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地图
建瓯市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概况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67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2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6亿元,增长18%。外贸出口1.1亿美元,增长57.4%。财政总收入5.86亿元,增长19.7%,其中地方级收入3.85亿元,增长2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00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8032元,增长12.3%。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各类补助资金5250万元。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42.61亿元,增长5.5%。粮食总产量20.8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增112个。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工业完成产值91亿元,增长26.4%,其中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和机械化工产业分别实现产值42亿元、25.2亿元和19.2亿元,增长17.4%、32.6%和19.2%。规模工业入库税收1.5亿元,纳税超百万元企业36家,新增7家。商贸、旅游、服务业持续发展。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8996万元。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大力打造中国笋竹城品牌,被确定为“中国竹炭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建瓯笋竹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建瓯锥栗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增福建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各5件。项目开发取得新成效。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旅游项目94个,增加11个,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39个、5000万元以上15个,分别增加9个和3个。全市32个重点项目基本完成年度投资任务。万木林和归宗岩—北津湖旅游项目开工建设。工业经济
2010年,预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26.4%。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77家,完成产值39.31亿元,个数和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3%和94.9%。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和机械化工三大产业集群,其中竹木加工产业产值35.2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37.2%,主要产品有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细木工板等人造板系列和竹胶板、竹地板、竹凉席、竹筷等竹制产品;食品加工产业产值18.8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35%,主要产品有白酒、精制茶、清水笋、锥栗等;重点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效,34家重点企业实现产值34.82亿元,入库税收8880万元,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9%和67.3%。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19家,新增9家,产值超2亿元企业5家;纳税超百万元企业29家,新增4家。工全市新上当年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28个,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全年实施重点建设28项,完成投资8.65亿元,占年计划的102%。中国笋竹城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100万元,平整土地1240亩,总投资8亿元的商贸中心动工建设;累计完成征地6859亩,建成平台3500亩,引进入园企业57家。海西蔬果茶交易中心完成前期规划。东峰、东游、川石、南雅、徐墩、吉阳等乡镇互通口工业平台规划建设力度加大。松建高速公路征迁工作全面启动,峰福铁路电气化改造顺利推进,建闽高速公路和京福高速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小松500千伏和东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试运行,城区电网改造基本完成,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水道初考
