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县地图
容县相关地区地图:
容县特产
沙田柚:沙田柚发源于广西容县。容县种植沙田柚的历史有两千多年,原称“羊额籽”。清·乾隆四十二年即公元1777年,容县沙田村人夏纪纲,把家乡名果“羊额籽”赠给共事的朋友,献给乾隆皇帝,尝之连声赞好,因果产自沙田村,随赐名“沙田柚”。从此,作为进贡朝廷的珍果,容县沙田柚名扬四海,各地广泛引种。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已远销港澳、东南亚、欧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在国际市场上久享盛名。容县沙田柚果为葫芦形或梨形,果蒂部呈短颈状;单果重约900~1500克;直接食用的果肉为长肾形囊瓣中的虾肉色的汁饱。柚树高十余米,枝叶繁茂,春季绽开小白花,霜降便是它的成熟、收获的时节。容县沙田柚极耐贮藏,常温贮藏一段时间后食用,香蜜味浓,口感更佳;常温可贮藏120~150天,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美称,是柚类中独树一帜的著名良种。1992年参加全国第二次柚类评比,容县沙田柚荣获优质沙田柚类第一名称号。历次参加国家和广西柚类质量评比,都名列前茅。1953年奉周恩来总理之命送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参展,博得国际友人高度评价,视为中国珍果。1995年,容县被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沙田柚之乡”。199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检测评定:果形较整齐、端庄,色泽艳丽,果皮细、薄,肉质细嫩、化渣,风味浓郁,品质优。2003年、2005年“容县沙田柚”荣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容县沙田柚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容县沙田柚现已扩种至广西浔江、龙江、桂江、漓江和红水河流域等地,广东、湖南、四川、浙江、江西亦先后引种。目前,广西已成为我国沙田柚最大的集中产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4年第95号公告)批准自2004年7月20日起对容县沙田柚实施原产地域保护,批准名称为:容县沙田柚。容县沙田柚原产地域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现辖行政区域。至此,容县沙田柚成为广西第一个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产品。容县霞烟鸡:霞烟鸡是容县名优特产,国原产于容县石寨镇下烟村而得名,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特点是耐粗饲,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个体大,肉质香甜、嫩滑、味美、皮脆,有“席上佳肴”之美称,饮誉海内外。2003年8月,容县霞烟鸡被广西家禽业协会和广西烹饪餐饮业协会评为广西优质品牌鸡。我县有5家养殖企业的养殖基地被通过广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容县年饲养量828.8万羽,出栏561.96万羽。
容县瘦肉型猪:容县养猪历史悠久,所养瘦肉型瘦肉率高,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容县已建立从种猪、仔猪、肉猪养殖出栏等配套成龙的广西重要的生产基地,年饲养量肉猪120多万头,仔猪出栏130多万头,主销广东、海南、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现有2家养殖企业的养殖基地及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容县玉桂:玉桂是一种多年生的乔木,全身是宝。桂类产品在香料香精、食品饮料、医药保健等行业中应用十分广泛,并可深加工成食品香料、工业化工香料等,在国际市场上十分抢手。桂皮(俗称肉桂)和果实(俗称桂椿)的药用价值很高,目前,广东、广西种植的玉桂品种以西江桂、安南桂为主,尤以西江桂种植面积最大,质量最优。容县是西江桂的主产区,玉桂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干桂皮达2000多吨。
旅游资源
