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地图
黔江区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黔江,《禹贡》为梁州之域。商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初,为涪陵县地。黔江置县始于东汉。建安之年(201),益州牧刘漳接受涪陵县令谢本建议,析涪陵县置涪陵、永宁、丹兴、汉葭四县。丹兴县治设于今联合镇(古称楠木坪)。清光绪《黔江县志》:"黔江,邑邻五溪,界古黔州及施州,为川楚僻路,天下有事,易扰难靖"。这里,与彭水、酉阳、秀山等地联片,史称"蛮夷之地"。蜀汉延熙十二年(249)五月,涪陵人徐巨杀都尉反,后主遣大将邓芝征讨,徐巨战死。事后,徙徐、蔺、谢、范等数千家于成都。公元280年,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涪陵郡下设涪陵、汉葭、汉夏、汉平等四县,丹兴废,其地入涪陵、汉夏二县。西晋永嘉(306),今酉、秀、黔、彭等地"没于蛮僚",历宋、齐、梁、魏、周等250余年。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少数民族首领田思鹤"以地内附",归顺中原王朝,因而在彭水置奉州(建德三年改名黔州),县为其属地。隋开皇五年(585)置石城县,兼置庸州,治所均设今县坝乡县坝村。大业三年(607)废庸州,石城县隶属巴东郡。《隋志》:"巴东郡统县十四,北极巫山、秭归,南至石城、务川最。石城县广矣。",唐武德元年(618)石城县改属黔州,其县治移无慈城,即今县坝老鹰关。贞观四年(630)迁今联合镇。天宝元年(742)改名黔江,属黔安郡(黔州)。五代十国时期,黔江属黔州。嘉庆《四川通志》:"天夏七年(90)年建据蜀,后唐长兴五年(935),孟知祥据蜀,黔州地属之。",宋、元之际(960-1368),黔江"半没于夷。"清咸丰《黔江县志》:"黔江自宋、元以来,半没于夷,为龚、胡、秦、向四土豪所据。龚据水寨,秦据册山,胡据峡口,向据后坝。"县境周边为唐崖、忠路、大旺、石柱、酉阳等土司包围,对县境不断扩张蚕食。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玉珍据川,称帝10年,黔江县为其属地。黔江地处川东鄂西交界处,周围土司长期争战不休,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尖锐复杂。因此,明王朝视这里为"地处蛮疆,犬牙交错"的军事要地,数次陈重兵于黔。洪武五年(1372)蓝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县,洪武十年(1378),蓝玉再次征黔,驻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复置黔江县,所,县并立,文武兼治。黔江守御千户所隶四川都司所属的重庆卫,持续275年。清初,黔江县属重庆府。康熙元年(1662),改黔江守御千户所为黔彭营,镇守黔江,彭水等县,兼辖酉阳、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雍正四年(1726),改黔江县为黔江万。十二年(1734),含彭水县升为黔彭直隶万。为万治。十三年(1735)酉阳土司"改土归流"后,置酉阳直隶州,废黔彭直隶万,复置黔江县,属酉阳直隶州。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黔江直属省。在四川"防区制"时期,黔江属刘湘防区。24年(1935)川政统一后,黔江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即酉阳专区。抗日战争中武汉失守后,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部份机关迁驻黔江正阳乡大路坪。1946年,川黔湘鄂边区绥清公署(辖五十六军)设于黔江县城,以控制恩施、酉阳、铜仁、永顺、涪陵、芷江等6个专区及其县份。1949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黔江,11月25日,成立黔江县人民政府,隶属川东行政专区。1950年1月23日,置酉阳专区,领酉阳、秀山、黔江3县。1952年9月,酉阳专区并入涪陵专区,黔江随之属涪陵专区。198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黔江县,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次年11月13日举行自治县成立大会,宣布自治县成立。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原涪陵地区10县中将酉秀黔彭石五个自治县划出单设)成立四川省黔江地区,同年11月挂牌办公,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1997年纳入重庆直辖市管理,同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四川省黔江地区",成立"重庆市黔江开发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重庆市黔江开发区、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设立"重庆市黔江区",隶属重庆直辖市管理,也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自然地理
