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南平市地图 >
武夷山市地图
武夷山市相关地区地图:

武夷山市-城市标识

城市标志:武夷魂大型群雕位于武夷山市区与景区结合处,碑高14米,采用武夷红花岗岩制作。群雕注意着重表现彭祖和彭武、彭夷父子三人在武夷山拓荒治水、披荆斩棘、驱邪伏兽、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群雕中三人的肌肉和轮廓都表现出一种粗犷的力量、灵魂和精神;雕塑的内容与艺术、环境与主题都达到了和谐的融洽。该雕塑由中国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党委书记盛扬教授设计。
旅游标志:玉女峰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九曲溪畔,突兀挺拔数十丈,峰顶花卉参簇,恰似山花插鬓。岩壁秀润光洁,宛如玉石雕就。乘坐竹筏从水上望去,玉女峰俨然是一位秀美绝伦的少女。"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这是对玉女峰风采神韵的真实写照。玉女峰不仅是武夷山的旅游标志,而且是福建省的旅游标志。
市花:武夷山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极适合兰花生长。武夷兰花,古代称为"岚花"。已知有百余个品种,其中有不少是我国特有的兰中珍品,如绿云,银边大贡,大凤尾素和金丝马尾兰等。武夷山中兰花颇多,武夷山人历来爱兰花,居家内外总爱摆上几盆。1995年市人大会议通过,一致同意兰花为武夷山市市花。
市树:在武夷山市,到处可见苍天的古树,而其中最多的就是樟树,树龄最长的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樟树生命力极强,枝繁叶茂,价值很高,自古就为武夷山人民所爱,1995年市人大会议把樟树定为市树。

武夷山市-民俗活动

枫坡独特拔烛桥:活动从正月十四晚上开始,由村中最有威望的长者率领“舞灯队”举行。舞灯队由两名年幼的男童提着吉祥灯在前开道,长竹竿吊串的高照灯紧随其后。孩童和姑娘们举着各式各样的自扎花灯居中,上了年纪的壮年汉子,抬着花灯鼓亭,青年小伙子则扛着“烛桥”压阵。这支不寻常的队伍走街串巷,每经一户家门,主人便合家相迎,每到拐弯处,扛烛桥的小伙子就在“呼”、“哈”的呐喊声中,相互牵扯着飞奔而过。此时,炮声齐鸣,烟花焰火齐放,队伍中的唢呐声,锣鼓声汇成一片,大地为之震动。队伍到达村中心闹区后,“拨烛桥”最精彩的节目开始。
蜡烛会和柴头会:
蜡烛会起源于唐朝,是为悼念辟支古佛而起。辟支古佛姓翁,号藻光,吴屯瑞岩人,河西节度使翁承钦之子,出生于唐武宗会昌甲子年(844年),性格孤僻。十岁出家,《古佛全传》载其“夏则褚夜衣而生,冬则扣冰而洁”。故又称“扣冰老佛”。城关有一条巷子,叫扣冰巷,就是古佛住过的地方。古佛的师父雪峰禅师说:“子冀日必为王者师,历游四方,求净僻处,以成定慧。”藻光出家后历尽艰辛,致力佛法研究,是我国古代参悟到禅学真谛的大师之一。
城关柴头会《武夷山志》载:“二月初六,集中竹竿柴棍农具及一切日用品于城坊售之,故得名。”柴头会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51年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太平军的影响下,武夷山(当时的崇安县)和全国各地一样,四乡农民纷纷起来抗捐抗税,反对奴役压迫。县衙门官吏见势头不妙,便加紧对农民进城买卖的检查,下令不准农民携带凶器、铁器之类的东西进城。凡进城者,只允许挑柴木,携带竹、木家具等农副产品。这样一来,更激起了农民的反抗。1866年,四乡农民在起义首领陈顺光的带领下,于农历二月初六凌晨,扛上木棍、竹叉和扁担等冲进县衙门,迫使县官下令免除农民的“竹丝税”、“明笋税”、“茶叶税”等,并立即张榜公布,起义获得了胜利。人们为了纪念这木棍、竹叉和扁担取得的胜利,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这一天在城关举行盛会,名为“柴头会”。柴头会沿袭至今,已成为福建省民间的较大盛会之一。
喝茶俗:吴屯妇女喝茶俗与其他地区的饮茶风格大不一样,它不是品茶,也不是饮茶,而是喝茶,它即不用茶杯,又不用热水瓶,也不用当今最流行的紫砂茶具,而是用饭碗。用的茶叶也不很讲究,当地山茶即可。茶水用三角茶壶放在灶门炉前文火煨开。这里的喝茶习俗,男人概不介入,只有女性才有资格入席。设宴喝茶由村里农家妇女轮流作东,当天“茶宴”少不了邀请进村来的女宾客入席。作东者都想借此机会表现自己的手艺和盛情,拿出自己所有的好菜摆上茶宴,让姐妹们品尝。银根紧缩的日子,她们也会想方设法“就地取材”,亲手制作小菜,如雪里蕻、豆腐卤、豆渣饼、腌辣椒、南瓜干、咸笋干、沙炒黄豆、花生等。如今,“茶宴”则丰富了起来。“茶宴”上农家以茶代酒,相互敬茶,且边喝边聊,谈趣风生。“喝茶”不仅交流女性情感,而且还起到了增进邻里和睦的作用,发挥着“妇委会”的调解功能。吴屯红园、上村、大际、小际一带,这种农家妇女的喝茶习俗沿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喊山与开山:喊山与开山原是武夷山御茶园内举行的一种仪式,每年于惊蛰日由知县主持祭祀活动,在规定的程序中,茶农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以祈求神灵保佑武夷岩茶丰收、甘醇,是为“喊山”。“开山”一般定于立夏前三日之内,茶农们赶早在制茶祖师杨太白塑像前静默行祭。早餐后由专人带至休茶地,分散采茶,待太阳升起、露水初收之后,带山人向采茶工们分民烟卷,表示可相互对话,开山仪式才正式结束。喊山与开山是武夷山茶农特有的习俗。

