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南平市地图 >
政和县地图
政和县相关地区地图:

工业园区

一、政和县工业园区概况,政和县地处闽北,紧邻浙江省庆云县和本省宁德市的周宁、屏南、寿宁三县,是闽东北与浙南交通咽喉。省道204线、302线贯通全县,宁武、松建两条高速正在建设,规划中的衢宁快铁有望在两三年内开工,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北联“长三角”的前锋平台。县内资源丰富,全县毛竹林面积46万亩,年产毛竹800万根;林木总蓄积量532万立方米,年产商品材6.6万立方米;茶园面积10万亩,年产茶叶1.1万吨;拥有锥栗15万亩;县内已发现金、铝、锌、硫、铁等23个矿种;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子山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洞宫山。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竹、茶、旅特色产业,是政和县战略目标,我县先后获得“中国竹具工艺城”、“中国白茶之乡”、“中国产茶明星县”、“中国锥栗之乡”的称号。“政和白茶”、“政和工夫红茶”均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政和工夫红茶”获全国驰名商标。政和工业园区规划面积9.37平方公里,分为城东组团和石屯组团两个部分,城东组团至县城2公里,规划面积3.37平方公里,用地沿204省道和304省道展开。目前,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1.16亿元,水、路、电、通讯配套齐全,已入驻企业20家,产值2.3亿。石屯组团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离城关6公里,离石屯镇1公里,离宁武高速互通口1.2公里。二、产业定位,园区产业定位为竹木加工、茶叶加工、食品加工、机械加工、精细化工产业。三、优惠政策,1、享受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优惠。2、进入园区内的企业,水、电、讯不收增容费,电价、水价优惠。3、园区内企业技改列人全县企业技改盘子,财政在每年技改资金安排中,安排部分资金贴息扶持。4、园内企业建设项目从审批至竣工全过程所涉及的县级行政性收费免收,县级管辖权限下的各中介服务机构咨询费和服务费等按最低收费标准的30-50%收取,5、落户企业业主及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子女入托、入园、入学享受所在地居民同等待遇。6、对全县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和高科技外商投资项目及两头在外企业,可以以项目带政策,获得更加优惠的待遇。7、园区内竹、木加工企业如有原料基地,到采伐年限林业部门优先安排采伐指标取材。8、入园企业由园区管委会服务中心代办各种证照。9、投资商由县政府颁发客商证,持有客商证可享受县政府规定的其它优惠及办事便利。四、招商项目,1、政和县佛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发项目。政和佛子山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20平方公里。景区距县城20公里,距国家级景区白水洋仅50公里,与武夷山风景区、洞宫山景区、屏南白水洋景区,组成了省级旅游的最佳线路之一,为闽东北三角旅游圈核心部分。建设中的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将于2012年建成,距离福州、温州、武夷山等中心旅游城市都在3小时左右。佛子山景区将成福州、温州等旅游城市的“后花园”和避暑胜地,能吸引相当数量的游客。项目总投资2.3亿,主要建设客服中心、索道缆车及配套项目等。项目承办单位:政和县旅游局,联系电话。2、政和县洞宫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开发项目。政和县洞宫山2002年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道教第27福地,景区面积50平方公里。距国家级景区白水洋仅3公里,与省级风景区九龙际瀑布相邻,游客可以互通,建设中的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将于2012年建成,途经景区预留出口。景区开发总投资40000万元,项目承办单位:政和县旅游局。3、年产1万件竹家具生产项目。政和县境内竹林面积46万亩,毛竹蓄积量近5000万株,年产毛竹800万株,半径在100公里以内周边县市的毛竹资源达400多万亩。全县生产竹家具需要的竹板材的生产线就有20多条,年产竹板材300多万平方米,为竹家具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材料。2010年5月政和县被评为“中国竹具工艺城”,政和县生产的竹家具不仅在强度、使用功能上毫不逊色于木家具,而且其特殊材质结构使人备感温馨和自然。人文性、造型美、环保性于一体的竹家具是符合全球环保思潮,产品将越来越得到世人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项目总投资4200万元,项目承办单位: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4、年产2000吨红碎茶(CTC)建设项目。政和县是著名茶县,全县的十万亩茶园,年产干毛茶1.1万吨,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充裕、优质的原料。项目采用CTC制法快速破坏茶叶细胞结构,并将碎叶片快速揉捻卷绕压迫成为颗粒状后,再进行发酵及烘焙。因此在冲泡时,可以迅速释放出香味,冲泡后杯见浮元、色泽红润、闻香天然、口味回甘、品质纯正,此产品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年产2000吨红碎茶(CTC)生产线一条,承办单位:政和县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5、年产500吨超微白茶粉深加工项目。政和县2007年被评为“中国白茶之乡”,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政和白茶产量占全国的60%左右,由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降压、解暑等保健功效,被广大消费者视为珍品。超微细白茶粉,可实现速溶,容易被人体吸收,产品市场空间广阔。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承办单位:政和县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6、政和县锥栗深加工项目。政和县锥栗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锥栗8000吨,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等二,是“中国锥栗之乡”。锥栗是闽北特色产品,其营养丰富,风味好,深受人们喜爱的休闲食品,产品市场前景好。该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建设年加工锥栗1000吨生产线,项目承办单位:政和县林业局。7、政和县熊峰锅炉制造扩建项目。政和县熊峰锅炉制造有限公司目前拥有专业生产制造锅炉的高级工程师5人,高级技工25人,可以适应不断变化市场技术需求。1998年研制的立式锅炉获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和福建省“五新”项目奖。2005年获福建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企业生产产品供不应求,寻求合作伙伴扩大再生产,该项目总投资2200万元,年产中小型锅炉1000台,项目承办单位:熊峰锅炉制造有限公司。8、政和县七星水轮发电机生产扩建项目。政和县七星水轮机有限公司创建1958年,是我国小型水轮机发电机组骨干企业。连续被行业协会授于“优秀企业”称号,并取得ISO9OOI:2000质量体系认证。其“武夷及图”牌水轮机及配套产品先后被认定为“福建省用户满意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企业寻求合作伙伴扩大再生产,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年产1000台中、小水轮发电机生产线。项目承办单位:政和县七星水轮机有限公司。五、联系方式,联系单位:政和县外经局。

