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电子地图 > 玉林市地图 >
容县地图
容县相关地区地图:

容县与陶瓷

背景容县在唐代已成为地区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陶瓷业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宋代,由于政局稳定和政府实行官办与民营的工商业政策,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这种鼎盛的经济决定了制瓷业的空前昌盛局面。景德镇青白瓷业能传入广西,与宋朝政府将对外贸易的重点设在广州有很大关系。瓷器是当时出口的大宗货物,政府对广州进出口贸易的重视和鼓励,吸引了不少客商和手工业户向南方转移,刺激了两广地区的瓷业生产。因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容县(容管治所,亦称容州)吸纳了一大批包括景德镇窑系等在内的人才,加上当地的制瓷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容县瓷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为了适应外销需要,容县的能工巧匠们在继承唐代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各地名窑的先进技术,还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现存容县博物馆的海水游鱼瓷器就是其中经典作品之一。
工艺水平:宋代时容县不仅瓷窑规模日大,而且技艺日臻娴熟,质量更精益求精,工艺不断创新。1992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定容县是世界上最早在瓷器上烧制铜绿釉和铜红釉的地区之一。英国著名陶瓷考古家罗斯玛朋·特科特和罗斯·克尔还专门发表论文,盛赞容县宋瓷的技术创新。他们认为,在陶瓷烧制上,如此多样化的工艺创新,是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上的重要成就,应该在中国历史书上提及容县人制造瓷器的记录。容县博物馆现保存有这些世界上罕见的绿釉和红釉瓷片。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铜绿釉,它一次高温烧成,釉色多数青翠碧绿,十分美观。由于受烧成温度的影响,有的青绿中闪黄,有的青中泛紫,有的变成咖啡色,更有少数器物由于还原焰的造化,烧成色彩斑斓的红釉,令人叹为观止。
考古与遗址目前,城关窑址的窑场痕迹尚存的就有60余座,当地群众还传说有99座之多。如此众多的窑场和如此高质量的瓷器,其产品绝大部分销往外地或国外,在当时实在是一个奇迹。据专家介绍,文物工作者先后发现在广西南宁、桂林、柳州以及广州等地的出土文物中有城关窑瓷器。而当时更多的城关窑瓷器,沿着绣江顺流而下经广州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所以说,宋代的外贸出口造就了容县瓷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可惜的是,到了南宋绍兴末年,容县地区出现了动乱,瓷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冲击。据明永乐版《容县志》载:“自大定甲子迨至壬辰,屡经蛮寇,烽火交攻,人民多罹于难,物产房居荡然。”在复杂动荡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容县城关窑不得不停烧而废弃了。古窑遗风今犹在。解放前,城关窑址由于离城较近,又是工厂的集中区,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进展中,古窑场几乎被破坏殆尽。尚可辨认的残存窑炉,已经少得可怜,尚存的也已是杂草丛生。直到容县解放十多年后,容县城关古窑遗址才得到有关部门的相当重视。1979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容县城关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遗物500多件。在此前后,县文物部门对该址也进行过多次调查,先后采集和收集标本3000余件。这些出土文物的发现,进一步揭开了容县城关窑址的神秘面纱,让世人领略其独特的魅力。近年来,随着大面积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容县城关古窑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声誉和影响与日俱增,引起了国内外更多人的关注。根据考古专家鉴定,证实容县城关窑址出产的青白瓷为宋代广西瓷器的代表,其技艺达到景德镇同期水平。