地质构造:黔江区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北东方向展布褶皱断裂明显。主要构造有阳洞背斜、濯河坝背斜、筲箕滩背斜、八面山背斜和郁山背斜,出露岩层以震旦系变质岩系为基底,到白垩系为止,接受了厚达数千米的巨厚沉积岩系的淀积,出露地层及岩性由老到新为:下古生代发育完全,寒武、奥陶系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下中老留统以砂页岩为主,厚500米,上泥盆系以石英砂岩为标志,缺失石炭系;二迭系起伏于中老留统或上泥盆统之上,以石灰岩为主,上下二迭统底部均夹页岩,共厚1000米左右;三迭系连续沉积于二迭系之上,下统为灰岩、白云岩,中统为紫色砂页岩与灰岩、泥灰岩,共厚1300米;侏罗系假整合于三迭系之上,以砂页岩为主,夹少许生物碎屑灰岩;上白垩统零星分布于正阳山间盆地内,为紫红色砂砾岩;第四系地层分布于现代河床附近,构成河流的一、二级阶地,除河流冲积层外,普遍只有冰碛物。地形地貌:黔江区地形地貌受地质拼迭的控制,山脉走向多与构造线方向一致,为北东—西南走向。从东至西,灰千梁子、五福岭、麒麟盖、八面山、山塘盖和贾角山等山脉近于平行,形成岭谷相间地貌。境内大部分地区以低中山为主,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5%,丘陵面积约占10%,其中5%的面积为河谷平坝与山间盆地。境内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岭谷相间,地势东北高,西南部低,最高峰灰千梁子主峰海拔1938.5米,最低点为黑溪河谷马斯口,海拔320米,相对高差达1618.5米,一般为500—1000米,层浅—中切割中、低山地形。沿北东—南西向谷地发育主干河流,沿西北—南东向谷地分布其支流。主支流在平面上呈棱格状展布。全区海拔1400米以上地区占幅员面积4.04%,1000—1400m地区占17.18%,500—1000m地区占59.29%,500—700m地区占14.45%,500米以下地区占5.04%。
气候概况:1、气候特点:黔江区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境内地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000米,相对高度差较大。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但辐射、光照不足,灾害气候频繁。气候具有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规律,是典型的山地气候。气温:全区多年年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5.8℃。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5.9℃;1月最低,为4.3℃。大于0℃的活动积温为3201—5471℃,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2134—5471℃。无霜期223—309天,平均等273.5天。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1389mm,月季分布不均,夏季(6—8月)515.2mm,集中了全年的42.9%;冬季(12—2月)67.0mm,仅占5.6%;春季(3—5月)328.0mm;秋季(9—11月)289.9mm。各月之中,6月最多,为205.8mm,占全年降雨量的17.1%;1月最少,为18.8mm,仅占1.6%。日照时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66.6小时,其中夏季最多,为501.9小时,占全年的43.0%;冬季最少,为135.2小时,仅占11.6%;秋季270.0小时;春季259.1小时。月际变化大,2月39.3小时最少,8月209.1小时最多。2至8月缓慢增加,8月之后则急剧减少。2、主要气象灾害,干旱:以季节分,该区有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和冬干。