政和概况

邮编:353600代码:350725区号:0599拼音:ZhèngHéXiàn英译:ZhengheCounty,地貌属东南沿海丘陵区,东高西低。全境中低山面积占82.8%,丘陵占9.5%,河谷盆地占7.7%。东部为鹫峰山脉北段,河谷盆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最高峰香炉尖海拔1597米。海拔最低的谷盆位于石屯乡王山口,海拔仅为129米。主要河流有七星溪、松溪等。全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西部18.3℃,中部17.4℃,东部14.7℃。年平均无霜期:西部262天,中部252天,东部212天。平均年降水量:中西部1609毫米,东部1926毫米。平均年日照1907小时。政建、小浦、安嵩公路过境。有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闽东、闽北独立师洞宫山会师处、唐黄巢屯兵处黄念山、明银矿矿工起义旧址锦屏等纪念地。古迹有佛子岩、宝丰岩。政和县为福建省南平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北纬27°03′-27°32′,东经118°33′-119°17′。境内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6千米。总面积173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1.97万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3.59万人。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县人民政府驻熊山街道。全县辖1个街道、4个镇、5个乡:熊山街道、东平镇、石屯镇、铁山镇、镇前镇、星溪乡、外屯乡、杨源乡、澄源乡、岭腰乡。

自然资源

政和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锥栗之乡、全国最大的白茶基地,福建省重点林区、茶叶基地县、茉莉花基地县。全县山地面积223万亩,林木总蓄积量49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71.9%;全县毛竹林面积38万亩;锥栗面积14万亩,规模全国第二;茶叶面积8万亩,年产茶叶14万担,位居全省第五;全县茉莉花面积已超过6000亩,规模全省第一。矿藏资源已探明的有铁、铜、铅锌、钼银、黄金、水晶、硫磺、磷、钾、明矾、滑石、高岭土、珍珠岩、大理石、叶腊石等20余种,共有矿床、矿点和化矿点62处,宋元明三朝曾是全国重要的白银产地之一;水能资源丰富,水力蕴藏量达16.86万千瓦,可开发13.4万千瓦,目前总装机容量为3.75万千瓦。

