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南平市地图 >
浦城县地图
浦城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社会概况

概况:2008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1.4亿元,增长14.3%,是10年来增幅最高的年份;三次产业结构为33.50:30.30:36.20。财政总收入2.6亿元,增长26.23%,提前3年完成“十一五”目标,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73亿元,增长34.1%,创历史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1亿元,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7亿元,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3120万美元,增长8%;外贸出口4851万美元,增长10.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9.1元,增长20.35%;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元,增长13.3%。银行存款增长14.84%,贷款增长38.32%。城镇登记失业率3.37%,人口自然增长率6.3‰,年末户籍人口41.46万人。工业经济。工业总产值40.58亿元,增长22.2%,其中,生物化工、林产加工、食品加工和轻工轻纺“四大产业”实现产值28.74亿元,增长33.93%。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33家,绿康生化杆菌肽锌、闽城光学老视镜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市、县联合开发的荣华山产业组团完成投资2.2亿元,征地370公顷,首期102公顷工业平台基本形成,引进入园项目9个。省级浦城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3亿元,二期18米宽的主干道建成通车,基本建成5幢2.5万平方米通用厂房,启动建设商贸服务区,入园企业32家。农村经济。培育粮食、菌菜、烟叶、笋竹、畜禽“5大主导产业”和精米、油料、笋竹、丹桂、灵芝、薏米、特色烟叶、白鹅等“8个特色农产品”,粮食总产量28万吨,收购烟叶11.26万担,发展丹桂种植2000公顷。“浦城·薏米”新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灵芝孢子粉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浦城特等精米”省地方标准通过专家审定。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达84家,实现产值14.66亿元,增长51.6%。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发证率97.4%,林权抵押贷款达1.58亿元。完成了2个中心镇19个试点中心村规划编制,开工建设新居389户。项目开发。全年共开发项目222项,其中:53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4亿元,166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5.82亿元;山海协作项目实际到资8.34亿元。浦南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龙浦高速公路开工建设。205国道改造升级24千米;省道302线拓宽改造(浦城段)46.3千米,实现单幅水泥路面通车。农村公路建设完成70个建制村、333.8千米的路面硬化,全县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98.6%,建制村通班车率达90.9%。启动浦建龙铁路、衢宁铁路建设前期工作。电网建设完成投资3.94亿元,基本建成220千伏丹桂输变电、110千伏九秋输变电改扩建工程,完成冰灾损毁线路修复重建和城配网改造工程。城市建设。全面展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概念性规划及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了梦笔组团5.53平方千米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3个城市门户空间设计;推进梦笔大道、兴华北路、城东路3条城市通道建设,基本建成江滨二期、怡源F区、莲花垅景苑小区;启动建设城区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完成3县联盟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征地工作。成立福建北武夷匡山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基本完成匡山景区旅游公路建设和景区控制性规划编制。双同村被评为全省十佳最具体验价值的“森林人家”。社会事业。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1.70万平方米,新建3所寄宿制学校。《木樨花开》荣获全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剧本奖,《亲亲一杯木樨茶》荣获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福建征歌比赛十佳歌曲奖。建成修复470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建制村通宽带率达80%。县医院创“二甲”等级通过省级评审验收,建成南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提升两所农村卫生院。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8‰,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2.0%,投入700余万元完成城区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和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人民生活。全年发放惠民资金2.16亿元。全县9.8万户农民住房全部纳入保险,水稻种植参保面积2.42万公顷。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参保人数达3.3万人,占城镇居民人口的76.7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32万人,参合率92.42%;2001年医改前破产关闭国有集体企业的4082名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保;全面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启动城市医疗救助试点。