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藏电子地图 >
那曲地区地图
那曲地区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概况

简介:那曲地区在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经过全地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经过“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那曲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4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那曲地区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认真贯彻新时期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指导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实干兴藏,创业富民,经济社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31亿元,比1979年增长近10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0.85亿元,比1979年增长33倍;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5.2亿元,比1979年增长15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3.6元,比1979年增长14倍;75%的牧户实现定居、半定居,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部分群众达到小康水平。
农牧业经济:近年来,那曲地区坚持“两个长期不变”政策,深化牧区改革,积极推行落实草场有偿承包责任制,努力革除影响农牧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和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步伐。大力实施那曲草地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和天然草地保护与开发项目,坚持思路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地委、行署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经过一系列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牧区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农牧业经济的内在活力,涌现出了股份牧业、联营牧业、订单牧业、合同牧业等多种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一批农牧民从牧场走向市场,推动了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地区牲畜总头数达786.77万头(只),比1965年增加213.77万头(只),增长37.31%,人工草地面积达40.2万亩,改写了生命禁区千百年来没有人工草场的历史。
本地企业:40年来,本地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如今已拥有新型采矿业、加工业、电力业、制药业、民族手工业等现代企业。近几年不断加大企业改革力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培育民营企业,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两个根本性转变,形成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04年,全地区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158万元。改善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西藏藏北牦牛肉制品有限公司和西藏大元置业房地产有限公司。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路,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农牧区多种经营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地区共有乡镇企业108家,产值达8607.53万元牷多种经营收入达2.1亿元,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基础设施:40年来,尤其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全方位向西藏倾斜,本地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从1961年—2005年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85亿多元,仅“十五”期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多亿元,进一步缓解了“瓶颈”制约,有效推动了该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多元化的运输网络基本形成,通达能力和运输能力不断提高。通信事业超前发展。丰富的水力、地热、太阳能、风能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地区共建成各类电站42座,装机容量20439千瓦。以109、317国道和省道安狮公路为主体、以那曲镇为中心,辐射各县、乡、村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通车里程达8.8万公里,即将建成的青藏铁路纵贯那曲。兰西拉、黑昌光缆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那曲地区的通信条件,实现了乡乡通电话的目标。以地区、县城为中心的中小城镇初显规模。那曲镇由和平解放前的几间土坯房、几顶毛毡帐篷的小驿站,发展到现在市政功能齐全,常住人口8万余人,年流动人口20万人以上,城区建设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藏北重镇。
对口援藏:对口援藏是中央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浙江、辽宁两省和五大国有骨干企业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按照“对口支援,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在自身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为本地筹措资金,落实项目,不断加大援助力度,援藏领域不断拓宽,援藏内涵不断丰富。1995年以来,累计援助资金(含物资折价)6.47亿元,涉及农牧业、交通、通讯、市政、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359个,极大地改善了本地基础设施条件,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援藏工作带来的实惠,促进了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援藏干部以建设那曲、发展那曲、稳定那曲为己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真心实意地为藏北人民谋利益、办实事,带来了内地发达地区新的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工作方法,带动了本地干部群众的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更新,改善了该地干部队伍结构,增强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为那曲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教文卫:40年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牧业生产转化和推广步伐,加强了县、乡(镇)科技宣传、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共完成科技项目50多项,取得成果的有35项。目前,那曲地区有各类科研机构14个,专业技术人员2058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形成了一支以藏族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目前,全地区共有各级学校213所,在校生5483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6%,青壮年脱盲率达到了65%以上,教育事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5.8%和80.6%。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地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4个,医疗技术人员1010人,医疗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医疗条件大为改善,人口平均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提高到了现在的68岁。

