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攀枝花市地图 >
仁和区地图
仁和区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RenheQu,区人民政府驻仁和镇,2010年,仁和区辖1个街道(大河中路街道办事处)、8个镇(仁和镇、同德镇、大田镇、平地镇、福田镇、金江镇(已由攀枝花市政府托管)、前进镇、布德镇)、6个乡(总发乡、太平乡、务本乡、中坝乡、啊喇彝族乡、大龙潭彝族乡)。

招商引资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认真做好区属企业改制和市属改制企业社会职能移交接收工作。全区共完成34户区属国有企业、18户城镇集体企业、108户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任务,接收市属改制企业社会职能移交14,615人。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推行政府集中采购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有效节余了财政资金。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区人民医院移交市中心医院托管。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确保了粮食安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农村税费、农村信用社等改革取得新进展。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招商引资成绩喜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先后引进了恒鼎焦化厂、钢城企业总公司盘箱厂、白云铸造低合金高强度钢铸件、虹翔公司铁路配件、嘉利达防盗门生产线等一批工业项目;引进了行远牧业、健友乳业等一批农业项目;引进了上海花园、仁和春天花园等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引进了精益机电市场、惠田钢材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2006年,全区新签订项目协议、合同67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到10个;全年招商引资预计到位资金23亿元,是2002年的6.8倍。四年来,共引进项目181个,累计到位资金46亿元。

经济概况

汇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仁和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财政实力不断壮大。2005年,仁和区被评为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山区类先进区、被确定为四川省循环经济示范区。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大力实施“稳煤兴工调结构”战略,加快发展工业经济。2006年,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65亿元,比2002年增长2.05倍;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2.8亿元,比2002年增长2.37倍;规模以上考核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比2002年增长9.26倍。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三农”工作。2006年,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5.6亿元,比2002年增长42.4%;农业增加值预计实现3.4亿元,比2002年增长37.3%;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6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2.1万吨,比2002年增长31.3%;水果总产量达到3.5万吨,比2002年增长105.9%;蔬菜总产量达到18.3万吨,比2002年增长19.6%;烤烟产量达到3.3万担,实现大幅度增长。
三产经济稳步增长:以发展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00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亿元,比2002年增长5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00元,比上年增长14.1%。
财税金融运行良好: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加快公共财政建设,财政收入不断创历史新高。2006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比2002年增长4.38倍;财政支出预计完成4.46亿元,比2002年增长146%。优化信贷结构,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5.2亿元,比2002年增长83.9%。

农业概况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在搞好调查研究和专家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仁和区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编制完成了《仁和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示范村、建设村、培育村、规划村、归建村”五种模式,对全区81个行政村进行科学分类,明确了建设目标,制定了建设措施,并启动了混撒拉、普达、大田等16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仁和区被省发改委确定为全省9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区)之一,混撒拉村被省发改委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攀钢(集团)公司、成都铁路局等大企业与我区结对共建新农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农业发展条件逐步改善,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质软籽石榴、优质晚熟芒果、早市蔬菜、畜牧业、烤烟等特色农业实现较快发展。2006年,石榴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芒果种植面积达到4.7万亩,建成烤烟基地1.2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明显。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通过了国家级石榴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一池三改”6,100户、小水窖建设9,681口、病险水库整治93座、沟渠防渗改造366公里。以芒果协会、莲藕协会为代表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我区芒果协会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评为2006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农民收入稳步提高,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取消农业税,年人均减负30.4元。切实兑现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和农机具三项补贴政策,四年共计兑现补贴资金6,050万元。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安置外来迁居农民409户、2,079人,完成民族地区横板房改造,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面貌得到较大改善。通过举办石榴节、芒果节等节庆活动,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民致富。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244元。失地农民得到妥善安置,按照“尊重历史,明确界限,抓紧处理,不留后患”的原则,贷款1亿元用于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遗留问题。共安置失地农民3,449人,建成10个商屋安置点,支付安置补偿费1.37亿元,将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了低保。大河中学扩建、钒钛产业园区、西攀高速公路、攀田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稳步推进。

城乡建设

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先后建成了仁和春天花园、上海花园、四季花城、远达南山花园等生活小区,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完成了仁和河道中心城区段污染综合整治及滨河景观示范段建设,建成了仁和污水处理厂、仁和水厂和仁和垃圾处理厂,完成了城区给排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城区净化、绿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了仁和商业文化广场,完成了迤沙拉大道亮化工程,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完成了攀枝花火车站广场改造,城市窗口形象全面改观。2006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7平方公里。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总龙路、岔啊路等126.6公里的路面铺设,完成108国道平地至迤沙拉段及红兰路、小大路、五摩路、太白路等239公里的改造,区乡路网骨架实现硬化升级。加强农村客运站和渡改桥建设,建成农村客运站8个。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下放城市管理权限,理顺了仁和镇、金江镇、前进镇、大河中路街道片区的城市管理体制。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对仁和商业文化广场商用设施、仁和城区环城客运经营权、联通桥冠名权等进行了拍卖。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采用政府出资收购的方式取缔了正三轮摩托车,整治了仁和第一、第二农贸市场经营秩序,开展了“让仁和更美丽,让人民更满意——20万仁和儿女携手共建卫生、文明、环保、健康城市”等“三创”主题活动,城区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明显改观,城市经营秩序逐步规范,市民居住、工作、学习环境得到改善。2005年,仁和区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卫生城区。生态仁和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466公顷、荒山造林7,506公顷、水土流失治理60平方公里,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面积1.79万亩。2006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比2002年提高30%、80%;城区绿化覆盖率由2002年的33%提高到54%;森林覆盖率达到55.63%;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1天。通过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设最宜人居中心城区迈出实质性步伐。第三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以“冬旅会”召开为契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全面繁荣。以迤沙拉历史文化名村、大黑山冬春阳光休闲度假为代表的一批旅游项目开发稳步推进。迤沙拉村被建设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宇森酒堡成功创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通过举办火把节、美食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业在三产业中的份额逐渐增大。优化以攀枝花大道南段、迤沙拉大道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市场布局,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信息、社区服务等新型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工业概况