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9.03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02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35人。2009全县生产总值54.93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增长4.93%;地方级财政收入2.10亿元,增长4.9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5.91亿元,增长19.2%;农林牧渔业产值25.64亿元,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32亿元,增长26.3%。实际利用外资3605万美元,增长5.0%;外贸出口6750万美元,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9亿元,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5元,实际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6107元,实际增长7.8%。城镇登记失业率3.52%。年末金融各项存款余额52.39亿元,增长20.28%;贷款余额26.95亿元,增长19.99%。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5%,二氧化硫减排15.5%,化学需氧量减排26%。
工业经济:全年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增长19.41%。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96家,实现产值23.61亿元,增长29.0%;生物化工、轻工轻纺、林产加工、食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完成产值21.46亿元,增长28.8%。市、县联合开发的荣华山产业组团完成总规编制和102公顷土地征用;浦城工业园区二期A区基本实现“三通一平”,入园企业32家,其中19家规模企业实现产值5.78亿元,上交税收2260万元;浦潭正大新区年产1000吨盐酸金霉素项目建成试产。依法实施国有集体企业退城进园、土地收储、职工改制同步展开的“三合一”改革,财政投入2728万元,整体打包赎回1.56亿元债权;投入1236万元完成县闽北制药厂、织布厂、燃料公司改革。
农村经济: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1.57亿元,增长6.4%。粮食、烟叶、竹木、畜禽、菌菜五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其中粮食总产21.92万吨,收购烟叶10.06万担。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成功申报“中国丹桂之乡”。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3家,实现产值9.68亿元,增长44%。农村工作机制不断创新,选聘农村“六大员”2893人。启动实施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全面完成乡村债务清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
项目开发:全年共开发项目223项,其中工业项目172项,完成投资11.56亿元。山海协作项目实际到资10.97亿元,增长33.54%。浦南高速公路浦城段89.03千米路基全面成型,顺接工程全面完成;省道302线浦城段47千米拓宽改造工程投入4000万元,路基成型18千米;龙浦高速公路获省上批准立项,完成“工可”评审。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入5292万元,硬化路面143千米,建设农村五级客运站4个、客运候车亭104个,新开通27个行政村客运班线。总投资3.7亿元的220千伏丹桂输变电工程和九秋、九牧2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2亿元。
城市建设:投入财政资金1亿元,用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概念性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梦笔组团控制性详规编制和城西、千里马、七里头路口3个城市门户空间的设计评审;开工建设50米宽的梦笔大道、30米宽的兴华北路、24米宽的城东路等3条城市通道,不断拉开城市东、西、北框架;完成城区11处主次干道路面硬化和维修,实施南浦溪城区段疏浚清淤。商贸流通工作成效显著,“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被评为全国优秀试点单位。
社会事业:完成科技成果推广和新产品开发41项,灵芝孢子粉生产标准列入国家标准制定项目。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和中职学校助学金政策,教育督导评估顺利通过市级验收;投入769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1.24万平方米。成功申报“福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广播电视“转星调整”顺利完成,乡村电视联网率达78%。计生工作全年投入890万元,奖扶政策全面落实,全县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61%,保持省级一类先进县水平。加强环境建设,实现全年节能减排目标,完成10个乡镇49个村垃圾整治,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704口,8个集镇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通过省级评审。被评为省级平安县。
人民生活:全年财政投入1.18亿元资金用于民生,全面完成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社保援助3145人151万元,新增城镇就业206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24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275人。企业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及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1万人、1.99万人、1万人、4956人和2.7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31.7万人,参合率94.46%,位列全市第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2万人。建立村主干养老保险和离任村主干生活补贴制度,5499名库区移民得到361万元后扶补助。财政供养人员2006年以来和已调出、退休的干部住房公积金配套分级负责得到落实,农民住房和水稻种植全部纳入保险,城区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补贴制度启动实施。

