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南平市地图 > 建瓯市地图 >
小桥镇地图
小桥镇相关地区地图:

政务工作

四川省营山县小桥镇按照习近平同志“多在实效上用功、不在形式上费劲”的指示精神,力戒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组织参学党员开动“五类机器”,攻坚破难促发展。
开动“挖掘机”,查找突出问题。以“千名干部下基层、万人献计谋发展”、“阳光查找亮问题、对症施策谋发展”为抓手,组织参学党员干部离开椅子、扑下身子,深入到位置最偏远、条件最艰苦、问题矛盾最多的地方,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唠嗑,查找到党性修养、宗旨观念、服务意识、精神状态、办事效率、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80多个,查找到影响和制约小桥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40多个,并召开座谈会,逐个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开动“输送机”,传达政策信息。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坚持“带着政策下去”、“带着信息下去”,努力当好“政策宣传员”,积极向企业宣传党委政府关于技改贴息、节能降耗、自主创新、职工安置等优惠扶持政策;向群众宣传新农合、农村养老保险、林权制度改革、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在宣讲过程中,党员干部充当“信息介绍员”,向企业介绍市场拓展、产品供需、员工招聘、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信息200多个,发放整理汇编的帮扶企业政策措施3000多份;向群众发放良种良法、农业技术等科技宣传资料5000多份,提供致富信息400多条,帮助确立致富增收项目200多个。
开动“录音机”,倾听民众意愿。通过座谈走访、民主恳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汇集民意,掌握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了解当前群众最想知道什么、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大限度地避免群众诉求无门、热点难点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现象。同时,广泛征集基层对党政部门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工作作风及勤政廉政方面的意见和期望,以及对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好的点子和建议,真正做到“带着感情下去”、“带着民情上来”。据统计,活动期间,党员干部走访群众8000多人次,接待群众3000多人次,收集意见和建议500多条。
开动“发动机”,助推经济发展。对调研过程中收集到的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分析、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100余个。向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项目协理员、发展助推员,把经济发展波动期变为加快发展机遇期;突破发展畜禽、粮油、水产、蚕桑、果蔬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快发展以白岩寨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建设,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增效于一体的高效农业;实行党员干部“包和谐、保平安”责任制,要求每月至少带案下访一次、公开接访一次、摸底排查一次、集中会诊一次、回访查看一次,使党员干部真正站在维护和谐稳定的第一线,为科学发展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开动“缝纫机”,密切党群关系。大力开展以“百姓说事制度、下访问事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承诺办事制度、定期评事制度、全程公开制度和‘第一时间’工作法”为主要内容的“六制一法”工作模式,让群众话有处说、事有人办、矛盾能及时解决。把转变作风作为泽惠民生、密切关系的重要手段,设立民事代办点19个,50多名镇村干部长期从事为民代理代办服务,真正做到了“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省时省力省耗费!”据统计,自活动开展以来,党员干部接访群众3000多人次,为企业、基层和群众办好事、实事500多件,代理代办事项600多个,党群干群关系明显好转。

人口信息

总人口22346男11645女10701家庭户户数5745家庭户总人口(总)21443家庭户男10984家庭户女104590-14岁(总)58360-14岁男31780-14岁女265815-64岁(总)1485915-64岁男771415-64岁女714565岁及以上(总)165165岁及以上男75365岁及以上女898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2262