1981年,容县城关窑址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容县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自治区、市、县有关文物部门多次调查,陆续发现容县境内的瓷器窑址三十多处,其中以县城城区周围的城关窑场规模最大、产品最丰富,是容县宋瓷的代表。城关窑址分布在县城东郊、西郊、南郊和绣江两岸六七公里的范围内,分为东郊下琅、缸瓦窑、西郊下沙、南郊上南街村等四个窑区。这些窑场所生产的瓷器品种多、质量高、花色美,并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品种有各色的碗、杯、碟、盘、钵、盏、壶、樽、盅、罐、坛、熏炉等,造型美观大方,胎质坚硬;釉色丰富多彩,光润雅洁,有青白釉、酱釉、黑釉、翠绿釉、红釉等等。在花纹装饰上,多以唐宋间盛行的印花、刻花、划花以及堆花等手法,精烧细造出许多线条流畅、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案,其中以莲花纹、荷花纹、团花纹、缠枝纹、卷草纹和水波纹、游鱼纹尤为生动。据专家介绍,刻花比印花更显个性化,制作的要求也更高。据从收集到的出土文物来看,当时的容县确是广西最早应用刻花技术的。青白瓷是容县古窑场出土最多的文物。这些青白瓷,多数器物胎质洁白细腻,坚薄轻巧。有的轻薄如纸,器壁上部厚度只有0.15~0.2厘米,口沿厚度也只0.1厘米,有透光感,釉色大都晶莹透亮,光洁润滑,白中微微闪青。在厚釉处以及转弯抹角、花纹凸线积釉的地方,则闪出湖水般的青绿色,显得特别清新秀丽、湿润如玉。大多数圆形器具的足底部都留下一块圆形的黄褐色或黑褐色的垫饼烧痕,这是因为垫饼原料为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所致,而这恰恰是容县青白瓷具有景德镇瓷器的典型特征的表现。据说,许多专家见到容县宋瓷,都误认为是景德镇产品,当知道出自广西容县时,无不惊叹不已。据考证,当时以容县为代表的青白瓷在质量与数量上均位于全国第二,仅次于景德镇。更有专家指出,容县宋代青白瓷的制作技艺达到了景德镇同期水平。

容县名人

容县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世界壮学和岭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先驱徐松石的故乡,是杨贵妃的故乡,雍正朝的太子少傅何涛(乾隆皇帝的老师)的故乡,民国时期有黄绍竑(黄旭初、夏威、伍廷飏、杨愿公)等5位省主席,黄绍竑等人还曾任民国民政部部长等要职,将级以上军官70多人,其他军政要员380多人。容县还是广西最大的侨乡,不少侨胞在东南亚等国家经济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唐朝著名诗人元结到此做过容管经略使,宋朝名将李纲,一代文豪苏东坡,都曾在此停留并题诗铭志;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更是慕名专程来此考察风景名胜地——中国三十六洞天之二十洞天都峤山,并撰文赞赏不已。
容县民国历史名人,据不完全统计,容县民国时期有将军79人、校级军官数百人。1987年4月17日由广西自治区桂民优字[1987]63号文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夏国璋中将、韦一清少将、韦灿少将、何觉民少将。比较有名的容县将军有:(1)黄绍竑(1895.12.1~1966.8.31),上将。新桂系创建人,桂系三巨头之一。广西大学的创始人。在桂系期间排名第二,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十五军军长(李宗仁为第七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党代表。曾在广东与粤军合力击败南昌起义部队。三十年代初脱离桂系,历任战区副司令长官、浙江省政府主席、湖北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内政部长、交通部长、国民党中央监察院副院长等职。1949年参与国共谈判,解放后留在大陆,“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80年12月31日获平反,邓小平等在追悼会上送了花圈。(2)黄旭初(1892—1975),上将。曾任旅长、师长、军长、绥靖公署副主任等职,中将加上将衔。1931年起,连任广西省主席19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3)夏威(1893——1975),上将。与黄绍竑、白崇禧等为保定军校同学,又同在马晓军模范营任基层军官,拥戴黄绍竑取代马晓军,协助黄绍竑统一广西。北伐时任第七军第一路指挥官(相当于师,但编制上比师灵活,第七军共二路)兼第一旅旅长,在军长李宗仁指挥下一路征战,为第七军赢得了“钢军”称号。随后升任第七军军长。蒋桂战争期间,代理第四集团军事务,因部下李明瑞、杨腾辉倒戈,桂系战败,一度被桂系冷落。