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地图
南郑县相关地区地图:
河流水文
本县主要河流有9条,除汉江过境外,以米仓山主脊为界,北坡有濂水河、冷水河、漾水河汇入汉江;南坡有西流河、碑坝河、后河、长潭河、焦家河汇入四川省嘉陵江。河流总长度365.4公里。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支流65条,总长886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46公里。河流年径流深835.14毫米,径流总量多年平均为2352亿立方米,年内分布以7---10月最高,占全年的53.7%;5、6月径流量仅占全年的16%,造成部分区域夏季水稻插秧时用水困难。
生物资源
南郑地处南北过渡地段,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衍。人工栽培植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红薯、油菜、烟叶、花生等。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番茄、黄瓜、苦瓜、茄子、山药、瓜类等34种。此外,水生经济作物如莲藕、遍布河塘。野生植物以乔灌木、中药材、花、草为主。已知乔灌木57科、164种,主要有油松、巴山松、马尾松、漆类,杉、柏、椿、竹等;还有油桐、油茶、茶叶、柑、桔、棕榈、楠竹等亚热带树种;药用树种主要有杜仲、厚朴、樟类;珍稀树种主要有冷杉、银杏、粗榧、鹅掌楸等约14科、18种。中草药用植物品种多、品质好、数量多,计有661中,已开发169种。大宗药材主要有杜仲、天麻、黄姜、乌药、党参、元胡、栀子、细辛、金银花等,贵重药材有麝香、熊胆、牛黄、黄连等。其中党参、天麻、何首乌、绞股蓝等分布广、出产多,为传统出口药材。全县林业用地18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18%,活立木总储量1188万立方米。全县草地近3.26万公顷,可利用面积3.06万公顷,已利用2.3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75%,其中300亩以上的大块草场33块。草地植物多达56科、600多种,可用作饲草者500多种。
动物资源:已发现兽类5目、11科、18种鸟类9目、22科、81种;两栖爬行动物雷3目、7科、14种。
水资源:全县河流密布,水量丰盈。水资源总量2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527立方米,比全车人均2685立方米高55%;耕地每公顷占有79707立方米,均高于陕西省及全国人均占有数。
气候概况
气候特征本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由于地理因素、季风环流等影响,气候具有以下特征:(1)本县地处海陆气候分界处,包括两个气候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2)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经常有干冷气流进入,天气多阴沉,干旱少雨,东北风较多,但风力较弱;时有寒潮侵袭,但气温又不至过低。春季是北方干冷气流与南方湿热气流交替的时令,乍寒乍暖,天气多变,有时“清明时节雨纷纷”,有时则吹黄沙风。夏季东南季风活动频繁,湿热气流进入,雨热同季,多雷雨,伴有狂风;时有干旱发生。秋季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气团相遇,境内往往阴雨连绵,有时整月地皮不干;但有时也出现干旱(俗称“秋老虎”)天气。这一特征,是导致秋季日照时数偏少的因素之一。(3)受地形影响,气温、降水垂直差异显著:米仓山北坡气温由北向南递减;降水则由北向南递增。地处北部平坝的周家坪海拔536米,年均气温14.2℃,年平均降水量970.4毫米。南部中山地区的小坝乡陈家坪海拔1210米,年平均气温10.7℃,年平均降水高达1649.8毫米。两地海拔高度相差673.5米,气温、降水则分别相差3.5℃和679.4毫米(在米仓山南坡的碑坝地区与北坡不同:随高度降低,气温由北向南递增,降水由北向南递减)。另外,县境内因地貌多样,小气候特征也较明显。(4)灾害性天气如暴雨、低温、连阴雨、干旱等频繁。气候分区全县划分为三个气候区:平川丘陵北亚热带气候区。又分两个亚区:(1)平川丘陵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包括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气候条件优越,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在4320~4700℃,持续时间7个多月;≥20℃积温在2426~2907℃,持续时间4个月;极端最低气温-10℃~-6℃,极端最高气温36℃~37℃;年降水量900~1100毫米。作物生长期的4~9月,降水量800~900毫米,占全年降水的80%。稳定通过10℃的初日在3月28日,终日在11月4日,初终日数长达222天,能满足喜温作物的生长。(2)平川丘陵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包括农丰、立峰、铁炉、碗厂、华山5个乡。热量条件同第一亚区,年雨量在970毫米以下,其中农丰、立峰只有800毫米左右。山地暖温带常湿气候区。包括800~1400米的浅山地区。热量次于平川丘陵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9.7~13.3℃;极端最低气温在-15~-11℃;≥10℃积温在3067~4320℃;≥20℃积温在830~2426℃。降水量1300~1500毫米。该区冬冷夏湿,日较差小,冻害严重,亚热带作物一般不能成熟,喜温作物易发生“秋封”。农作物一熟有余,两熟不足。山地中温带过湿气候区。包括1400米以上地区。最热月平均气温<20℃,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8℃以下,冬季长达7个多月。≥10℃积温在3000℃以下,≥20℃积温基本没有。冬寒、春秋凉,生长季节短,只能一年一熟,不宜种植喜温作物。该区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左右,常年湿润,多云雾。低温、阴雨和湿害是本区的主要特征。
南郑县-工业
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77235万元,较上年增长8.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5235万元,较上年增长15.99%;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2000万元,较上年增1.33%。2003年,20户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3772万元,比上年增长35.5%,产销率达到97.9%,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20户工业企业盈利7户,亏损13户,与上年持平;盈亏额相抵亏损20.9万元,较上年减亏520万元。
气象要素评述
2002年是温度最高的一年,冬无严寒,夏季酷热,冬、夏、秋气温持续偏高,全年平均气温15.1°C,较常年偏高0.9°C,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年。
地形地貌
南郑在陕西的地貌分区中,属陕南山地的组成部分。境内横东西的米仓山构成地貌骨架,汉江环绕东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县域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原区(属汉中平原一部分)、低山丘陵区(属大巴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中山区(属米仓-大巴山构造剥蚀中山的一部分)。三种主要地貌的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1.8%、22.5%、65.7%。全县最低处是圣水镇东部的汉江河滩,海拔484米;最高点在南部碑坝镇与四川省交界的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度差198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