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地图
清城区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概况
清城区通过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具有城郊型特色的清城区农业不断得到发展。建成了蔬菜、肉、禽、鱼、蛋、奶、果等鲜活农产品基地300多个,蔬菜基地常年保持在6万亩左右。目前,清远市区市场的蔬菜、肉、禽。高质、高产、高效的"三高"农业迅速发展,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八成以上,名优新水果得到大面积推广。该区已初步建立起一个以轻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先进,外向型经济初具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形成了适应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伴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新兴产业及高科技轻型产业迅速崛起,电线、电缆、钢塑管、金属制品、陶瓷、电子通讯、铝型材、铜材、家用电器、复合材料、高档服装等工业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同时,产品结构也得到了调整和优化,开拓发展了新亚光电缆、远光电缆、华飞铝塑管、威进电子、毅力电子、新中源陶瓷、新联达塑料玩具、远珍制衣等多个拳头产品。清城区的第三产业,经过建区以来的发展,不仅有量的扩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已在组织结构上形成了三大体系:一是旅游体系。以建成开放使用或正在建设的旅游景点和景区有6个,建成了南门商业步行街和先锋路彩灯街,引进发展了麦当劳、肯得基、天湖大酒店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业已成为清城区新经济的增长点。二是商品流通体系。全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主要有朱围综合批发市场、桥北建材批发市场等。近年来又引进和发展了清远城市广场、名都亚太百货、百和超市、小市建材装饰材料城以及墟镇农贸市场,初步形成了一个网点众多、城乡联结、批零兼有的商品流通体系。三是房地产业体系。引进发展了清远碧桂园、广州后花园、金碧湾花园、金海湾豪庭等一大批档次高、规模大的项目。促进了旧城改造。旅游景点
广州后花园:广州后花园:广州后花园地处清远最南端,与广州花都区接壤,南距广州市区48公里,北距清城18公里。该园在3万亩绿林怀抱之中,坐拥4千亩清碧湖面,常年绿水清幽,空气清新,树林葱郁,花果飘香,有"天然氧吧"之称,项目有酒店、休闲公园、百果园、广东省钓鱼协会第一垂钓基地等。酒店区配套功能有美容美发、沐足、桑拿按摩、商场、网吧、游泳场、网球场、水上卡拉OK、大中小型会议室等。休闲公园游玩项目包括滑草场、围栏狩猎、烧烤场、手工作坊、各种钻网攀爬、探险越野、心理体能拓展训练等。百果园种植有15万株水果,包括荔枝、龙眼、杨桃、西蕃莲、草莓、福建枇杷、杨梅、台湾水蜜桃、日本板栗等10多种水果。钓鱼区分专业钓鱼、趣味钓鱼、野钓三种。是集康乐、休闲、旅游度假、养生居住、商务接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生态高尚社区。石角丹霞地貌:石角丹霞地貌:石角丹霞地貌自然景区,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最南端,毗邻广州市花都区和佛山三水市,隶属石角镇的民安、南村、马头、小河等村委会,距广州市60公里。丹霞地貌面积6.51平方公里,属海拔低,低丘类型的丹霞地貌。石角丹霞地貌分为六房水库景区、马头石景区和神石景区。三大景区之一的马头石景又分成人头石、公主岩、马头石、晒布岩、九厅十八井和燕子岩等6个景点。其中马头石为丹霞地貌最高峰,雄伟壮观。从岐背岭附近的北江大堤看,它似一匹匍的骏马。景区内除了拥有雄险奇秀的丹崖赤壁外,还加上绿树葱葱、流水行云、构成一幅幅青山、绿水、红岩、雄险厅秀幽的画卷,令人陶醉,流连忘返。是极具有投资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洽谈投资。
迎嘴水库:迎嘴水库:位于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区域内,水库距源潭镇5公里,到清远市区距离为21公里。该水库是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发电、养殖的中型水库,水库集雨面积为102平方公里,水库水面面积为5000亩,四周青山环绕,植被良好,树林葱茏,空气清新,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可建成以水上娱乐设施为主的度假村,其中包括水族世界区、寺庙园林区、别墅山庄区、森林探险区、美食城等,从而使迎嘴水库成为集旅游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风景区。
伦洲岛:伦洲岛:伦洲岛地处清远市清城区洲心镇内,位于北江飞来峡口外水域,是四面环水的内河冲积岛。岛内面积为2平方公里,其中沙滩700多亩,树林500多亩,岛上绿树成荫,岛外浅滩清晰见底。环境清幽,风光秀丽、风景怡人。伦洲岛还具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它毗邻清远新市区,又是沿江游飞霞风景区、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必经之路,与清新温矿泉度假村连成一线,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线路,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洽谈投资开发。
行政区划
清城区管辖4个街道:凤城街道、东城街道、洲心街道、横荷街道,3个镇:石角镇、源潭镇、飞来峡镇,68个居委,64个村委。辉煌成就
二十年来,清城区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全区上下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取得了后发地区实现后来居上的骄人成就,成为了我市名副其实的发展排头兵。一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经过建区二十年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尤其是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纷纷表现出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激昂斗志,表现出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的开拓精神,表现出奋发有为、一往无前的高涨热情。全区上下凝聚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共同意识和强烈愿望,形成了心齐实干、团结奋进、千帆竞发的浓厚氛围和良好局面。