一、区域概况

邮编:354300代码:350782区号:0599拼音:WuyishanShi,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南平地区,北纬27°27'31〞-28°04'49〞,东经117°37'22〞-118°19'44〞。东连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临光泽县,北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东西宽70千米,南北长72.5千米。总面积2802.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1.98万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9.66万人。通行闽北方言武夷山方言。市人民政府驻崇安街道。全山市辖3个街道、3个镇、4个乡:崇安街道、新丰街道、武夷街道、星村镇、兴田镇、五夫镇、上梅乡、吴屯乡、岚谷乡、洋庄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1949年5月9日,崇安县全境解放。1951年1月,全县划为6个区:一区辖集贤、里仁、南兴、赤石、黄柏、公馆、下梅7个乡;二区辖星村、曹墩、桐木、黎源、枫林5个乡;三区辖兴田、仙店、城村、双西、澄浒、南树6个乡;四区辖五夫、大将、澄溪、上梅、白水5个乡、五区辖吴屯、旸角、大浑、大际、岭根、枫口、岚江、岚谷、横墩、客溪10个乡;六区辖洋庄、大安、村尾、坑口、东村、浆溪6个乡。1951年5月,进行第一次行政区划整编。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崇安为乙等县编制,并将旧建制的保、甲分别改为村、邻,一般旧界不动。同时,原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被强制“移民并村”的一些自然村也重新恢复设置。1952年9月,从第五区中划出岚谷为第六区,原六区改为第七区。1954年,以数序为区名的区依次同时称为城关、星村、兴田、五夫、吴屯、岚谷和洋庄区。是年8月,因原乡划较大,为了便利行使政权,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南平专署分配崇安县增划23个乡,缩小乡划范围。调整后,全县为7区77个乡,2个镇(四区的澄溪划归建阳县)。各区缩小乡划后情况:第一区:除将原有城关镇之洋墩划归五区管辖外,增划3个乡,由黄柏、吴齐、厅下3个乡分出。第二区:增划两个乡,由桐木、黎源两个乡分出。第三区:增划4个乡,由黄土分出两个乡;由双西、澄浒两个乡各分出1个乡。第四区:将澄溪乡划归建阳外(澄溪乡的卜空附近两个自然村划归大将乡),增划3个乡,由连根、大将、上梅等3个乡分出。第五区:增划5个乡,由一区城关划入一个乡,由大际、大浑、后源、岭根等4个乡各划出1个乡。第六区:增划3个乡,由山坳、客溪、枫口等3个乡分出。第七区:增划3个乡,由东村、大安、村尾等3个乡分出。
环境描绘:武夷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碧水丹山”之誉。全市土地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人,辖3镇、4乡、3个街道、5个国有农茶场、115个行政村,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第4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闽越王城遗址。1998年7月,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200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2002年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主要特点有以下六个方面: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属罕见的自然美地带,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代表。武夷山自然风光独树一帜。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武夷山景区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内一条幽深清澈的九曲溪盘环山中,两岸丹崖林立,千姿百态,九曲溪两岸分布着36奇峰、99岩,昂首向东,如万马奔腾,气势雄伟,千姿百态。山不高有高山之气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浮光山色中又散落着众多的古文化遗存,将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智慧、人的劳动融于自然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1990年原世界旅游组织执委会主席巴尔科夫人在游览武夷山后欣然题词:“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风景区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尚存的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万亩。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5.3%。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成为地理演变过程中许多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已知动物种类5110种,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被中外生物学家称为“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之窗”。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留地,1992年被世界全球环境基金组织确认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4月,国际保护联盟专家莱斯利.莫洛伊博士对武夷山遗产价值考察评估时题词:“武夷山是中国人民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永久象征”。