优越的自然环境的历史条件,孕育了境内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的人文景观,为容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县内现有的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主要景区、景点沿着南北向公路两侧展布的格局。从南到北分别为天堂山、黎村温泉(常年水温50-72°)、黎村珊萃村黄绍祖居地、黎村山咀村石印山、杨梅镇农民城、平梨水库、都峤山、经略台真武阁、绣江乐园、十里乡杨贵妃出生地遗址、大容山、松山乡沙田村沙田柚原产地(广西第一个水果国家原产地保护区)、清末民国建筑群(多是民国时期的军政界名人故居)——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有中西建筑特色,以及民国骑楼建筑群(广西电视台多次来此拍摄取景)等。容县“三名”旅游景区由真武阁景区、贵妃园景区、都峤山景区三部分组成。名楼,是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经略台真武阁景区;名人,是指反映“古代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一生传奇的贵妃园景区;名山,是指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洞天,自治区级风景名胜都峤山风景区。容县“三名”旅游景区位于县城和距县城10公里的石寨乡境内,整个景区结构奇特的楼阁、精美的园林、秀丽的山水令人流连忘返。经略台真武阁:位于容县县城东面人民公园内,被誉为“天南结构”,它依傍绣江,树木葱郁,风光秀丽,景致怡人,上台登阁远眺,远处都桥山巍峨矗立,奇峰参天,绣江碧透清澈。经略台真武阁是我国古建筑的一颗明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经略台建于唐乾元——大历年间(公元758—779年),相距现在1240年,唐代诗人元结(字次山)任容管经略使时所建,取“天子经营天下,略有四海”之义而得名。台长约50米,宽约15米,高约4米,中间夯沙,四周砌砖石,非常牢固。原用于操练兵甲朝会司仪,游览风光以及防洪水。明万历年(1573)年,在台上建一三层建筑“真武阁”。真武阁,高13.2米,宽13.8米,进深11.2米,阁高三层,档阁飞檐四角,屋脊塑有鳌鱼、狮子、鲤鱼、仙鹤等吉祥物,中央塑有火球,两侧各有飞龙喷水,作势欲扑。真武阁是一座布局精巧、技术高超、风格特异的木构建筑,全阁不用片铁只钉,用近3000条格木构件,以巧妙的杠杆结构方法,串联吻合,相互制约,彼此扶持,合理而协调地组成一个十分稳固而又优美的统一整体。其底层用如意斗拱,二层用一般华拱,三层用带下昂的斗拱,在外面上,真武阁斗拱雄大,出檐深远,造型美观。真武阁二楼的四根内柱,柱脚悬空不落地,离开楼面约2至3厘米,它承受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屋瓦、挑檐的全部承重荷载,是全阁最为奇特、最为精巧的部份。真武阁除了纯木结构、四柱悬空外,更为奇特的是,全阁的柱脚不落实地,而是搁在一个方形的沙盘之上。400多年来,真武阁经历了多次风暴的袭击和地震的摇撼,仍安然无恙,巍然屹立。登上真武阁,府首可见绣江粼粼波光,轻舟悠然之态,远眺则都桥山巍峨雄姿宛在面前。专家们考察经略台真武阁普遍认为:经略台真武阁遥对都桥山,面临绣江,水天一色,与古代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颇为相似,而三大名楼原楼早已无存,唯真武阁仍保存至今,且真武阁结构之奇巧,独一无二。1962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来到这里考察,他指出,像天枰一样来维持一座建筑物的平衡,是从没有见过的。它在建筑布局、技巧和风格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经略台真武阁杰出的建筑艺术公之于世后,无数专家、学者、游客份份到来研究、参观,无不为真武阁那巧夺天工的结构、优美飘逸的姿态而感叹,不少名人参观后即兴题词。其中华南工学院教授、古建筑学家龙庆忠的题词是:“天南奇观”,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副委员长费孝通的题词是:“杠杆结构,巧夺天工”;美国教授劳伦斯、泰勒的题词是:“这座建筑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知识、科学、精神上的完美结合。”
