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县地图
嫩江县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嫩江县辖8个镇、6个乡:嫩江镇、伊拉哈镇、双山镇、多宝山镇、海江镇、前进镇、长福镇、科洛镇、临江乡、联兴乡、白云乡、塔溪乡、霍龙门乡、长江乡。境内有:马铃薯原种繁殖场、九三分局、鹤山农场、跃进农场、大西江农场、尖山农场、荣军农场、红五月农场、七星泡农场、嫩江农场、山河农场、嫩北农场、建边农场。历史沿革
嫩江县,以嫩江得名。嫩江,古称“难水”、“那河”、“脑温江”。清初称“诺尼木伦”(蒙古语,“诺尼”为“碧绿”之意,“木伦”为“江”),清代中期称“嫩江”。嫩江县城旧称墨尔根,其由来,一说为:墨尔根(又作水里吉)是蒙语(还有说是满语),汉语的意思是“善射”即“善于打猎的人”或称“精能”“有智慧的人”。嫩江一带,两汉及南北朝属北夫余,隋唐为室韦地,辽属东京道,金属上京蒲峪路,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尔干都司,清为黑龙江将军辖地。清初,为“达斡尔、索伦、鄂伦春戈猎之地”。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廷以墨尔根地方紧要,决定筑城设兵驻守。同年,于此地设北路驿站第六站,称“墨尔根站”。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由黑龙江(瑷珲)城移驻墨尔根城。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副都统移驻齐齐哈尔城。翌年,黑龙江将军衙门亦移驻齐齐哈尔城,墨尔根城留城守尉驻守。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墨尔根城复又设置副都统衙门,隶属黑龙江将军管辖。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裁将军改设行省,隶属黑龙江行省管辖。1908年8月(清光绪三十四年),清廷照准,裁撤墨尔根副都统,同时设置嫩江府,驻墨尔根城。1913年,将嫩江府改为嫩江县,县署驻墨尔根城,隶属黑龙江省。1914年6月,改隶龙江道。1929年2月,复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1934年,将嫩江以西的行政区域划归巴彦旗。同年12月,改隶龙江省管辖。1939年6月,改隶新设之北安省。1943年10月,划归黑河省管辖。1945年,划归嫩江省管辖。1947年2月至9月,曾隶于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第二专区。1949年5月,黑龙江、嫩江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8月,划归新设嫩江专区。1970年4月1日,改由黑河地区(黑河市)管辖。旅游资源
嫩江县在近6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的名胜古迹,有崔家坟古墓遗址、清代水师营遗址、多金古墓遗址、保胜军事遗址等历史遗址。自然与人文景观荟萃,高峰省级森林公园、双拥公园、江畔公园、白脸山龙泉山庄、九龙山庄、科洛火山群等旅游观光景点脱颖而出。经济发展
综合:嫩江县地处黑江省西北边陲,这里土地肥沃,林海浩瀚,水草丰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嫩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91年嫩江县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第67位和“全国产粮百强县”第30位,是全国著名的麦豆主产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素有“北国粮仓”之誉,1997年嫩江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大豆之乡”。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GDP)预计实现78315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5032万元,同比增长33.9%;第二产业增加值163166万元,同比增长25.5%;第三产业增加值204957万元,同比增长10.0%。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1%、22.8%和13.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上年的49.7:20.3:30.0调整为53.0:20.8:2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557元,同比增长24.2%。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962万元,同比增长1.0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8462元和5407元,同比分别增长19.6%和24.1%。市场物价回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比上年上涨6.9%,涨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别看,呈现“六升两降”,食品类价格上涨17.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升4.8%,家庭设备与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4.8%,医疗保健与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5.1%,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1.2%,居住类价格上涨8.0%;衣着类价格下降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3.8%。农业生产资料类价格总水平上涨1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2.9%,涨幅提高9.0个百分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部从业人员20714人,同比下降1.7%,其中:企业从业人员9600人,同比下降2.4%;事业从业人员7749人,同比下降1.8%;机关从业人员3365人,同比增长0.3%。政府通过多渠道扩大就业,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累计达271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比上年降低0.54个百分点。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达到13393人,增长3.6%;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146人,增长12.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居住类价格涨幅偏高;二是工业发展缓慢,经济结构层次仍然较低;三是节能减排任务仍较艰巨。农业:农业生产大幅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4915万元,同比增长53.0%。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粮食总产破历史记录。2008年农业产值实现351666万元,同比增长55.3%,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作物总产量947808吨,比上年增长45.9%。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畜牧业总产值达61942万元,同比增长25.2%,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达到14.6%。林业、渔业稳中有降。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8000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8000亩。林业实现产值3160万元,同比下降3.2%。渔业实现产值374万元,同比下降14.8%。绿色食品产业继续较快增长,年末A级绿色食品产量13.7万吨,比上年增长6.6倍。“打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97亿元。乡镇企业效益有所转。据乡镇企业管理局统计,全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52797万元,比上年下降22.0%;实现收入66830万元,比上年下降19.4%;实缴税金2001万元,比上年增长19.0%;实现利润4970万元,比上年增长6.7%。农业生产条件有待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62.5万千瓦,比上年下降8.9%;农用拖拉机32791台,比上年下降5.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099吨,同比增长7.4%;农村用电量445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
