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眉山市地图 >
青神县地图
青神县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青神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龙泉山脉尾段。地处川西平原南缘、岷江中游,县城约居东经103度50分,北纬29度50分。北接眉山,南靠乐山,西与夹江接壤,东与井研连界。青神地貌以县城为中心,呈盆状结构。岷江由北而南,从中部纵贯全境,东部以龙泉山脉为倚靠,山岭连绵起伏,称为东山;西部以眉山白马台地为主体,丘陵逶迤相续,称为西山。中部为岷江,思蒙河冲积平坝。县城所在地城厢镇就座落在平坝中心。地势开阔,土壤肥沃,交通方便,农田灌溉条件优越,是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青神境内有慈姥山。慈姥山又名中岩,属四川龙泉山脉尾端,地貌为浅丘、深丘混合地形,面积约为29.4万平方米。景区内最高峰海拔650米,相对高度约100米,景区全山上、中、下三寺回转游程5公里,青峰冥壑,峻壁回流,景点相连,景色殊异,常年林荫日,鸟语花香,适于终年旅游。青神县气候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其中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暖早而不稳定,夏季无明显酷热。秋季气温下降较快,冬季无严寒。降雨量四季分布不均,夏季雨量集中,易出现洪涝灾害,但雨量分布不均又多夏旱,冬、春季降雨量少,故常年冬干春旱气候特点明显,冬季严寒霜雪少见,无霜期较长。青神年平均气温17.0℃左右,年总降雨量1100毫米,极端最高气温37.7℃,极端最低气温-3.6℃,无霜期310天左右。

行政区划

青神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北连眉山市,南接乐山市市中区,东与仁寿、井研县接壤,西同夹江县相邻。QingshenXian,511425,620460,县人民政府驻青城镇,2005年,青神县辖7个镇(青城、瑞峰、汉阳、黑龙、南城、西龙、河坝子)、3个乡(白果、高台、罗波)。

经济概况

主要工业:1、机械加工业:已有大小机械厂数十家。省级先进企业青城机械厂,是以生产系列木工机械、农业机械、建材加工机械为主的乡镇企业,其主导产品“中岩”牌系列木工带锯机属省、部优质产品,获“四川名牌产品称号”。强力机械厂是近年迅速发展以生产出口传动件为主的个体私营企业,靠其质量和诚信,已与多家外国大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往来。2、棉纺织业:主要有裕华纺织有限公司、台商独资企业协兴纺织厂等。裕华纺织有限公司是集纺纱、织布、印染为一体的综合性纺织企业,有职工1000多人,公司具自营出口权,并与香港、加拿大等多家企业合作,年出口创汇达146万美元。3、竹产品制造业:目前,已形成了竹编、造纸、竹汁液萃取等竹资源的开发利用,省级先进企业“西龙造纸厂”其主导产品“中岩”牌书写纸、静电复印纸和双胶纸。青神竹编工艺精湛、造型美观,远销美、俄、日、德、法及港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此外,还有食品加工工业、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强势发展行业以及大量的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如“龙凤”牌静电复印纸、“元亨”洗衣粉、“翠薇”原汁酱油等。
主要农业:境内农耕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红苕为主,年粮食产量9万吨,花生和油菜籽等油料总产达5800吨,经济作物以桠柑、茶叶、土烟、甘蔗、蔬菜为主,养殖业以生猪、鸡、蚕桑等为主。尤其是近年来,全县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依托,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协会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建成500亩以上的基地5个,起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9个,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总产值达1亿元,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项目带动农户51000户。畜牧业、竹产业、桠柑等重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推广二杂良种母猪4349头,年出栏三元杂交猪1.9万头,年出栏生猪17万头,牛2400头,羊11000只,小家禽345万只。竹产业依托西龙纸业有限公司和中岩竹编厂,已建成6万亩的竹基地,全县桠柑种植已达8.5万亩,占全省桠柑种植面积的75%,年产量6万吨,产值达1.25亿元。全县有黑龙、南城、西龙、瑞丰4个省级小城镇试点镇。青城、南城、黑龙、青竹、西龙5个乡镇工业区,占乡镇的50%(青城乡、西龙镇为亿元乡镇工业区),1个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占地1000亩,有核心区和示范区。目前,该科技园区主要以普甜玉米、超甜玉米的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为主要内容,正在申报省市立项。