政和一中

建省政和第一中学是省重点中学,1925年春建校,初为政和初级中学,1958年成立高中部,更名为政和一中,1995年省二级达标校挂牌。原校址位于城关东门文昌阁(今县委党校)内,几经迁移,现址位于城关北大路122号。学校教职工188人,高级教师35人,一级教师111人,学生2983人,现有46个教学班。2005年秋由完全中学改制为高级中学,成为政和县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级中学。1999年5月,学校开始校园改造,投入建设资金1200多万元,新建校舍9958平方米,建成高中教学楼、教工之家、教师公寓、田径场及占地5千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成为花园式学校,教育设施、设备齐全,建有校园网站,电子备课室,多媒体室、电脑室、语音室、实验室等,基本适应现代教育需要,并规划了科学楼建设项目,2006年4月29日,政和县教育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教学楼建设工程——“政和一中科学楼”工程公开招投标成功。它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了政和一中教学设施的压力,为政和一中迈向一级达标校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科学楼建设正在紧张施工中。2006年,是政和一中迄今为止高考最为辉煌的一年。全省考生人数增加26000多人,而招生人数减少28000多人,并且,全省大部分考场都安上了监视系统,政和一中的上线人数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逆势上升,与前三年相比呈大跨越式的进步:政和一中1200人参加高考,1097人上线,本科上线人数701人比增45.7%,其中本一上线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达到114人,与去年相比比增56%,本二350人,比增21%;本三237人,比增99%。本专科以上上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上线率85.3%。在全市一中系列,政和一中应届生上线率超强六县市一中(顺昌、浦城、武夷山、光泽、松溪、周宁)。取得历年高考的最好成绩,受到政和县县委、政府特别嘉奖,7月18日闽北日报第二版报道了政和一中高考实录——《阳光总在风雨后》,政和资讯、政和电视台等都以专题形式播报该校06高考佳绩。

