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庆阳市地图 >
庆城县地图
庆城县相关地区地图:

基本概况

庆城县,2005年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评价居全省14位,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省1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省15位,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第2位2006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78亿元,财政收入2.55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收入1.32亿元。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评价全省排位,由“九五”末的第22位,跃升至2005年的第14位,前移了8个位次。2004年获“全省基层基层组织建先进县”,2006年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

资源环境

庆城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石油、天然气储量较大,现有长庆油田和中油庆化集团公司两大企业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近年来在南部塬区几个乡镇探明的油气资源相当丰富,为使庆城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兴石油城创造了条件。庆城县土特产资源质好、品优,盛产的“庆针”牌黄花菜畅销海内外,“赤诚”苹果、马岭黄酒、中药材、白瓜籽仁、甘草酸铵等产品,荣获省优名牌产品。其中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优秀农民企业家工维江创办的甘肃泰和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营销的白瓜籽仁占到全国总量的70%,苹果、黄花菜、梨枣、草畜等支柱产业已形成规模,农户每年从产业中获取的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0%左右坚实基础。

庆城县-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交通便利,水电充足,通讯方便。国道211线(银川至西安)纵贯南北,309线(兰州至山东荣城)横贯东西,庆西、庆打、木板公路呈十字状交汇于庆城,县乡公路四通八达,距宝中铁路153公里,距庆阳机场40公里。先后建成人饮工程600多处,各类提灌站100多处,拥有35KV变电站6座,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县。

历史沿革

庆城县在夏禹划分九州时,为雍州属地。夏太康年间,政治衰敝,周先祖不宙率族人迁居“戎狄之间”;即今庆城县县城。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不宙率众依势修建了城池,后人称为不宙城,这是庆城创建之始,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在这里,周族人繁衍了近三代。不宙之孙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史记·周本纪第四》)。“民赖其庆”一语说明,周先祖为庆祝周族人的首次迁徙成功,将“戎狄之间”首次命名为“庆”;公刘又为在此地出生的儿子取名“庆节”,进一步说明庆城县的“庆”字此时已经出现。后来,由于犬戎的不断骚扰,庆节迁国于豳(今陕西省旬邑之西),这里又沦为“戎狄之间”。殷代末期,泾水流域出现了几个氏族小国,如阮国、密须国、彭国等,庆城属彭国古地。春秋战国后期,义渠民族建立义渠戎国,庆城为义渠戎国辖地。公元前272年,秦昭公灭义渠,其地尽人秦国版图,秦在此地设北地郡义渠县。西汉时,在庆城西北的马岭设北地郡守,析分义渠县地,在今庆城设郁郅县,在庆城东北林集庙设归德县,在马岭设马岭县。东汉末年,羌胡入侵,郡县皆废。两晋十六国时,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的辖地,曾分隶泥阳、富平两县。南北朝期间,北魏在庆城境内设西北地郡,在庆城、玄马湾、董志(后为彭原)置延庆、归德、彭阳三县。西魏撤西北地郡,改归德为恒州,改延庆为朔州。北周时又复为西北地郡,撤恒、朔二州复延庆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隋军在会州(今环县境内)大破党项。为庆祝这次战争的胜利,在会州毗邻之地,即今庆城县所在地设立庆州,置合水县,这是庆州第一次由朝廷定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又置弘化县,与合水县同城,改彭阳县为彭原县。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改庆州为弘化郡,县仍为合水,并分合水县地设马岭县,在今桐川乡设三泉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在庆城设总管府,后为督都府;改弘化郡为庆州,改合水县为合川县,改三泉县为同川县。唐太宗贞观初,废督都府和合川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庆州为安化郡;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改安化郡为顺化郡;唐肃宗乾元初(758年),复称庆州。州、郡名多次更改,县名也随之变动,先后为弘化县、安化县、顺化县,并保留马岭、同川、延庆、彭原等县。五代后梁时,改庆州为武静郡,废马岭县,保留顺化、同川、延庆、彭原四县旧制。后唐庄宗时,又复为庆州,县为顺化县,撤延庆县,彭原、同川二县并存。北宋时,州仍名庆州,改顺化县为安化县,并同川县入安化县。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在庆城设环庆路;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改庆州为庆阳府。因府、县同在庆城,城在山之南、水之北,故在“庆”后增“阳”字,从此“庆阳”始见于史册,县名未改。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并宋时的泾原、环庆两路,在庆城设庆原路总管府,撒安化县人彭原县。元代改设庆阳府,省彭原县人府。明朝时,府县同城,府为庆阳府,县为安化县,直隶陕西布政司。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沿用原府、县名,改隶甘肃布政司。辛亥革命后,废府存县,改安化县为庆阳县。1936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进入庆城,县政府移到国民党统治区的西峰镇,县东北部成立华池县民主政府。1940年,县人民民主政府在庆城成立,仍称庆阳县,由陕甘宁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与国民党在西峰设立的庆阳县政府并存。1949年,西峰镇解放,国民党的庆阳县政府随之消亡。陇东分区易名庆阳分区,分区公署迁庆阳县西峰镇,留庆阳县政府于庆城,县东北部华池县保留。1955年10月,庆阳、平凉两地区合并,庆阳县归平凉专区管辖。1958年,华池县并人庆阳县;同年12月合水县板桥等5乡及宁县瓦斜、镇原县肖金镇并人庆阳县。1961年12月,平庆分治,庆阳县仍隶属庆阳地区,分出原华池县并将板桥等5个公社划归合水县,瓦斜公社归属宁县。1985年,县南部的西峰等九个乡镇设立西峰市。2002年9月16日,庆阳地区改为庆阳市,庆阳县正式更名为庆城县。