贵妃园景区:杨贵妃的籍贯问题,史学界历来众说不一,但从有关史料来看,考证为容县籍的依据较为充分。其中最具权威的根据是《全唐文》许子真所写《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碑记中称:“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容州杨冲,即今容县十里乡杨外村。许子真在唐天宝年间任四门助教,与贵妃是同时代的人物,熟悉她的身世,他所写的碑记,应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杨贵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是历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等吟咏过的女性,在各地民间戏曲中也经常出现,可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国外一些地方也很有名气。贵妃不但天生丽质,而且聪颖昭慧,才艺超群,她的身世坎坷,生于贫困农家,两次被“转卖”,千里迢迢,离乡背井进入唐王朝宫庭,最后被无辜赐死。她的一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弱女子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人们给予无限同情,她的出生地也就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因此,杨外村贵妃出生地遗址是容县乃至广西具有吸引力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村里有杨贵妃庙遗址,贵妃井,县城东还有杨贵妃梳妆台遗址,相传是她的养父容州都督杨康为她建造的。贵妃井:原为用矩形方石围成的浅井,贵妃幼年时常在井边帮家人汲水。相传小玉环因饮此井水而容貌艳丽。明代广东学者邝露等曾专门考察过此井,他在《赤雅》一书称:“杨妃井最冷洌,饮之美姿容,下多芳草……”。明代《广西名胜志》等古籍中也有记载。解放前此井仍存,现已湮没。贵妃庙:位于岭咀村西的一个土坡上,为古代村人纪念贵妃而建。此庙解放后仍保存,1965年折毁。近年村民又在原址重建。庙堂正中供奉贵妃塑像。庙门两侧楹联题为:“杨外诞生籍本容州焉可议,马嵬赐终仙成蓬岛尚存疑。”周围视野开阔,庙门朝南、土坡之下为低丘、农田,远处群山延绵。庙后数座土山环绕,宛如碧莲花瓣,其上长满荔枝林。郁郁葱葱。玉环生前喜吃荔枝,乡亲选在这里建庙,也是别具一番情意的。贵妃山在岭咀村东北金牛岭,相传山中有杨贵妃祖坟。这一带群山起伏,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山中沟谷发育,林木繁茂。杨贵妃故里杨外村隐藏在重重丘陵深处,一条小河自湾肚田蜿蜓南流,至十里圩汇入绣江。沿河散布着片片稻田,四周层峦苍翠,农舍村落掩映在荔枝林和沙田柚林丛中,附近还生长着一丛丛凌云斑竹和国家重点保护树种格木,山清水秀,风光如画。
都峤山森林公园:位于容岑一级公路9公里处,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著名休闲度假胜地。景区内生长有恐龙时代的珍贵植物——桫椤、千年古藤、红枫林等森林奇观,林茂谷幽,奇峰秀美,有天然大氧吧之称。著名景点有贵妃峰、帝皇峰、将军峰、金鸡峰、石破天惊、南国香山、英雄梯、美人关等。春赏杜鹃,夏纳清凉,秋观叶,冬品山珍!,都峤山,又名南山,是广西省级风景名胜区,桂东南名山之一,以典型的丹霞地貌著称,距容县县城7公里,是全国道书所称三十六洞天的第二十洞天。山中有胜景“二洞、八峰、二十岩”。历代以寺观众多,风光奇丽而闻名于世。古时山上有九寺十三观,有著名的讲学所太极岩等,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名相李纲、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等名人曾慕名游览题咏,是集宗教、文化、风光于一体的名山。都峤山山体由第三系“红层”构成。第三系“红层”,属于内陆湖盆沉积,主要为砂岩、砾岩,由于当时古气候炎热干燥,沉积物中的低价铁氧化成高价铁,因而岩层被染成紫红或褐红色,故称为“红层”。山体色调远观宛若红霞(广东仁化丹霞山即由此得名),这类地貌在我国统称为丹霞地貌,其山、石徒刑的特点是整体感强,在质感和线条上刚柔兼备,与花岗岩、石灰岩构成的山地才丘陵相比,风光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都峤山屹立在海拔100米上下的容厢平原之上,其主要山峰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其中香炉峰标高743.7米,为都峤山最高峰。相对高差达400至600余米。整个山区层峦叠嶂,巍峨挺拔。特别是山体北麓,丹霞赤壁似斧劈刀削,东西罗列,气势恢宏。自容城南望,群峰延绵达8公里,宛如平地坚立的锦屏,南天排开的笔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都峤山红层中富含钙质,在风化剥蚀过程中常沿层面形成许多洞穴。这些洞穴在水平方向上成排,在垂直方向上成层发育。