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南平市地图
南平市相关地区地图:

基本概况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地处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闽浙赣3省结合部,闽江上游。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9~21.2℃。年降水量1430~2032毫米。全市日照时数为1668~1972小时。南平市下辖10个县(市、区),其中县级市4个、县5个、区1个,共有140个乡(镇、街道),其中乡45个、镇76个、街道19个。土地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总面积的21.7%。年末全市总人口304.41万人,共有29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98.8%,少数民族占1.2%,少数民族中畲族人口最多,其次是回族、苗族、满族、壮族。全市耕地面积20.66万公顷,有7个国家级、8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被誉为“福建粮仓”。森林覆盖率75.7%,是福建省重点林区。境内有1江3溪176条支流,水域面积11.01万公顷,天然河川径流量267.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387.37万千瓦,居全省第一位。已发现的矿种有70种,已探明储量46种,主要有铅锌、铌钽、硫铁、石墨、水晶等矿。毛竹林面积35.1万公顷,有“南方林海”、“中国竹子之乡”之称。茶园面积稳定在3.1万多公顷,为福建省第一大产茶区。“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融国家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度假区于一体,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全市境内大小旅游景点150多处,其中国家级、省级以上景点占1/3。
地图:

经济社会

概述:201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2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第一产业增加值159.52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05.14亿元,增长17.6%,其中工业增加值244.15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64.06亿元,增长9.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万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2.02亿元,同比增长23.9%。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08亿元,同比增长16.3%。全市进出口总额为10.83亿美元,同比增长30.9%。实际利用外资5.4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332元,同比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759元,同比增长10.5%;
农业: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2亿元,增长6.6%。全部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和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全市农民受益1.95亿元,人均减负99元。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6家,笋竹、畜禽、茶果三大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2.2%。粮食总产141.3万吨,畜禽总产39.4万吨,水产总产10.3万吨,烟叶总产2.69万吨。农村公路建设改造1253公里,松溪县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路面硬化,顺昌、延平、邵武“村村通”水泥路完成70%以上。建成乡村供水点283个,改善20.5万人饮水条件。建设,农村沼气池4392口。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标准农田3087公顷。农村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增聘1628名农民技术员,聘用享受政府津贴乡村医生3025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全市1621个村明晰了产权,占应改革村的99.3%,成立县乡两级林业服务中心38家,通过林权证抵押融资2.21亿元。转移农村劳动力3.8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8万人。
工业:全市规模工业产值252.59亿元,增长20.2%。出台木竹加工、纺织服装、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电线电缆等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全市新增工业用地441公顷,闽北产业集中区完成概念规划编制,闽北林产加工贸易园区进入征迁阶段。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增长7.1%。金融保险业运行良好,旅游业继续增长,物流、商贸、信息、中介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
重点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过百亿,47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4.05个百分点;14项在建工业项目完成投资9.85亿元,重点项目投资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高速公路、农村路网、中型水电、闽江上游蓄水防洪、农村供水等“十大工程”完成投资27亿元。福银(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二期工程全线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全线动工,完成投资12.3亿元。
招商引资:合同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5.3亿美元、增长12.7%,实际到资中工业项目投资比重为72%、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南接北联”引进区外项目注册资金11.9亿元。对台旅游取得突破,武夷山—阿里山旅游合作正式签约。
区域经济:南平中心城市新上规模工业29家,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46.4%,效益好于全市平均水平。规划建设大横绿色产业区,江南新区建设加快推进,西区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西城大桥动工建设。23处地质灾害点得到整治。畅通、洁净、明亮工程45项城建配套项目基本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活跃,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26.6%,有5个县(市)规模工业增长超过25%。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9元,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4070元,增长8.4%;城镇登记失业率5.6%。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1.7万、22万和30.7万人。全市城乡12.1万人享受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南平中心城市城镇低保月补差由人均43元提高到60.2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1.3万名农村贫困学生享受“两免一补”,2493名农村计生户得到奖励扶助,1866名高校困难学生享受助学金补助。实施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5个县城和沿江重点乡镇垃圾治理开始启动。南平中心城市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核验收。全市6个单位、4个乡镇获得全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社会事业:建成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宿舍45座,110名教师下乡支教,延平区、邵武市“双高普九”通过省级验收,全市新增优质高中2所,武夷学院获教育部批准筹建本科大学,组建福建林业职业学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立闽北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示范点404个。组建成立国资委,筹建南平市建设管理行政服务中心。7个县(市、区)实现乡镇干部工资国库统一支付,邵武市、延平区、武夷山市积极探索村主干养老保险制度。完成20所农村卫生院建设改造。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十万分之三十,职业病危害检测覆盖率90.8%,职工健康体检率78.8%,分别提高1.15和14.5个百分点。计生工作实现年度目标,出生人口性别比降为100∶109.56。武夷山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顺利开展。延平湖、邵武和平镇分别荣获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经济开发区:南平高新区,为1992年10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建的省级高新区,是省委、省政府“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战略布署,也是南平市委、市政府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推动闽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南平高新区已取得了建设发展的明显成效,并构就了“高新科技园”、“科技工业园”、“罗源工业园”等“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