庆城县-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多方筹资建成了周祖陵森林公园,该景区2001年被评为国家AA级森林公园,近年来先后建成了周祖大殿、歧伯圣景等景点,周祖陵山口商业街、周祖农耕文化一条街等配套工程建设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周祖陵森林公园位于庆城县东山,因山顶有周先祖不窋之陵寝而得名,是庆阳市唯一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被评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1994年奠基,规划面积1万亩,设计投资1亿元,公园总体规划为六大景区,以周祖陵为主体,突出周祖农耕文化与岐伯中医药文化两大主题。自开工建设10余年来,累计完成投资6800万元,其中一期工程于2001年竣工,完成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以周祖大殿、周王殿、肇周圣祖牌坊和三碑三亭为主的周祖文化区,并配套绿化3000亩,修通后山旅游公路,当年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二期工程于2002年3月启动,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完成了风车庄园、红十字庄园的建设,已面游客开放,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截止目前,完成投资3800万元,建成了以岐伯大殿、十大名医祠、拜师论医亭、长寿鸿福台等为主的岐伯圣景景区,并实施了帝系王风牌坊、烽火台等人文景点和前山公路、柔远河大桥、商业综合楼、硬化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工程。2007年以来,设计投资4800万元,在岐伯圣景山下实施了以《黄帝内经》千家碑林为主的岐伯圣景二期工程,运用岐伯与黄帝论医形成《黄帝内经》这一史实,全文分段特邀名家书写刻碑的办法有偿征集书法作品,现已征集全国书法名家和医学家书法作品1088幅,并委托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限量印刷出版了《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医家墨书《黄帝内经》在全国实现了“三个唯一”:即以《黄帝内经》为内容修建碑林在全国是唯一的;以1000名全国书协会员以上的知名书法家和著名中医学家分段书写《黄帝内经》全文在全国是唯一的;以专业碑林形式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国是唯一的。自去年开工以来,计划年内将完成碑林古建的主体建设任务及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庆城县-民俗文化

