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镇地图
三都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状况
2007年,实现CDP6.26亿元,财政收入596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4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98元,跻身郴州市“十强镇镇”,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中荣获“二等奖”。农业总产值完成2962万元,与上年增长0.2%,农业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全部种植双季稻,平均亩产在300-400公斤左右。2007年全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数为4.98亿元,镇内有民营企业有2000余家,有茅坪、宇字、宝源3大综合市场,其中上茅坪“三都商贸城”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日客流量达2万人,民营企业主要以煤炭开采、运输、日货南杂、美容美发、各种修理为主,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93万元,年创产值2.1亿元,纳税450万元。
交通通讯
三都有着非常便捷的交通,到九江、南昌、上海、广东等大中城市的车辆日夜往返不息,为三都与外地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日益完备。教育、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村村通,调频广播组组通,并开通了移动电话网络,使三都人能与外面的世界随时沟通,紧密连在一起。
历史沿革
公元前110年(西汉元封元年),儋耳设郡,郡治在高麻都南滩浦,即今三都镇旧州坡,公元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高麻都人符确金榜题名独为海南第一进士。公元1512年(明正德七年),儋州仁丰乡除了高麻都,尚有曾刘都和薛官都,一地三都,1939年(民国28年),儋县伪治安维持委员会将区公所和墟镇迁移现址,取名“三都市”。该镇1950年5月为儋县第五区。1958年为木棠公社三都大队。次年由木棠公社分出,成为三都公社。1983年底取消公社体制,改为三都区,1987年初,改区为镇。
乡镇概况
三都镇位于耒阳市东部,东界永兴县,距市区37公里。元朝年间,桂阳郡邑治耒阳时,欲备几处要地建都,该地依次列数第三,故称"三都"。1958年,建立三都人民公社。1984年,建立三都乡。1993年11月,撤乡建镇。1995年6月撤区并乡,原石准乡并入三都镇。总面积73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3个居民委员会、23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5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4人。
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三都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业、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艰苦创业,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多渠道融入私有资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使得乡镇企业有很大发展。三都镇目前有乡镇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3900多人。主要生产销售石米、石粉、干米粉、奇石等。2005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15981万元,增加值3885万元,实现税金310万元。
经济发展
三都镇是修水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省蚕桑基地。这里有良好的水利条件,境内三条河流与修河交汇,16座小(一)、小(二)型水库分布四周,为全镇2万余亩稻田提供了良好的水利保障。全镇年产粮食15000吨左右,水产产量100吨左右。全镇始终咬定蚕桑支柱产业不放松,现有桑园面积10000亩,年产茧将达到2万担,广大蚕农正信心百倍建设江西蚕桑第一镇。三都镇正处修、武(修水、武宁)两县十个乡镇的交汇点,是边界最大的商品聚散地。镇党委、镇政府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实行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全镇工业发展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全镇有各类企业100余家。在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出现了昌盛、园生、华生、金华、昌九等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公司和企业。主要产品有高耐热瓷、木地板、红薯粉丝、修水哨子、高级酱油等。其中昌盛公司的高耐热瓷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香港等地。
主要资源优势
1、三都镇地域广阔,地势呈东西高、南北低的阶梯性走向,海拔在990米-1080米之间,境内地质构造主要为东西面向中倾斜构成褶皱和断层,形成涟江河流城山区河谷地带。溶洞主要有小龙出水洞、猫猫洞和野狗洞。三都属中亚热带水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发展生态及观光农业型的理想地区。由于我镇位于贵州第一大坝子――涟江大坝的中南部,101省道公路两侧,是贵州第二条南下出海通道必经之路,交通便利。101省道穿镇区公路5公里,通村公路68公里,全镇各村已通公路,交通运输便利,为发展经济打下了较好的基础,镇城范围有百鸟河乡间生态谷、太极园、波云湖等旅游景点,是省城贵阳和县城惠水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三都镇素有万亩粮仓之称,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是建设无公害优质大米基地的理想地区。境内矿产资源有方解石矿、煤矿和页岩矿,煤矿总储量785万吨。2、我镇总劳动力为13937人,长期外出务工的人数为3280人,占总劳动力数的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