二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二十年来,我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1988年到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区辖部分,下同)从4.26亿元大幅跃升至11134.41亿元,增长16.36倍,年均增长1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735万元大幅增加到4.00亿元,增长了22.06倍,年均增长18.0%;固定资产投资从0.77亿元大幅增加到161.39亿元,增长了208.6倍,年均增长32.5%;三大产业比重从55.3:24.0:20.7调整到8.2:70.0:21.8,产业结构实现了大调头大优化,工业主导地位牢固确立。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区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发展势头,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及增速连年位居全市首位,成为了全市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展排头兵。
三是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尤其是在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驱动下,全区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工业实力显著增强。从1988年到2007年,我区工业总产值从2.07亿元增加到475.14亿元,增长了176.76倍,年均增长31.3%;工业增加值从0.58亿元增到108.35亿元,增长了97.70倍,年均增长2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0.87亿元增加到452.43亿元,增长了428.84倍,年均增长37.6%。打造了循环经济产业园、陶瓷工业城等一大批产值超10亿元的规模工业小区;形成了建材陶瓷、铜材铝材、电子五金、电线电缆等一批支柱产业;引进发展了江铜、云铜、建滔等近l30家规模企业;培育了“新亚光”、“远光”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品牌民营企业和名牌产品;打造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全市工业强镇,2007年,我区有四个镇街进入全市十大工业强镇行列,其中龙塘镇蝉联第一位,工业产值在全市率先突破200亿元,石角镇跃居第二位,源潭镇跃居第五位,石角镇成为全市第一税收大镇。
四是农业发展持续提速:二十年来,我区坚持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的力度,促进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不断提速发展。2007年和l988年相比,我区农业总产值从3.42亿元增加到16.96亿元,增长了2.37倍,年均增长6.6%。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全区粮经比例调整为49.7:50.3,种养比例调整为42.6:57.4,实现了历史性大掉头。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到2007年底,全区已建立了430多个农业企业及生产基地,培育发展了1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石角镇和龙塘镇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全部自然村通水泥公路。一批示范性高标准文明小康村相继创建成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石角兴仁等村庄成为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标兵。
五是第三产业持续繁荣:二十年来,我区紧紧依托和发挥地处全市中心区域的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商贸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的持续繁荣。2007年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2亿元,比1988年增长了27.65倍,年均增长19.3%。商贸业发展持续加快,形成了以城市广场、赢之城和桥北路为中心的三大商业板块,发展了一大批上规模的品牌商贸连锁项目,凸显了我区作为全市商贸核心的地位。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2007年全区接待游客420万人次,累计营业收入1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6%,打造了“漂流、温泉、生态”三张名片,形成了多条旅游热线,形成了我区旅游业的生态休闲品牌。房地产业发展呈现勃勃朝气,引进开发了清远碧桂园、美林湖国际社区等一批高档次房地产项目和金碧湾花园、金海湾豪庭等一批成熟的生活小区,整个房地产业发展明显提档升级。
六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区大手笔、大气魄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全区道路交通实现了与周边城市的对接,区内路网日趋完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我区真正融入了“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在东城新区建设方面,随着城市东扩战略的实施,包括行政文化中心、凤城广场在内的一批重点项目纷纷落成启用,东城新区作为新城市中心雏形日渐凸现,一河两岸新景观亮点纷呈。在旧城改造建设方面,随着桥北路、先锋路、曙光路、沿江路等道路升级改造的完成及中山公园改造的推进,旧城设施配套日臻完善,旧城区形象焕发新姿。在集镇建设方面,三个中心镇的道路建设以及城镇绿化、美化、亮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集镇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随着我市先后荣获“中国漂流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再生铜都”等称号,清城区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日渐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兴城市。