特色经济

四川省营山县小桥镇:“土草编”蕴藏大发展,营山县小桥镇是远近闻名的草编之乡,拥有草编加工大户28户,年加工能力达200多万件,“金盾”草编产品畅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在科学发展的强劲东风的吹拂下,小桥草编不再是单纯的民间工艺品,已经发展成为万余群众增收致富的拳头产业。践行新型模式,“土草编”带动大产业。为把全镇分散的草编农户有效组织起来,组建了上联政府、下联农户、外联市场、内联基地的“小桥镇金盾草编协会”,走“政府+协会+基地+农户”的路子,市场风险由协会独立承担,收益由草编户与协会共同分享。在拱背、工农、五包等村建立3个草编基地,召集本镇460名手艺较好的草编生产者进基地做工,专门生产造型独特、做工精细的高档草编。由于草编效益好,销售无风险,按照《金盾草编标准化生产编织技术规程》,协会将原材料发给邻近的600多位“编外员工”,通过协会提供材料、预付资金、委托加工、收购成品等形式,形成“分散加工、集中管理,统一销售”的格局。凉水村唐琼碧加入草编协会后,全家5口人个个搞草编,年收入达8万元。不久前投资10万元盖了一栋两楼一底的大砖房,购买了摩托车,装上了电话,配上了手机,一家人其乐融融,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精心款式打扮,特色产业着新装“远嫁”他乡。按照“主题突出、色彩协调、形象生动、材质环保、整体精美、品装相适”的原则,为草编产品丰富款式、大胆造型,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瞄准市场需求,结合草柳合编、草木合编、草铁合编,开发出设计精巧、款式新颖、造型美观、做工考究、实用性强、观赏性美的草编屏风、手机外套、水果篮、茶具垫、草花束、花瓶等日用工艺品。根据产品用料、外观、品类划出不同等级,进行分类美化包装、广告宣传,申请注册了“金盾”牌商标,进行品牌保护,变“地摊货”为“品牌货”。预计今年将有220万件品类丰富的草编“远嫁”他乡,成为人们馈赠亲友、装饰玩耍的上佳选择,增加收入将超过100万元。重视科技创新,“土草编”铸就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大力构建行业创新体系,体现产、学、研相结合。随着政府与协会合作力度的不断加强,草编合作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小桥镇“金盾”草编合作公司已成为南充市、乃至全省最大的草编生产民营科技型企业。随着销量的越来越大,客户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品种要求越来越多,镇政府帮助协会积极联络县科技局的技术人员,建立“金盾草编研究所”,主要进行选料、设计品种材料准备、捋草、抽秆、选秆、泡秆等各阶段编织要点的研究。购进10台秸秆拾捡抽秆机、22台电动草帽编织机,极大提高了草编的加工速度和质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小桥镇金盾草编协会走出了一条科研、生产、技改相结合的成功创业之路。提升幸福指数,“草编文化”惠及群众。“十村百社无闲女,家家都有草编帽”。色泽洁白、自然均匀、柔韧性高,充满了浓浓乡土气息的草编物品,为顾客带去一份温馨、一份惬意、一份自然的感受。2008年,小桥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草编艺术之乡”,慕名而来旅游观光的游客逐渐增多,探寻草编文化的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彰显了原生态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如今的小桥镇,“星级农家花园”、“美德在农家”、“文明生态富裕村”等创建活动有声有色,群众的文明得到不断提升。全镇文艺积极编织人员,忙里偷闲组建了文艺表演队,结合舞狮、龙灯、腰鼓、秧歌等特色民间“乡戏”,推出“共建一座文明村”、“同在一片蓝天下”、“让金盾草编走向世界”等主题宣传娱乐活动,共同营造和谐、小康新村氛围。在科学发展观的春风沐浴下,草编产业越做越大,已成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的看点。(李继军)

五道神明

肖公太保、茶神张延晖,东峰镇的五道师公庙:传说五道师公是东峰井岐人,年青时是当地一霸,后行医求人.在家排老五,被称五道师公。闽越土族,太姥和武夷君--建瓯人的始祖,距今六七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进入母系氏族公社制度。1978年,在小桥阳泽村出土了两件六七千年前的珍贵磨制石器--"石锛"。"石锛"的发现印证了建瓯存在一个和"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同时期的"太姥文化"。"太姥"--对于闽人和建瓯人来说,无疑是格外亲切和不能忘怀。至今太姥山上人们还在奉祀着这位伟大的女性。五千年前,"武夷君"是当时一个部落首领,他刻木为舟,战胜水患,带领建瓯人民定居在这块红土地上,并促使野人群跨入父系氏族公社制度。因此被公认为建瓯人的祖先之一。(武夷悬棺证实:1.建瓯当时是水患多发区2.当时建瓯人已经懂得造舟征服水患3.建瓯人已经懂得葬死去的亲人,产生了人伦观念),("武夷君"的另外一个传说:"武夷君"实则是两兄弟,哥哥姓"武",弟弟姓"夷",两兄弟是彭祖的儿子)

