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庄乡地图
洋庄乡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开发措施
为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开展秋冬农业开发,借助外力推动农业发展,调动广大干群开发农业项目的积极性,武夷山市洋庄乡立足本地实际,特制定鼓励开发农业项目的优惠措施。这些措施内容为:在洋庄乡境内投资开发农业项目,可同样享受乡政府制定的发展工业企业相关的优惠政策;业主以开发的项目名称向有关部门争取来的扶持补助款,乡财政不截留,全额转拨给业主或项目所在行政村用于项目发展;对乡机关干部、科技人员、村两委带头投资开发的具有良好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的农业项目,乡政府予以适当的资金补助或奖励;乡政府设立10万元蘑菇生产周转金,用于扶持农户生产,同时每户种菇户享受信用贷款3000元,建菇棚自用篙竹免收山价和林业两金;农户种植小径竹和杨梅,乡政府免费提供种苗;农户规模养殖牛达100头、羊200头及养鹅1万只以上,乡政府帮助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项目扶持资金,并全额拨付给养殖户。特色产业
洋庄乡08年种植15亩以上的烟农,在洋庄乡烤烟种植户中占到60%。多年的种植经验显示,“15”亩是一个种烟的好数字。2009年洋庄乡实施烤烟种植鼓励政策,对凡是种植15亩以上的烟农每亩补助30元,同时农村医保免收3人,烟农保险优惠100元,没有欠信用社贷款的烟农都列入信用贷款户,由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用于烤烟生产。烟农们反映积极,上报数据显示,2009年洋庄乡烤烟种植15亩以上的烟农将达到96%。种烟面积增加,烟叶质量更要提高。通过加大烟农培训力度、全程技术服务和政策落实等措施,洋庄乡将争取09年上中等烟比例达90%以上。主要通过强化驻村烟技员的培训,提高他们技术指导水平,加强对烟农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培训,做到从烤房建设、育苗移栽、科学田间管理、科学烘烤、分级保管、烟叶收购等方面进行全面技术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洋庄乡计划利用1-2年时间将现有种烟户培育成为技术成熟、面积稳定的专业种植队伍。旅游发展
为贯彻十七大,位于武夷山上游的洋庄乡提出“唱响红色、打造绿色、包装古色”新口号,即发挥洋庄乡资源优势,围绕“环保立乡、产业兴乡、旅游护乡、城镇亮乡”的发展思路,发展毛竹、早芋、旅游等产业。由于下游就是市区、度假区和景区,因此洋庄乡的环保问题尤为重要。为了确保市民和中外游客用水安全,洋庄乡作出了一系列规划:一、种植山林64万亩,其中划入一块作为保护区,并限制天然林植采伐量。二、投资110余万元,进行全流域治理,限制沙石料开采,建立生态村铁路、河流、公路三线防护工程,全面避免上游水域污染,着力显现洋庄生态优势。同时,继续推进河道清淤、河岸砌石工程建设,绿化美化农村环境;倡导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三、加大全面管理力度:1、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2、加大投入,修建了两个垃圾中转站,各村均配备了保洁员、垃圾车,共兴建沼气池100个,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3、加大执法力度,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和严厉打击;4、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切实深化农村的改水、改厕和垃圾处置工作。另外,洋庄乡旅游契机的形成,还应归因于其明显的产业优势。洋庄乡有丰富的毛竹、早芋等高效经济作物。全乡现有竹山15.6万亩,早芋种植今年已达到3800亩,并已成功注册武夷“绿源西芋”品牌,绿源西芋专业合作社2008年11月又获得”全国千社千品”荣誉。新农村建设
三渡村,之所以这地方会叫“三渡”,是因为与西溪河流的古津渡口有关。西溪的上游位于黄连坑,发源于黄岗山北段的分水关,往南流入黄连坑形成溪流后,与发源于黄岗山2158米主峰的大安源溪流,在禾尚丘汇合,流经大安、洋庄、五渡、四渡、三渡、二渡(即伞街自然村)、一渡(即市郊的石雄街),与东溪交汇,成为崇阳溪的上游,沟通了崇安重要西部水运之路。名字里含渡的村落,都是溪流养育出来的,人们以其所处溪流某个段落位置的顺序为标志,这里是县城往西溪的第三个渡口中,才将它叫三渡的,与九曲溪取名相同。宋淳化五年(994),崇安建县后,共置5乡19里,西乡只有一个石雄里,西溪流域的几个村落就是西乡的辖区了。到了清雍正时,西乡改为武泰乡,辖石雄里以西6个图(即6个村落)。民国29年(1930)三渡改为保,属安庄乡管。1939年,福(福州)汾(分水关)公路修筑完工,连接起了福建崇安与江西铅山的出入要道,从而结束了崇安西北面的水路交通历史。自南宋以来,石雄至分水关古道就是闽赣两省军事、经济、贸易、交通往来的主干道,也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传播到崇安的重要途径。南宋时,朱熹去江西铅山参加鹅湖之会,就是从崇安县出发,经三渡过分水关抵达鹅湖的。清代中后期,晋商常氏到武夷山贩茶,往返之行,走西溪水路,经三渡过大安,翻越分水关后,将武夷茶集于江西省上饶市的信江,再进入长江运往湖北襄樊,最后启用陆运,送达晋中大地的祈县与榆次,进而北上贩至恰克图。西溪上的各个渡口,为发展崇安县内的水运业,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革命历史
