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吉林省电子地图 > 白山市地图 > 八道江区地图 >
三道沟镇地图
三道沟镇相关地区地图:

资源

三道沟镇土地资源丰富,有耕地31880亩,可开垦闲滩、空地较多,有2万亩土质肥沃的荒地可开垦利用;水资源丰富,境内有疏勒河一大水系,年均径流量2600万立方米,有小型塘坝一座,有效库容3万立方米,每年七、八月份祁连山冰雪融化,各条河流径流量加大,平均流量210方/秒,最高时达到470方/秒,流速平均15米/秒,地下水位较浅,地下20米即出水,属甜水含碱量低;森林资源丰富,有自生的天然胡杨林、红柳,还有人工栽植的杨树、柳树、榆树、沙枣等耐旱生命力强的树木,森林覆盖总面积达到1.8万亩,占总面积的15%;畜牧业资源丰富,有天然优质草场近1万余亩,有人工种植的优质新型饲草8000余亩,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保证。除此之外,有甘草、沱秧茨、麻黄、薄荷、艾、马茨杆、野枸杞、锁阳、车前籽、金毛芍等几十种药材资源,还有金、铁、铜、锌、锰、石棉、煤、银等数十种矿产资源,还有天然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砂石资源和风力资源。

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该镇现有计划内耕地31880亩,其中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小杂粮等,平均亩产590.7公斤,亩收入637.2元,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棉花、黑瓜籽、黄河蜜瓜、白兰瓜、西瓜、甜菜、茴香、孜然、大蒜以及各类作物制种,平均亩效益1200元。养殖业以扶持重点场、发展专业组、培养典型户、提倡庭院化为主要模式,以牛羊为主、猪鸡为辅、特色养殖为补充,积极探索开创市场拉动式养殖新途径,2002年,该镇生猪饲养量达到8067口,存栏3362口;鸡饲养量达到73400只,存栏35600只;羊饲养量达到12795只,存栏6887只;牛饲养量达到900头,存栏680头,其它特种和大畜养殖2405头(匹只)。林果业以营造防风林、公路林为重点,坚持防风林、公路林、成片林相结合,绿化美化相结合,劣改新植相结合,该镇森林覆盖面积达1.8万亩,有防风林560条,长600公里,有村级农林场6个,面积1500亩,经济林总面积达2500亩。乡镇企业:镇办企业主要有阿克塞石棉矿、肃北马鬃山牛圈子煤矿、柳园骆驼脖子沟金矿、三道沟砖厂等企业,固定资产总额647万元,年实现利税120万元,村办企业主要有东湖、四道沟、五四三个棉加厂,服务门点90个,绿色企业3000余亩,固定资产725万元,村级集体积累达到987万元,年实现利税130万元。经济数据:三道沟镇依托优势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基础条件,经济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2005年粮、经、草的种植面积比例为16:52:32,一产和二三产业的纯收入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比例为89:11。2005年该镇经济总收入7087.4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918.85万元,畜牧业收入1587.8万元,草产业711.38万元,林果业、渔业收入71.4万元,二、三产业纯收入798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2953.2万元;镇财政收入预计可完成258万元,个体和私营经济纳税额可完成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91元。

科教文卫

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广泛,有镇农广校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两个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有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名,具有初级职称的5名,农业技术员200余名。经过广泛深入的科技培训,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优良品种引进、地膜覆盖、配方施肥、间作套种新型种植模式、规范化栽培、科学化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率达到95%以上,种植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初级中学一所,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在校学生703人,教职工44人,有镇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7所,在校学生1500人,教职工6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镇中心小学和6个村级小学都建立了幼儿园,条件优越,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为九年义务教育向学前的延伸提供了保障。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职工岗位培训、残疾少年儿童教育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镇设有广播电视站1个,文化活动中心1个,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并有活动场地1200平方米,电影放映队一个,业余文化演出队9支,村村通有闭路电视,文化设施齐全。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有镇中心医院一座,各主干街道设有服务点3个,有计划生育服务站5个,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条件优越,就医保健十分方便。

地理气候

三道沟镇地处疏勒河上游,全年日照总时数达3260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73%,年平均气温8℃,≥10℃积温为3100℃,年降雨量45.7mm,年蒸发量为3140.6mm,年平均无霜期为142天,最长可达170天,属典型冷凉灌区,有利于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生长。