在庆寿岩之上,一系列洞穴大致在同一高度断续延伸,洞中原的古老房舍的断壁残垣排列有序,形成了“七十二房井”的奇观。而在云盖峰,自下而上分布着太极岩、圣人岩、宝盖岩等洞穴,岩中砌房建阁,至今不少仍保存完好。正如宝盖岩一付岩联所题:“阁阁阁中阁岩岩岩上岩”。据不完全统计,山内大小洞穴有300余个,其中有名称的达100多个。这些洞穴一般宽度大于深度和高度,最大洞穴不灵景岩,宽46米,高、深各约16米,可容数百人,都峤山洞穴之多,在国内丹霞地貌风景区中是罕见的。都峤山山、石徒刑奇特,惟妙惟肖。红层经风化剥蚀后,造型地貌发育。如八大峰,似香炉、仙人、灶石、马鞍、竹兜,山峰由此得名。至于小的山、石肖形像物的更多,如蜡烛通天、丹凤朝阳、宝剑出鞘,文笔卓立以及海豚出水,鲤鱼跳龙门等巨石,莫不惟妙惟肖,使人们游兴大增。还有仙人桥、仙人床等景点,也是很富吸引力的景点。都峤山是我国道教第20洞天,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远在汉代即有刘根、华子期等人入山修道,相传晋朝葛洪也曾在山中炼丹。宝元观即道教活动场所之一。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都峤山又成为佛教胜地。唐代山中建有相当规模的九寺十三观。灵景寺古时即为海内名寺。其后宋朝又在宝元岩中筑殿塑造和奉祀孔子及其弟子,于是都峤山便成为佛、道、儒三家并兴之地。此外,历代名人赞誉都峤山的诗文甚多,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路过容州时曾题诗赠送在山中修道的邵彦甫,宋代名将李纲、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山时曾在灵景寺往宿,并留下了诗篇和游记。都峤山同时又是民间文学的宝库,这里的奇峰异石大多富丽着古老动人的传说。如“钟鼓石”、“仙人脚印”、“虎头关”、“灯檠光照读书台”等,大都引人入胜。上述从文旅游资源与风光交相辉映,极大地丰富了名山的文化内涵。都峤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只限于其西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仅占整个风景区的四分之一,是近年新开发的一个融自然景观与宗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区。目前已建有暗河佛源漂流、登山观光缆车、五百罗汉堂、庆寿岩禅寺、猴山和观猴长廊、金佛大字世界之最、南山阁、福寿桥、莲池、九曲桥、植物园等景观。东区和中区,包括香炉峰、丹灶峰、仙人峰、兜子峰、中峰等地,山势更为雄奇,这一带的风光除具有西区的某些特点外,更以险、幽取胜。可以预期,在中远期开发之后,都峤山景色将更具魅力。绣江乐园真武阁以西的船厂旧址及邻近的绣江湖水面开发成为绣江乐园。绣江湖平静宽阔,波光粼粼,游人在湖上泛舟,放眼四望,西为宏伟的长268米的绣江大桥,如长虹凌空横跨江上;东北面古朴端庄的真武阁掩映在绿树丛中;北边容城临岸建筑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东南方雄奇的都峤山八大峰历历在目;而西北面,气势恢宏、延绵起伏的大容山奔来眼底。
自然资源
容县地处南亚热带,气候宜人。全县耕地面积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6.6%,经济果木林约2.7万公顷。农业资源居“广西三宝”之首,古代列为朝廷贡品,原产于松山镇沙田村的沙田柚;有以肉香、骨软、色黄而饮誉海内外,特产于石寨下烟村的霞烟鸡;有味甘芳香、畅销欧美的玉桂、大红八角以及荔枝、龙眼、红菇、松脂、茶叶、桑蚕、中草药等。水资源容县河流水系属西江支流北流河水系。县境内最大的干流绣江,贯穿县境中部。它的两大支流一条是南部的杨梅江,另一条是北部的泗罗江,构成容县的三大河流。县境内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余条,河道总长871.7公里,相应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3公里。水资源丰富,是全国百个电气化县之一。矿产资源有锡、萤石、石灰石、花岗岩、高岭土、氟石等20多种,近年发现了金、铀矿等战略矿产,其中高岭土储量达1000万吨以上。交通运输
容县古称容州,位于广西东南部,与广东西部毗邻,是云、贵、川、湘等省区陆路通往广东沿海的必经之地,交通十分方便。容县交通发达,路网密集。北流江(境内称绣江)穿境而过,水路可达梧州、广州、深圳、港澳等地。324国道贯穿东西,现境内已建成通车的高等级公路有容岑、玉容一级公路,容信(宜)、容平(平南县)二级公路,在建的高等级公路有容藤(县)二级等高等级公路。此外,在建的洛(阳)湛(江)铁路容县段已全线铺轨,南宁到容县的铁路于2011年元旦开通;在建的南(宁)广(州)高速公路容县段均以建成通车。地理与人口
