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地图
青田县相关地区地图:
地名由来
青田县建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青田”之名,始见于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青县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青田。至于县名的自来,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北宋太平寰宇记》:“青田县本松阳、括苍二邑之地,景云中析置,因青(田)山以为名。”,清康熙《青田县志》:“青田山,县北一里。旧志:山下有四,产青芝,故名。”,《清史稿·地理志》“青田,府东南百五十里,北青田山,县以此名。”,清光绪《处州府志》“青田山,县北一里,叶法善栖此学道,田产青芝,故名。”,据此,因山下田产青芝而得名“青田山”,县治设在青田山下而命名“青田县”,别名“芝田”。语言文化
因为青田位于瓯江中下游。上通市府丽水下临东瓯温州。所以三地方言可以找到很多相通性。如今天叫“该日”,明天叫“门天”,吃早饭叫“吃天光”,再如“用弗着”等。但相比之下,青田话具有干脆利落、力度强硬等特点。是很难听懂中国方言之一。以鹤城镇语音为代表。由于受邻近方言的影响,县境内各地方言有着明显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田鼓词:青田鼓词为流行青田境内的一个曲艺品种,由隋唐时代“变文”演变而来,明清时期已见流传,青田俗称“唱词”,用本地方言演唱,演唱者大多为盲人。青田鼓词在全县境内上至祯埠乡下至温溪镇东岸均有分布,现有鼓词艺人300左右。青田鼓词说唱形式现仍与明清、民国时期相似,但形式已趋于简化。鼓词一人表演,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结合。词句以七言为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道具简单,节奏整齐,板式变化丰富。青田鼓词可分为“平词”、“大词”两种。2007年,青田鼓词被丽水市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渐受相关部门重视的青田鼓词,大胆走出“深闺”,走入大众眼帘。
青田鱼灯:鱼灯是青田最传统、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灯舞种类,也是浙江省鱼灯类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青田鱼灯历史悠久,道具制作精美逼真,伴奏音乐铿锵有力,舞蹈动作粗犷奔放,表演风格热烈朴素。青田鱼灯表演时以“红珠”领队,每人手举一盏鱼灯,顿时锣鼓喧天,灯火辉煌,欢声雷动,场面宏伟壮观。目前,青田已组建了20多支不同流派、不同年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鱼灯表演队伍。青田鱼灯曾参加首都建国50周年庆典演出、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十三届“群星奖”等国内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誉为“天下第一鱼”。
青田龙舟节:端午赛龙舟,青田俗称“划龙船”、“斗龙船”,相传始于明朝,盛于民国,清朝康熙版《青田县志》就有活动的记载。青田赛龙节是瓯江下游近20公里水域沿江乡民过端午节的重大节庆活动。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的初一至初五,活动一般分三个部分,即:一是祭祀神佛。龙舟“上水”前到众主殿“进香”,泛游时在江面上“分香”,下午太阳落山时又回到众主殿“收香”。意在祈求神佛“赐安保太平”;二是游戏性表演。龙舟“上水”后,伴随着锣鼓声在江面上畅游,不时划出“龙门阵”、“江龙戏水”等阵图,桨手们一边划桨,一边演唱龙舟号子,岸上观众同时和声;三是龙舟竞技。两支龙舟顺江而下比速度,距离一般在1000m左右,此时锣鼓紧催,两桨击水如飞,观众喧声振天,场面十分热烈,这样的竞技每天至少进行10多场。
道教传说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第三十洞天青田山洞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教育发展
■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49-1978年的30年间,我县教育事业在曲折中发展。1949年,全县拥有小学232所,专任教师524人,在校小学生数8055人,拥有普通中学3所,专任教师39人,在校中学生数524人。而至1978年底,全县拥有小学1133所,比1949年增加901所,专任教师2531人,比1949年增加1989人,在校小学生数64625人,比1949年增加56570人;拥有普通中学11所,比1949年增加8所,专任教师688人,比1949年增加649人,在校中学生数18025人,比1949年增加17501人。各种形式的小学遍及全县每一个山村,基本实现了乡乡办初中,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幼儿教育、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我县扫除文盲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县教育事业发展迎来了艳阳天,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后,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加强,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日益浓厚,我县的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紧紧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和青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节拍,改革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中取得了稳定、健康、和谐发展。1980年,全国首个县级电教馆在青田成立;1987年11月,顺利通过了省人民政府、丽水地区行署联合验收,实现了无盲县的目标;1991年,受国家教委、省教委的委托,青田县运用安子介先生编著的《安子介现代千字文》和他倡导的“劈文切字法”进行扫盲教学,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扫盲先进县”称号;1995年,县人民小学通过捐资形式,购置50台电脑,成为我县第一个拥有计算机教室的小学;1997年,通过省教委对我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验收,并被评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1999年,第一个多媒体教室在青田中学投入使用;2003年,青田在全省首创农村教育集团---章旦中学教育集团成立;2004年,青田县委、县政府决定率先在全省以政府投入的方式,开始在全县寄宿制中小学实施“爱心营养餐工程”,惠及全县中小学生约1.9万人;2006年,青田县作为浙江省教育系统唯一单位代表,在全国学生营养餐工作会议上,作了专题发言,得到教育部领导和与会代表充分肯定;2006秋季开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秋季,在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又向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作业本;2005年,我县又通过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高”普九评估验收;2008年,我县通过了省教育强县评估验收组严格验收,跻身全省“教育强县”行列。至2008年底,全县拥有小学34所,专任教师1520人,在校小学生数29457人,拥有普通中学17所,专任教师1420人,在校中学生数21657人,职业中学3所,专任教师236人,在校学生人数3676人,幼儿园123所,专任教师567人,在园幼儿数13120人。小学所数比1978年减少1099所,专任教师比1978年减少1011人,在校小学生数比1978年减少35168人;普通中学比1978年增加6所,专任教师比1978年增加732人,在校中学生数1978年增加3632人。2008年,全县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99.9%,巩固率99.9%,全县初升高比例为92.0%,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0.5%。全县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3%、99.4%、95.4%、86.9%,小学专科及以上、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分别为80.9%和65.9%。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青田县属山地丘陵地貌。青田县山峦连绵,奇峰挺拔。万山海拔600米,无穷无尽的山脉像一堵坚固的屏障。水文状况:青田县有瓯江贯穿全境。瓯江为浙江省第二大江,它位于浙江南部,古名慎江,曾名永嘉江、温江。流域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瓯江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的百山祖锅帽尖。西北流称梅溪,至李家圩左纳八都溪后称龙泉溪,流经龙泉县后左纳大贵溪,进入紧水滩、石塘两水库,东北流经玉溪水库,至大港头,左纳松阴溪后称大溪。至四都左汇宣平溪,至黄渡左纳小安溪,至古城左纳好溪后,折东南流至青田县船寮左纳船寮溪至湖边右纳小溪,之后始称瓯江。经青田至温州市江心屿,水分南北二江,楠溪江从左岸汇入,其下游江心有七都岛分隔为两支,至龙湾汇合后东流,又有灵昆岛分隔为两汊,北汊经七里黄华、岐头注入温州湾,南汊经兰田码头注入温州湾,流域面积18100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黄华岐头全长384公里,落差1300米,平均坡降3.4‰。
气候特点:青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3℃,年均降雨量1747毫米,无霜期279天。冬暖回春早,气温垂直分布明显,小气候环境多种多样,适合于多类野生植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