香包:庆阳刺绣是一种做工精美的最具传统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术晶。它凝聚着庆阳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和智慧,展示了她们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力。它以古朴、敦厚、粗犷的艺术风格,与中国江南秀丽细腻的苏绣、湘绣相映成趣。庆阳刺绣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包含和浸透着古代哲学的神秘色彩,内容无所不包容,但多以人类童年期的多神崇拜和原始图腾为主题。它与庆阳乡村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特色更是显而易见。农村老汉旱烟锅上垂挂的绣花烟荷包,乡间孩童穿戴的描龙绣凤的花裹肚、花红叶绿的绣花帽,农家炕头刺绣精美的狮子枕、虎头枕、金鱼枕、猫娃枕,男女老少不可或缺的绣花鞋垫,以及农家给老人祝寿、嫁女、娶媳妇和生儿育女“做满月”的绣花寿帐、绣花鞋、绣花枕和“胖娃坐莲”、“丹凤朝阳”、“莲生桂子”等刺绣品,生活情趣盎然。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更是庆阳民间刺绣的大汇展。这天,从乡村到城镇,千家万户的孩子们佩戴的或自绣或购买的各色各样的荷包(俗称香包),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有惹人喜爱的胖娃娃、虎头姥有小巧精致的各种荷包和粽子、石榴、金鱼、老虎、狮子、蛇、青蛙、螃蟹等;有用各具情态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组合而成的“十二生肖”挂件;还有用各种小香包精心组合的“八仙过海”、“鱼儿钻莲”、“猴儿啃梨”、“狮子滚绣球”、“鼠啃葡萄”等绣花图,给人以种种美的联想。庆阳刺绣以彩色绸缎和彩色布块、彩色丝线为主要原料。在绣荷包时,还将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等药粉掺入棉花团,包裹其中,再用彩色丝线刺绣,不仅色彩鲜艳,而-且香味浓郁。许多刺绣晶,还要垂吊以红、绿、黄、青、蓝、紫各色丝线穗子,再缀以水银珠子、光片之类,看上去珠光宝气,赏心悦目。刺绣针法上,有平绣、锁绣、补绣、纳绣、挑花等等。刺绣过程中,还有剪绒、打结、锁边、圈金等工序。庆阳民间刺绣不仅在国内颇有影响,而且受到国外友人的青睐。由于庆阳刺绣等民间艺术的特殊吸引,1988年中国第五届民间工艺美术年会在西峰召开。近年来,庆阳刺绣开始走向市场,远销兰州、西安、上海、北京等地,为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剪纸:庆阳剪纸,俗称“窗花”,是庆阳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佼佼者。它古拙质朴的风格,原始粗犷的线条,以及简洁、明快、准确的表现手法,无不展现出这一民间艺术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庆阳剪纸的题材广泛而细腻,日月星辰、山川花木、人物鸟兽、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与庆阳人民生产、生活紧密关联的牛驴骡马、猪羊鸡鸭、猫狗鼠兔等,都是庆阳剪纸所反映的永久性的主题,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主要有表现吉祥喜庆、反映传统民俗的“二龙戏珠”、“吉兽进室”,“喜鹊闹梅”、“麻姑献寿”等;有反映生殖繁衍和美好爱情的“生命树”、“鱼儿钻莲”、“蝴蝶恋花”、“猫儿卧莲”笺有祈求消灾降福、保佑平安的“老虎下山”、“狮子滚绣球”、“抓髫娃娃”、“送疳娃娃”笺还有表现民间故事、神话传洗的“刘海戏金蟾”、“武松打虎”、“王祥卧冰”、“唐僧取经”等,在世代承传的剪纸生涯和实践中,庆阳妇女掌握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剪纸技巧。在色彩渲染上,有单色、染色、套色、剪绘和烟熏等多种手法在技巧运用上,有阴剪、阳剪、阴阳剪、对称剪、影影剪、折迭剪和随意剪等多种剪法。庆阳地区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使庆阳剪纸形成了与全国众多剪纸艺术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与流派。庆阳县和镇原县流行的“人头鱼”、“人头虎”、“神鱼瓶”、“人头龙”、“人面鱼’’等剪纸作品,反映了原始图腾文化的流传,其生命的象征意义非常浓厚。庆阳剪纸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表现出风格上的明显区别。东部子午岭山区和北部环江流域,剪纸作品风格古老质朴,粗犷浑厚,保留着明显的原始文化的痕迹;中南部平原地区,剪纸作品工整秀美、华贵绚丽,古朴浑厚中融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庆阳的剪纸,不仅具有稚拙美,而且像陇东民歌那样清新、活泼、明快、质朴、粗犷,富于装饰性和创造性,真可谓“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庆阳剪纸独具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曾引起国内外艺术家的高度重视。早在1930年,庆阳县城胡仙川的剪纸作品就在国外发,受到了海外美术界的赞赏。近年来,庆阳民间剪纸作品不仅被中国民间美术馆收藏,而且走向了世界。1988年,法中友协主席吉莱姆夫妇来到庆阳地区,对庆阳剪纸艺术进行了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此前后,法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都将庆阳剪纸作为人类艺术佳品展出和收藏。