革命老根据地:洋庄乡为革命老根据地,大安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是中国共产党闽北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时称闽北红色首府。现保存有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北分区委员会、闽北苏维埃妇女联合会、闽北军分区保卫部等革命旧址,坑口村于民国19年就建立苏维埃政权,民国20年1月和7月先后在此成立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和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于民国27年曾在此建立,两年后迁离。村头村现保存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员代表大会、中共福建省委武夷干校和新四军三支队留守处等革命旧址。民众闹革命:早在1927年冬,坑口村就开始民众闹革命。1928年10月,大安村农民在邹贵子、郑文才、陈家福的领导下,成立坑口、长涧源、车盘坑三个党支部。11月,徐福元率领红军和民众队一千多人,从大安出发,出分水关经车盘到达王村,与该村保卫团展开激战,没收了保卫团长等人的财产,炸毁了他们的巢穴,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1930年初,徐福元又来大安村指导工作,成立大安乡苏维埃政权。建立红军游击队武装。4月,成立坑口区委。在党的领导下,坑口、廓前、长涧泉、车盘坑等乡(村)也相继成立苏维埃政权。7月大安成立区苏维埃政府,革命浪潮更加波涛汹涌。
分区革命会成立:1931年1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分区革命会在坑口成立。2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向中共苏区发动大规模反革命围剿。闽北苏区受到驻铅山马团和崇安卢兴邦“绿卒子”共二千多人的两面夹攻。在闽北分区委的领导下,坑口人民配合红军英勇抗击敌人。为挽救闽北苏维埃运动,4月27日,方志敏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四千多人从江西横峰铺前出发,越过温岭关,4月28日抵达坑口,与闽北党和红军配合,在长涧源打了第一仗。红十军攻打赤石获胜经坑口回师赣东北时,方志敏在坑口墙上写了“中国红军万岁”6个大字。7月,闽北分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坑口召开。
召开第一次党代会:1931年10月,闽北分区委,分区苏维埃政府从坑口迁往大安。在大安街召开闽北分区第一次党代会。会上,黄道同志闽北党和闽北苏维埃运动以来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总结报告。并决定扩大红军,把“打通赣东北、闽北、中央苏区”作为今后中心任务。这年12月,在大安召开闽北分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提出加强白区工作,落实苏区各项政策和措施。1932年11月,闽北分区在大安召开第三次工农后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成立闽北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各县成立独立团(营),全面加强红军建设。此时,闽北苏区的重要会议,重要军事部署,均从大安发往闽北各县。闽北各县发行的货币,也在大安印刷。被誉为“红色首府”。
四渡桥阻击战:在这大好形势下,1933年2月,闽北分区党政机关,从大安迁往县城。10月,国民党军进攻崇安苏区。闽北分区党政机关又迁回大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纠集10万兵力,从四面八方扑向闽北苏区首府大安。12月,闽北军分区司令部,在闽北首府大安的门户——四渡桥,与敌人展开激烈的阻击战。闽北红军依托火鹰山上的两个堡垒,利用土造地雷、换丝炮和坚固工事,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消灭敌人二千多人,取得了四渡桥阻击战的重大胜利,为闽北分区党政机关撤出大安赢得时间。
三年游击战争:1935年1月,为了执行中央军委关于保存力量的指示,闽北党政机关在黄道的正确领导下,撤出大安街,开始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后,坑口一度成为全省革命中心。1938年2月,闽北红军游击队一千二百余人在长涧源集中,开赴江西铅山石塘镇参加整编。闽北红军游击队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新四军军部发布命令,在村头村成立新四军第三支队崇安留守处。主任曾镜冰,副主任汪林兴。这期间,中共闽浙赣特委、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军事委员会等机关都在坑口,一切革命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指示、决议均从这里发往全省各地。许多重要会议也在这里召开,被誉为“红色都城”。1939年7月,在村头绿村洋山上召开中共福建省委首届党员代表大会,中共东南局陈丕显到会指导,选举曾镜冰为书记。
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抗战期间,福建省委、闽北特委、崇安县委还在坑口地区开展反征壮丁、拖捐拖税、实行五减租等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坑口地区为闽北地委,崇安县委机关所在地,是闽北游击纵队的活动中心。一直到崇安解放。在二十多的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历程中,洋庄老区人民作出重大贡献和付出巨大的代价。据统计,有2200多人参加革命,有1100多人在战斗中牺牲,有700多人被杀害,有90个自然村被捣毁,有900余户被绝户……。洋庄老区人民对革命的贡献,永载武夷山、闽北和闽浙赣边区革命史册。解放后,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先后修建大安革命斗争陈列室、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坑口革命陈列室、四渡桥阻击战纪念亭等多处革命旧址,纪念碑亭,作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