历史沿革

名称起源:“那曲”之名,因境内有条那曲河(怒江上游)得来。旧译“黑河”,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称喀喇乌苏,清代作哈拉乌苏、喀拉乌苏,为“那曲”这一藏语地名的满语义译。今既为地区名,又为县名、镇名、区名、河名。
羊同:那曲历史悠久,从20世纪50年代起,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就在藏北高原发现许多打制石器,其形状和制造工艺,普遍带有游牧文化的特征,基本上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或晚期的文化遗物,距今大约1~5万年。那曲地区明确见于史料最早的,便是古老的象雄政权,在汉文史籍中称之为羊同。在藏文史籍中,将这一地区称作“卓岱”,意为“牧业部落”,称这里的居民为“卓巴”,意为牧民,或“羌巴”,即北方人,或“羌日”,意为北方部落。在象雄鼎盛时期,象雄人将其地域划分为内、外、中三部。现在的那曲地区,大致属于中象雄和外象雄。中象雄的中心“当惹琼宗”,就在那曲地区西南隅的当惹雍错湖畔一带。象雄势力衰微后,地域西缩。在公元7世纪前后,这一地区的东部地域归属于苏毗部落统治。后来,吐蕃部落逐渐强盛,统一了全藏,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藏北也被纳入其统治之下。
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时期,将吐蕃分为四台和61个东岱(相当于千户),原苏毗部落故地设“孙波如”,共辖11个东岱,作为吐蕃向西域和河湟江岷地区扩张的基地,这一带显得特别重要,史称“军粮马匹,半出其中”。
“霍尔王”:宋朝(公元960-1279)以后,那曲和羊八井、帮仓(今当惹湖和昂则湖一带)、朗如(今班戈县一带)被称作北方四部落。1269年,忽必烈(元朝开国皇帝)派出官员在自青海到萨斯加的主要驿道设置驿站,其中在前藏设置驿站7所,驿道穿越今那曲的巴青、索县、比如、那曲及当雄一带,并派蒙古军士屯驻藏北,以后形成霍尔三十九族的藏北蒙古人势力。17世纪至18世纪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并在腾格里湖(纳木错)驻扎蒙古骑兵震慑全藏。公元1725年,清政府设青海办事大臣,委任第十二代“霍尔王”赤加吉钦总管三十九族,直属理藩院夷情衙门。1728年,清廷在拉萨设驻藏大臣办事衙门。1731年,勘定青藏地界,古拉山脉南北两麓诸部落,分归驻藏大臣和青海办事大臣管辖,三十九族划归驻藏大臣直管,同年清查各部户口,并向驻藏大臣衙门支差。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共有八代“霍尔王”,均受清政府册封委任,有的还赐给顶戴花翎。1751年,清王朝派兵平息了珠尔默特那不扎勒事件,并制定善后章程十三条,对西藏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根据那曲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历次平息藏乱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清王朝在那曲建立坎囊宗,归属于噶厦直接统治,坎囊宗由堪布(即宗教头领)和囊索部落头人联合行使管治权,是一种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那曲还有一部分地区归班禅管辖。
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1911.10.10-1912.1.1)前后,中央王朝势力衰落,噶厦得以将历史上由驻藏大臣直管的达木及三十九族地区收归己有。第九世班禅被迫前往内地后,噶厦又强行接管了班禅属区。至此,藏北地区自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第一次全部置于西藏地方政府的直辖之下。为了加强对达木和三十九族的统治,噶厦在1916年设置了霍尔地区总管,即“霍尔基”,从此结束了历时五百余载、传二十一代的“霍尔王”历史。霍尔基从设立到结束,共历经九任官员。1942年(藏历水马年),西藏地方政府撤销霍尔基,在藏北设立绛曲基巧,即那曲总管公署,治辖藏北牧区和拉萨以北的14个宗。
那曲总管至今:到1959年止,那曲总管共历五任,均为四品官,每任一僧一俗。1950年10月,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东部首先获得解放,次年3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宣告成立,原属噶厦绛曲基巧的聂荣宗、索宗、巴青宗、比如宗、拉日宗、尺牍宗、色扎宗、丁青宗隶属该委员会第一办事处(驻丁青),此后,各宗的人民解放委员会也相继成立。与此同时,那曲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由噶厦绛曲基巧管理。西藏和平解放的十七条议签订后,十八军独立支队主力2000余人,于1952年3月护送班禅大师经藏北返回后藏,那曲原属班禅的领地,也返还班禅。1953年1月,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黑河分工委成立。1956年10月9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设立黑河基巧办事处。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对藏北的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黑河基巧办事处下辖九个县。1959年10月,筹委会决定撤销各地基巧办事处,设立行政公署,次年2月,黑河专员行政公署成立,1965年更名为那曲行署。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尼玛县,此后那曲地区十县一区的地县行政体制沿袭至今。
行政体制:1975年巴青县由拉西堂迁驻达尔唐。那曲地区辖那曲(驻那曲卡)、巴青(驻达尔唐)、比如(驻比如雄)、班戈(驻普保)、嘉黎(驻达玛)、聂荣(驻色贡)、索县(驻赞丹雪)、安多(驻帕那)、申扎(驻甲觉底布)等9县。(以上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史为乐著》),1997年,面积41万平方千米,人口33.08万。行政公署驻那曲县那曲镇。辖那曲、安多、巴青、班戈、比如、喜黎、尼玛、聂荣、申扎、索10个县。(数据根据《政区大典》),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那曲地区总人口366710人。其中:那曲县81786人、嘉黎县24953人、比如县45222人、聂荣县28192人、安多县32843人、申扎县16487人、索县34736人、班戈县32287人、巴青县35895人、尼玛县34309人。2002年,那曲地区将把11个县(特别区)的11个区,2个镇、145个乡、3个保留区,1532个行政村(居委会)调整为25个镇、89个乡、1283个行政村(居委会),乡、村比现有分别减少33个和249个。