文化

政和县文化历史悠久。1986年9月省文管会、省博物馆普查组在政和普查结果,全县有商周遗址36处,并发掘出土不少珍贵文物:有商周时期的石锛,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和印纹陶豆、罐、瓮、鼎等。从唐朝开始,佛教在政和流传十分广泛,民间盛行佛俗火葬,直到清道光年间火葬才渐被土葬代替。全县有佛教寺庙200多座,其中建庙较多的朝代为:唐代33座、宋代33座,元代29座、明代24座,清代40座。古代政和民间文化活动有灯会、庙会和节庆等形式多样,戏剧活动是其中的重要活动之一。虽然没有地方剧种,但京剧、越剧、赣剧,以及茶灯戏、木偶戏等,都在政和流行过。四平戏在明末清初流入政和后保留至今,杨源乡现在还有四平戏业余剧团。民国时期话剧和电影传入。新中国建立后,全县文化事业逐步发展。1990年,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书店各一个,乡镇文化中心和文化站8个,农村俱乐部65个,文化专业户34户。全县有电影院9座,总座位8620个,农村及厂矿电影放映队34个,个体放映户25户。全县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个,广播专线1280杆公里,电视差转台28座,卫星地面接收站10座,发射机44台,电视机1.2万台,广播喇叭1.3万只。政和县古代教育兴盛于宋朝。宣和年间,县尉朱松首创星溪书院和云根书院;其子大理学家朱熹利用到政和扫墓之机,常住云根书院讲学,因而有“先贤过化之乡”的美称。全县书室、社学、书院、学宫等教育体系完善,历代共有进士17人,举人52人。清光绪末,书院先后改办为小学堂。民国7年(1918),全县城乡有小学堂25所,建东师范学校在县城开办。民国10年(1921),政和初级中学创办。民国17年(1928)培淑女子小学创办。其后,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停停办办,到1949年,全县仅有中、小学11所,教职员工30人,学生263人。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到1978年,全县中、小学448所,教职员工1767人,学生33799人。1990年,全县有幼儿园45所,129班,入园幼儿2256人,入园率36.04%,教职工183人;完全小学128所,初级小学232所,小学生23621人,教职工1490人;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7所,中学生7324人,教职工516人;职业中学1所,学生148人,教职工7人。全县每万人拥有在校学生375人,入学率99.21%,脱盲率96%,教育普及率98.58%。1977年至1990年全县输送大专院校新生843人,中专新生1582人。1982年,大中专函授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中专和成人中专先后开办。1990年,电大在校生人数139人,自学考试人数301人,县城实施9年义务教育。政和县古代流传中草医药,医术药方世代相传。清代有一些中医集资在县城开办中药铺,光绪年间有三家。民国时期全县中药铺有30多家。民国15年(1926),西医西药始进入政和。民国27年,县卫生院开设西医门诊,直到解放前夕,政和西医西药都非常少。1949年,全县只有一所卫生院,全院职工5名,仅有西医师1名。新中国建立后,全县于1958年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当年,红星人民公社草药研究站收集民间青草药单验密方300多个,整理汇编成书,受到中科院的赞扬。1990年,县有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健康教育所、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全县有病床388张,医务人员487人。医疗设备有高倍显微镜、大型X光机、A型B型超声波、心电图、胃镜等。地方病、传染病防治成效显著,1951年鼠疫流行终止,1952年天花被消灭,1953年,霍乱断绝,1977年血丝虫病被基本消灭。1980年后,白喉、麻疯、痢疾等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政和为山区小县,历史名人不多,但也值得称颂。宋太学生陈朝老、明副使陈桓等,颇具忧国忧民之心,甘居贫寒,为国为民上书陈言则当仁不让。宋国子监祭酒、龙图阁直学士邵知柔,一生掌教国学,教授东宫,却能清廉有节,为人们所赞叹。元农民起义首领黄华、明抗倭二童子等,为民捐躯,视死如归,实为古代不可多得的英才。共产党员杨则仕、陈贵芳等革命前辈,为人民群众翻身解放,出生入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更为光彩照人。政和县属自然灾害频繁的贫困地区,民间自古就有社仓、义仓、孤老院、育婴堂等救助慈善机构。清代较著名的有东平社仓、城西孤贫院、城东育婴堂等。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拨出大量资金和物资,救灾扶贫,建立和健全各种社会保障组织和制度。1990年,全县有9个乡镇社会福利基金会,筹集资金50万元,用于扶贫扶优、救灾济贫和扶助残疾人等;全县有乡镇敬老院8所,村敬老院2所,县办福利院1所,县办福利厂6家。在政和县的发展史上,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90年,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41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把贫穷落后的旧政和建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新政和。
乡镇简介:熊山街道,2006年设立。原熊山镇的行政区域为熊山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办事处驻原熊山镇政府驻地胜利街330号。附:原熊山镇代码350725100。辖6个社区、3个村委会:~001_东门社区、~002_南门社区、~003_西门社区、~004_北门社区、~005_元峰庄社区、~006_新南庄社区、~201_解放村、~202_胜利村、~203_官湖村。东平镇代码350725101,辖1个社区、12个村委会:~001_东平社区、~201_东平村、~202_金峰村、~203_常布村、~204_护田村、~205_范屯村、~206_新口村、~207_碗厂村、~208_凤头村、~209_西表村、~210_界溪村、~211_苏地村、~212_山溪村。石屯镇代码350725102,辖9个村委会:~201_石屯村、~202_工农村、~203_长城村、~204_西津村、~205_洋后村、~206_王山口村、~207_石门村、~208_际下村、~209_松源村。铁山镇代码350725103,辖14个村委会:~201_铁山村、~202_南干村、~203_东干村、~204_李屯洋村、~205_大红村、~206_江上村、~207_张屯村、~208_向前村、~209_高林村、~210_半源村、~211_凤林村、~212_元山村、~213_大岭村、~214_罗家地村。
镇前镇代码350725104,辖22个村委会:~201_镇前村、~202_梨溪村、~203_角坂村、~204_下园村、~205_际头村、~206_半源村、~207_南坑村、~208_洋厝村、~209_梨洋村、~210_里洋村、~211_宝岩村、~212_横坑头村、~213_茶溪村、~214_湘源村、~215_齐家洋村、~216_下庄村、~217_筠竹洋村、~218_河山村、~219_郢地村、~220_蓬岭村、~221_连坑村、~222_西溪村。:星溪乡代码350725200,辖11个村委会:~202_东峰村、~203_东山村、~204_念山村、~205_富美村、~206_梅坡村、~207_林屯村、~208_地平村、~209_宝岱村、~210_章口村、~211_九蓬村、~212_长际村。外屯乡代码350725201,辖9个村委会:~202_外屯村、~203_黄坑村、~204_车潭村、~205_稠岭村、~206_下坪村、~207_洋屯村、~208_湖屯村、~209_吴场村、~210_溪头村。杨源乡代码350725202,辖15个村委会:~202_杨源村、~203_桃洋村、~204_上庄村、~205_翠溪村、~206_大溪村、~207_富坂村、~208_茶林村、~209_禾洋村、~210_岭头村、~211_筠竹坑村、~212_王大厝村、~213_楼下村、~214_坂头村、~215_洞宫村、~216_西岩村。澄源乡代码350725203,辖22个村委会:~202_澄源村、~203_前山村、~204_前村村、~205_林山村、~206_香溪村、~207_富垅村、~208_叶甘地村、~209_路下村、~210_上温洋村、~211_黄坦村、~212_石壁村、~213_下温洋村、~214_上洋村、~215_北斗村、~216_黄岭村、~217_星溪头村、~218_坑里村、~219_新康村、~220_赤溪村、~221_牛途村、~222_大梨溪村、~223_双新村。岭腰乡代码350725204,辖7个村委会:~202_岭腰村、~203_高山村、~204_西坑村、~205_横坑村、~206_长垅村、~207_前溪村、~208_锦屏村。