旅游资源

南平是中国东南的一个重要旅游区。闽北旅游资源丰富,是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密集区之一。雄伟秀丽的奇山异水、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乡土人情共同组成了独具闽北特色的旅游资源。目前,已有一至三级中高档旅游资源实体181处(延平茫荡山,建阳考亭书院、建窑遗址,建瓯万木林,邵武天成岩、李纲祠、和平古镇,光泽的乌君山、武夷天池,顺昌华阳山等)。武夷山是全国仅有的4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之一,她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福建省旅游经济开发区于一身,南平境内省级风景名胜区有:延平茫荡山、浦城浮盖山、建瓯归宗岩、松溪湛庐山、政和洞宫山。南平市区还有12万亩水面的延平湖,是避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近年来我市致力于构建“北山南水”的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集中体现在“一个做大、两个带动”。“一个做大”就是武夷山做大。“两个带动”就是以武夷山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周边县(市、区)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闽北的战略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004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6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7%;旅游总收入17.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全市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5.5%。武夷山
武夷山:武夷山包括武夷山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其中风景区方圆60平方公里,人们称它为“奇秀甲东南”,其景色被概括为“三三九九”,“三三”指盘曲山中长约9公里的九曲溪,“九九”指的是夹崖森列的99岩。武夷山风景的精华在九曲溪,溪水碧清,折复绕山,形成“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胜,武夷山中最著名的一些山峰和高插于悬崖峭壁上的神秘悬棺都列在九曲溪边。景区内还有遇林亭宋代瓷窑遗址、武夷宫等游览景点,极具人文价值。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东南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峰峦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浑、古朴、隽秀于一体,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被纳入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还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历史上有过夏商、西汉和南宋等多次鼎盛时期,如以架壑船棺为象征的古越族文化时期,以城村古汉城为标志的西汉文化时期和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朝理学文化时期,这些都为这座名山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感。
茫荡山:茫荡山位于南平市西北,距市区约15公里。这里最高峰海拔1363米,景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主要有溪源峡谷、石佛山、三千八百坎、朦憧洋等景点。茫荡山以山幽林深,泉清雾重称著,是一避暑旅游、森林疗养的绝好处所。区中溪源峡谷有百丈飞瀑、溪源庵、瑞龙桥、蛤蟆石、仙人叠石、晴雨树、杉木王等胜景,素有“十里清溪、百仞壁立、千层台阶、万木深蔚”之称。石佛在茫荡山东部,从公路旁的山道上远望,可见一尊高约10余米,低头俯视的石佛,故山因此而得名。山中有宋代古庙遗址和摩崖石刻。宋人曾子方以“面前山好无人识,定是飞来小鹫峰”的诗名描绘石佛山景色之美,亦有人赞此山可与武夷、庐山、天台、雁荡等名山相媲美。茫荡山之东有一条用石块铺砌的闽赣古道,长约5公里,当地人称“三千八百坎”。古道两旁山花草木点缀于奇岩怪石之间,千年水杉、古老巨樟雄峙于山峦之上。从坎头极止远眺,群山起伏,溪水蜿蜒,古道天梯,云障雾罩,景致分外迷人。朦憧洋为茫荡山峰巅,每当雨后初晴,登高望远,云蒸霞蔚,彩虹高挂,颇有朦憧、茫荡之感。茫荡山现已有公路直达,区内有茫荡山庄等旅游服务设施可供游人食宿。
