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阿坝州地图 >
壤塘县地图
壤塘县相关地区地图:

政策环境

壤塘县,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县委“二十四字”的总体工作思路,即“抓机遇、强基础、调结构、促开发、抓扶贫、兴教育、求发展、保稳定”。依托自然资源,以生态经济为核心,扶贫工作统揽全局,着力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县今后将紧紧围绕打好六个“基础”,即:交通、通讯建设,水电建设,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城镇、基层政权建设,社会事业;建好三个“经济区”,即:上寨农业经济产业区,杜柯第三产业经济区,南木达牧业产业经济区;建成一条走廊,即:建立杜柯河域县境内段原始生态走廊。

四川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

地级市、自治州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全省共18地级市、3自治州,14县级市、122县、3自治县、41市辖区)成都市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郫县|新津县|双流县|蒲江县|大邑县|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贡市大安区|自流井区|贡井区|沿滩区|荣县|富顺县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德阳市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罗江县|中江县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江油市|盐亭县|三台县|平武县|安县|梓潼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广元市利州区|元坝区|朝天区|青川县|旺苍县|剑阁县|苍溪县遂宁市船山区|安居区|射洪县|蓬溪县|大英县内江市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威远县乐山市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金口河区|峨眉山市|夹江县|井研县|犍为县|沐川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南充市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南部县|西充县眉山市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县|兴文县|南溪县|珙县|长宁县|高县|江安县|筠连县|屏山县广安市广安区|华蓥市|岳池县|邻水县|武胜县达州市通川区|万源市|达县|渠县|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雅安市雨城区|芦山县|石棉县|名山县|天全县|荥经县|宝兴县|汉源县巴中市巴州区|南江县|平昌县|通江县资阳市雁江区|简阳市|安岳县|乐至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九寨沟县|红原县|汶川县|阿坝县|理县|若尔盖县|小金县|黑水县|金川县|松潘县|壤塘县|茂县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丹巴县|炉霍县|九龙县|甘孜县|雅江县|新龙县|道孚县|白玉县|理塘县|德格县|乡城县|石渠县|稻城县|色达县|巴塘县|泸定县|得荣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美姑县|昭觉县|金阳县|甘洛县|布拖县|雷波县|普格县|宁南县|喜德县|会东县|越西县|会理县|盐源县|德昌县|冕宁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备注1:成都市为副省级城市。2:另有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隶属于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业厅代管。3:带“*”属于地方设立的县级行政或经济管理区,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在册的行政区。

建置改革

公元前310年,壤塘称牦牛徼外,汉武帝统一西南少数民族之前少被人所知。隋末,为西山微外之地。唐蕃时期,属剑南西山。
三大区域:全县由三大区域组成:上寨地区。原属绰斯甲嘉绒藏区,夏商周时代的绰斯甲,属华夏外的方国部落,称东女国所在地。秦汉时期,即为羌人生息之地,为中央王朝徼外之地。唐代属吐蕃地,后为蜀郡之西域,属安多三十六诗部落之一。元代,沿其旧制推行土官制。明代以来绰斯甲为嘉绒藏区十八土司之一,历经41代土司。第33代土司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赴京,归顺清王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受封安抚司。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授宣抚司,隶阜和协。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改隶懋功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赵尔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拟设县,未果。
历史记载:民国24年(1935年),红四方面军第二次驻留金川时于1935年10月在绥靖屯(今金川县)建立中共大金省委,成立格勒得沙中央政府,下辖绰斯甲等地,置绰斯甲县。翌年7月,红军北上离绰,废县。民国28年,国民党南京中央政府批准,划绰斯甲归西康省,建“周来县”未果,原属甘孜州色达县,系阿西部落领地。明末清初,阿西骨系阿西普巴加脱离阿西部落联盟,由青海省果洛草原到达杜曲下游的多朵生更重一带的杜柯地区,居住约百年。清雍正年间(1724~1735年)又迁至上有“竹日”、中有“色塘”、下有“额拉”的地方,推举瓦修、夏甲它为瓦修督系第一代头人。数代之后演变为三大部落,至第六代瓦修头人拉则四朗多吉时,游牧在翁柯、泥柯、杜柯等地的70多个部落先后归顺阿西部落,形成以阿西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在杜柯地区,素有阿西部落管辖6大农区部落、4大牧区部落之说,部落关系迭迹难考。南木达区。1378年,嘉绒扑龙人宗然拉西日喇嘛在中壤塘始建错尔基寺。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错尔基寺活佛晋谒皇帝,归顺明朝,诏封错尔基寿良足嘉尚为“弘教禅师”。明正德四年(1509年),诏封错尔基寺若尔坚于为国师。明嘉庆二十九年(1550年),错尔基寺二世活佛杰瓦僧格进京朝贡,晋谒嘉庆帝,受封为“大善法王”,降旨委其领辖八大坪、五大山。“化外之域”的南木地区,均在37座寺院的“以教代政”势力的统辖之下,由各不相属的大小部落分割占据。1958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第八十一次会议通过,将色尔坝、上寨、杜柯、南木达合并设置壤塘县。辖1镇、11乡。