地形容县位于大容山和云开大山两大弧形山脉之间,东西南三面高,中部和东北部低,由南向东北微坡倾斜,平缓下降。县内山峦叠嶂,岭谷相间,河谷交错,丘陵起伏,是一个丘陵山地占优势的县。外廊呈北西—南东走向的长方形。容县地貌类型复杂,各种地类兼备,有堆积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河流两岸为狭小的平原台地,山地丘陵向中部逐渐下降,呈中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递次分布,在中部的槽谷地带,丘陵起伏,沟谷纵横,地表切割强烈,无平坦辽阔的平原。山脉县境西北有大容山脉,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5公里。西南与东南是云开大山支脉天堂山,西北——东南走向,长约35公里,其主峰三唛尖海拔1263.2米,是容县最高山峰。中部有都峤山(又称南山),主峰大围顶海拔743米,方圆34.19平方公里,其山体表面为风化后生物残迹膜而成柴油黛色,为特殊的丹霞地貌,山内奇峰挺拔,狭谷幽深,山间洞壁相间,丹宫异彩。
河流容县河流水系属西江支流北流河水系。县境内最大的干流绣江,贯穿县境中部。它的两大支流一条是南部的杨梅江,另一条是北部的泗罗江,构成容县的三大河流。县境内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余条,河道总长871.7公里,相应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3公里。
气候容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3℃。7月最高,平均气温28.2℃。1月最低,平均气温12.2℃。年平均降雨量1698.9毫米。年平均无霜期335天以上。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台风、干旱、寒露风、倒春寒、冰雹。
土壤全县以发育于花岗岩、沙页岩冲积物母质土壤为主,分为赤红壤、水稻土、冲积土、红壤、黄壤、紫壤6大类。
人口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2149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容城镇67437容厢镇54996杨梅镇41485灵山镇35442六王镇49633黎村镇64546杨村镇41585县底镇43151自良镇27700松山镇34378罗江镇20473石头镇49815容西乡13104石寨乡27578十里乡32158浪水乡18017
容县与陶瓷
背景容县在唐代已成为地区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陶瓷业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宋代,由于政局稳定和政府实行官办与民营的工商业政策,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这种鼎盛的经济决定了制瓷业的空前昌盛局面。景德镇青白瓷业能传入广西,与宋朝政府将对外贸易的重点设在广州有很大关系。瓷器是当时出口的大宗货物,政府对广州进出口贸易的重视和鼓励,吸引了不少客商和手工业户向南方转移,刺激了两广地区的瓷业生产。因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容县(容管治所,亦称容州)吸纳了一大批包括景德镇窑系等在内的人才,加上当地的制瓷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容县瓷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为了适应外销需要,容县的能工巧匠们在继承唐代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各地名窑的先进技术,还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现存容县博物馆的海水游鱼瓷器就是其中经典作品之一。工艺水平:宋代时容县不仅瓷窑规模日大,而且技艺日臻娴熟,质量更精益求精,工艺不断创新。1992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定容县是世界上最早在瓷器上烧制铜绿釉和铜红釉的地区之一。英国著名陶瓷考古家罗斯玛朋·特科特和罗斯·克尔还专门发表论文,盛赞容县宋瓷的技术创新。他们认为,在陶瓷烧制上,如此多样化的工艺创新,是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上的重要成就,应该在中国历史书上提及容县人制造瓷器的记录。容县博物馆现保存有这些世界上罕见的绿釉和红釉瓷片。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铜绿釉,它一次高温烧成,釉色多数青翠碧绿,十分美观。由于受烧成温度的影响,有的青绿中闪黄,有的青中泛紫,有的变成咖啡色,更有少数器物由于还原焰的造化,烧成色彩斑斓的红釉,令人叹为观止。