后复出,历任十五军军长、十六集团军司令、第八绥靖区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华中剿总副司令、华中军政公署副长官等职。夏威在湘江战役中给红军以巨大伤害,但北伐时的龙潭战役才是其一生的得意之作。(4)叶琪(1896~1935),上将。与夏威是同乡兼亲戚。1909年入广西陆军小学第2期,与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是先后期同学。北代时任湘军第5军军长。后来湘军唐生智部被李宗仁等击败,湘军被桂系收编,叶琪所部改为第4集团军第12军,叶仍任军长。1928年叶琪任武汉政治分会军事委员会委员、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后率部在白崇禧指挥下参加第2次北伐,攻克唐山。之后,赴东北与东北军联系,偕张学良代表米春霖由沈阳抵北平。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桂系失败,叶琪逃往香港。1930年夏,叶琪返回广西出任第4集团军总参谋长(桂系当时只有一个集团军,共两个军)。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地兼第1方面军军长、军事委员会西南分会(驻广州)委员。1935年奉命与湖南何键、四川刘湘、贵州王家烈等联系,试图结成反蒋联盟。1935年7月5日从省外回到南宁,由于旅途劳顿,于8日从马摔下,不治身亡,时年39岁。(5)何柱国(1897-1985)陆军上将,东北军重要将领。历任国民党五十七军军长、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第一骑兵军军长。1933年任第五十七军军长,参加长城抗战,闻名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安行营副主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东北行辕参谋长,在一次宴会后双目突然失明,未能就职。1949年拒绝去台湾,1985年病逝于北京。何柱国在张学良被软禁后,仍然忠于张学良,竭力维持原东北军的团结、保存东北军力量。改革开放后,张学良曾为大陆出版的《何柱国传》题辞。(6)罗奇(1904-1975),陆军二级上将。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历任团长、旅长、师长、军长。1947年,被任命为国防部战地视察组第四组组长,负责督导华北、东北等地的国民党军队同人民解放军作战。辽沈战役时,曾亲到葫芒岛,指挥敢死队进攻塔山。后任北平警备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1949年9月,升任陆军副总司令。后随国民党残部退往台湾,继续担任陆军副总司令,直至1965年10月,历时十六年,并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1965年后曾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国家安全会议”战地政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75年11月,病逝于台北。(7)伍延飏:罗奇岳父,曾代理过旧广西省主席,历任新桂系团长、师长,曾任广西、浙江、湖北三省建设厅厅长。(8)甘丽初(1901-1950),上将。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8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会战。9月,升任陆军第六军军长,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12月,参加桂南昆仑战役。1942年3月,甘丽初的第六军、杜聿明的第五军、张轸的第六十六军编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期间,甘丽初曾任远征军副司令,但后因作战失利被撤职。1944年,任陆军第九十三军中将军长兼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后历任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参谋长、广州行营参谋长、广州绥靖公署参谋长。1949年5月担任桂林绥靖公署副主任兼桂东军政长官,8月任广西军政督导团团长“反共救国军”第十军军长。大陆解放后,甘丽初率残部继续顽抗,1950年冬在在大瑶山被解放军击毙。1959年,被蒋介石追赠为陆军上将。(9)韦云淞(1889—1954),上将。韦云淞曾在旧桂系中任排长、连长等职。陆荣延被孙中山的粤军击败后,连长韦云淞率残部百余人前往百色投靠田南警备司令马晓军,被委任为工兵营营长,与黄绍竑、白崇禧、夏威等为同僚,后与黄绍竑、夏威等参与了新桂系统一广西的战争。1925年广西统一后,韦云淞历任桂军团长、旅长等职。1927年,升任第七军第四师副师长(师长黄旭初),参与对叶、贺南昌起义部队的作战。