还在《黔记》中写到:“贵阳竹枝词三十首作者不知谁何译,录数首以志士风,中秋月色最清佳,锣鼓喧闹笑语哗,乔扮仙姬来送子,背兜兜个大倭瓜,妾轿迎来郎拜堂,郎忙去谢妾爹娘,合欢三日娘看妾,满月回门妾伴郎,板凳条条坐绿鬟,娘娘庙看豫升班,今朝比似昨朝好,烤火连场演下山,娘娘庙在指月堂,烤火下山花戏也”。据说娘娘庙这种热闹景象一直延续到解放前。此处今为贵阳市民政局用地。鹿公祠:鹿公祠位于护国路东面,贵阳市民政局后侧(指月街15号),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3年),是鹿忠之子(两广总督)为祭奠其父而建祠以祀之。鹿忠,满人,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任贵州都匀知府。鹿公祠的面积约200平方米,祠内原建有大堂1间,二堂1间,厢房3间,均为木质结构古式平角平房。房屋建筑牢固,支柱粗大,漆色辉煌,殿房高约5米,院内种有树木,左右两厢砌有花台,种有花草。祠内清爽秀丽,祠大门为牌坊形,大殿内供有l米多高镀金鹿忠牌位l块。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贵州分会设于此,并在祠堂大殿悬挂孙中山先生像。之后国民政府在此设官署、办医院,民国25年(1936年)在此设黄包车公司。解放后为人民政府接管,1980年,市民政局迁到指月堂办公后,此处改为市民政局宿舍。
王伯群故居:王伯群故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伯群(1885年一1944年),名文选,字伯群。出生于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下五屯镇景家屯村。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了护国运动,为护国运动骨干分子。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民国17年(1928年)创建私立“大夏大学”时任董事长兼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大夏大学辗转迁到贵阳,王伯群回到贵州,领导大夏流亡办学。1944年病逝于重庆。王伯群故居民国6年(1917年)修建于护国路西侧,为砖木结构,法式建筑,占地1600平方米。从外表看,由长方形主楼和圆柱形碉楼组合而成。主楼7间,上下两层,楼上建。平顶屋面一角中建歇山顶楼阁,典型的中西合璧。碉楼3层,其下辟地下室,其上建穹窿顶。楼下台阶复分两组,底层为如意踏跺,上层为垂带踏跺。砖柱上的白色灰塑,状似白菜,与西方人物雕塑迥然不同,在中国古代建筑上雕塑白菜,寓意“清白家声”。王伯群故居虽为法式建筑,但在装饰工艺上仍受传统手法影响,是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于1999年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五省会馆:北五省会馆(指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五省的会馆),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位于富水南路246号。占地面积约有1600平方米,主要建筑结构是三间四梁八柱,木架结构殿宇式古代结构建筑,称为“大成殿”。檐下四柱分挂镏金字楹联,殿内供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牌子,两边是“关圣帝君之位”和“岳武穆王之位”牌子各l块。“大成殿”左右两旁各有3间厢房,门窗都是按几何图形设计的花窗棂。门的下半部,雕刻着有花鸟图案。殿对面也是3间雕有花窗的小客堂。北五省会馆在民国28年(1939年)贵阳“二四”轰炸前分家,山西、陕西两省迁出成立山西会馆,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则成立冀、鲁、豫同乡会留于原址。民国35年(1946年)秋创立了私立冀、鲁、豫小学,校址就设在冀、鲁、豫同乡会内,后改为今富水路小学。
观音庵:据贵阳府志三十四卷祠宇部分记载,观音庵在府东南隅的顺城街,是一座旧茅庵,乾隆三十年(1765年)创建,庙侧同时建有华光庙,因茅庵年久失修,行将倒塌。清咸丰年间,当地豪绅商贾募捐重修。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使妇女获自由平等,享受教育权利,提倡办新学。江西会馆将该庵改为崇德女子小学。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该校,将该校改为贵阳市第三幼儿园。1956年幼儿园搬迁,市教育局又将此地改为南明区教师食堂,1994年因旧城改造被拆除。