科教兴县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1958年10月,上寨区创办4所小学,结束了解放前教育中心在寺院的历史。1966年小学44所,在校学生983人,教职工62人,同年,创办县中学和南木达农业初级中学,在校学生50人,教职工9人。1977年有小学校91所,在校学生3647人,教职工237人,中学校4所,在校学生360人,教职工47人。1985年有小学校49所,在校学生2366人,教职工287人。壤塘县风景,全县有科技人员578人,解放后培育出了一批在各个科技领域里的少数民族科技人员。1990年有县级科技学会、协会、研究会7个,会员545人。有自然科学领域里的24个研究课题取得成果。其中部分课题获得省、州嘉奖。有8篇学术论文获得州科协科技成果奖。解放后,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极大发展。1990年,有医疗卫生机构17个(未包括州属林业系统医疗机构4个),卫生、医疗技术人员128人,平均每千人有医疗卫生人员4.58人。有病床90张,平均每千人有病床2.82张,农牧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改变,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大为减少,治疗率增加。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解放后建起了新华书店、电影院、文化馆、电视转播台等,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体育运动也得到极大发展,举办了各种运动会,体育运动开展了12个项目。1974~1990年,为省、州输送了体育人才11人。文物古迹也得到妥善保护,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区域概况

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四川省阿坝藏族族自治州西部,地理坐标:北伟31°298′—32°41′,东经100°31′—100°294′。县名源自境内一自然村壤塘寨。寨坐落于山上,其山形似手托宝幢的“藏跋拉菩萨”。《藏汉大辞典》记:“瞻巴拉、义译持聩。梵音译作阎波罗。旧译布禄金刚,一财神名”。《藏汉大辞典》再记:“幢,宝幢,胜利幢,宫殿屋脊上象征胜利的一种装饰品或供神物品!,”“壤”系藏语言译,源自上意。山前有一平坝,“坝”藏语谓“塘”,“壤塘”由此得名。意为“财神的坝子”。此亦即“壤塘”地名形成之理据。
【交通现状】全县现有公路总里程719公里。其中国道65公里(四级双车道)、县道217公里(其中110公里为四级双车道,其余尚未改建或仅是单车道)、乡道76公里(四级单车道)、村道361公里(其中村通达工程126公里)。油路通乡率为100%。已通公路的建制村27个,公路通村率45%。
【教育现状】全县现有中小学14所,其中:高完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城镇小学1所,乡中心校10所,在校学生6100人,其中:小学生4302人,初中生1718人,高中生80人;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75人。现有教职工465人,专任教师403人,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4.8%,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全县12个乡镇都建立了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配备了专兼职教师,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9.53%。2008年通过省州“两基”复查验收。
【卫生现状】全县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5个(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执法监督所、县新合办),乡(中心)卫生院12个,村村均配备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174人(副高5人,中级44人,初级125人),每一卫技人员服务半径39.9平方公里,每一平方公里拥有卫技人员0.025人,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4.94人。全县编制病床数114张,城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3.61张,农村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1.8张。床位使用率乡(中心)卫生院为25.5%,县医院为57.73%。

经济环境

壤塘县,1958年建县后,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的是一个百业待举、百废待兴的局面。1959年民改以后生产资料回到了生产者手中,生产关系的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壤塘县各族人民以空前的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社会经济超常发展,用短短五十年时间创造了壤塘历史上几千年都无法比拟的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到2002年壤塘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426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960万元、1923万元和4543万元。建立起了以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餐业、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为主的14个大类的国民经济部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成就显著。2002年共有中、小学校38所,在校学生总人数4408人;医院、卫生院14所,共有床位94张,广播电视的有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63%和79%,综合性的民族文化宫1个,体育场1个。县境内有等级公路176公里,等级外公路608公里,可壤路159公里和壤阿路63公里路面全部黑色化,实现了乡乡通公路,乡道、村道遍布全县;能源、通信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355.3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县境内架设光缆100余公里,县城开通了传呼和移动通信,移动电话户数达1098户。全县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显改善。200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77元,2824户、14186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分别占建卡贫困户、人的95%和94%。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年末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达14336元。城乡市场繁荣、农副产品供不应求。
【经济发展状况】2008年,实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7603万元,同比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11680万元,第二产业3986万元,第三产业1193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6%、-8.2%和12.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2.3:14.5:43.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23万元,同比增长3.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1万元,同比增长16.1%;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2元,同比增长12.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081元,同比增长20.2%。
【人民生活】2008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2元,同比增长12.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081元,同比增长20.2%。发放救灾救济粮60万斤、救济款102.9万元,解决了10893名农村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全县21868名农牧民享受农村医疗救助,累计发放救助金176.1万元;1616名困难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医疗救助,累计发放救助金13.5万元。1616名城镇居民享受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月人均补助达到126元;19480人享受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37元。初步实现全县2388名农村五保对象的应保尽保,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100元。将43名90岁以上老年人纳入保障范围,每月足额发放老人生活补助金。养老保险覆盖1224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人数扩大到17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