考古与遗址目前,城关窑址的窑场痕迹尚存的就有60余座,当地群众还传说有99座之多。如此众多的窑场和如此高质量的瓷器,其产品绝大部分销往外地或国外,在当时实在是一个奇迹。据专家介绍,文物工作者先后发现在广西南宁、桂林、柳州以及广州等地的出土文物中有城关窑瓷器。而当时更多的城关窑瓷器,沿着绣江顺流而下经广州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所以说,宋代的外贸出口造就了容县瓷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可惜的是,到了南宋绍兴末年,容县地区出现了动乱,瓷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冲击。据明永乐版《容县志》载:“自大定甲子迨至壬辰,屡经蛮寇,烽火交攻,人民多罹于难,物产房居荡然。”在复杂动荡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容县城关窑不得不停烧而废弃了。古窑遗风今犹在。解放前,城关窑址由于离城较近,又是工厂的集中区,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进展中,古窑场几乎被破坏殆尽。尚可辨认的残存窑炉,已经少得可怜,尚存的也已是杂草丛生。直到容县解放十多年后,容县城关古窑遗址才得到有关部门的相当重视。1979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容县城关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遗物500多件。在此前后,县文物部门对该址也进行过多次调查,先后采集和收集标本3000余件。这些出土文物的发现,进一步揭开了容县城关窑址的神秘面纱,让世人领略其独特的魅力。近年来,随着大面积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容县城关古窑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声誉和影响与日俱增,引起了国内外更多人的关注。根据考古专家鉴定,证实容县城关窑址出产的青白瓷为宋代广西瓷器的代表,其技艺达到景德镇同期水平。1981年,容县城关窑址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容县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自治区、市、县有关文物部门多次调查,陆续发现容县境内的瓷器窑址三十多处,其中以县城城区周围的城关窑场规模最大、产品最丰富,是容县宋瓷的代表。城关窑址分布在县城东郊、西郊、南郊和绣江两岸六七公里的范围内,分为东郊下琅、缸瓦窑、西郊下沙、南郊上南街村等四个窑区。这些窑场所生产的瓷器品种多、质量高、花色美,并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品种有各色的碗、杯、碟、盘、钵、盏、壶、樽、盅、罐、坛、熏炉等,造型美观大方,胎质坚硬;釉色丰富多彩,光润雅洁,有青白釉、酱釉、黑釉、翠绿釉、红釉等等。在花纹装饰上,多以唐宋间盛行的印花、刻花、划花以及堆花等手法,精烧细造出许多线条流畅、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案,其中以莲花纹、荷花纹、团花纹、缠枝纹、卷草纹和水波纹、游鱼纹尤为生动。据专家介绍,刻花比印花更显个性化,制作的要求也更高。据从收集到的出土文物来看,当时的容县确是广西最早应用刻花技术的。青白瓷是容县古窑场出土最多的文物。这些青白瓷,多数器物胎质洁白细腻,坚薄轻巧。有的轻薄如纸,器壁上部厚度只有0.15~0.2厘米,口沿厚度也只0.1厘米,有透光感,釉色大都晶莹透亮,光洁润滑,白中微微闪青。在厚釉处以及转弯抹角、花纹凸线积釉的地方,则闪出湖水般的青绿色,显得特别清新秀丽、湿润如玉。大多数圆形器具的足底部都留下一块圆形的黄褐色或黑褐色的垫饼烧痕,这是因为垫饼原料为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所致,而这恰恰是容县青白瓷具有景德镇瓷器的典型特征的表现。据说,许多专家见到容县宋瓷,都误认为是景德镇产品,当知道出自广西容县时,无不惊叹不已。据考证,当时以容县为代表的青白瓷在质量与数量上均位于全国第二,仅次于景德镇。更有专家指出,容县宋代青白瓷的制作技艺达到了景德镇同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