建瓯古水道初考,建瓯县城古水道有二:一是北岗水道;二是城内濠池。北岗水道,源出黄华山外橄榄坑,于城址凿洞,引入旧马窟,会于濠西出大溪。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韩元吉修北岗水道,宋熊克在《修北岗水道记》中记载就更详细。他说:“盖旧传是水发源于处之龙泉,其流至郡城北乌龙窠之口,官始与民分用,涧水缘路南注,经月城僧舍百余步,穿城入抵闽王无诸故祠,稍折东归,则架而绝濠,达于城下,复穿城以灌大地,其故沟悉在。绍兴丙子(1156)官冶停铸,自此水道弗修,沿涧细民或旋凿水沼,窃取官水渍之。又官之架水绝濠,第用竹筒,故租濠之户,亦穴筒漏水,溉其私植,于是池之所积殊少。淳熙初载,“故守吏部尚书韩公元吉始疏水纳诸池,旋于北岗栽松1.5万株”,涵养水源。城内濠池,水源导自黄华。至水街头分行,东由上濠栋至宁远门歧下,南绕仓桥至府前平政桥,历升华桥以溯恩波桥而上;西经下濠栋,折而西南与恩波桥水会总,由四平园水洞口而出。从宋熊克修北岗水道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一)橄榄坑水源,大旱不涸,故有“龙泉”之称。(二)水道走向记载比以前更详细,但所惜者,月城僧舍,闽王无诸故祠、旧城墙、官冶铸址等遗迹均已毁弃。无法考查。(三)在韩元吉未修北岗水道之前,北岗水道和城内濠池各自为流。公元1176年,韩元吉修北岗水道时,“始疏水纳诸池”,从此之后,二水合而为一,环城绕流,形成了现在的排水系统。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注一),北岗水道,自入水闸、至出水闸经测量,全城河道分三段,总长3480公尺。第一段,自入水闸至钟楼前,有1550公尺;第二段,自钟楼前至上西河,有1200公尺;第三段,自上西河至出水闸,有730公尺。估计清理工程需6000工作日。建瓯县城排水系统,采取环绕分流制,分内河濠排水和干沟排水两种,分区排出,大部分污水由内河濠排入建溪。剩余则由道路边干沟汇集,注入松溪,崇阳溪和低地池塘。据建筑专家实地考察认为,建瓯县城排水系统布局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城区污水均能排出。根据建瓯县志记载:从晋建武二年(318)至民国15年(1926),全县共发生过入城大水灾25次,平均每64年发生一次,时间多在夏季农历四、五月间。由于每次水灾后都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因此,历代执政者都很重视对城内河沟的疏浚工作。据县志记载,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至民国4年(1915),前后进行过7次疏浚。解放后进行两次大规模的疏浚整修,共计9次。第一次,是在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故守吏部尚书韩元吉修北岗水道,始疏水纳诸池,旋于北岗栽松1.5万株,涵养水源,宋熊克写有修北岗水道记。第二次,是在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知府许天增疏浚城内濠池,并复故道两岸为路,河流始通。第三次,是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建安县令仙克瑾,瓯宁县令易应昌,疏浚北岗水道。第四次,是在明思宗崇祯十二年(1639)四月,大水满至南门街头,郡人张调鼎倡众疏内河、干沟排水,大街小巷,到处响应,两月功成。第五次,是在清康熙元年(1662)知府高攀龙重修城内濠池水源,民称善。第六次,是在清康熙五十九年,知府张弘祢重修城濠,并立重修城濠记。第七次,民国4年(1915),驻军司令官徐镜清、县长左坊,募捐疏浚,水道始通畅。第八次,是在1979年,县人民政府重修城内河,从镇安桥至陛华桥这一段河沟,用水泥混凝土改建成街道为小商品市场,是一利。但未设置清河洞口,亦未在上游设栏污栅,又是一弊。第九次,是在1984年7月,县委书记诸葛良、县长梁书奎,发动群众疏浚城内河,成立治河指挥部,由芝城镇镇长朱德钧专责,采用“民办公助,民治为主”办法,发动全城240个机关单位、部队驻军、街道居民5万余人参加治河,并募款17.15万元,政府拨经费30万元,对城内河进行一次全面治理。从钟楼前鱼塘至出水闸全长2305米,先是清除污泥、脏物、石块。然后将河底统一砌成2米宽,用水泥长板铺平。两旁河岸用方石砌筑,拓宽道路,打平混凝土,并在边缘做一10×15厘米水泥边,防止杂物丢入河内。又从平政桥至镇安桥465米长居民密集行人较多沿河两岸围以钢管栏杆,还在巷口要道地方建造桥梁23座,维修古桥五座,增设栏杆,电灯,便于居民行走。又在镇安桥上游处做一沉积坑和一座拦污栅,防止污泥杂物流入暗洞。沿河两边增设公共厕所4处、小便所1处、垃圾池25处,防止粪便垃圾倒入河内。还从恩波桥西端起挖凿西大街街道,在底下砌筑涵洞,经西门城门直达万安桥下游,改变城内河下游水道,缩短水道1334米,加快流速,节约资金4万余元。又在东门外旧自来水塔处,安装抽水机,把松溪水引到钟楼前蓄水池、冲洗河床,排除污水。全城人民说是“忧乐与民共之”,是振兴建瓯之要举。居民收入
2010年,建瓯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西建设大局,扎实开展创业竞赛活动,取得良好成效。2010年,预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2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6亿元,增长18%。外贸出口1.1亿美元,增长57.4%。财政总收入5.86亿元,增长19.7%,其中地方级收入3.85亿元,增长2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00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8032元,增长12.3%。环境资源