南书院:南书院原名正习书院,南书院是正习书院的俗称,是贵州省著名的书院之一,位于会文巷与护国路交叉口。据清道光《贵州府志》记载:清嘉庆五年(1800年)巡抚常明建头门3间,门右看司房5间,讲堂3间,堂后尹公祠3间,祠左右齐舍各5间,又西舍6间,书辨房l间,山长住房10间,厨房2间,约占地2249平方米。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粮储道倭巨布修葺。光绪初(1875年)改名正习书院,增修进业楼。光绪六年(1880年)巡抚岑敏英复加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严修督学贵州,以其地创立经世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设蚕桑学堂。宣统(1910年)改设官立中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设贵州省立模范中学,该校民国3年(1914年)迁到火药局。
蟠桃宫遗址:蟠桃宫在贵阳东山之麓,地处西湖路办事处驻地东北约0.6千米处,宝山南路与晒田坝路交会处,是一座道教宫观,祭祀西王母。今蟠桃宫已不存在,仅地名留传至今。蟠桃宫历史不长,民国8年(1919年),由仙人洞道人王至端募捐修建,分上殿、中殿,下殿,殿内有菩萨若干尊。该庙建成后,老百姓每年三月前去祭供。旧时规模不大,但却颇有名气。可惜因为年久失修,到1949年贵阳解放时已破败不堪。
武侯祠遗址: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时,相传其部将曾领兵到过西湖辖区,驻兵观风台(观象台),藏甲铜鼓山。明末清初年间,贵阳人民因为崇敬这位曾建立过历史丰功伟绩的神人,乃在南明河畔,西湖路旁建立武侯祠,供人供奉。武侯祠建立后,人流不断,香烟缭绕。民国15年(1926年),贵州省政府决定在武侯祠所在地,修建贵州的第一个厂,庙宇被拆掉。
南明堂:南明堂是抗日战争时期贵阳出现的风景游览胜地,地址在贵阳市区东南面南明河河湾最深处,因环境清幽,景色宜人而著名。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人民大量涌入贵阳,贵阳人口猛增。民国27年(1938年)春,为解决房荒,贵阳有南明新住宅建设之举。当时,一些巨商大贾亦在此建聚会品茶之建业堂,因其临近南明河故名南明堂。尔后,这一区域统称南明堂。新住宅区位于大南门外西湖路终点处,观风台之西南,南明河河湾以内,面积约400亩。此处原是一片丘陵地,经数年建设,至民国30年(1941年)年底,新住宅区雏形凸现。南明堂即于这一时期建成。南明堂是新住宅区风景最佳处,北面靠路,南面临河。堂沿坡势建筑,北高南低。南明堂大门在西湖路南端,门前有台,台上有金属制作的日晷,天晴日朗,可以测时。入门后有休憩处,过此循扶梯走下,至坡底极为平坦,左为起坐间,扶梯正面所对的大厅,就是南明堂。堂不高,较宽敞,玻璃窗垂地,窗纱淡丽,与窗外花圃掩映,清爽雅致。花圃由堂前直铺河湾,中有小径,行人步入绕过即可直达河边。花圃有不少海外名花,我国的茶花、菊花亦错陈其间。花艳草绿,令人赏心悦目,尘俗皆忘。河边垂柳夹岸,迎风戏水,似江南风景再现筑城。南明河河湾处,明代就是贵阳私家园林聚集之地。杨愿之石林精舍,越玉岑之江阁,李承明之吟望亭,谢君釆之远条堂,皆建于河湾处。可惜年代久远,旧迹难寻。南明堂建成后,既对游人开放,也是官府宴请场所。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举办过多次宴会,偶尔还在此举行会议。解放后,南明堂是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所在地。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南明堂的游览景点已不复存在。
仙人洞:仙人洞,古名来仙洞,位于贵阳市城区东山后约500米的水口寺山上,仙人洞是贵阳市较早的名胜古迹之一。“闻昔有仙人,于此著篆丹。篆成舍之去,字奇不能读”(见聂树揩《仙人洞》)。丹篆是一种红色的驱鬼神符号,本不是字,老百姓当然读不懂。不过,由此可知,民间传说古代曾有仙人居此,这是仙人洞得名的由来。传说不足为信,但却赋予了古迹神秘的色彩。仙人洞,仙人洞既是山洞名,又是道教观名,然而这道教宫观却是由佛教寺院演变来的。明朝仙人洞名来仙洞。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谪贬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城)驿丞,第二年,他应邀去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曾来仙人洞游览,他有《来仙洞》诗记其事。诗云:“古洞春寒客来稀,绿苔荒径草菲菲。书悬绝壁留僧偈,花发层萝绣佛衣。壶盍远从童冠集,杖藜随处宦情微。石门遥锁阳明鹤,应笑山人久不归。”王阳明的诗使仙人洞传名神州,同时也说明仙人洞是佛教圣地,原有僧人居住。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仙人洞开始成为道教宫观,这里先后修了三清殿和三官殿。三清殿分3层,底层祀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道德天尊,中层为藏经楼,第三层供玄女像,因而三清殿又称玄女阁。民国8年(1919年)重建。三官殿供天官、地官、水官3官塑像。两殿建成后,仙人洞规模扩大。甍栋崔嵬,院落平敞,微风吹拂,铃铎振响。自清初以后,仙人洞一直是道教圣地,数百年未变。至于作为山洞的仙人洞,实际上有仙人洞、仙灯洞、八仙洞3个山洞。仙人洞在山腹,最有名,据明朝(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和明(万历)郭子章《黔记》记载,此洞平敞可居,洞口并题有“来仙”两字刻于石上。