以伏旱(伏秋连旱)最为突出,而春旱、冬干和夏旱次数不多。1959—2001年42年中有24年发生伏旱(伏秋连旱),共30次。从强度看,重伏旱8年,严重伏旱4年,持续时间最长为1990年的7月19日—9月20日的伏秋连旱,达63天。无伏旱年一般也有一段至几段高温少雨时段。重伏旱对该区农业生产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1959年—2001年该区还发生春旱10年,夏旱2年。暴雨、洪涝:24小时降水量大于50毫米称为暴雨,暴雨最多年份达8天,最少仅1天。1960年—2001年该区共发生129次暴雨,每年平均3次。5—9月累计达120次,占全年的93%。6月有36次,占全年的28%,为各月之冠。24小时降雨量大于100毫米或连续3日总降雨量大于150毫米称为洪涝,它常引起山洪暴发,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按天气标准统计我区1960—2001年共出现洪涝9次,机率21%,其中初夏3次;盛夏3次;初秋2次。洪涝的时空分布极其不均,且受地形影响较大,常发生局地洪涝。大风冰雹:大风冰雹是一种局地灾害性于天气,它直接危害农作物,可摧毁房屋,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我区1960—2001年42年中,有27年共发生风雹45次,其中3月最多,共发生11次,约占总次数的25%;除1、2、10月外,其余月份均有发生。我区大风冰雹危害的主要几条线是:皇后寨到贾角山的东南山麓;鸡公山附近的后坝经小南海到中塘;八面山东南山麓的丰山到册山;麒麟盖西南麓的杨柳经鹅池到石家;灰千梁子东麓的早化经马喇到邻鄂等。春季低温:春季低温指3月中下旬连续4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时段,一般指寒潮低温,是该区春播期间的主要气象灾害。其发生机率几乎在100%,有时有两个甚至3个低温阴雨时段。一年发生一个时段的有16次,占53%,两个以上时段的占47%,平均每个时段持续6.8天,持续时间最长的达21天。绵雨:该区绵雨主要有5—6月(双抢)绵雨和9—10月(三秋)绵雨,绵雨对农作物关键期影响较大,如5—6月的绵雨对抢收不利,9—10月的绵雨给大春籽粒造成霉烂。其中,9—10月绵雨较多,一般占60%,5—6月绵雨占40%,持续时间最长为1975年三秋绵雨,持续达13天。
历史名人
范长生,范长生(公元218-318年),一名延久,又名重久,字元。丹心(黔江)人,天师道首领,西晋时大成政权(都成都)丞相,封为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生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时,汉室衰微,群雄割据,战乱不已,生灵涂炭。范长生的青少年时代,正值三国时期。他目睹连年纷争战乱,百姓苦不堪言,深感痛心疾首。蜀后主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涪陵郡(郡治在今彭水县郁山镇)反,车骑将军邓芝率兵征讨。平定后,朝廷为免再生事端,将涪陵五千余户强行迁往成都,其中即有范长生一家。当时,一些处于战乱的人们,为摆脱现实苦难的困扰和寻求精神的寄托而贩依宗教。因此,由张道陵创建的“天师道”,在成都一带盛极一时。饱受战乱与歧视之苦的范长生,也加入了天师道,长期住在成都西山(青城山)。因他注重信义,博学多才,深得天师道教徒的敬服,被拥为成都一带天师道的首领。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李特率关中汉中人蜀流民的起义军队,攻入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权。不久,李特在战斗中牺牲。李流、李雄接领余部,广招贤才,充实力量,以图东山再起。范长生对流民起义军十分同情,亲自出山,以其天师道首领的声望,为其筹集粮秣,招募兵马,给予了李氏队伍有力支持。李氏队伍重振声威。李流死,李雄继位,都郸城,后再次攻占成都。李雄因敬慕范长生的才德和威信欲让位于范。长生固辞,仍回西山。西晋永兴元中(公元304年),李雄称成都王,年号为建兴。西晋光照元年(公元306年),李雄称帝,改元宴平,国号大成,并约法七章,剔除苛法。88岁的范长生似乎看到了振国安民的希望之光,便从西山到成都造谒李雄。李雄率百官亲迎,拜范长生为丞相,加号“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封西山侯。此时的范长生已是耄耋之年,李雄则年方三十,老少同心,君臣和谐。在范长生“清心寡欲,敬天爱民”的涉世宗旨影响下,在其“休养生息,薄赋兴教,切莫穷兵黩武”的劝导下、大成宽和政役,轻徭薄赋,建官学,兴文教,端风化,罚不妄举,刑不滥及,恩威远播。来称臣依附的人增多,大成一度昌盛。范长生“博学多能”(《资治通鉴》语),尤精书法。其笔触豪放,‘饱满大方,与慕容倍、王猛齐名。