之后,韦云淞任第十三军第二师师长,随白崇禧北伐,与阎锡山、冯玉祥会师平、津,会同张学良部歼灭张宗昌直鲁联军。蒋桂战争后,韦云淞逃往香港。桂系重掌广西政权后,韦云淞任桂军四十三师师长。1930年6月,桂、张(发奎)倾巢入湘,响应冯、阎反蒋,战败后遭到滇、粤军围攻,南宁遭到滇军龙云部围攻,韦云淞率四十三师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坚守南宁三个月,以黑豆为粮,为桂军打破湘、滇、粤军的围攻立下了大功。这是韦云淞一生中最著名的一仗。1934年韦云淞率部参加湘江战役。1936年1任中将,并升为第十五军副军长兼广西建设厅厅长。抗战期间,韦云淞任第四十八军军长,赴上海、鄂东地区、津浦线、淮河两岸对日作战,所部伤亡惨重。之后,韦云淞奉命回广西重组伤亡惨重的三十一军,隶属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夏威)战斗序列。1939年底,率部支援昆仑关战役。1944年8月,韦云淞被任命为集团上将副总司令兼桂林城防司令官,指挥桂林保卫战,白崇禧为保全实力,把原三十一军一八八师抽出,仅派三十一军老兵师一三一师(师长阚维雍),四十六军新兵师一七0师(师长许高扬)及炮兵部队担任防守。由于兵力单薄,桂林失守,韦云淞被撤职查办。韦此次被撤职,实际上是蒋桂矛盾的牺牲品,之后他再未担任任何军职。1949年冬,韦云淞赴香港寓居,1954年去世。(9)苏祖馨(1896—1963),中将。曾任马晓军模范营任连附。北伐时期任营长、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师长、军长、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期间因战功卓著,荣获国民政府授予忠勤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和美国政府授予的自由勋章。抗战期间,苏祖馨战功颇多:1938年1月中旬,以苏祖馨的135师为主力的31军在光明阻击战中,毙伤日军2000多人,是日冠在淮河流域遭受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此役苏师也伤亡、失踪1182人。31军在明光阻击牵制敌军40多天,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苏祖馨因此获记大功一次。1938且10月,苏祖馨135师奉命扼守豫鄂两省交界之重要关口平靖关,阻滞日军攻占武汉,掩护友军西撤。苏师在此关与日军玑谷第十师团血战七昼夜,歼敌1200余人,苏师伤亡、失踪1500余人。苏祖馨因此再记大功一次。1942年3月28日,苏祖馨擢升第48军军长(驻安徽),同年12月18日,苏部之414团于太湖县击落敌机一架,击毙驻汉口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冢田攻大将和高级参谋藤原武大佐等11人。日军为了报复泄忿,随即调集大部队,在飞机掩护下大肆扫荡大别山游击根据地,苏率部在大别山地区与日军作战,歼敌1000余人。1945年8月26日,苏以治军有方,战功显赫,升任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48军军长。1945年8月14日,苏祖馨任安庆区受降官,接受日军第131师团长小仓达达次中将、独立混成旅旅长门胁卫大佐所部20370人的投降。抗战胜利后,苏祖馨厌恶内战,加之与21集团军司令李品仙不和,辞职回容县杨梅乡老家闲居。广西解放后,苏祖馨移居香港,1963年5月3日在香港病逝。(9)李本一(1902-1951)。士兵出身,历任桂系第七军排、连、营长。抗日期间,任桂军团长、师长,第五战区鄂东游击第十纵队司令,安徽三河行政区专员。先后参加徐州会战、豫南会战、随枣会战以及桂系在安徽的抗战。1946年夏,李本一任桂军主力第七军军长。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任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七军军长。1949年,所部后在衡宝战役中被林彪的四野击败,全军覆没。1949年12月17日在广西博白(一说平南)被俘,1951年在安徽被处决。据说李本一出身穷苦,却能自学成材,练就一手好书法,甚至用脚也能挥洒自如。士兵出身的李本一颇具草莽本色,抗战胜利时,他率桂军171师违令开进南京受降,打出了受降大员的招牌,向伪政府要员封官许愿,收受房产金钱,轰动一时,成为蒋桂矛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李本一作战勇猛,弹痕遍身,在抗战中立下过战功,但也经常与新四军搞摩擦。也正因为如此,李本一于1951年在安徽被处决,罪名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残杀三万群众”,这在国民党被俘将军中是非常罕见的。李本一是在广西被四野俘虏的,他被押往安徽,据说是原新四军司令陈毅亲自点的名。(10)马拔萃(1906—1988)。