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绍兴市地图 > 嵊州市地图 >
三界镇地图
三界镇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总介

三界镇是个“五山四地一分水”的丘陵地区,年均气温12.6-17.6℃,降雨量1200-1600mm,年均日照1987.9个小时,年均无霜期235天,三界镇现有耕地47848亩,坡地30000多亩,林业用地13万多亩,森林覆盖率53%,在一万m3以上水库61座,总蓄水量1892万m3,其中前岸水库蓄水是一1250万m3。三界镇始终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依托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认准市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优质、高效农业,目前,已培育成了茶叶、竹笋、水产、水果、花木、畜禽等主导农业产业,形成了“一片一品”的特色农业生产格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了农民人均收入的稳步增长。生态农业园区进展顺利2002年底,三界镇顺应农业发展新趋势,针对三界镇低山缓坡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多的实际,确立了在长桥片创建集生态、休闲、科技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园区规划面积近8000亩,分区分期实施,整体推进,主要发展棚菜、特种水产、高档花木、观光水果、加工流通等生产基地,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寓观光于生产之中,通过若干年建设,使其成为城市人休闲、观光、揽胜场所。至今,已实施高档花木、特种水产、名优水果、奶牛养殖等生产基地近2000亩,配套基础设施同步推进,园区框架基本构成。茶叶量多质优三界是剡地产茶重镇,“茶圣”吴觉农先生曾在三界长期从事茶叶研究和开发,并创立了“三界茶厂”。全镇现有茶叶生产基地1.1万亩。年产珠茶2万担,名茶3500担,注册“越凰龙井”商标壹只,生产的“金黄茶”为稀有品种,为绍兴市唯一生产基地,陆康片依托嶀大山立地条件优势和茶农的名茶炒制技术,使名茶外形、色泽、香味俱佳,颇受消费者青睐,是该片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现建有南岙、杜家山两个名茶交易市场。近几年来,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去年,有589亩生产基地被权威机构认证为有机茶基地,三界镇无公害生产基地已达6000多亩。竹资源丰富现有毛竹面积8000多亩,小竹笋6500亩,年产鲜笋300万公斤以上,品种众多,有毛竹、早园竹、雷竹、哺竹等,是嵊州市重要竹笋生产基地之一。杜联村的毛竹具有单株重、材质好等特点,是竹制品加工上乘材料。为提高竹笋附加值,创办了“山玉”笋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笋煮干菜、笋干,注册“山玉”牌商标壹只,产品销往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特种水产、名优水果等产业较快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特种水产、名优水果等产业。目前,已建立特种水产基地2000亩,其中珍珠养殖基地850亩,名优水果生产基地3578亩,品种有水蜜桃、杨梅、猕猴桃、大青梅、桃形李等;桑园4125亩。外出承包大田构成一大农业致富特色,三界镇广大农民更新观念,善于抓住上海、江苏等地产业转移契机,发挥自身优势,外出承包水田,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镇已有16000多劳动力分别在上海、江苏、市外省内承包水田,同时,在沪等大中城市从事建筑业和家政服务、商业批零,开辟了一条农民致富新途径。黄沙资源丰富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采黄沙。90年代被上海浦东、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定为建筑专用沙。据1995年市矿业公司勘测:剡溪在三界至招士湾段有3000余亩河涂,厚层达12米至20米,粒细度2.63至2.71,含泥量仅0.6至1.6%。全镇有挖沙机船20多艘,运沙船80多只,从事黄沙产业近千人。