社火:
革新与创造:陇东社火,俗称故事,是流行在甘肃陇东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它以铜器伴奏为主,武角,旦角两大门类,生,丑,净,旦兼而有之,逗打戏闹贯穿其中,古有耍故事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火集舞蹈、音乐、戏曲,杂耍,绘画(脸谱),社火、武术等于一体,有说有唱,载歌载舞,颇受群众喜爱。再加上它那高亢激越的配器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就更加显示了陇东人民淳朴憨厚、豪爽剽悍的性格。陇东民间社火具有全国各地社火的共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那时人们为了祈福消灾,驱恶避邪“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期吉也”(《风俗通义》)。民间传说,那位触不周山的英雄有个儿子死后,变成瘟疫鬼,到处散布瘟疫。这个瘟疫鬼啥也不怕就怕响器烟火,故有了击器而歌,燃放烟火,消灾祈福的民俗。社火起源于火,发展于社。远古时代火的出现,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荒蛮生活。因此,人们对火奉若神明。每当驱邪逐疫时,就手执火把,以石做鼓,扮怪相、击木板,围火起舞。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村人施烟火及作金钢力士以逐疫。”,社,古指土地神。《白虎通义社稷》写道:“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区划小的单位。《管子乘马》曰:“方六里,名社。”即方有六里为一社之说。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围火而舞”,故称社火。范成大形容其“浅薄行歌过,狂颠社舞呈”。所以社火古今都有祝福,祭祀之意。后来随着传统节日的出现,社火又作为年节期间的娱乐活动,被人民群众广泛运用。李斗《扬州画肪录》中载:“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厘观,令官妓扮社火。”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出,社火作为春节期间的文娱活动不仅仅是民间俗事,而早已被官方所接受和利用。社火既然由来已久,而且源于祈祷祭活动之中,其表现形式和活动内容就难以形成定式。但就陇东民间社火而言,一般可分为地故事、车故事(亭子又分为背亭、抬亭、车亭)、跑旱船、龙舞、狮子舞等。内容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特别是《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及神话传说故事,以其情节奇特,人物众多,脸谱复杂,装饰怪异被广泛饰演。演出时多仿照神话传说和戏剧人物的脸谱扮演“身子”。地故事的舞蹈形式是围场表演,一场多出,一出演一事,为群体表演艺术;马故事是分组骑马而行,一组一事,各列架势,为分组人物造型艺术;车故事大都是一车一事或车中加隔,前后左右各一组,一组成一事,为综合人物艺;术造型;踩高跷,俗称“走柳木腿”,以木棍绑接于脚下或腿上,使演出人物玉立于空中,一人一式,数人一组,各扮不同角色,形成一出节目,载歌载舞,极有风致;亭子,以曲直不同的铁杆为柱,饰为云、树,武器,用具之类,以儿童一至二名扮演成戏剧人物,固定于饰物上下,一亭为一组,一组成一事,以人背举演出者,叫背亭子,以数人抬行者叫抬亭子,以车载而行者叫车亭子,均属人物造型艺术。地故事因其装扮和表演形式所限,一般在夜间演出。车故事、马故事、高跷、亭子则白天结队进城下乡。故事队各列架势,徐徐行进,有的队列长达数里,一路车水马龙,鼓乐喧天,鞭炮轰鸣,彩旗招引,观众前呼后拥,气氛十分热烈。所到之处,礼炮相迎。故事队都有类似马戏丑角的“春官”在前说唱“打路”。以赤脸“关帝圣君”压阵。于是,有些父母抱上娃娃争相去沾“关爷”脸上一点红,再请“青龙偃月刀”在孩子头上绕上一绕,“关爷”抬腿过个关,以祈讨个吉利,取个平安。然后,父母用红头绳系上钱给“关爷”刀上拴个红,一趟社火下来,“关爷”刀上便结满挂红的钱。陇东社火多以民间自发组织为主,吃罢“腊八”饭,敲起“腊鼓”,社火头就召集群众代表商量办社火。一过正月初一,就在本村挨家挨户敬神,然后走村串户演出。近年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文化部门开始重视组织民间社火,从演出形式和演唱内容上进行大胆改革,使社火这种简单的民间自乐活动逐步变成高雅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而且从农村波及城市,不仅农民参与,职工干部也开始参加演出。陇东社火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和其它民俗文化一样,其演变与发展都烙印着明显的时代痕迹。