广西军校第一期毕业,历任桂系第四集团军总部副官处副官、师参谋长、第七军参谋长、师长、整编九十七师师长、五十六军军长等职,1949年12月定居香港,1988年在香港病逝。(11)凌压西,(1891—1969),中将。1917年考入田南警备司令马晓军部模范营当学兵。历任桂军的司务长、排长、副官、参谋、营长、团长,1934年底以团长身份参加湘江战役,给红三十四师等红军部队以较大伤害。抗战期间,任少将副师长兼旅长,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由安徽前线调回广西,任新组建的第一八九师少将师长,1938年7月开赴武昌,巩固武汉外围。1940年第二次随枣会战期间,凌压西率部强行军,将逃窜的日本骑兵一千多人包围歼灭于石板镇一带,被桂军和当地百姓誉为“铁板道人”。由于战绩显著,1940年任八十四军中将衔副军长,驻军鄂北随县。1941年3月,在滕家堡泗洲山上刻下了“吼散倭氛”四个大字,并留下“倭奴以中国为睡狮可欺,岂知狮已醒,一吼而倭氛散,一搏而倭奴灭,倭奴倭奴,死无噍类矣”的豪言壮语。1941年以副军长调兼广西邕龙师管区司令,1944年5月因不满国民党中央兵役署措施遂愤然辞去军职,以后未担任重要职务。(12)吕国铨(1903-1983),中将。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抗战时期,历任第十八军第九十八师第二九二旅旅长、第九十三师师长。曾广西参加昆仑关战役,1942年率部参加远征军入缅甸作战,归第六军甘丽初指挥。抗战胜利后,任桂东师管区司令、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副总指挥兼第二十六军军长。1949年底去台湾,1983年8月在台北病逝。(13)杨愿公:中将,毕业于黄埔军校,曾担任民国广西民政厅长、财政厅长、省长、主席等职。(14)夏国璋(1896-1937),中将,夏威胞弟。曾随桂系第七军北伐,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若溪、德安等战役。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桂系部队进行扩编,组成21集团军赴上海参战。夏国璋时任48军174师副师长,率部于10月中旬抵达上海前线,随即投入战斗。11月5日,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威胁上海守军后方,中国军队被迫向南京方向撤退。11月14日,已经调任第7军172师副师长的夏国璋奉命率一个旅赴吴兴(今湖州市)阻击日军第六师团。11月21日,夏国璋在前线视察时遭敌机扫射,中弹身亡,时年41岁。1938年2月18日,国民政府命令褒扬夏国璋,追认为陆军中将。1987年4月,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准夏国璋为革命烈士。(15)马晓军(1881—1959),中将。马晓军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成就,但他曾任旧桂系陆荣廷部模范营营长,该营是新桂系的摇篮,桂系将领大多出自该营。(16)冯璜(1900--1994),中将。历任团长、第4集团军总部航空处总务科长兼学生队队长、广西航空学校副校长、第4集团军教导总队少将总队长、副旅长、46军少将参谋长、第46军175师师长、31军副军长、中央军校第6分校中将主、军事委员会军训部中将参议、湘东师管区司令、第8绥靖区参谋长、广西省地方干部训练团教育长、广西省第3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桂林绥靖公署桂南军政区副司令官兼新编第19军军长。1950年1月17日在广西容县向军管会报到。后任广西自治区政协委员,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民革广西自治区委委员,1994年1月19日在南宁病逝。(17)陈雄(1893—1974),中将。先后就学于桂林陆军小学、湖北陆军中学、湖北南湖陆军第三预备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6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曾任广西陆军第一师马晓军团机关枪连连长、“广西讨贼军驻粤办事处”主任。曾为新桂系与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建立联系做出贡献。1925年参加国民党,列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9年蒋桂战争,桂军战败,闲居香港两年多。1932年任桂系第四集团军中将顾问、柳州禁烟局局长。后历任任庆远禁烟局局长、广西饷捐局局长、广西禁烟总局局长、广西省政府贸易处总经理、广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广西企业公司董事长、广西省驻粤代表。1949年3月,参加民革组织,参加策反工作。建国后,当选为民革广西省分部筹委会常务委员、民革广西省委常务委员,第二届省委会主副主任委员、民革中央第三届委员。