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南平市地图 > 建瓯市地图 >
迪口镇地图
迪口镇相关地区地图:

四、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早在1958年,迪口就开办了首家企业---迪口公社木器厂。“大跃进”时期,则大办林场、农场、畜牧场。上世纪70年代又兴办了磷肥厂、农械厂等。然而终因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多数企业开办不久便倒闭。1978年,全社仅完成企业总产值13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7万元。1985年,全镇仅完成企业总产值18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5万元。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3年后,迪口企业犹如插上腾飞的翅膀,大批以竹木加工为主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2005年,迪口镇已形成了以毛竹、木材加工、电力、矿产开发为龙头的四大企业群体。其中,仅发电企业就创产值1400多万元,采矿业创产值1250万元。此外,毛竹加工企业以生产竹凉席、竹胶板、竹筷、竹香芯为主。木材加工以地板木系列产品及细工板木为主。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业营业总额达2048万元。2005年,全镇共有大小企业46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共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l.715亿元,其中营业收入1.3898亿元、利润总额320万元、上交税金420万元。企业从业人员3345人。

七、欣欣向荣的社会事业

科技工作得到加强。:科普机构得到健全,新的科学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如高位嫁接改造水果新技术,银杏人工铺助授粉技术、银杏早实丰产栽培技术等。2006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迪口提出了“苦日子不苦孩子,紧财政不紧教育”的口号,镇村两级投入巨资抓教育。1985年,全乡共建有学校87所,有教职工230人,在校学生数4639人。学生入学率为96.08%,巩固率为96.6%,毕业率为97.41%。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迪口抓教育力度不减。1993年,迪口老区中学向迪口村征地40亩,建成了长400米的标准跑道。1994年,投资160万元,建起了拥有35间教室的中学教学楼,投资100万元,建起了中心小学教学楼。同时,各村中心校也得到大大改善,杉洋希望小学、店村希望小学相继建成投入使用。1986—2005年二十年间,迪口已累计投入教育达1500余万元。2005年,全镇共有中学l所,小学17所,幼儿园1所,有教职工200多人,在校学生数3000多人。当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在100%,在校生保留率达98%,小学毕业班毕业率达100%。中学中考连续6年保持稳步上升势头。2005年,迪口老区中学考上高中、中专人数达100人。据统计,自1978年恢复高考起,迪口考上各类大专院校以上的学生达1400多人。
医疗网络不断健全。:1953年,在迪口设立了第一个卫生医疗机构。1983年,迪口卫生院已初具规模,设有外科、化验室、手术室等13个科室,兴建了一座30套间的职工宿舍楼,在迪口街还增设了一所门诊部。1995-1997年三年间,在省卫生厅的大力扶持下,卫生院对原有旧的门诊大楼进行了拆迁重建,增设了五官科、牙科,新添置了B超机等仪器设备。2005年,卫生院共有床位20张,医务人员120多名,并配备了“120”急救车一台。获南平市乡镇“一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已能独立完成阑尾炎等小手术。17个村都设立了门诊部,基本做到“小术不出镇,小病不出村”。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截止2005年,迪口镇已建有4个文化站,5个公共图书室,藏书5100余册。建起17所老人活动中心,组建5支电影放映队。村村实现了通广播电视,全镇有电视机6700余台,普及率达96.2%。群众性体育运动得到普及。先后建成了机关篮球场、复龙农民公园健身中心等,开展群众性长跑运动,组织中老年人晨练活动,组建了多支篮球运动队,成立了老年运动队,并多次获得建瓯市体委举办的体育运动奖项。

五、琳琅满目的市场供应

1952年11月,迪口供销合作社在鞭炮声中成立,当时仅卖13种小商品。随着形势的发展,供销社规模日渐扩大,并开始在各村设立代销店,到1958年,逐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商业网络。当年完成商品购销总额47.75万元。此后,商品购销总额逐年上升。1978年达到311万元。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迪口人开始弃农从商,各种商业快速发展。从1995年开始,迪口又大规模进行集镇旧街拆迁改造,新增店面1I家。1997年,长达1公里的迪口左岸大道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新增店面30多家。2005年,全镇仅从事商贸的个体企业就达616家,年营业总额达3990万元。