另著有《蜀才易技》十卷,被明朝著名学者杨升庵誉为“西山蜀才”。东晋大兴元中(公元318年),范长生以百岁高寿辞世。后人在青城山为其立庙,尊崇他为“长生大帝”。故里黔江县城,也建有范公祠,直到1990年扩建新城才拆迁。清康熙初年,彭水于迁乔乡水田坝,为纪念双丞相范江长而修建遂家寺院----长生观,占地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88平方米,现为小学校舍。赵国珍,赵国珍(?--768),苗族,牂牁郡充州人(今贵州遵义一带),少数民族首领赵君道之后。唐朝实行“羁糜”州制,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长官,“以夷制夷”,地得以出任黔州(治彭水)都督府都督。他兼任数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黔江自治县文物管理所珍藏的唐钟上镌刻着“金紫光禄大夫工部尚书兼黔府都督御史大夫持节充本道观察处置选补等使汧国公赵国珎(珍)”。唐朝中期,天宝年间(742?/FONT>755年),南诏(今云南)阁罗凤叛乱,屡犯成都、黔州。宰相杨国忠兼剑南节度使,遥制其务,数吃败仗。中书舍人张渐,以赵国珍有武略,熟知南方地形、民俗,推荐委之重任,定能取胜。杨国忠遂奏请玄宗帝,诏任黔州都督府。赵国珍奉诏证讨阁罗凤叛乱。他强将增兵,重守边防,终于遏止了阁罗凤的北进骚扰,稳定了黔州局势,巩固了西南边防。黔州各族人民得安居乐业。《资治通鉴》载:“护五溪凡十余年,中原兴师(按:指安史之乱),唯黔州封境无虞。”“天下方乱,其所部独宁。”,赵国珍不仅在军事上多谋善战,而且在政上治国有方。黔州都督府(相当今省军区)于贞观四年(630年)建置。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在彭水置黔中道(相当今省),仍以黔州都督府为军事依托,兼领50个州(羁糜)。其辖地约为今东到湖南叙浦、沅陵,南至广西凌云,西到贵州毕节,北到湖北建始,大致相当于今湘鄂渝黔边区结合部。赵国珍任黔州都督,又兼任黔中道观察、处置、选补等使。这样赵国珍掌管了黔中道军、政、法大权,即黔中道最高长官。赵国珍的军、政业绩显著,封爵很高又多,有“金紫光禄大夫”、“御史大夫”、“汧国公”,“公”是封建社会封爵的最高级别,仅次于“王”。代宗即位(763年),特别嘉奖他,召拜工部尚书。大历三年(768年),赵国珍病逝,代宗又赠封为太子太傅。上元二年(761年),当地官绅就在黔州城南为之竖立“唐黔南节度使赵国珎(珍)德政碑”。他的声誉一直流传至今,黔江自治县文管所珍藏了他生前铸造的唐钟。行政区划
1997年,黔江区面积2396平方千米,人口47.8万。辖联合、冯家坝、濯水、马喇、两河5个镇;九龙、白合、黑溪、西泡、沙坝、工农、石会、后坝、南海、中塘、栅山、青冈、舟白、县坝、濯西、水市、犁弯、五里、小庄、鹅池、学堂、杨柳、新安、新华、石家河、蒲花、金溪、新花、黎水、杉岭、新民、白石、黄溪、金洞、早化、平溪、石钟、水田、白土、太极、邻鄂、蓬东、寨子、正阳、渗坝45个乡。政府驻联合镇。2000年,黔江区辖联合、冯家坝、濯水、马喇、两河5个镇;九龙、白合、黑溪、西泡、沙坝、工农、石会、后坝、南海、中塘、栅山、青冈、舟白、县坝、濯西、水市、犁弯、五里、小庄、鹅池、学堂、杨柳、新安、新华、石家河、蒲花、金溪、新花、黎水、杉岭、新民、白石、黄溪、金洞、早化、平溪、石钟、水田、白土、太极、邻鄂、蓬东、寨子、正阳、渗坝45个乡。2001年11月,黔江区行政区划调整,将乡镇行政区划镇调整为3个街道办事处、15个镇、12个乡。保留7个乡镇不变:蓬东乡等。原舟白、县坝两乡合并设立舟白镇;原濯水镇、濯西乡、蒲花乡合并设立新的濯水镇;原金溪乡、平溪乡合并设立金溪镇;原南海乡、后坝乡合并设立小南海镇;原黎水、新花两乡合并设立黎水镇。邻鄂乡改为邻鄂镇。原西泡乡并入沙坝乡;原早化乡并入金洞乡。(其它乡镇调整情况尚在收集中。)2001年末,辖3个街道办事处、15个镇、12个乡,489个村委会、37个居委会,3588个村民小组、148个居民小组。2005年,黔江区辖3个街道、15个镇、12个乡:城东街道、城南街道、城西街道、两河镇、石会镇、黑溪镇、黄溪镇、黎水镇、金溪镇、马喇镇、濯水镇、石家镇、鹅池镇、正阳镇、舟白镇、小南海镇、冯家镇、邻鄂镇、中塘乡、蓬东乡、沙坝乡、白石乡、杉岭乡、太极乡、水田乡、白土乡、金洞乡、五里乡、水市乡、新华乡。2009年,黔江区辖6个街道、12个镇、12个乡:城东街道、城南街道、城西街道、舟白街道、正阳街道、冯家街道、小南海镇、邻鄂镇、阿蓬江镇、石会镇、黑溪镇、黄溪镇、黎水镇、金溪镇、马喇镇、濯水镇、石家镇、鹅池镇、中塘乡、蓬东乡、沙坝乡、白石乡、杉岭乡、太极乡、水田乡、白土乡、金洞乡、五里乡、水市乡、新华乡。黔江区政府今驻城西街道行署街759号。地名演变