小桥六景诗

林阳中著作:秋水伊人【秋】,纱窗风起月初明,独对莲镜惜芳颜。蛾眉描上九重翠,秋水自涵一段情。飞燕妆成谁得似,司马琴歌有知音。咫尺红楼相望远,木兰堂上玉阶边。百丈岩峰【百】,三载落泊慨万端,人间处处行路难。荒草春归自妖冶,幽兰山涧少芬芳。左思空有澄定志,邓通岂能济家邦。百尺长松寸茎底,可怜地势使之然。梨山海拔【梨】,花色溟蒙柳色昏,朱栏曲曲倚婵娟。愁到深处人无语,月近圆时天常阴。朝朝眼穿望飞雁,夜夜心苦作回文。今宵不眠如有待,西楼何处雁鸣声。水源东游【水】,常恨年少废光阴,郁郁沉沦到而今。枝垂花重春雨细,日暖烟飞晓风轻。门外田畴秀稻麦,天上云霭变兽禽。共来人世能几许,满头霜发慨平生。顺其自然【顺】,当年意气犹在否,一杯在手作狂歌。风吹四月桃李尽,水流三春花叶多。青衫飘扬芳径柳,紫燕纷飞旧家楼。鸿雁早传云外信,不见山阴雪夜舟。吉阳玉山【吉】,二十年来事事灰,只从先贤学无为。绿叶漫枝春花尽,烟雾弥天彩云飞。谷底长松空英伟,峰头短草接日辉。愁来唯有一杯酒,卧龙岗坏醉石崔。【旅游资源】,建瓯“四大天柱”,四大天柱是:辰山1822.2米、石塔山1611米、郭岩山1383.7米、擎天岩1222米。其他:百丈岩1355米、九仙山1539米,建瓯五大名山是:1,最高峰--水源乡和东游镇交界处的辰山,高度1822.2米;2,玉山镇石塔山;1611米,3,吉阳镇郭岩山1383.7米;4,龙村乡擎天岩1222米,5,小桥镇百丈岩最高1335.4米,平均800米。6,梨山海拔874.2米

历史沿革

小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出土西周青铜甬钟的故地,系南宋史学家袁枢的故乡。建瓯小桥有个“百官村”,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阳泽村龙池自然村2号,古代名为“龙池养蒙书院”,内有陈列清朝时所画龙池村古代历史上担任官员郑氏人士彩色画像,现存画像80人。龙池村郑氏后裔介绍,该处官人画像原更多,至少一百多人,因历史原因被毁部分。据郑氏家谱史料记载,该村郑氏人士最早为官始自唐朝,最后年代为清朝,官位最高为郑珏。郑珏是南宋时期辅佐宋高宗的朝廷重臣,其为维护巩固宋高宗帝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有着浓墨的一笔。相传“龙池养蒙书院”是古代龙池人读书的学堂。郑氏传世家谱内还有“亲笔诏,书”,忠穆后裔,官林世家”字迹留存,相传是古代皇帝所赐。历史上皇家与该书院有否真正什么样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一个小山村古代出了众多官员这是一个有史料记载的真正事实。山乡的一个小村古代走出了如此之多的官员实为罕见,可堪称"闽北为官第一村"。该书院目前被龙池村人重点保护,供后人瞻仰。

概况

小桥镇地处营山县东部,幅员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22亩,总人口31815人。小桥镇交通方便,达成铁路、南达公路穿镇而过,素有营山的东大门之称,地理位置优越,属营山县东部中心乡镇。境内一半浅丘,一半平原,地下资源丰富,膨润土、天然气可供开发。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历史悠久,耕牛、黄鳝、草帽“三市”闻名川内外,使小桥成为附近几十个乡镇的物资集散中心。近年来,小桥镇抓住“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的契机,实施开发战略,目前各项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小桥镇非常重视在水果业上的开发,先后发展了以沙田柚、条柚、各品种的柑桔、甘蔗5000亩以上的优质果品基地。该镇的水果远销省内外,倍受客户的青睐。小桥镇素称“营山县东大门”,交通方便,营渠公路、达成铁路贯穿全境,设有火车客站、货站。市场繁荣,尤其是耕牛、黄鳝、草帽“三大市场”更是历史悠久,闻名川内外。资源丰富,镇内有的啊量的膨润土、天然气等资源,生猪、家禽、水产、水果、蚕茧等农产品质优量大,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产业。经过多年的城镇开发,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建宽24米的街道3条,完成程控电话“村通工程”场镇日供水量4000吨,有初级、高级中学3所,卫生医疗机构2家。发展了一批食品酿造、建材、皮革、印刷、竹器、草帽、家具、燃气、建筑等企业,个体工商户达568户,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720万元,综合考核居全县第八位,是南充市市级综合治理模范镇和市级卫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