乡镇介绍

2006年末,户籍人口4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16万人。除石陂镇通行闽北方言浦城话,其余通行吴方言。
南浦街道2005年设立。辖仙楼、光明、幸福、梦笔、兴业5个社区居委会和解放、跃进、民主、和平、里塘5个村委会。办事处驻千里马路。
河滨街道2005年设立。辖爱民、胜利、建设、水南、莲花5个社区居委会和北山排、宝山、李梅3个村委会。办事处驻水南路96号。
富岭镇辖28个村委会:上桥村、圳边村、前洋村、高坊村、双同村、大水口村、山路村、里源村、长滩村、富官村、靖坑村、~1莲塘坂村、双坑村、员盘村、店亭村、余塘村、双田村、富岭村、东元村、小密村、瑞安村、殿下村、大庄村、合际村、马家庄村、岩下村、浮流村、泽潭村。
石陂镇辖23个村委会:石陂村、申明村、黄墩村、段尾村、龙根村、赤岭村、布墩村、后塘村、徐墩村、北林村、碓下村、案山下村、梅坑村、旧馆村、歧山前村、葛墩村、南岸村、小串村、渡头村、梨岭村、象口村、佘墩村、村溪村。
临江镇辖16个村委会:水东村、水西村、新街村、石壁村、上际村、七墩村、山后村、余元村、寨下村、井栏村、源尾村、铁炉村、锦城村、樟山村、高坑村、瓦铺村。
仙阳镇辖23个村委会:仙阳村、仙南村、管九村、下洋村、坑沿村、太平村、樟溪村、殿基村、三源村、巽源村、练村村、渔梁村、小碧村、早田村、巽岭村、阳墩村、甫下村、柏山村、百丈村、永建村、高洋村、上洋村、山际村。
水北街镇辖24个村委会:双墩村、黄碧村、上坊村、中坊村、下坊村、裴墩村、陈源村、茅洲村、新桥村、罗源村、洙溪村、岩鼻村、东路村、际岭村、水北村、蓬尾村、上山桥村、翁村村、桥亭村、石埠村、水尾村、曹村村、朱墩村、浮桥村。
永兴镇辖20个村委会:前墩村、岩岭村、银场村、虹垂村、冠山村、大元村、永平村、炉铺村、永兴村、庵后村、下墩村、竹山村、连源村、珠山村、沿州村、龙下村、后洋村、廉溪村、凹头村、肖家村。
忠信镇辖23个村委会:忠信村、桃园村、外洋村、上同村、排栅村、金樟村、村桥村、源里村、虎头山村、溪源村、渔沧村、海溪村、际洋村、金凤村、寺前村、半源村、游丰村、下庄村、雁塘村、高溪村、寨门村、坑尾村、毛洋村。
莲塘镇原辖22个村委会:莲塘村、吕处坞村、山桥村、马西村、横源村、洪山村、溪洲村、官桥村、桐源村、西岩村、余乐村、东山村、前源村、罗墩村、吴东村、九秋村、悦乐村、下沙村、东源村、颜处村、西段村、东门村。2005年析出莲塘镇部分区域划归城区。
九牧镇辖11个村委会:九牧村、蒋坑村、渭潭村、中垄村、中墩村、吴墩村、杉坊村、富源村、黄毕村、洋墩村、黎处村。
万安乡辖10个村委会:富湖村、竹源村、大游村、吴山村、村头村、后洋村、万安村、连墩村、浦潭村、王元村。
古楼乡辖12个村委会:前排村、上云村、叶山村、石村村、中潭村、古楼村、里山村、坑口村、大路村、大洋村、洋溪村、岗里村。
山下乡辖9个村委会:山下村、小溪村、王柏村、源头村、水门村、铁场村、铁坑村、凹后村、青山村。
枫溪乡辖7个村委会:枫溪村、黄坛村、福禄村、杜畲村、岱后村、池家村、胡推村。
濠村乡辖7个村委会:濠村村、仑下村、溪口村、毛乾村、樟源村、北坑村、后濠村。
管厝乡辖19个村委会:高源村、口窑村、官田村、溪南村、水坪村、流源村、岩步村、里林村、上村村、管厝村、登俊村、党溪村、河源村、叶坞村、榆双村、庆元村、流村村、楮林村、珠墩村。
盘亭乡辖14个村委会:盘江村、下洋坑村、北山村、南山村、柳墩村、庙湾村、深坑村、棠岭村、肖军村、均溪村、刘田村、秀里村、上黄处村、东峰村。
官路乡辖10个村委会:官路村、河村村、李处村、花园村、高门村、东坑村、王村村、毛处村、东洋村、姚宅村。
附:原南浦镇辖5个居委会、5个村委会:爱民居委会、光明居委会、胜利居委会、幸福居委会、建设居委会、解放村、跃进村、民主村、和平村、里塘村。
附:原★水南乡辖5个村委会:水南村、下水南村、北山排村、宝山村、李梅村。