武夷山市-物产资源

森林资源武夷山是我国江南著名的林区。森林覆盖率达79.2%,拥有林业用地318.2万亩,珍稀树种50余种,总蓄积木材量1157万立方米,年出材量10万立方米;竹林面积55.3万亩,年产毛竹350万根以上,1997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全市拥有各类花卉资源近130种。
茶叶资源武夷山是我国江南著名的茶叶产区。全市现有茶园9.66万亩,大多集中在武夷、星村、兴田等乡镇、街道,年产茶8万多担;有茶农2.2万户,从事茶叶生产人员近5万人;有大、小茶叶加工厂130多家,2003年年产干毛茶0.5万吨,产值9600万元,大多出口外销。2000年,武夷岩茶荣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目前已有40家岩茶生产企业申请使用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水利资源武夷山有建溪、崇阳溪、南浦溪、麻溪等4条主要河流,河流面积3.89万亩,全市水利资源蕴藏量21.5万千瓦,可开发8.3万千瓦,已开发4.3万千瓦,水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开发大、小水电站85座,装机容量2.28万千瓦;正在建设及进行前期工作的水电站还有东溪电站技改、枫溪、连墩、龙门、前、后溪等水电站。
矿产资源经初步勘察,探明有金属、非金属矿14种。金属有黄金、铜、钨、钼、硫、铁、锡等,非金属有石油、煤、石英、石墨、瓷土、花岗石等,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8.1%,蓄积量为1187万立方米。水资源的蕴藏潜力大,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达128.89万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水量1.6万立方米,为全省人均占有水量的3.6倍以上。