八、蒸蒸日上的人民生活

穿的鲜了。:布料已告别了单纯的毕叽、的卡,颜色已由红、白、蓝、黑四种主色调向多色调转变,裁剪样式更加新潮大方,各种时装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
吃的好了。:吃饱已不再是人们向往的目标,人们更加注重营养搭配,主食消费少了,而肉食摄入量多了。2005年,人均动物性食品消量达44.2公斤。
住的宽了。: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迪口的住房多为木质结构,以后钢混房比重逐步加大。2005年,全镇砖混结构和质量较好的土木结构住房比重达76.2%,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以上。
行的便了。:不仅村村实现了通公路,而且经南雅往建瓯、经南山往南平两个方向的出镇通道全面得到硬化。人们不再为探亲访友坐车不便而发愁,集镇每天有10多趟载客中巴往返于南平、建瓯之间,每天有两趟往返于迪口—福州的大巴。2005年,全镇有农用运输车120余辆,摩托车6000余辆。
用的阔了。:2005年,全镇拥有彩电5100余部、冰箱1800余台。姑娘们的陪嫁品早已由上世纪60--70年代的“三转一响”转向陪嫁高档家电、摩托车、电脑,有的家庭还拥有了高档小轿车等。社会各项存款余额逐年增多,1985年为66.32万元,2005年达4967.48万元。

三、蓬勃发展的农业

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迪口的粮食生产,总的说经过四个改革阶段,即高杆改矮杆、单季改双季、常规稻改杂交稻并向优质米发展、集体大呼隆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技术水平低,仅靠使用农家肥,粮食产量极低。1949年,全社种粮28276亩,亩产量仅75公斤。经过上述四个阶段的改革后,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78年,全社种植面积扩大到48163亩,亩产达217公斤。2005年,全镇粮食产量达14518吨,亩产已达到346公斤,亩产是1949年的4.6倍。
林业开发上新水平。:上世纪60年代以前,林木资源多属天然松杂混交林,没有进行开发,任其自生自灭。从80年代中期开始,才有计划地开展人工造林。当时,社里以组织耕山队、林场的形式,专门从事营林生产。1982年开展林业“三定”工作以后,实行集体造林和个人承包造林并举,特别是2004年完成集体林权改革后,林农造林护林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大力调整树种、林种结构,突出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比重,做到综合开发,永续利用。2005年,全镇共有用材林面积127716亩,其中防护林面积43355亩、经济林面积28381亩。竹业管护开发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深翻、浅锄、施肥等科学管护措施,组织竹农采伐老、小、病竹。2005年,竹业亩产值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延包到户时的不足百元发展到600多元。通过采取扩鞭、人工种植等方式,竹山面积已由1985年的13.3万亩发展到2005年的21.228万亩。

经济作物成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做到“品种多样化,布局区域化,管理科学化,产销一体化”,确保“村村有致富项目,户户有主导产业”。2005年,全镇种植蔬菜面积15050亩,其中反季节蔬菜1200亩,栽培食用菌391亩,其中香菇141亩、木耳120亩、竹荪130亩,西瓜1400亩总产1974吨,花生350亩总产57吨。
庭院经济上规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迪口镇加强产前引导、产中指导、产后服务,从优化服务、提供技术、信息入手,提高农民发展家庭养殖业的积极性。到2005年,生猪存栏达8680头,当年出栏8310头。山羊存栏9500只,当年出栏8190只。家禽存栏61870只,当年出栏53070只。肉类总产量达1075吨。水产养殖初见成效,水产品总量达98吨。