置县治所

置县必设治所,治所即地方长官办公官署,俗称衙门。浦城治所开始设在何处?后又有何变迁?该记此事的早期浦城县志已经失传。至今保存完整,最早的县志是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修《浦城县志》。该志书卷首《县治图》中表明,衙门在光禄街东即今天县政府大院所在位置。该志卷二《县治》记载:“浦城县始置于汉建安中,名汉兴。至唐天宝元年改为浦城。历代以来,治所不移。”如此看来,自建县以来,县治所一直设在今天县政府大院位置,历代末变。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编《新修浦城县志·城池》中,以小号字注的形式,对浦城县城地址不变提出疑问说:“今距县五里东乡后阳(今万安乡村头村后洋自然村,土名石牌),土人云即浦城县地,城基及县治教场遗址犹存,非数百年间迭有迁徙欤?”这只不过是先人传说和推测,尚有待于文献和考古的新发现来证实。该志《古迹》卷中又记:“三国吴吴兴馆:在县治北隅皇华山麓,吴永安(258—264年)中改县为吴兴建。”因皇华山在现县城浦城一中校园内,这就说明,最迟在三国吴永安时(可能更早),县城包括县治所,已在现在位置。对于上述明朝和清朝两部县志中对治所位置略不同的说法。我认为在没有其他文献多证和考古发现的情况下,宁可相信相对较早的县志即明朝万历志说法,“历代以来,治所不变”,置县以来,治所就在现县政府大院位置。因为较早县志,更接近事物起源的时间,而且那时可能见到早期的浦城县志。历史上浦城治所选址主要根据地理、阴阳。据清嘉庆《新修浦城县》说:“昔人相阴阳,观流泉,建署于此。”民间传说主要有三:一是面对官印。治所坐北朝南,正对南浦溪南面一座圆形山包,那座山包像征官印。二是风水之地。东面横山岗猢狲井泉流源源不绝而来;治所前又可塑见南浦溪水东来,不见其去;南浦溪有龙(一说形如龙,溪有龙潭),遇回龙山(治所对面偏东向山头);回头所向位置。三是首脑部位。按明万历志记载浦城县城街道12条,主要街道构成如人仰卧形状,世称美女形。仙楼山是枕头,故又名枕山,衙前如首,市心街(今爱民路)如颈,铁治街(今皇华山南路)和小路边街(皇华山中路)如两手,大市街如胸,从大市街分前街(今胜利路)和后街(民主路)如两腿。两腿叉间有清水井,每月水变黄一次。明万历志称:“浦治处山川形胜,厚下安宅,息事宁人。”县城至街人字形布局就有“宁人”的意思。县治所位于首后的脑部,当时有特别重要意义,所以历代不敢移动。旧志称县治所建筑“规模闳阔,堂宇崇深,盖其由来久矣”。年代久远,也在原地屡圯屡修,自南宋以来,重大修葺的就有多次。宋绍兴元年(1131年)全毁于战火,绍兴四年重建。至元十一年(1274年)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年)增建,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增建。正统十四年部分毁于火,景泰二年(1451年)修建。清顺治七年(1650年)重修,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大堂。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堂火灾后重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西厅毁后重建。道光三十年(1850年)头门失火重建。咸丰八年(1858年)毁于战火,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民国30年4月15日10时日军飞机投弹炸毁大堂。1952年改东厅建土木结构西式平房即今县政府大院门内东侧信访局等一座,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为解放后县政府第一座办公楼,县政府内设机关全部在此办公。1956年建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厅,两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即今人大、政协办公楼。同时建土木结构大会室一座。1965年在大门内西侧办公室平房一座,砖木结构,占地近300平方米。同时建县人民委员会(办公楼),三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即今人事局、农办等办公楼。1971年4月中共浦城县委设在县人民政府大院。1980年改建县政府大门,1981年在新建县委办公大楼,四层混泥土结构,占地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因院办大会室已成危房,2005年下半年建大会议室一座,钢筋简易结构,可容纳百人座位。至此政府大院建筑初具规模。

物产

浦城盛产稻、麦、桂花。百姓栽培丹桂的历史悠久,从南北朝时期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丹桂之乡”。矿产有铜、铅、锌、锡、金、银、钴、铁、硫铁、煤、钨、钼、铀、萤石、磷、钾长石、蛇纹石、云母、石棉、石墨、大理石等。野生动物主要有虎、豹、熊、猴、山羊、穿山甲、鸳鸯、角怪、娃娃鱼等。药材主要有泽泻、莲子、厚朴、米仁、蕲蛇等。名胜古迹主要有仙楼山、梦笔山、九石渡、石陂镇连墩村男木乃伊、古埠观前等。

人口

按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规定,据县人口普查办公室计算机汇总数据,2000年11月1日零时登记的全县常住人口为32万1272人。县内户口居住在县外的人口8万9469人;而户口在县外(含县外、省内和省外),普查登记时在县内居住的人口为8967人。二者相抵净流出8万0502人。按同口径,全县人口为40万1774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38万5566人增加1万6208人,增长4.20%,平均每年增长0.42%。这次普查登记总人口中,汉族人口31万8244人,占99.06%;其他民族人口3028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2937人增加91人。据县统计局统计,2005年年末全县总户数11万6225户,总人口41万0109人,其中男性21万4121人,女性19万5988人,18岁以下8万4322人,18—35岁11万0656人,35—60岁16万1797人,60岁以上5万3334人。