七是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二十年来,我区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协调发展战略,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跨越,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明显提升,中小学校布局明显优化,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品牌学校,石角镇、源潭镇、龙塘镇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我区也力争于2008年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源潭镇和龙塘镇成为省级科技创新专业镇。文化体育事业扎实开展,2007年我区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区。社会发展不断走向和谐,我区连续十年被评为全省计生工作先进单位,首次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连续六次被省命名为“双拥模范区”。同时,劳动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社会保险保障事业加快发展,全区社会大局和谐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八是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二十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蒸蒸日上。1988年与2007年相比,市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4.05亿元增加到147.12亿元,增长了35.31倍,年均增长20.8%;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从2176元增加到21909元,增长了9.07倍,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746元增加到5394元,增长了6.23倍,年均增长11.0%。2007年,我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全市公布的十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区的GDP、规模工业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6项指标的总量和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一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排名全市第一位,总量排名第二位。
自然地理
地质环境:清城区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2°50′~113°22′,北纬23°27′~23°42′之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属平原与低山丘陵。北部山岭海拔高度从700余米至数十米不等,其间有少部分高山,山地地形割切明显,地貌景致秀丽。东南部地区为砂板岩、花岗岩,花岗岩风化壳普遍发育,一般高程在海拔数十米至500米之间。中部、西南部为红层及第四系分布,地势平缓,海拔高度在数十米之内。区境处东桂湘赣褶皱带的粤中拗褶束与湘粤拗褶束交接部位、粤桂隆起边缘,为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同时,亦是佛冈—丰良纬向构造带与吴川—四会新华夏断裂带的交汇复合部位,由于不同构造体系的发育、迭加,加上海西—印支以及燕山早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区境内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貌环境:清城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与粤北山区的交接地带,兼有山区、丘陵与平原等地貌。地势大体上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点为大帽山,海拔779米,最低处是石角虎山的莲塘,面积86亩,海拔4米。北部、东部和南部多山,西南部有大块平原并伴有小块低丘,间有零散低山,视野开阔。飞来峡地处北江中下游(飞来峡以下为北江下游),处于其中的区属境域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北端,地势平坦,河坑交错,塘凼较多。
水文环境:清城区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北江水系。区境内的北江一级支流有大燕河、笔架河、乐排河、文洞河,二级支流有迎咀河、银盏河、高桥水。
气候环境:清城区属于以中亚热带气候为主的湿润性季风型气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气候分明: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多低温阴雨。夏季炎热酷暑,盛夏午后多雷阵雨。秋季晴朗,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冬季较为寒冷,每年均有低温天气出现,一些年份还有霜冻出现。气候资源比较丰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基本同季,对农作物生长有利,气候条件比较优越,但同时也有暴雨、干旱、低温阴雨、冰雹、寒露风、霜冻和大风等多种气象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