气候环境

那曲地区海拔较高,热量不足,气候严寒干旱,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藏北高原是西藏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是典型的亚寒带气候区。高寒缺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天气,年平均气温为-0.9℃至-3.3℃,年相对湿度为48-51%,年均降雨量仅在100-200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852.6-2881.7小时,全年无绝对无霜期。

行政区划

那曲地区行政公署驻那曲县。截至2007年底,那曲地区辖10个县:那曲县,面积15305平方千米,人口9万。邮政编码852000。县人民政府驻那曲镇。嘉黎县,面积13338平方千米,人口3万。邮政编码852400。县人民政府驻阿扎镇。比如县,面积11429平方千米,人口5万。邮政编码852300。县人民政府驻比如镇。聂荣县,面积10258平方千米,人口3万。邮政编码853500。县人民政府驻聂荣镇。安多县,面积22000平方千米,人口3万。邮政编码853400。县人民政府驻帕那镇。申扎县,面积62414平方千米,人口2万。邮政编码853100。县人民政府驻申扎镇。索县,面积5892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852200。县人民政府驻亚拉镇。班戈县,面积29600平方千米,人口3万。邮政编码852500。县人民政府驻普保镇。巴青县,面积10301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852100。县人民政府驻拉西镇。尼玛县,面积270000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853200。县人民政府驻尼玛镇。

自然地理

简介:那曲地区地处西藏北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怒江、拉萨河、易贡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地区,南接拉萨、林芝、日喀则三地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倾斜,西高,中平,东低,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内陆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间,东部属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是藏北仅有的农作物产区,并有少量的森林资源和灌木草场,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间,气候好于中西部。
格拉丹东雪山:那曲地区境内有格拉丹东雪山和念青唐古拉山。格拉丹东雪山位于那曲安多县玛飞吉日乡。其高度为6621米,是长江的源头。在它东面的山脚下,有一个面积约八百平方公里的冰塔群,被人们称为岗加巧巴(意为百雪圣灯)。这些冰塔林,其形状各有不同,有的犹如精工细雕的水晶塔,高耸林立在山下的地平线上。塔身通过阳光闪动着五颜六色的光柱纵横交错,使整个冰林变成了彩虹世界。一座座高耸直立塔顶随风传出悦耳的法铃声,如此迷人的冰雪景色真是别有天地。
念青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位于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延伸约600公里,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念青唐古拉山西接岗库卡耻,东南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其山脊线位于拉萨市的当雄县-羊八井(属当雄县)以西,一般山峰均在5000-6000米以上,山形尖峭,巍峨峥嵘。
水利资源:那曲境内河流纵横,水利资源极为丰富。长江、怒江都发源于这片世界之颠的地方,那曲境内汇入这两条江的支流各达20多条,汇入内陆湖泊及雅鲁藏布江的大小支流多达30多条,其他季节性河流不计其数。另外,那曲还分布着高原四大名湖之一的纳木错,西藏三大雍湖之一的当惹雍湖,湖泊星罗棋布,数量多达3000多个。