社会资源

镇内有标准化中、小学4所,公立卫生院1所。

农业产业

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含复种),年销售量2亿公斤,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以上都来自蔬菜产业。我镇规模种植蔬菜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蔬菜品种和种植技术上,广大群众已掌握了相当先进的技术,常年川内外的蔬菜营销商云集三界镇,蔬菜采集队伍逐渐壮大,本地已形成以三界联友蔬菜产销协会为首的蔬菜营销队伍100余户,蔬菜采集队伍和营销队伍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目前三界蔬菜品种由过去单一的莴笋、西芹发展为现在的莴笋、芹菜、萝卜、大蒜、菠菜、白菜、花菜、韭菜、黄瓜、苦瓜、辣椒、豇豆、四季豆、茄子等20多个品种(其中莴笋、芹菜、萝卜、大蒜、菠菜已取得了绿色食品标识),常年都有大批量的优质新鲜蔬菜上市。目前,三界镇正代表彭州市向国家绿色发展中心申报10万亩的绿色食品(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此外,三界镇还是西南最大的小家禽育雏集散中心。小家禽养殖产业在成都市龙头企业伟意养殖有限公司、三界镇鸭业协会和养殖大户的带领下,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全镇年销省内外鸭苗2200万苗,年总产值达8600万元,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伟意养殖有限公司、三界镇鸭业协会和养殖大户联系了560余户的散养农户进行小家禽养殖,年养殖种鸭12万余只,商品鸭26万余只,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余人,带动农户年增收1000余元。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养殖产业,目前,伟意养殖有限公司正在扩建占地320余亩的养殖小区、孵化车间、育雏室,养殖小区标准废水处理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年生产10万吨饲料厂已通过规划和设计,优质肉鸭饲养、宰杀生产线已通过发展与改革局正式核准。

城建规划

三界镇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城镇框架不断扩大,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约145公顷,有1个居委会及南一、南二、南三、南四、北街、下市头、仁聚里、良种场等8个行政村,户籍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学校师生、流动人口为10500多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6%,自来水厂、农贸市场、文化娱乐等设施日趋配套,逐步完善,成为嵊州市最具潜力的中心镇。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和标志,我们始终把培育和发展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提出“城建树镇”发展思路,确立走以工业化联动城镇化的发展路子,从再造一个新三界的高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2002年我们邀请专家教授,编制了三界镇城镇总体规划,根据规划,三界镇的城镇性质为:镇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嵊化工贸型的山水城镇;城镇规模为:到2005年,建成区人口16000万人,到2020年为45000人;用地规模:近期用地规模为208万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约65万平方米;远期用地规模为450万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约307万平方米。用地空间布局:根据三界镇的地形现状,确立东拓(跨曹娥江)、西进(跨新104国道、上三高速公路)、北连(与工业集聚区互动)发展方向,培育形成“东居中贸西工”的城镇结构形态。2、加强投入,完善配套设施。近期重点建设五大配套工程:嵊州中心港500吨级货运码头,该项目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初审;以前岩水库为水源的集镇自来水工程,预计年内竣工并交付使用;104国道集镇段的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普田公司以南、新老104国道连接处的商住楼综合开发,泰康示范小区建设。3、村镇互动,整体推进。统筹城乡建设,按照“优化中心镇,建设中心村,带动基层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着力提升集镇城区品位的同时,合理设置中心村,科学规划,加快建设,努力形成“中心突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镇村发展体系。加快西后、舒斗、两溪等小康示范村建设,以点促面,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历史沿革:三界镇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建制于东汉永建之年(公元129年),古称始宁县,据记载:“东汉永建之年(公元129年),析剡县北乡及上虞县南乡(今三界)置始宁县”。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始宁县,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原始宁县领域仍归旧属。清康熙年间,称三界镇。解放后,几经区划调整。2001年11月,将友谊乡、蒋镇镇并入三界镇。
旅游资源:三界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现存主要景观有:(1)关帝庙。位于镇北下市头村,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始建于南朝宋景之年(公元423年),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1992年扩建为吉祥净寺;(2)清风庙。位于镇南的清风岭,建于元泰定之年(公元1326年),为纪念南宋烈女而筑,是嵊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3)唐诗古道——嶀浦。位于镇南,是我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游息和垂钓之处,留有谢氏在赤壁上的嶀浦潭题刻,还有谢康乐钓台、石床等古迹。谢灵运开辟了一条始宁至临海的700里剡中游道,游道的起点是嶀浦;(4)浙东名山——嶀山,位于镇南,风景秀丽,相传嶀山与原嵊山相连,大禹治水时凿之成流,两山以此相隔于剡溪两岸。剡溪在这里形成最大的峡口和深潭,即嶀浦潭。嶀山北麓原有龙宫寺(俗称龙藏寺,现为三界茶厂),唐代诗人李绅三次游居寺内,捐款修建了龙宫寺,并撰写了《龙宫寺碑》。近代有国画家郑午昌、化工专家吴佩之、国立编译馆编审吴铁审。
经济发展:三界镇现有工业企业870家,产业结构以厨具、机械、链轮、电声、茶叶加工等为主,全镇有年产值上千万元的规模企业13家,获自营出口权企业6家。厨具、链轮、茶业加工三大产业块状经济优势明显,其中有厨具企业33家,形成15个厨具产品系列,80多个品种,培育了“普田”省级名牌产品和“双发”省级著名商标,“普田”牌油烟机荣获国家首批免检产品称号。今年1-6月份,厨具业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税润总额1722万元,是国内第三大生产基地和批发中心。最大的厨具企业是绍兴市普田电器有限公司,有固定资产2亿多元,年生产厨具15个系列30万件,上半年销售收入1.38亿元,产品远销韩国、俄罗斯等国家。链轮业是国内重点出口生产基地之一,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市场,全镇现有链轮企业27家,年产链轮1万多个规格4000万件套。上半年,实现自营出口值688万美元。嵊州市机械链轮厂是该镇的骨干企业,有36年链轮生产史,上半年,出口销售收入565万美元,成为创汇大户。茶叶加工业依托产业资源优势,近几年发展迅速,全镇有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的企业13家,主要从事茶叶深加工,生产精制茶叶。瑞兴茶业有限公司为嵊州市第三大茶叶加工企业,该厂内抓产业升级,外拓国际市场,产品远销非洲市场,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去年销售收入超4000余万元。