经济发展

畜牧业开始:三道沟镇将畜牧业作为发展经济突破口,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发展养殖业来拉动该镇经济的迅速增长。包屯入户发展畜牧业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很好收益。2003年该镇农牧业产值中,牧业产值达2167.3万元,占农牧业收入的48.7%,是种植业产值的122%,牧业成了支柱产业。三道沟镇本着以发展畜牧业为重点,在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构筑六大市场,完善十大基地的发展思路,瞄准畜牧业这一发展平台,大作经济发展文章。三道沟镇实行“三百工程”发展畜牧业。“三百工程”即由百名干部每人联系一户农户发展畜牧业,动员百名老乡、百名亲友来三道沟投资发展畜牧业。
调整结构:三道沟镇调整结构,着力构筑六大市场。构筑六大市场是三道沟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最有效的途径。畜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促使该镇合作好两个牲畜交易市场(甘南、解放),鼓励养畜户参与市场交易,把优质牲畜牵进门,将引进资金帮个人,拉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作为玉米主产区和以特色产品创品牌的三道沟,三道沟镇培育好玉米和特色产品市场。开发两处旅游市场(金界壕、向阳峪水库)是三道沟镇实现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重要举措,金界壕以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给人们带来神秘色彩,水草丰美。
土地开发:三道沟镇土地开发较早,调整产业结构已初具规模,南杂粮、北蔬菜、西制种、东种瓜的特色种植业已形成。十大基地成为三道沟镇种植业的龙头。以松树林、中胜、西胜为主的玉米制种基地,已辐射全镇5个村,播种面积达3万亩。三道沟镇进一步提高制种质量,扩大种植面积,求得高效益;对玉米进行深加工,筹建玉米淀粉加工厂,就地取材,提高经济附加值;以三道沟小米为代表的小杂粮占领一方市场;乐昌百亩节水灌溉基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高了对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的认识;以西胜、太平山为主的奶牛基地更新品种,提高产奶量,实现科学喂养;寒羊基地增加总量,扩大规模;大白鹅基地实现精包装;以解放孙圣三为主体的大棚蔬菜基地,创绿色无公害品牌,同时扩大大棚面积,使大棚基地成规模、上档次;北星小尾寒羊基地建立种羊基地,促进畜牧业发展;富山绵羊基地引进优质品种,进行改良,同时扩大基地规模。这十大基地的龙头作用,对三道沟镇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道路交通

境内共有县、乡公路3条38公里。其中县乡道路10.6公里,乡村公路27.4公里。该镇七个行政村已有六个通了油路,“三五”公路是县乡安—布—腰—三公路的主干段,全长10.5公里,连接一个接壤乡镇和本镇四个村31个村民小组;东大河路是本镇通往玉门的唯一捷径。交通运输发达,该镇现共有各类机动车辆3196辆(台),有9个运输队,有专营客运的客车17辆,每天从早到晚发往安西、玉门、酒泉、兰州、移民乡的客车有25个班次,还有小型的客运出租车27辆。铁路运输方便,兰新铁路纵贯全镇,疏勒河车站离政府驻地只有600米,每天有20余列客车和30余列货车从这里通过,交通运输非常方便。

经济发展

八道江区三道沟镇认真落实“旅游兴镇、边贸活镇、渔业富镇、工业强镇”发展战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各类项目,经济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三道沟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坚持立足市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林下开发、北五味子栽培、封沟养蛙、渔业发展等重点产业调整项目。在镇委、镇政府的引导和部分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各村将有限的耕地充分利用起来,发展北五味子项目。该镇北五味子已达到2023亩,其中大路村122亩,三道沟村182亩,滴台村483亩,二道沟村182362亩,仙人洞村612亩,三岔河村262亩。该镇发展林下参3000亩、中草药161亩、网箱养鱼45亩、拦江养鱼水面3700亩,几项支柱产业初步形成规模。该镇共确定重点项目14项,石材加工项目已完成投资400万元,开采面积约为3800平方米,开采石料1.2万立方米;老平砣铁矿项目已完成投资600万元。拦河坝项目、镇区改造项目、农家游项目、旅游线路开辟项目、公路两侧绿化美化项目、大路村移动通讯塔建设项目和秸杆燃气推广项目等。其中农家游已发展到12家,深受游客好评;公路两侧绿化美化项目共投入资金5万余元,收益路段5公里。水产养殖综合项目、池沼公鱼繁育加工项目、临青线公路项目和小长川尖头综合开发项目等4个续建项目都取得阶段性进展。水产养殖完成滴台、三道沟两处拦江渔场建设,投资近100万元,有效水面800亩;池治公鱼繁育加工项目完成技改建议书,并投放鱼苗价值30万元;临青线公路滴台段上半年投资720万元,完成公路建设6公里。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和项目建设的有效推进,带动了三道沟镇的新农村建设。该镇已经完成镇、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各村经济规划。以旅游为重点,全面谋划各村“一村一品”重点项目,除三岔河村以企带村外,其余各村均确定旅游和渔业为“一村一品”项目;“一村一企”有新进展,滴台村依托水域资源发展渔业项目,成立了“三道沟滴台村渔业有限公司”,已投资近30万元,完成100多延长米拦江网铺设。三道沟镇被列为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都有了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