朝代建置名称隶属关系县治,东汉丹兴县巴东属国楠木坪,三国蜀汉丹兴县涪陵郡楠木坪,晋“没于蛮僚”,宋、齐“没于蛮僚”,梁“没于蛮僚”,魏、周“没于蛮僚”奉州、黔州,隋石城县庸州巴东郡县坝乡县坝村,唐、五代黔江县黔州联合镇,宋黔江县黔州、绍庆府联合镇,元黔江县绍庆府联合镇,明黔江县重庆府联合镇,清黔彭万、黔江县重庆府、酉阳州三屯乡,民国黔江县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三多镇,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县酉阳专区联合镇,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涪陵专区联合镇,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地区联合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黔江地区四川省联合镇西山北路,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开发区重庆市联合镇西山北路,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区重庆市城西办事处民族节日
舍巴日: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年节;节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摆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摆手堂”,在土王祠。“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过年: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将祖先祭祀日称为“过年”。但“过年”的时间,则因姓氏、宗支、地域而异,有的姓氏为三月三,有的姓为四月八,有的姓为七月初一。过族年,要在祠堂里举行祭祖仪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断,铁铳轰鸣,号角声声,“嗬喂”阵阵,其盛况是其它节日难以比拟的,后逐渐改为户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田宣慰、杨宣慰以及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扬姓祭杨再思,李姓祭“天”字辈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谢姓八部大王。祭祀毕,游乡串寨,走亲访友,对歌宴客,真是“满山满寨都是歌,宾客如流欢乐多”,长达三、五日之久。关于“过年”的来历,说法甚多。主要的有三种:一说祖先从湖南迁来时,有的坐杉木船,有的坐柏木船,有的坐青钢木船。因船速不一,到达有先有后,人们将到达的日子定为“过年”。于是,就有的为四月八,有的为五月初五,有的为五月十五了;一说祖先出征打仗,有的将出发的时间作为“过年”,有的则将归来的时间作为“过年”,以致时间不一。如李姓说:“天”字辈三位祖先七月初一出征时,全族团聚,以后年年七月初一纪念;一说八部大王于国有功,皇帝见他武艺高强,害怕皇位失落,便将他毒死在归途中,人们将他的殉难日作为“过年”日,以纪念他。这些,都与古代战争和民族的历史有关。
赶年: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有的是腊月二十九过“赶年”;有的是腊月二十四过“赶年”;有的是腊月二十八过“赶年”。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有的过“赶年”时,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点油灯,只能点烛,并通宵不熄。有的过“赶年”时,清晨得由男子做饭。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饭后,全家出门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过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护佑。团年时,要先给果树和犁铧、牛栏、猪圈、鸡舍喂饭,给碓、磨、锄等贴“压岁钱”,以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瓜果丰硕、财源兴隆。关于“赶年”的来历,传说不一。有的说明朝时,朝廷调士兵赴沿海抗倭。时值春节前夕,便提前过年,团年后,将士好出征。有的说,客王派兵征打土家,年关已近,土家人便提前过春节,上山躲避。等客兵进寨住下后欢度春节时,土王令土兵鸡鸣时杀回,大获全胜。因鸡报晓有功,故过年不能杀鸡;而财物被掠走,没有食品,春节后便上山围猎野猪。有的说,贫穷的土家人负债累累,财主年关要来讨债,他们便提前过年,上山躲债。这些说法,都与古代的战争和土家族的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