经实测,洞深数十丈,宽约八尺至一丈,有进口和出口。进口在道观北侧,因通风较好,空气对流,在洞口可听到嗡嗡声,民间传说是铜鼓声,附会鼓为诸葛武侯所藏,所以,仙人洞古代又名铜鼓洞。仙灯洞在山顶,道院左侧有石磴如长蛇悬挂峭壁,石磴逼仄,游人登临目眩心摇,石磴直达洞口,洞宽深约两丈,每当夕阳西下,阳光射入洞中,反射出彩色光芒,人在山下仰望,似觉洞中有灯,俗称仙灯。八仙洞在仙灯洞之上,洞内塑有张果老,吕洞宾等八位神仙像。传说八仙在洞中下棋,山下南明河中有巨石与巨龟相斗,八仙中的吕洞宾掷棋子一颗下来,巨龟逃遁,巨石震裂成船形,俗称“船石”。今船石尚存,宛如桅舟野泊。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设防空司令部于仙人洞山上,派兵驻守,道观被占,道人被迫迁出,仙人洞被封闭。解放后,仙人洞被用作电影公司仓库,长期封闭未开放。改革开放后,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政府拨巨款修复仙人洞,道观焕然一新,这一年仙人洞被批准为全省重点道观。道人开始重新回住,贵阳市道教协会设于此。直到1994年,封闭半个多世纪的仙人洞对外开放,有汽车通达,是贵阳市惟一开放的道教圣地,也是集宗教、园林休闲、游乐于一体的贵阳市著名游览胜地。
水口寺遗址:水口寺在东郊牛河(南明河下游一段)畔,河水由此流入峡谷,东有绵羊山,南有青云山,两山直插南明河内,两峰相峙如口,寺因此得名。道光《贵阳府志》云:“古刹三楹,嘉庆年间太学生张大学倡修,并捐建客厅廊庑。道光二年(1822年),新建奎星阁,林沼亭台,颇极幽曲”。吴振云:“寺在贵阳东北数里,地幽僻,游者不恒至。秋雨平桥,春燕绕岸。吟赏佳绝地也”。《贵州名胜考略》云:寺前为由黄平旧州至省间道,战争之际,奇兵恒窃度以袭会恒,故为军事家设防地。然风景殊绝,远隔尘嚣,当海宇宴安,仕女多多游于此……经咸,同乱,寺渐敝。民国后,楼观愈倾,颓垣败砌,入目荒凉。抗日战争期间,防空部队驻扎寺内,毁坏愈甚。解放后,现已改建为水口寺小学,寺中旧物尚保存一二。

行政区划

南明区辖15个街道、4个乡:市府路街道、中华南路街道、油榨街街道、新华路街道、二戈寨街道、大南门街道、龙洞堡街道、河滨街道、太慈桥街道、西湖路街道、中曹街道、遵义路街道、兴关街道、沙冲街道、云关乡、后巢乡、永乐乡、小碧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8780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新华路街道24148、西湖路街道61885、大南门街道15298、中华南路街道5661、市府路街道10810、河滨街道33020、遵义路街道57922、兴关路街道58843、沙冲路街道50432、太慈桥街道51166、花果园街道44180、油榨街街道59184、中曹司街道32555、二戈寨街道49052、龙洞堡街道15817、后巢乡76174、云关乡41657。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科学教育

南明区境内有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财经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等13所大专院校和贵州省银行学校等20多所中专、技工学校;有中科院地化所及电力、建筑、医药化工、冶金设计院,贵州省林业科技研究院等国家、省、市的科研设计单位,人才荟萃,成果富集,科研实力雄厚。区域内贵州省电力公司、乌江水电开发公司、贵阳钢厂、贵州水泥厂、贵阳发电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设备先进、人才密集、管理经验丰富,在长期建设中形成了大量存量资产,极大地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交通运输

南明区内交通便利,信息通讯灵敏发达,是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4D级现代化机场——贵阳龙洞堡机场开通了连接海内外的30多条航线;湘黔、川黔、黔桂、贵昆四条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贵阳客车、贵阳南站、贵阳东站三个铁路大站齐聚区境;贵溪公路、贵黄公路、贵新公路、贵阳西南环线、东北绕城环线5条高等级公路使对外出口交通畅通无阻;神奇路、新华路等20条主次干道拓宽改造和98条街巷翻修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整个城市道路网络全面升级。南明区商贸繁荣、信息集中、资金密集、市场广阔、专业市场发展迅速、特色街道不断增加。拥有建筑材料、装饰装潢材料、五金交电、家具、电子电器、农副产品、副食品、汽车交易和配件、通信设备、房地产、仓储等55个大型专业市场以及神奇路科技一条街、新华路饮食文化一条街、公园南路鲜花一条街等特色街道,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拓展的潜力极大。南明区供电、供水条件完善,具有优越的软硬投资环境。贵阳机场、西南环线、东北绕城环线的建成,使区域东部云关乡和龙洞堡办事处等地成为新一轮开发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