建窑遗址:建窑遗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窑址有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山、营长乾等处,遗物分布面积约12万平方米。建窑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以黑釉瓷器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盏为主,是宋代最佳“斗茶”用具之一。此外,还有油滴、鹧鸪斑、曜变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建窑黑釉瓷盖一度曾是贡品,受到宫廷青睐,并还流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地位。
武夷宫: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座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临九曲溪口,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据《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宫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武夷宫初建时,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为其弟李良佐“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会仙观建成后,历代笃信仙家的封建统治者,都不惜花费重金,多次修葺、扩建这座宫殿,改名“仲佑观”。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冲佑观。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明正统四年(1439年),观毁于兵燹。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虽经官府多次拨款修葺,都未能恢复旧观。嘉靖四年(1525年),观又遭火焚,次年创复。即为现在的武夷宫。年代悠久的武夷宫,虽历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经不住数次火焚和兵燹,后仅留下几间空房。近年在旅游、文化部门支持下,武夷宫主殿又重新修复,庭院里的两株桂树,则是宋代遗存下来的,是800—900年的古树。全面恢复武夷宫的计划将逐步进行。这座千古名观必将重现昔日的雄姿。
建瓯孔庙:建瓯孔庙位于建瓯市城区东北隅,始建于宋宝元年间(1039-1040年),几经毁圮重建。这个拥地10亩有余的庙宇有棂星门、步云桥、伴池、前殿、大成殿、明伦堂、藏经阁、崇圣祠等建筑10余处。这些建筑均仿山东曲阜孔庙的建制,分三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长达800米的中轴线上。庙的周围筑有高墙,配以门坊,黄瓦红垣,金碧辉煌。虽说比不上山东曲阜孔庙,但也确实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明太师杨荣曾誉此为“东南伟观”。现存大成殿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落成于光绪五年(1879年),两庑及戟门为民国年间修建。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由照壁、棂星门、墨池、戟门、两庑、拜台、大成殿组成封闭式古建筑群落,占地4688平方米。大成殿由34根大楠木组成柱群,按宋代营造法式,利用“歪材正用”的原理,构成独特和高超的建筑工艺,气势轩昂,十分壮观。庙内正中祀孔子塑像,两旁为四配(颜回、曾参、孔及、孟轲)。“万世师表”和“斯文在兹”两块匾额悬于大成殿明间正中,分别为清圣祖康熙和德宗光绪御书,是清代皇帝颁给孔庙十块匾额中的第一块和第十块。庙内现存有清熙年间御制石碑一块。大成殿中立有明嘉靖浙江黄岩符验摹刻唐吴道子手笔孔子画像碑刻。

现任领导

市委领导:,市委书记:雷春美,市委常委:裴金佳(市委副书记、市长)、石建华(市委副书记)、周秀光(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骆安生(纪委书记)、徐呈虎(公安局局长)、胡祖林(政法委书记)、张兆民(常务副市长)、郭跃进(武夷山市委书记)、陈杰(市委秘书长)、张建光(宣传部长)、袁忠浩(南平军分区司令)。市人大领导:(南平第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雷春美,副主任:陈岩生、简少玉(女)、郑明洋、陈鼎成、吴荣才、张淑云(女)、魏林钦。
市政府领导:,市长:裴金佳,副市长:张兆民、何三保、杨荣郎、林钟乐、陈美琼、兰斯文、刘山鹰。
市政协领导:(南平政协第三届委员会),主席:车达卫,副主席:王易风、陈少姝、黄健儿、郭翠莲、黄传尧、郭建声、陈增丰、刘通。