历史沿革

青神县以崇祀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青神建制,始于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初立为郡,继而置县。迄今(2006年)共有1453年的历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青神隶属于川西行政区眉山专区,1953年划归乐山专区管辖,1968年乐山专区改称乐山地区,1985年改称乐山市。1997年8月,原乐山市所属眉山、彭山、仁寿、丹棱、洪雅、青神等6县成立了眉山地区(地委行署所在地东坡区),青神县划归眉山地区管辖,2000年12月,撤销眉山地区成立眉山市,青神县隶属眉山市管辖至今。2000年,青神县辖4个镇、14个乡:城厢镇、瑞丰镇、黑龙镇、汉阳镇、西龙乡、瓮家乡、罗湾乡、青竹乡、高台乡、白果乡、桂花乡、天庙乡、罗波乡、河坝子乡、观金乡、南城乡、天池乡、青城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98997人,其中:城厢镇20034人、瑞峰镇10807人、汉阳镇10429人、黑龙镇16119人、桂花乡5710人、西龙乡11490人、白果乡6317人、罗湾乡8167人、河坝子乡9605人、高台乡11827人、南城乡20776人、天池乡3503人、罗波乡10198人、天庙乡4887人、瓮家乡7071人、观金乡7634人、青竹乡11435人、青城乡22988人。2004年,青神县辖7个镇(城厢、瑞峰、汉阳、黑龙、南城、西龙、河坝子)、11个乡(桂花、白果、罗塆、高台、天池、罗波、天庙、瓮家、观金、青竹、青城)。2005年4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13号)批复青神县撤销青城、青竹、天池、天庙、瓮家、罗弯、观金、桂花8个乡,扩大6个乡镇的行政区域:城厢镇更名为青城镇,将原青城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青城镇。青城镇政府驻盐关路3号。将原青竹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黑龙镇。黑龙镇政府驻黑龙场。将原天池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瑞峰镇。瑞峰镇政府驻刘家场。将原天庙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罗波乡。罗波乡政府驻罗宝渡。将原观金、桂花2个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西龙镇。西龙镇政府驻西龙场。将原瓮家、罗弯2个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白果乡。白果乡政府驻白果渡。5月12日,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青神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眉府函[2005]31号)批复内容基本与川府民政[2005]13号相同,不同的是:城厢镇更名为青城镇……盐关路3号,同时增挂城厢街道办事处牌子。2005年,青神县辖7个镇(青城、瑞峰、汉阳、黑龙、南城、西龙、河坝子)、3个乡(白果、高台、罗波)。2010年,青神县和眉山地区变更区号,过去的0833改为028,号码前加3,由原来的7位数号码变为8位。

风土人情

在青神中岩寺正殿门前,有一块海螺石。人若口吹,必发出“嗡嗡”的声音。相传有一天傍晚江洪暴涨,几乎淹了中岩下寺山门。江中突然发出“嗡嗡”的怪叫。人们误以为妖孽作祟,人心惶惶。次日清晨,江河落平。中岩下寺外的江心河滩上,堆积着不少未被洪水冲走的杂物。人们争相寻捡,发现一块大如簸箕的鹅卵石。石之腰部两侧各有一个拇指大的洞孔,两洞幽邃相通,但不透光,口吹所发出的声音,正与江水涨潮时发出的怪叫相同。消息传开后,毗邻中岩寺的红莲寺和尚闻讯赶来,声称是本寺山门垫坐石,因连天大雨而失踪。几个和尚合力搬抬,鹅卵石纹丝不动。在旁围观的中岩寺小沙弥笑道:“依我看,这块鹅卵石想在中岩寺受香火礼拜,它怎想再回红莲寺去垫坐闻臭屁呢?”红莲寺和尚闻听此言很不高兴,遂与小沙弥打赌,若他能搬动此石,就归中岩寺所有。小沙弥并不多言,用手轻轻拾起鹅卵石,头也不回的回到了中岩寺。从此,海螺石安家中岩寺。过往游人,无不上前吹之而后快。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青神先民们就生产、生活方面广泛用竹。到了唐代文宗太和年间(827-835),青神就用竹编篓填石修建青神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鸿化堰,拦岷江水灌溉农田。民间用竹启成篾条(片)编竹席晒东西,编成篼筐盛东西,编成簸箕养蚕、编成扇纳凉等。到了宋代,青神竹编扇就比较精兵细美观了,据传东坡在青神“中岩书院”就读时,就用竹扇驱打蚊虫和取凉。到了明代(1517年),青神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人称余翰林)。他进京做官时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成的,样式非常精美,现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到了青光绪年间(1875年),青神的竹编扇就相当精美了,被列为朝廷贡品,称为“宫扇”,被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民国时期,以竹扇为代表的竹编工艺水平有新的发展,能够编花、编字。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县内曾组织几十名竹艺巧手,用细竹丝编织出一批军用斗笠,帽沿上编有“抗战到底”字样,用以慰劳抗日将士;天庙乡的艺人艾正星,用很薄、很细的竹丝编成扇子,扇面上还编有“抗战到底”的字,用以送友人。建国以后,青神竹编工艺水平得到新的发展。除保留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如晒簟、箩筐、簸箕、篼、篮、鱼具、筲箕、蒸笼、灯笼等30多种)的基础上,新编织了一批工艺水平较高的工艺产品:如六十年代大批生产的“圆边细竹扇,扇面上编有花纹、图案,编有“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天下名山”等字样。“文化大革命”时期,又发展到竹编挂屏。当时新发明一种“坐标方格编织法”。将人物、花鸟、山水风光等图案编织在竹枕席、挂屏上,虽不很逼真,但已很相似了。当时的代表作有编有“文化大革命万岁”、“斗私批修”等等字样的细篾扇;城厢镇徐家编的“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像挂屏等等。这批竹编工艺品,在当时很受人们喜爱,都争相购买,远销外地。七十年代,以胡志海为代表竹编世人(已故),组建了一个街道工艺厂“集美工艺厂”。他在竹扇上大做文章,先把字变成各种图案(如龙、凤等),再把整个扇面编成图案,进一步编织条幅、挂屏。唐代的“马”和韩俞的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他最得意的代表作。八十年代,殷超竹艺师,首创了“描图快速编织法”,这种新方法比原来的“坐标编织法”又前进了一大步。它将图纸放在竹丝下,象小学生“描红”写字一样,照图案编织,比原“坐标法”功效提高5倍以上,而且编出的作品比原来更逼真,更生动形象,艺术含量颇高,堪称竹编艺术奇葩。这种新工艺发明后,名人字画、山水风光、花鸟虫鱼就跃然竹编画面上。产品种类数以百计。可以说是竹编艺术上的一次飞跃,进入了崭新阶段。九十年代到20世纪末。青神竹编艺术发展到叫鼎盛时期。竹编艺术产业化,成为地方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具有规模大、艺术含量高、品种多、效益好的特点,在全国独占鳌头,2000年5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