工业强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制定了工业强区战略实施意见,形成了“稳煤兴工调结构”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优势工业,煤化工、钢铁、建材、钒钛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洗精煤产量达到145万吨,焦炭产量达到84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38.1%、82.6%;水泥产量达到34.2万吨,比2002年增长180.3%;钛白粉产量达到1.2万吨,实现零的突破。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工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考核工业企业发展到39户,比2002年增加22户;实现净利润4.5亿元,比2002年增长8.3倍。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6年,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6.3%,比2002年提高20个百分点。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稳步发展煤炭产业,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恒鼎焦化、圣达焦化等煤化工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形成较大规模。加快发展钢铁、加工制造等非煤工业,煜聪工贸公司、富帮工贸公司等钢铁加工企业建成投产,以白云铸造低合金高强度钢铸件、东泰精密板真空镀膜、嘉利达防盗门生产线等为代表的钢铁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填补了攀枝花钢铁延伸加工业的空白。加快非金属矿开发利用,石墨、苴却石、沙石等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进一步拓展。2006年,非煤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2%,比2002年上升15个百分点。实施节能降耗,构建节约型社会,2006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控制在4吨标准煤以下。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活力明显增强。2006年,民营工业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2%。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实现突破,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加快工业项目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生产集约化发展初见成效。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建设全面铺开,钒钛产业园区迤资工业园建设已经启动,太平煤化工、中坝石墨等工业聚集点稳步发展。2006年,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完成5.38平方公里的园区规划,已申报省级循环经济发展区。现入驻项目21个,协议投资1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7亿元,大宇包装厂、钢城企业总公司盘箱厂等项目已建成投产。矿业秩序整顿取得阶段成效,按照“科学办矿、规模办矿、安全办矿、效益办矿”的要求,深入开展矿业秩序清理整顿工作,将全区59个煤炭采矿权73套生产系统整合为41个采矿权53套生产系统,整顿面达100%。通过整顿,市场化配置资源步伐加快,煤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矿业开发秩序逐步规范。

风土人情

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为平息南夷,率兵“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由拉渡口过金沙江,沿南丝绸之路(今108国道拉--平地段)南行,分别于迤沙拉和方山安营扎寨。将士进山,野羊远遁,但见大片萝卜,绿茵茵煞是惹眼,有的已被野羊踏出土面。山风激荡,顿时,萝卜气息甜丝丝扑鼻而来,但军纪严明,无一人偷食。当地土著看在眼里,对丞相官兵消除了敌意,以礼相见。入夜,丞相应邀率几员大将赴约。至寨门,主人立即出迎。进寨,主客共围火塘落从,彝寨长者端起土碗,高过额头,以自制荞麦酒敬客。适值酒意醋畅,一彝族小伙子拉进一只刚捕获的野山羊,当客人面杀倒,去其头脚、肃落羊皮,在一木板上飞刀弄刃,取出肠肚,空其屎便,而后以两寸见方的坨坨肉,倾入锅中,众人拾柴,猛火煮沸,除掉泡沫。后又弄一筐新鲜萝卜,切成坨坨,并煮锅中。待沸,再加入辣椒、盐巴、花椒之类的佐料。以文火相煨。主客畅谈略一锅草烟之时,羊肉腥香气息始从吊锅溢出,令人垂涎。再煮一会,长者手握一削尖木棍,戳坨羊肉递给丞相。长者又戳一坨,双手捏住啃了起来。丞相效仿。食之,觉肥而不腻、瘦而不绵、香嫩可口。再以土碗盛羊汤细品,清爽甘甜,奇香无比。诸葛亮渡泸回蜀,方山全羊汤吃法也随之流传各地。时至今日,随众口不同吃法也诸多变化,花样繁多,有当归全羊汤、党参全羊汤等等,而正宗吃法仍在平地一带。“火把节”的传说很多,但在平地彝寨的传说更为美丽动人。从前有个叫色友支支的奴隶主,他的奴隶比天上的星星还多,他的牛羊比地上的草还多。但色友支支贪得无厌,还是到处抢掠奴隶。一天,他抢来一个叫阿娓的姑娘,见她长得极美,便要霸占她。聪明美丽的阿娓姑娘向色友支支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不准再抢人为奴;第二,不准打骂奴隶,要给奴隶吃饱穿暖;第三,你打死我的爹妈,我要戴孝百日,要建灵棚祭奠亡灵。”色友支支答应了全部条件。阿娓姑娘戴孝百日后,在六月二十四日这天,便将灵棚烧了起来,自己也跳入火中焚身而死。以后,每年到阿娓姑娘焚身这天,人们便打火把纪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