陇东黄土高原人对祖先创造的民间社火的继承和因袭是十分真诚和完整的。所不同的只是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赋予时代的气息,但其本质始终没有脱离祝福祭祀之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促进了陇东社火的全面革新与发展。1936年以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陇东老区人民群众,为歌颂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政权和边区的新人新事,先后组织演出了许多歌颂共产党、歌颂新生活的秧歌社火。这一时期,新宁县湘乐镇南仓村的社火闹得最红,担任村长的刘志仁亲自编导演出了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新社火,他编导演出的新社火《反特务》、《保卫边区》,《桂姐儿纺线》等节目深受边区民众的喜爱和欢迎。1944年11月,刘志仁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大会,荣获“特等艺术英雄”光荣称号,毛主席为他赠送了一条军用毛毯,周扬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指出:“刘志仁和他的南仓社火,堪称群众新秧歌运动的先驱和模范。”,建国初期,陇东社火方兴未艾,势如燎原烈火,其形式和内容都有新的发展。文革期间,陇当做“四旧”全盘破除,几近绝迹。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以来,陇东社火又开始活跃起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级文化主管部门狠抓民间社火的组织和演出,从形式和演出内容上进行了大胆改革:车故事,马故事,高跷,亭子逐步取得了地故事。新故事,文学典故成了社火演出的主要内容。社火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粗俗的民间自乐活动变成了高雅众文化娱乐活动,成了陇东地区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西峰每年正月的社火会就是陇东社火的一次大检阅。社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振奋精神促进两个文明建设都的推动作用。但它毕竟源于封建社会的祈祷祭礼祀活动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难免泥沙俱下,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纵观陇东社火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这的兴衰存亡是和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联的。如果说建国前后是它的第一个兴盛时期,那么近年来的崛起将是它的又一个兴盛时期。近几年来,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致力于社火的普及和发展的同时,对其活动形式和演唱内容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创造,紧跟时代的步伐,使社火表演艺术日臻完美。表演形式上,陇东社火的传统表演形式以地故事为主,马故事,高跷次之。车故事则是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兴起应用而生的。不管属于哪种表现形式,都显得比较死板俗气。如果能把社火同舞蹈秧歌融为一体,有说有唱,边歌边舞,其效果就会更加显著。’,在化妆舞蹈上,社火的“身子”化妆一般不像戏剧人物那么典型。就地古事而言,有些脸面基本不做化妆。但对于神戏鬼戏的角色却要着意渲染,这就增添了迷信色彩。车故事,马故事,亭子属造型艺术,但人物造型古板,一出社火很少变换招式,这就使入感到索然无味。如果能在化妆,舞蹈上做些大胆的改革,使之朝着健康活泼的方向发展,就会赢得更多的观众。说唱内容上,社火属造型表演艺术,一般说唱内容不多,最多的是“春官”词。“春官”词讲究风趣幽默,但很多是带有低级庸俗情调的,应予以剔除和改编。同时尽可能创作一些说大好形势,赞颂好人好事,丰收景象,鞭鞑不正之风的新社火节目。对于说唱内容的改革,曾引起诸多争论,褒贬一。有的人认为是旧瓶装新酒,过于牵强,应当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有的人认为只有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同步改革,才能给社火发展带来生机。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符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陇东民间社火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只要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探索,正确引导,勇于实践,会使之成为陇上乃至华夏大地的又一朵艺苑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