建瓯生态优越,资源丰富。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7℃,年均降水量1662.9毫米。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81.5%,是闽江上游的绿色屏障。水资源总量44.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57.9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30万千瓦。地下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22种。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大小特异独秀的山峰众多,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称的闽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木林,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建瓯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有福建历史上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有宋敕茶神张三公庙及北苑贡茶制造遗址,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还有东岳庙、艮泉井、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名胜古迹。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繁荣活跃,其中挑幡2007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民间杂技项目名录。建瓯名人
建瓯名人辈出,人才荟萃。历史上出了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1位侯王,为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有“千名进士县,六大状元乡”之称。五代的练氏夫人被誉为“芝城之母”;宋代理学家朱熹少年成长于建瓯;宋代重臣郑钰、明代宰相杨荣、中国十大史学家袁枢、外交家徐兢、文学家吴激、音韵学家吴棫、吏部尚书李默……建瓯历史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攒,可谓源远流长,妍丽壮观。她见证了闽地的沧桑和变迁,她展示着作为融汇闽越文化大摇篮的风采。“芝城之母”——练氏夫人:练氏夫人名隽,练湖(在浦城)人,唐末五代闽国西北行营招讨使章仔钧之妻。晋天福六年(941)章仔钧病卒,练夫人随子迁居建州(今建瓯)城。保大元年(943)王延政在建州称帝,改国号为殷。次年到福州为闽王,改大殷为闽国,国都仍设在建州。保大三年,王延政、王延曦兄弟内讧,发生争战,南唐趁机派查文徽进攻建州,大军围困建州城,猛攻数日城破。南唐军队决定屠城三日。练夫人保全城池,城内百姓免受杀戮。夫人辞世后,建州百姓感其恩德,全城举哀,打破城内不得建墓的惯例,将练夫人墓建在州署后堂,立碑称“全城众母”。1990年,建瓯人民又在原墓址附近新铸练氏夫人铜像一座,并刻大理石碑记其传略。
著名史学家——袁枢:袁枢,(1131—1205),字机仲,宋建宁府建安县(今建瓯)人,中国南宋历史学家。幼年就能赋诗,很有抱负。曾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累拔为工部侍郎。宁宗即位,升任右文殿修撰。之后,又出任江陵府知府。袁枢读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著《通鉴记事本末》,把通鉴内容分为239个专题42卷。概括自战国到唐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开拓了写史“记事本末体”体例的先河。与司马迁、司马光并驾齐名,列为历史著作三大体裁(纪传体、编年体、纪事体)的首创者之一。孝宗读后赞叹:“治道尽在是矣”。淳熙元年(1174年),庐陵杨万里读后说:“有国者不可以无此书,学者不可以无此书”。编成此书后,800多年来,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称许。袁枢还著有《易传解义》、《童子问》及《辨异》等书。宋史评之为“临民则识治辨间,立朝则启沃忠谏,克尽乃职,为世师表”。
四朝元老----杨荣(1371—1440年):原名杨子荣,明成祖为其改名荣,字勉仁,建安(今建瓯房道漈村)人。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胡广榜进士。历任翰林编修、修撰、侍讲、太子谕德、右庶子、翰林院大学士、工部尚书(位同宰辅)、光禄大夫、少傅、少师(从一品)。70岁病卒,赠太师(正一品),谥文敏,并举行国祭,遣官护送灵柩还故里礼葬。杨荣在朝40年,以通晓边务,崇尚儒学,重视皇统,安定朝廷,爱民亲仁而享誉。曾五次扈从出塞,两次巡边。主编《五经四书性理大全》,成祖誉之“岁寒松柏”;仁宗赐银印,文称“绳衍纠缪”,皇室对杨荣的优遇可谓隆厚。著有《玉堂遗训》、《训子篇》、《北征记》、《杨文敏集》等。杨荣历事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竭尽才智,正直勤政,堪称贤相。(《闽书》第2804页有传。另《中国人名大辞典》、《建瓯县志》民国版均有传)