历史人物

杨亿:(964~1020)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字大年。浦城长乐里(今浦城仙阳)人。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黄震:字伯起,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福建通志》卷三三)。累迁著作佐郎,通判遂州,擢江淮发运使。后知饶州,徙广东转运使。《宋史》卷三O三有传。
杨徽之:(921—1000),字仲猷,建州浦城人。家世尚武,父亲杨澄始读书为儒。杨徽之幼时刻苦为学,与同乡江文蔚、江为齐名。曾在庐山读书,当时庐山为南唐李氏统治区。后化装到北方汴(今河南开封)、洛(洛阳)一带,后周显德二年(955)考取进士。进入宋朝后,历任天兴(今陕西凤翔)、峨眉(今属四川)县令、全州(今属广西)知州等官,入朝任左拾遗、右补阙。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迁侍御史。因文才出众,奉诏参与编辑《文苑英华》,负责诗歌部分。宋真宗时,历任秘书监、翰林侍读学士等职。杨徽之在宋初颇有诗名,《宋史·杨徽之传》说他“酷好吟咏,每对客论诗,终日忘倦”。
章仔钧:(868-941),字仲举,号彰良,浦城人,世称太傅公,五代行乱之世,保闽立勋。其妻练嶲(873-952年),浦城仙阳练村人,世称练夫人。她在危急存亡之时,不原独生,捐生取义,得免屠城惨祸,保全了建州城(今福建建瓯,别称芝城),被誉称为“芝城之母”。章仔钧子15个,15子皆搢笏朝端。有孙68个,后先显达。
徐清叟:(1182-1262),字直翁,一作真翁。与兄荣叟为同榜进士,历知泉州、静江府、绍州、婺州、袁州、绍兴、潭州、温州,同知枢密院事。淳佑十二年(1252年)拜参知政事。史称“清叟父子兄弟,皆以风节相尚”。福建发生民乱时,帅守不俟论报辄行专杀,清叟奏请“明令禁止,一变臣下嗜杀希进之心”。任太常博士时,奏请“示正义、进入才”,裁抑史弥远、召用真德秀、魏了翁。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屯兵聚粮,修学养士,轻徭薄征。理宗却认为余玠专制全蜀,要着余晦去接替。徐清叟认为余晦去无行谊,不堪重任,理宗不听。在给余晦颁诰敕时,徐清叟竟不下押。
章得象:(公元978-1048),北宋浦城人,字希言。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后登博学宏词科。在翰林院二十年,历知台州、雄州、洪州,出使过契丹。景佑三年(1036年)同知枢密院事,三年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章得象醇深而庄重,宽厚而刚方,清忠无所附,智谋深博,声誉骏隆。章献太后临朝,宦官气焰嚣张,太后常派内待到翰林院,得象都严肃对待,甚至不与交谈。他在枢府三年、相位八年,不任用私人,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其侄望之求举贤良方正,为章得象所止,却推荐,得进《经国远猷十篇》。时人称赞他“深厚有容,度量宏廓”。
真德秀:(1178~1235年),字景元、景希、希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登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参知政事,对政务励精图治,是南宋著名的朱子学者,政治家、理学家,被称为“小朱子”,深受敬重。他为官清廉正直,爱国勤政,政绩颇为显著。嘉定、绍定年间两知泉州时,整顿市舶,罢“和买”,禁重征,复兴海外贸易,整饬吏治,惩贪官,抑豪强,减轻人民疾苦;劝农以农为本,积极生产,并主持兴修水利,使民赖以温饱;重视民间风教,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海防,增设水寨,捕捉海盗,保护沿海居民和商旅安全。其治泉有方,深得泉州士民和蕃商的爱戴,离任时送拥道,再任时迎者塞路,并给予立祠纪念。他是大理学家朱熹的私淑弟子,不但大力提倡朱理学,而且著述十分丰富,主要有《四书集锦》、《清源文集》、《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是正统的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对后世影响较大。撰有《西山甲乙稿》、《大学衍义》、《西山文集》等书。其《真西山选先生卫生稿》通俗易懂,为养生佳篇。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忠,祀全国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