南平文化

郭沫若·咏南平二首:其一:廛市因山成,南平势不平。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青。信国曾开府,黄巢此筑营。昔传双剑合,今见万家荣。其二:双江合流处,二塔耸江头。山川忆今昔,水火济刚柔。造纸中心地,住家虚脚楼。车船无日夕,仿佛在渝州。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南宋)辛弃疾词,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瑞鹤仙南剑双溪楼:(南宋)辛弃疾词,片帆何太急。望一点须臾,去天咫尺。舟人好看客。似三峡风涛,嵯峨剑戟。溪南溪北。正遐想、幽人泉石。看渔憔、指点危楼,却羡舞筵歌席。叹息。山林锺鼎,意倦情迁,本无欣戚。转头陈迹。飞鸟外,晚烟碧。问谁怜旧日,南楼老子,最爱月明吹笛。到而今、扑面黄尘,欲归未得。
咏双剑潭:(唐)胡曾,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危岭一万重。昨夜七星潭底见,分明神剑化为龙。

文化建设

南平文化积淀深厚,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闽越文化的摇篮,被誉为“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了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如邵武的李纲、浦城的真德秀、建瓯的杨荣等,历史文化名人如朱熹、宋慈、辛弃疾、陆游、蔡襄、杨时、柳永、严羽等都曾在闽北留下足迹。特别是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所以后人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之说。

历史沿革

汉建安初(196-205)境内始置汉兴(浦城)、南平、建安(建瓯)、建平(建阳)4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瓯)。晋元康元年(291)属江州。南朝陈永定初(约557)属闽州,后属丰州。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属建安郡(郡治今福州)。唐武德元年(618)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宝元年(742)复置建安郡,乾元元年(758)改为建州,属江南东道。五代闽龙启二年(934)属闽;天德三年(945)改建州为永安军,旋改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946)置剑州,州治剑(浦今南平)。宋开宝八年(975)改忠义军为建州,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剑州为南剑州,五年(980)置邵武军,治所邵武,端拱元年(988)改建州为建宁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建宁军为建宁府,属福建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十五年(1278)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改南剑州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南剑路改为延平路,均属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为福建省)管辖。明代境内并置建宁、延平、邵武3府。清亦同。清末为延建邵道(驻南平),领3府。延平府领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6县和上洋厅,建宁府领建安、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政和、松溪7县,邵武府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4县。1913年废府制,为北路道(驻南平,领16县)。1914年为建安道。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1933年11月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延建(闽上)省,1934年境内为第三、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区,1935年改为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1940年改水吉特区为县。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各县相继解放,为第一、第二专区,1950年3月第一专区改建瓯专区(9月改建阳专区),第二专区改南平专区。1956年建阳专区并入南平专区,划入闽清、三明2县,增设南平市,撤销水吉县,共辖南平市和南平、顺昌、建阳、建瓯、沙县、邵武、浦城、崇安、光泽、松溪、政和、建宁、将乐、古田、尤溪、泰宁、屏南、闽清、三明19县。1959年划出闽清、松溪、政和3县,1960年南平县并入南平市,三明县划归三明市,松溪、政和县合并为松政县,1962年撤销松政县恢复松溪、政和县。1963年划出古田、屏南2县,1964年增设建西县,1970年划出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5县,增入松溪、政和合并的松政县,撤销建西县,南平专区迁驻建阳,改为南平地区,1971年改为建阳地区,1975年松政县复为松溪、政和2县,1983年邵武撤县设市,1988年建阳地区迁驻南平,改名南平地区,1989年撤崇安县设省辖县级武夷山市。1992年建瓯撤县设市。1994年建阳撤县设市,同时撤销南平地区,设省辖地级南平市,原南平市改为延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