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地图
纳雍县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1991年底,撤销12个区(镇)、81个乡(镇),合并设置25个科局级乡(镇),其中镇9个,乡16个(包括10个民族乡),即:雍熙镇、鬃岭镇、阳长镇、维新镇、龙场镇、乐治镇、王家寨镇、百兴镇、张家湾镇、新房彝族苗族乡、厍东关彝族苗族白族乡、董地苗族彝族乡、化作苗族彝族乡、姑开苗族彝族乡、羊场苗族彝族乡、锅圈岩苗族彝族乡、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左鸠戛彝族苗族乡、猪场苗族彝族乡、勺窝乡、寨落乡、老凹坝乡、沙包乡、水东乡和曙光乡。2000年,纳雍县辖9个镇、16个乡。全县总人口66177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雍熙镇70858、骔岭镇25096、阳长镇43026、维新镇26479、龙场镇31127、乐治镇23627、王家寨镇26800、百兴镇32558、张家湾镇29965、勺窝乡21836、新房乡30486、厍东关乡14435、董地乡19713、寨乐乡29643、化作乡25648、老凹坝乡27918、沙包乡22612、水东乡21283、曙光乡33647、姑开乡22923、羊场乡21981、锅圈岩乡19578、昆寨乡16951、左鶂嘎乡9259、猪场乡8564.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2003年,纳雍县辖9个镇、16个乡(其中10个民族乡),4个街道办事处,479个村委会、31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76.7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1.4万人;非农业人口3.75万人。纳雍县今辖9个镇、6个乡、10个民族乡:雍熙镇、鬃岭镇、阳长镇、维新镇、龙场镇、乐治镇、王家寨镇、百兴镇、张家湾镇、勺窝乡、新房彝族苗族乡、厍东关彝族苗族白族乡、董地苗族彝族乡、寨乐乡、化作苗族彝族乡、老凹坝乡、沙包乡、水东乡、曙光乡、姑开苗族彝族乡、羊场苗族彝族乡、锅圈岩苗族彝族乡、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左鶂嘎彝族苗族乡、猪场苗族彝族乡。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本地主要商品(或行业)
烤烟、生漆、核桃、茶叶、竹笋、杜仲、黄柏、天麻、洋芋、柑橘、牲畜、旅游。
民族风情
纳雍属多民族聚居区,全县共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2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66%。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亲家”等,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舞姿古朴、骄健、惊奇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曾多次出国演出获得好评。此外,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也别具特色,令人赞叹。
本地潜在主要商品
煤、铅锌、大理石、硫铁、莹石、白云石、石灰石。
经济状况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纳雍凭借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煤电开发战略,经济社会迈上了新台阶。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20178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28.95万吨,烤烟产量58021担。社会消费品零售达到4545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6.64亿元。财政总收入5011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4元。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GDP)实现60049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人均生产总值为7918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1967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占生产总值的16.9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1326万元,比上年增长27.1%,占生产总值的50.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7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32%,占生产总值的32.84%。全年粮食产量实现298783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增长4.1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6%,居住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27%;全年财政收入74999万元,比上年增加12600万元,增长20.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576万元,增加5537万元,同比增长16.76%。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2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49元。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GDP)为71.34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人均生产总值为9419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9105万元,比上年增长4.5%,占生产总值的15.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1249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占生产总值的53.4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131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占生产总值的31.27%。产业结构比为15.3:53.4:31.3。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增长5.9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04%,居住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81%;全年财政收入12.0999亿元,比上年增加4.6亿元,增长61.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121亿元,增加3.7545亿元,同比增长97.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051亿元,比上年增长91.7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额完成37.4157亿元,比上年增长97.0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2453万元,比上年增长180.26%,地区反馈交通项目完成11096万元,比上年下降14.20%。
自然资源
纳雍是一个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较好的县,现已探明的地下资源有煤、铅锌、大理石、硫铁、莹石、白云石、石灰石等20余种矿藏。其中,无烟煤储量123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4.4%,位居第四位,可开采量68亿吨,煤质优良,属低硫低灰高发热的优质无烟煤;铅锌地质储量10万吨,品位高、易开采;大理石储量68.626亿立方米,可逐层开采,自成板材,层面平整的黑色大理石被专家命名为“纳墨玉”,还有虎皮、水浪花等十多种品种,均可制成板材、地面砖、工艺品;铁矿储量103万吨,硫铁矿储量74万吨。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量6万千瓦,现仅开发1万多千瓦。1982年以来,纳雍依托《中国3356项目》、长防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业开发项目等,植造了大量的用材林和经济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1.2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县内盛产烤烟、生漆、核桃、茶叶、竹荪、杜仲、黄柏、天麻等经济作物,有宜烟地面积30多万亩,是北京等国内烟厂的原料生产,基地。有宜牧地面积80余万亩,发展畜牧业条件较好。2006年,全县大牲畜存栏数为22.23万头(匹)。纳雍属多民族聚居区,全县共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2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66%。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亲家”等,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舞姿古朴、骄健、惊奇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曾多次出国演出获得好评。此外,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也别具特色,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