工业: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3196万元,比上年增长33.9%。全县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540万元,比上年增长37.9%。工业产品产量增多减少。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种工业产品中,全年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6种,占66.7%,其中有2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15%。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8年全县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23.6%,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83189万元,同比增长18.7%;实现利税10776万元,同比增长30.5%。
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县委、县政府科学把握全县投资状况和发展任务,加强了重点行业调控,引导投资方向,把握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速度,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持续拉动力,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2008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380万元,比上年增长77.2%,其中城镇投资194215万元,同比增长61.7%。
国内贸易: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59万元,比上年增长29.5%。分地区看,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5784万元,增长30.3%;农村(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28675万元,增长27.5%。分行业看,批发贸易业零售额38091万元,同比增长35.3%;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8111万元,同比增长30.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6942万元,同比增长18.5%;其他行业零售额1315万元,同比增长2.1%。消费热点主要体现在文化娱乐、化妆用品、家用电器、服装等方面,反映了我县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对外经济: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43030万美元,同比增长20.3%,其中:出口总值42953万美元,同比增长20.1%;进口总值77万美元,同比增长7.2倍。2008年全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项目21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3个、1亿元以上项目2个,招商引资到位国内资金9.35亿元,同比增长54.5%。引进境外资金1730万美元,打破了去年以来我县为0的记录。
交通、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客货运周转量降幅较大。2008年全县公路货运周转量为46170千吨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为15176万人公里。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由于现在通讯业的迅速发展,部分家庭私人住宅电话已经由小灵通或移动手机电话取替,截止到2008年12月末,全县私人电话达42272部,同比下降14.8%,其中:城镇私人电话15855部,同比下降7.4%;农村住宅电话26417部,同比下降18.7%。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18700户。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财政收支基本平衡。2008年,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30171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7909万元,同比增长92.7%。财政总支出实现33502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实现89572万元,同比增长51.4%。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实现460508万元,同比增长28.0%;各项贷款余额实现269186万元,同比增长19.5%;全年现金收入达1625400万元,同比增长34.4%;现金支出达1638121万元,同比增长28.9%。保险事业继续扩大。2008年全县各种财产承保金额达到72.6亿元,处理财产案3826件,赔款支出1131万元。居民的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截止到12月末,全县共签定17084份财产保险合同;签定7821份人身保险单。
文化、卫生: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共有文化事业单位7个,其中: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送戏下乡演出75场、观众达到40000多人次,组织大型文艺演出29场、观众达25000多人次,专场演出16场、观众达15000多人次。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向前推进。2008年光缆联网有线电视用户达550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700户,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卫生事业规范运行。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493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15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436张,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床位数1205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35人,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1362人。
人口与人民生活:人口政策继续有效贯彻,人口数量略有下降。据公安2008年年末人口统计,全县年末人口为502915人,比上年同期下降0.2%。全年人口出生率为8.6‰,人口死亡率为8.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62元,同比增长19.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07元,同比增长24.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6.1%。城镇和农村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2008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实现360350万元,同比增长30.1%,其中:城镇257630万元,同比增长24.4%;农村102720万元,同比增长46.7%。
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初见成效。全年通过积极推进环保、节能、循环经济等项目建设,依法关闭小煤矿,实现了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0%,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7%,比上年同期提高62.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