1950年参加广西省人民政府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并被选为一、二、三届省政府委员。曾任广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参事室副主任,1954年当选广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1958年被划为右派,1978年中共中央予以平反。1974年在南宁病逝。(18)曾达池,空军少将。广西航空学校、日本明野航空战术飞行学校毕业。抗战期间,曾达池任空军分队长(后任大队长),参加了台儿庄、南昌、武汉、衡阳会战、重庆防空战、汉中天水拦截敌机战等重要战役,后来还参加远征军缅甸作战。在台儿庄战役中,完成任务的曾达池返航至归德上空,遭遇敌机。在激烈的战斗中,曾达池击落敌机六架,重创两架。不少归德群众亲见曾达池的英勇作战,在当晚举行的庆祝和慰劳大会上,将一面“太空健将”的旗帜赠送给曾达池。容县藉中将还有:潘国骢(十里乡/黄浦军校第一期)、李毅(杨梅乡/保定军校)、杨勃(容厢乡/黄埔军校)。

历史沿革

容县历史悠久,自晋置县以来,已经1700多年。历史上,容县曾置管、路、县、郡、州。容城为管治、州治、郡治所在地,是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朝,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今容县地属象郡辖地。汉初属南越国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容县属合浦郡合浦县地。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将今县境东北部之自良、古旺、大里、同江、思旺一带划出在苍梧郡下置鄣平县,今县地既属合浦郡合浦县地又属苍梧郡鄣平县地。建安八年(203年)设立交州,合浦郡合浦县和苍梧郡鄣平县归交州管辖。三国,容县属吴,为交州合浦郡合浦县地和苍梧郡鄣平县地。晋朝(公元281-420年),将合浦县分置合浦、荡昌二县,隶属交州合浦郡,今容县地属荡昌县地,县治所设于今容城城区。是容县地置县之始,距今1700余年。南北朝,前期(420-465年)荡昌县(今容县)属交州。南朝,宋泰始年间(465-471年),交州改越州后属越州。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改荡昌县为阴石县,置阴石郡,属石州(州治在今藤县),郡治设于阴石,是容县置郡之始。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阴石郡,改阴石县为奉化县。开皇十五年(595年),将今县地东北之鄣平县改为安人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复改安人县为宁人县。开皇十九年,将奉化县改名普宁县,隶属扬州永平郡(郡治在今藤县)。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合浦郡之北流县和永平郡之普宁县置铜州,州治设于北流县,又从北流县分置宕昌(今容县地西南部)、新安(今容县地西部)二县,从普宁县分置渭龙县(今容县西南部)。宕昌县建治不久便析入普宁县和渭龙县。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颁令各州县以所在地之名山大川命名,铜州镜内有名山大容山,因改铜州为容州,此时置容州普宁郡。贞观十一年(637年),将新安县划归渭龙县和普宁县。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将原属藤州辖下之宁人县更名欣道县,划旧容州管辖。此时容州领普宁、北流、陵城、渭龙、欣道和陆川等六县。开元中,容州升格为都督府,移容州郭下之北流县于西南60里,自此,北流县与普宁县、渭龙县载然分域。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置容州管内经略使,领14州60余县,普宁县(今容县)及渭龙、欣道县(其他大部在今容县地)均隶属容州。元和年间(806-820年),容州治所和普宁郡治所由北流徙至普宁县,容县成为州治之始,随之成为祖国南疆的政治、军事重镇。五代十国,今容县地属普宁、渭龙、欣道县地,隶属容州宁远军。宋朝,开宝五年(972年),废欣道县、渭龙县,其地并入普宁县。皇钓五年(1053年)置容州路(领11州),建炎年间(1127-1130年)复设容管,普宁县为路、管治所驻地。元朝,普宁县地概有今容县地,隶属容州,当时容州领普宁、北流、陆川三县。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撤销普宁县,其地并入容州。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改容州为容县,隶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自此容县之名沿用至今。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容县属广西省梧州府。2年属郁江道。3年属苍梧道。15年废道后属苍梧行政督察委员。19年属玉林民团区。21年属梧州民团区。23年属梧州行政监督区。29年起属梧州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8日容县解放后即属广西省梧州专区。1951年7月玉林专区与梧州专区合并,迁署容县办公,称容县专区,时容县属容县专区。1958年7月撤销平乐、容县两专区,分别设立梧州、玉林两专区,容县划归玉林专区管辖。自1971年至今,容县属玉林地区。