六、方兴未艾的基础建设

道路交通。:在1986年全镇17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1998年100个自然村村村通公路,同年又铺设了迪口至大布林28公里沥青路面。2003年协助南雅铺设其境内皇康至小康11公里的水泥路面,协助南山铺设其境内大布林至南山12公里的水泥路面。至此,迪口的两条主要出镇通道得到硬化。1999—2006年全镇还新开竹山机耕路600公里,竹农的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竹山效益得到大幅提高。随着(建)瓯——古(田)高速公路迪口互通口的建成,迪口将融入福州一个半小时交通经济区,一改过去迪口是建瓯的“西藏”的历史,成为建瓯的前沿。
电力供应。:1986年,全镇有可建、龙北溪、杨梅坪、红旗、岩下等5座小水电站,总装机4600千瓦,并实现全镇联网。1992年,对可建电站实施扩容技改,同时与省电网实现联网联营,为迪口小水电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1998年6月,由迪口镇政府投资600多万元、装机1260千瓦的鱼腰电站投入运营。1999年,由个人投资的杉洋泉下电站恢复发电。随后,迪口电站投资开发主体向多元化发展。2001年4月,迪口镇政府与福建太禹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建瓯市迪口兴迪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并由太禹公司控股60%,滚动开发迪口镇内装机在500千瓦以上的所有水力资源。同年11月,首期容量16300千伏安的秦溪变电站投入使用。迪口电力向外输送的“瓶颈”得到突破。迪口小水电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999—2005年,迪口新建电站19座,新增装机12000多千瓦,总装机达15635千瓦。2005年,全镇电力总装机达16620千瓦,新建变电容量达26300千伏安的变电站1座,架设了迪口到南山35公里35千伏的高压环回线路,极大地提高了供电可靠安全性。迪口成为名符其实的电力大镇。
邮电通讯。:1989年,迪口全乡只有摇把式电话53部。1994年全镇仅有程控电话3部,分别是电信支局、镇政府、木材采购站各一部,是将电话线挂靠在广播电线杆上,直接从建瓯经南雅接入。1995年,迪口镇首次开通500门容量的程控电话,当年发展电话用户400多户。1996年全镇电话扩容到1000门,1998年扩容至2000门,2000年扩容到5000门,并实现了全镇所有自然村通电话。2005年,全镇程控电话容量达10000门,已装机4910多部,其中公用电话112部、IC卡电话46部,移动电话达3200部,建成了移动信号基站25座,全镇基本扫除信号盲区。2001年开通了宽带网业务,2005年全镇宽带用户达250多户。
集镇建设。:1986年以来,迪口镇大力进行集镇旧街拆迁改造。特别是1997年以来,迪口先后铺设了长3公里、宽18米的集镇水泥路,开发了复龙商住小区,兴建了复龙农民公园,新建了林业站办公大楼、中学教学楼、中心小学教学楼、卫生院门诊部、信用社办公楼、秦溪桥等一大批建筑,重塑了集镇的“窗口”形象。完成了迪口至南雅的沥青路铺设,协助完成了大布林至南山的水泥路铺设,基本突破了出镇通道“瓶颈”状态。
有线电视。:1989年,迪口乡拥有电视差转台23座,黑白电视机200台、彩色电视机100台,电视节目只有中央一套、二套和福建一套三个台套。1992年10月1日,投资15万元在迪口镇所在地建成了有线电视网,传输7套电视节目,其中一套为镇广播电视站自办的录像节目,有线电视用户达500户。1996年7月,迪口镇政府投资6万元,把原先机房隔频传输设备改为邻频传输,电视节目由7套增加到12套。2001年2月,迪口镇广播站由建瓯市广电局上收为归口管理,同年投资62万元,在2002年春节前建成了经由南雅至建瓯的光缆,实现了市镇村三级有线电视光缆联网,电视节目达35台套。2004年11月27日,随着大布林、霞庄、坑头最后3个村联网工程的完成,迪口镇17个行政村和叶坑采育场全面实现了市、镇、村广播电视光缆的大联网。2005年,全镇有线电视用户达5000多户。同时,在集镇和叶坑采育场发展宽带用户20户,电视入户率达98%,大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农业设施。:综合开发取得实效,2006年全镇共有灌溉面积500亩以上引水渠道32条69.8千米,灌溉面积100亩以下引水渠道119条,建石坝85座,水坝27座,防洪堤19处2728米,为提高粮食产量,抵御农业自然灾害,实现旱涝保收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