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镇地图
杨村镇相关地区地图:
文化旅游
杨村镇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西有青墟山,东临佛祖山,北接新庙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兼而有之,许多年以来她深厚的文化沉淀吸收了不少外地游客,均镇腹地的龙鞍山文昌公园更令人心驰神往,每年二月三、六月二十四香火鼎盛,游人如织,文化站综合楼内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图书阅览室、书画展览室、文化茶园游客盈门,读者落座,历经十多年的努力文昌公园已初具规模,拥有固定资产300多万元,文化阵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远望则层峦迭翠,云影山辉,建筑巍峨,近看乃盖地名园,讶然称道、萧然起敬,惶然巨变,新世纪的文化欣逢盛世,大山区之农村起向辉煌,政通人和,羡万物之时,百废俱兴感三生之有幸,在脱贫致富文化开功之壮举中,杨村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投巨资弘扬艺术魂宝,引清流灌溉文化之绿洲。杨村,由文不尽:一代名园饿、二圣还宫,三春杨柳、四围香稻、五湖烟火、六川晴岚、七贤并出、八珍盈山、九夏芙蓉、十大洞天、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看不完、说不尽,总之杨村的文昌会,以及文艺节目在剑南一带地方自元朝起办的最热闹,最丰盛。在弘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革命文化蕴藏在民间“文化人”以民间艺人为主人的演唱队遍及全镇山村,使杨村呈现出一派盛世奇观。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5860男8048女7812家庭户户数4175家庭户总人口(总)15842家庭户男8032家庭户女78100-14岁(总)41980-14岁男20990-14岁女209915-64岁(总)1073015-64岁男555615-64岁女517465岁及以上(总)93265岁及以上男39365岁及以上女539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5335工业发展
村位于珠江三角洲过渡地区,是博罗县的重点发展地区。在“工业立镇、科技兴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战略带动下,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本地资源优势,人缘优势,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我镇先后引进了三十多家外商投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超过十五亿元。近年来通过大量投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切实抓好工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已规划有三个工业开发区(即莲湖工业区、羊和科技产业园、金杨工业区)布局合理科学,为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行政区划
杨村太平居委会紫霞村车田村坪湖村枧头村凹下村杨大村五星村蕉陂村乌石村马屋村坪上村新蔡村玉坑村员布村桥头村新陂村黄坑村魅力杨村
杨村镇,是龙南县南部中心镇,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典型的客家民居及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这里有近5万人口,曾经是龙南最大的一个乡。解放前,这里曾是土匪、强盗打劫的地方。因这里常发生恶性案件,人们期望过上好日子,从明朝开始就取名太平,其行政设置为太平堡。在杨村,古时候家家户户都备有一把锋利无比的“板刀”,一是用来护身,二是用来狩猎。大人教育小孩通常都习惯说:你阿莫怕阿爸的板刀?意思说,你不要这样,你怕不怕阿爸的板刀?板刀成了杨村人的口头禅。说到杨村从前的偏僻和闭塞,可用客家人流传的一则笑话侧面证明。刚解放时,县城召开人代会,杨村的代表第一次下龙南县城,走出大山十里洞天,见一片甘蔗林,发出第一个感慨:大地方就是大地方,大洞茫茫种芒杆(茅草)。到了人民礼堂上千人吃饭,早餐有豆腐脑,杨村代表发出第二个感慨:大地方就是大地方,蒸春(蛋)用水缸。因第一次吃糖包子,热腾腾的糖包,又大又白,咬一口流出了糖水,举起手用嘴舔糖,越舔越流,手越举越高,结果热乎乎的糖水竟烫伤了脊背。“打个阿喂,搂(吹)下风,阿哥旅游进山中,俺边(我家)没什好招待,米酒一碗热融融……”清脆嘹亮高亢的杨村“过山溜”最具山野之风,它是所有客家山歌中最独特的一种。1956年3月,在南昌举行的第二届民间艺术观摩大会上,杨村的两名演员演唱“过山溜”获最佳演出奖,后来在县、市及各种调演活动中都成为保留节目,并多次获奖。“过山溜”把客人引入客家围屋。杨村大小围屋有几十座,最有代表性的是燕翼围(又称高水围)和乌石围。燕翼围离杨村圩东南100米。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成。四方形,四角建四座炮楼,围墙每边长50米,高23米,麻石砌成,以桐油、糯米捶石灰灌缝,坚实可靠。围屋一圈有四层。每层有一圈木制的“跳楼”,俗称“走马楼”,围中有水井。围门可防火也可防水。围屋是古时客家人抵御外侵的特殊民居,被国际民居学术界定为“世界名居”。围屋内大大小小有400多个房间,可居住五六百人。走进杨村客家做客,远远飘来的是浓浓的杨村米酒香味。杨村米酒经蒸、酿过滤后,还有一道特殊程序,每坛酒都要用谷糠烧烘,客家称为“扎酒”(用火堆烘酒坛)。杨村客家吃饭为8人一桌围餐,称“八仙桌”,按照木头的纹理,分为“横桌竖凳”,长辈坐“上横头”的大水片,依次排列。杨村人叫蛋为“春”,做客必须吃“春”。客人坐定后,首先每人一碗酒酿“春”,或者一人一个“毛芋春”,然后按“上四下五”的程序上8道菜,隆重一点外加4大盘,至24盘。这种风俗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客家人大红喜庆的固定菜单。如今的杨村人,个个都是美食家。在龙南县城,几乎所有有点名气的餐馆都是杨村人开的。他们用杨村客家独有的加工方法,吸引了八方食客,成为龙南客家菜的代表。到了杨村,看过客家围屋,做过客家客,听过“过山溜”后,有一个地方不可不去,那就是太平桥。杨村太平桥,看上去似廊似桥,似亭似轿,桥面上大拱圈带两边的小拱圈。拱圈顶上像亭有飞檐3对,崎角昂首天穹。凉亭全部用青砖砌成。上盖青瓦。整座石桥宛如长虹,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据传明正德十三年春,都察院左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王阳明)率兵进入龙南太平堡,镇压太平农民起义后,接踵镇压广东三俐农民起义。回师赣州府时,王守仁在太平堡水口岭处建太平桥,以示天下太平。桥建成后,桥的下游十余米处突然显现出一块巨大的奇石,形同卧伏的母水牛。一到晚上,母水牛便去广东连平州寻食禾麦。清道光年间,一风水先生说:“神牛在桥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桥上,保得太平旺。”村民按风水先生的吩咐,即在原桥下游100米处重建了一座太平桥,即今太平桥,并将原桥拆毁;又精雕了一只公牛配对,置放在车田村围门口。桥成后,施工建桥的督理、族长赖懋杰在四通凉亭北向额上书写了“太平桥”3个大字,苍劲有力,堪称书法珍品。“日头一出黄垲垲,杨村阿妹等您来,若是阿哥有心意,二十四碗扎断台。日头一出黄垲垲,阿哥旅游太精彩,杨村客家故事多,有吃有看有阿妹……”听着杨村“过山溜”,你不妨去杨村走走看。杨村风景名胜,明正德十三年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率官兵进入龙南太平堡,镇压太平农民起义后接踵镇压广东三利农民起义。回师赣州府进,王守仁在太平堡水口岭处建太平桥以示天下升平。太平桥带给龙南人的,不仅仅是久乱不治之后的安宁生活,更是一场精神教化的开始,在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的努力下,“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声,达于委巷,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