旅游

武夷山市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武夷山以“碧水丹山”著称,风光瑰丽,文物荟萃,“奇秀甲于东南”,为八闽第一胜迹,列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景点有九曲溪、流香涧、玉女峰、大王峰、三仰峰、天心岩、虎啸岩、鹰嘴岩,水帘洞、桃源洞、云窝、慧苑,天游观、万年宫,一线天、九龙寨、卧龙潭、芙蓉滩、架壑船棺、武夷精舍,还有百花岩景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综合性科研基地,世界闻名的生物标本产地。兴田城村汉城遗址是目前我国江南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址。星村太庙有遇林亭北宋“乌金兔毫”瓷窑址。城区人民公园(列宁公园)有朱德题词的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墓亭。下阳上梅后坜是揭开闽北武装斗争序幕的1929年上梅暴动遗址,赤石渡口是1942年震动全国的赤石暴动遗址(建有烈士陵园,虎山庙是暴动志士的殉难处)。古迹还有城关余庆桥、清代崇安斋教起义旧址、五夫朱子社仓、兴贤书院、刘公神道碑、紫阳楼遗址。武夷源生态旅游区就坐落于这样一个“人间仙境”之中,即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的东南麓、武夷山核心风景区的西侧;地理坐标:北纬27º36′13″,东经117º44′11″;东起狮子峰沿莲花谷至白塔山,北至东北源溪谷和杨梅泉溪谷,西南抵建阳界及狮子峰外南山一段莲花溪溪谷,总面积46km²。取内山峻坡陡,风峦叠嶂,秀瀑媚涧,飞溅奔流,古物遗迹,千古流悠,被称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缩影”,风景名胜区的“后花园”,既可登高揽胜。
玉女峰:耸立在二曲溪南的玉女峰是武夷山最秀丽的山峰,已成为武夷山的象征。因其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玉女峰插花临水,独立溪畔,崖石秀润光洁,山顶上草木苍翠欲滴,如发如髻。从水中看去,犹如一位秀美绝伦的少女,在沉思、等待……。不论是霜晨还是月夕,也不论是雨天还是晴日,玉女峰总是充满着迷人的神韵。玉女峰周围主要景点有仙榜岩、仙馆岩、大王峰、铁板峰、镜台、水光石等。度假区距玉女峰约1.5公里。
九曲溪:九曲溪风景区面积约8.5平方公里,发源于桐木关西北角、三港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全长60公里。由于九曲溪弯弯曲曲,深深地切割着武夷群峰,形成九曲清流绕青峰的美妙景观,乘坐竹筏泛溪观赏山景,成为武夷山游览的一大特色。武夷山古汉城遗址: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西南1公里,是目前中国南方地区发现年代较早、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汉城遗址座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城的东、西、北三面,崇溪环绕,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城墙沿山势夯土建筑,残高4-8米,东西城垣共保留3处豁口通道,为当年的城门。城外有护城壕。经发掘,城内分布着殿宇、楼阙、营房住宅、冶铁、制陶和墓葬等遗址多处。中央高台上的宫殿遗址一组包括大门、庭院、主殿、侧殿、厢房、回廊、天井、水井和排水管道等。建筑物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布局严谨,与当时平原地区的城市布局截然不同,是江南独树一帜的“干栏式建筑”。古城排水系统,利用自然山坡、沟谷建成,实行雨水、污水分流,规划十分合理自然,令人称奇。此外,古城遗址内还出士数4万余件铜器、铁器、陶器等文物,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
武夷山: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内,在市区以南约15公里,处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景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胜的美景,古人说它“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被誉为“奇秀甲东南”。武夷山风景区内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及一百零八景点。不仅全年有景,四季不同,而且阴晴风雨,其山川景色亦幻莫测,瑰丽多姿。现全区分为武夷宫、九曲溪、桃源洞、云窝天游、一线天――虎啸岩、天心岩、水帘洞七大景区。它兼有黄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岱之雄、华岳之险、西湖之美。
武夷山紫阳书院:武夷山紫阳书院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称武夷精舍,南宋末年扩建,称紫阳书院,明正统年间改称朱文公祠。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达十年。初建时有仁智堂、隐求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物。现仅存止宿和隐求室的部分建筑。书院各处石壁上,留有许多诗文手迹,尢以朱熹亲笔题勒“游者如斯”和人陈省在晒布岩刻下的“壁立万仞”为著。武夷山下梅古民居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下梅,坐落在武夷山市东部,离武夷山市区6公里,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5公里,南接武夷山度假区、属武夷街道办管辖。全村占地面积为220141平方米,村落建筑面积为124802平方米。全村现有人口2000多人,有村民500多户。全村目前仅有一所村级小学,医疗点4处。村民多为汉族,也有畲族。由于下梅人文景观资源丰富,1992年7月,福建电视台《同安主簿》剧组在下梅拍摄以朱熹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同年秋,江苏电视台在下梅拍摄电视连续剧《范仲淹》。下梅古民居首次作为外景在电视剧中得到宣传。2004年,下梅村在获得福建历史文化名村的基础上,着手申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下梅人最难得的目标:2005年9月16日,经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的批准,下梅村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从此下梅有了一张通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武夷山市-地理环境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位于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东连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临光泽县,北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武夷山市属中亚热带地区。境内东、西、北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中南部较平坦,为山地丘陵区。市区海拔210米。地貌层次分明,呈梯状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处黄岗山海拔2158米,在我国大陆称为“华东屋脊”,最低处兴田镇,海拔165米(河床标高海拔160米)。最高与最低点高差1993米,地势高低相差之大,为全省之最。闻名中外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部分位于境内,使武夷山市自然条件具备诸多特异性。

武夷山市-民族宗教

武夷山市西周时为“七闽之地”是闽人聚居之地。春秋末期越人入闽,形成闽越族,为闽越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秦末汉初,部分闽越人北上。汉武帝平定闽越王叛汉之后,汉族居民逐步南移,留存的少数土著闽越族逐步同化为汉族。此后,武夷山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中畲族人口最多。武夷山市现有四大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现有教职人员100多人,信众1万多人。全市现有宗教场所140多处,经民族宗教局正式登记和临时登记的宗教场所有60多处,有影响的宗教场所有:佛教:天心永乐禅寺、瑞岩寺、永丰寺;道教:桃源洞、天上宫;基督教:主要是城关地区的基督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