政和旅游

洞宫山:洞宫山位于政和县杨源乡境内,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屏南鸳鸯溪上游,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459米。因山中一巨石呈“宫”字状,奇山洞又有洞中宫殿之称,故名“洞宫山”,山中风光旖旎,景色清幽,峰峦岩洞,秀拔奇伟,有奇峰异景49处,其中以“花桥、虹溪、怪圈”三绝称著。花桥位于杨源乡坂头村口,横卧蟠溪之上,是由坂头苏坑人陈桓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及第后衣锦还乡时创建,随后时毁时修,现存建筑虽为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但一如旧貌。该桥为单孔楼阁式风雨桥。桥身长约50米,宽约6米,因三层主楼翘檐朝天似莲状而得名。桥内文化色彩极其浓郁,在桥顶斗拱,桥廊神龛以及80根桥柱桩上,绘有“桃园结义”、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花鸟壁画,楹联近百幅,艺术品百幅,艺术品位高,令人赞叹。桥内设有两条通道,其中一条用木栅栏相隔,宽约1米的边道过去专供妇女行走。这在福建众多古桥梁建筑中还是少见的,在桥的二、三间挂有风铃,遇风则叮当作响,村民们便根据是东边还是西边铃响来预测晴雨,颇为灵验。更为奇特的是,在桥孔中央石缝间还伸出两把黝黑的宝剑尖,据村民介绍,宝剑尖逢涝时能自动伸出,旱时则自动缩回5至20公分,实属奇观。虹溪位于洞宫山景区中心麒麟岩下,长10余公里,宽约3米,令人惊奇的是,如此长度的储赤色河床,居然如刀削斧劈一般平坦。溪中全然不见河卵石和泥沙。关于虹溪的由来,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当年龟蛇精为患洞宫山时还没有虹溪。因此,旱灾、涝灾连年不断,百姓辗转沟谷,无以为生。上天为拯救生灵,便派两位仙人下凡消灭了龟蛇精,并用神牛、神犁从洞宫山起沿环峡一直犁到屏南,造就了虹溪和鸳鸯溪。在虹溪新旧桥之间还屹立着一块球状山岩,人称“风动岩”。几人合力推之,能微微晃动。在洞宫山雾中桥下峡谷中的8块岩石上,布满了280多个形状规则、大小各异的同心圆。令人不解的是,在这条数公里长的峡谷中,仅有这8块岩石上有同心圆图形,且这8块岩石石质十分坚硬,风钻在上面弹跳也不过留下些白点。因此,关于它的由来,人们众说纷坛,或疑为外星人所为,或疑为火山爆发所致,或疑为沧海桑田时海生动物所为,或疑为古越族图腾或宗教信仰的遗迹等等,扑朔迷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将它命名为”怪圈”。一位作家曾生动地描写道:“它如符咒,如密码,如一页页读不懂的天书,却又使人隐隐感到,那是天工造化对人类的某种暗示,某种隐喻,某种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