革命先驱——杨峻德:杨峻德,字占魁,又名克宽,建瓯吉阳人,是福建省早期革命活动家。出生在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16岁就参加学生会抵制日货活动。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在学校与老师李大钊亲近,奠定了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1923年京汉铁路发生“二七”惨案,他极为义愤,暑假中往返京沪汉间,串连闽北留外学生组织“建属六县国内外留学同志会”。1926年,杨峻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旋即受党分派返瓯开辟革命工作。七月即在瓯成立了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党支部,并出任宣传委员。1929年初,调任福州市委书记,九月福建省委正式成立,峻德被选为省委候补委员。1929年9月,转为省委委员兼省委秘书长。当年2月23日杨峻德和陈耿发动了上梅暴动,奠定了闽北红色根据地和闽北工农红军的基础。1930年2月省委确定建立闽北特委,调峻德为特委书记。他还亲自到上梅搞建立苏维埃政权试点,开展土地革命。五月一日,在崇安成立苏维埃政府,产生了闽北第一个县级人民政府。十一月,峻德调回省委机关,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1931年3月25日,他在厦门郊区出席厦门市委常委会,途中不幸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押期间,始终不肯吐露党的秘密,坚贞不屈。1931年5月23日,杨峻德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1岁。
建瓯历史上的六位状元:综合查阅、对照、考证《闽书》、《建宁府志》、《建瓯县志》、《中国人名大辞典》等有关史志典籍,初步统计出有典有据的建安、瓯宁两县(今建瓯)籍的进士总数为1200人,其中状元6人。另外还有榜眼3人,探花1人。
一、叶齐字思可,建安(今建瓯南雅梅村)人,后迁居建阳。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戊子恩科状元。戊子科主考官为礼部侍郎宋白,在其录取了以程宿为状元的28人后,物议喧然,认为朝廷多有遗才。于是,太宗诏令于崇政殿复试落第举子,又录取了99人。但仍有一名叫叶齐的举子击登闻鼓告状,认为取士不公,太宗遂诏令在武成王庙再次复试未入选举子。因厌恶叶齐的嚣张,考官以“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为赋题,意思是你叶齐休想阻挡考试的进行,黜落了你一人,其余的人照样可以成为进士,朝廷同样可以得到栋梁之材。尽管考官们对叶齐绝无好感,都希望他再次被黜落,但由于防弊措施严密,所以并不知道哪份试卷是叶齐的,自然无法对其试卷做手脚。考试结束后,合格者有数百人,名列前10名的试卷,又称“承恩卷”,被送给太宗皇帝御批,确定名次后当众拆封。没想到太宗御批的“承恩卷”中第一名就是叶齐。众人目瞪口呆。太宗一看,十分高兴,大加赞赏叶齐的才华。就这样,两度被黜落的叶齐成为端拱元年戊子恩科的状元。叶齐属叶公沈诸梁第50世孙,叶灏第9世孙叶安仁之子。自幼从师学儒,后官至太常博士、陶令。他倡办府学,为八闽后人知学兴起,产生一定影响。
二、徐奭:字武卿,瓯宁(今建瓯)人。学识渊博,善于写诗作赋。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廷试进士第一,是建瓯历史上继叶齐(998年)后考取的第二个状元。徐奭于宋天圣初年(1023年)任苏州通判。当时苏州多水患,朝廷派徐奭与赵贺督治水患。徐奭详察苏州的水利设施后,设计在赤门以东筑石堤90里,架大小桥梁40余座,以便利行旅,并因此垦复良田数十万亩,清理出隐田人家26000多户,得苗税30万缗。受到朝庭诏书褒奖,升任两浙转运使,封晋宁侯,成为宋朝119位状元中唯一被封侯的人。后还出任河南开封府知府。告老以后,在浙江住家。
三、徐遹:字绍闻,瓯宁(今建瓯)人。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考中特科状元。旧志载其事道:“特奏名,策擢第一,诏视正奏第一人恩例”。入直秘阁,任广德军。先是秋闱中式买舟抵都下,时同舟六人,陈李张黄苏周也,徐亦舆焉。陈曰:“舟中之人,凡七,请以七人同舟联一律。”周云:“陈李张黄周与苏。”张云:“更添徐子分相投。”陈云:“竹林风月连三郡。”李云:“北宿光芒聚一舟。”苏云:“作者应知同议论。”黄云:“诤臣须是合谋猷。”徐云:“胸中各有平津策,此去知谁作状头。”及次年春榜徐遹状元及第。详见民国18年版《建瓯县志》杂录。
四、翁德舆建安(今建瓯)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即公元1163年考中特科状元。详见《闽书》P2773。
五、黄硕字兴周,瓯宁(今建瓯)人。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考中特科状元。旧志载其事道:“丙戌科萧国梁榜进士,对策称孝宗意,亲擢为第一”。官至承议郎。详见民国18年版《建瓯县志》杂录。
六、陈应行建安(今建瓯)人。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即公元1175年考中特科状元。详见《闽书》P2774。陈应行著有《吟窗杂录》五十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于集部诗文评类存目,并称:“旧题状元陈应行编。……”是书收录唐五代诗格多种,系诗格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