旅游文化

那曲镇地处西藏中偏北,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是西藏北部最大的城镇,总人口6.7万。那曲藏语意为“黑河”,当地人现在还经常称这里为黑河,黑河为怒江的上游,河水呈黑色。那曲是从元朝蒙古军队的驻地发展起来的。这里的居民有不少人具有蒙古血统,卷发宽额,蒙古人种特有的眼褶也十分明显。那曲最美丽、最热闹的时候要数每年8月的黄金季节,一年一度的赛马节就在这里举行,除了牧民和商贩云集外,国内外的旅行客也纷致沓来。赛马场就在那曲镇南部。赛马会期间,既能一睹藏北粗犷奔放的骑士风采,又能享受独特的民俗旅游服务,还可参与各项民间歌舞活动。
古代象雄遗址,那曲文部地区据说有一古代象雄遗址,建于山腰,石头建筑,规模宏大。遗址距今约1600多年。象雄王国曾经在青藏高原显赫一时,苯教就形成于此时。公元8世纪象雄被吐蕃王朝所灭。如今与著名的达果雪山、当惹雍错并存的象雄遗址存有无数断壁残垣,供人凭吊和观光。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其神秘的消亡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迷。难怪今天有许多人煞费苦心仍找不到有关象雄文化遗址的蛛丝马迹,这也许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象雄是游牧民族。它不属于土地的文明"。象雄的都城据苯教传说是在被称为琼隆银城的地方,琼隆在今阿里扎达境内。扎达土林中确实有不少早期的人类洞窟遗址和岩画。在那曲尼玛县文部乡办事处不远的穷宗有大片遗址,也被称为象雄都城之所在。穷宗附近的当惹雍错是苯教徒最看重的神湖,湖边今存一建于悬崖山洞中的寺庙——玉本寺,相传为苯教最古老的寺庙,香火尤盛。象雄信奉苯教。史载苯教的缔造者辛绕是象雄第一代王。穷宗地方达果山脉中段以西处,规模可观的遗址群背依达果雪山,西临当惹雍错,地势雄奇,富有王国都城之气势。遗址总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似一扼险而踞的大石堡山寨。由于临近大湖,遗址附近草场小气候特征明显,降水量多,牧草丰美,盛产优质的克什米尔小山羊,在这里时可发现藏北牧人的围帐。江孜宗山遗址,江孜宗山遗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悬崖峭壁上,海拔4020米,相对高度125米,在年楚河平原中央显得非常雄峻。宗山面白居寺方向是大面绝壁。沿绝壁右侧的山脊往北,山势陡缓,但绝少植物,山岩皆裸露,呈麻纹,形似马背脊般光溜。往北约六百余米左右,山脊分东西两支,较长的西支山脊的环抱处即白居寺。而白居寺老城就散落在宗山的周围。1904年,英帝国主义侵略军600人占领岗巴宗,同时从亚东向北入侵江孜,在宗山受到江孜军民的拼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宗山上筑起炮台,用土炮、土枪、“古朵”、刀剑、梭标和弓箭与入侵之敌展开了英勇的血战,战斗持续了8个月之久。1904年5月上旬的一个晚上,千余军民偷袭英军将其全歼。6月,英军派来了用大炮狂轰宗山炮台,堡垒中库为英军炮火击中爆炸。江孜军最后关头,仍用石头拼死抵抗了3天3夜。最后所有勇士宁死跳崖殉国,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一页。宗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抗英炮台和宗土崖殉国纪念碑。宗山还是西藏旧政府江孜地,清朝乾隆年间大臣巡边的碑仍保存完好,有十分重要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