自然资源

容县地处南亚热带,气候宜人。全县耕地面积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6.6%,经济果木林约2.7万公顷。农业资源居“广西三宝”之首,古代列为朝廷贡品,原产于松山镇沙田村的沙田柚;有以肉香、骨软、色黄而饮誉海内外,特产于石寨下烟村的霞烟鸡;有味甘芳香、畅销欧美的玉桂、大红八角以及荔枝、龙眼、红菇、松脂、茶叶、桑蚕、中草药等。水资源容县河流水系属西江支流北流河水系。县境内最大的干流绣江,贯穿县境中部。它的两大支流一条是南部的杨梅江,另一条是北部的泗罗江,构成容县的三大河流。县境内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余条,河道总长871.7公里,相应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3公里。水资源丰富,是全国百个电气化县之一。矿产资源有锡、萤石、石灰石、花岗岩、高岭土、氟石等20多种,近年发现了金、铀矿等战略矿产,其中高岭土储量达1000万吨以上。

交通运输

容县古称容州,位于广西东南部,与广东西部毗邻,是云、贵、川、湘等省区陆路通往广东沿海的必经之地,交通十分方便。容县交通发达,路网密集。北流江(境内称绣江)穿境而过,水路可达梧州、广州、深圳、港澳等地。324国道贯穿东西,现境内已建成通车的高等级公路有容岑、玉容一级公路,容信(宜)、容平(平南县)二级公路,在建的高等级公路有容藤(县)二级等高等级公路。此外,在建的洛(阳)湛(江)铁路容县段已全线铺轨,南宁到容县的铁路于2011年元旦开通;在建的南(宁)广(州)高速公路容县段均以建成通车。

地理与人口

地形容县位于大容山和云开大山两大弧形山脉之间,东西南三面高,中部和东北部低,由南向东北微坡倾斜,平缓下降。县内山峦叠嶂,岭谷相间,河谷交错,丘陵起伏,是一个丘陵山地占优势的县。外廊呈北西—南东走向的长方形。容县地貌类型复杂,各种地类兼备,有堆积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河流两岸为狭小的平原台地,山地丘陵向中部逐渐下降,呈中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递次分布,在中部的槽谷地带,丘陵起伏,沟谷纵横,地表切割强烈,无平坦辽阔的平原。
山脉县境西北有大容山脉,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5公里。西南与东南是云开大山支脉天堂山,西北——东南走向,长约35公里,其主峰三唛尖海拔1263.2米,是容县最高山峰。中部有都峤山(又称南山),主峰大围顶海拔743米,方圆34.19平方公里,其山体表面为风化后生物残迹膜而成柴油黛色,为特殊的丹霞地貌,山内奇峰挺拔,狭谷幽深,山间洞壁相间,丹宫异彩。
河流容县河流水系属西江支流北流河水系。县境内最大的干流绣江,贯穿县境中部。它的两大支流一条是南部的杨梅江,另一条是北部的泗罗江,构成容县的三大河流。县境内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余条,河道总长871.7公里,相应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3公里。
气候容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3℃。7月最高,平均气温28.2℃。1月最低,平均气温12.2℃。年平均降雨量1698.9毫米。年平均无霜期335天以上。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台风、干旱、寒露风、倒春寒、冰雹。
土壤全县以发育于花岗岩、沙页岩冲积物母质土壤为主,分为赤红壤、水稻土、冲积土、红壤、黄壤、紫壤6大类。
人口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2149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容城镇67437容厢镇54996杨梅镇41485灵山镇35442六王镇49633黎村镇64546杨村镇41585县底镇43151自良镇27700松山镇34378罗江镇20473石头镇49815容西乡13104石寨乡27578十里乡32158浪水乡1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