基础设施

交通条件改善近几年来,三界镇针对行政区划调整后,区域范围扩大、交通条滞后的实际,把交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相继建成了友(谊)至蒋(镇)、沈(塘)至福(源)公路、友(谊)至三(界)直通公路,并依托国道、县道基础,构筑了三纵三横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了镇域内半小时交通圈。嵊州中心港500吨级货运码头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初审,正进入实质性阶段。以实施康庄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改善村庄道路条件,今年全镇已立项康庄工程27条,大部分已动工建设。以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等为载体,每年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加强以路、渠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全镇主要产粮区和开发农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观。环境卫生趋优以开展“一创双清”活动为抓手(“一创”即创104国道集镇段示范样板工程,“双清”即清理户外污目广告,清理垃圾),合力创优环境,投资70多万元,完成了104国道集镇段的亮化工程(安装路灯),并对曹娥江集镇段堤岸等重要区域的垃圾进行了集中清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实环卫队伍,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常抓不懈,确保环境整洁。各村特别是重点村,按照“一创双清”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抓重点、克难点,分别建造垃圾箱,清除垃圾死角,全面整治村庄环境,有效改善人居条件。以创建省级文明镇为载体,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提升层次,促进环境卫生的进一步改善。自来水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前岩水库为水源的集镇饮用水工程全面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预计年内竣工投入使用;积极推介以大董水库为水源的蒋镇片供水一体化工程项目,三界镇有11个村的自来水改造正在实施或筹建之中,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饮用水的需求。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强电力设施的改造,不断扩增容量,提高了生产、生活用电保障能力。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基本覆盖全镇,已在集镇范围内开通了小灵通网络。

农业经济

1999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276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1000万元,粮食总产量26169吨,财政收入417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795元。近年来,尤其是99年,三界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狠抓了以莴笋为主的蔬菜基地和以成都志成公司为主的养殖基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界镇是一个以种植蔬菜和养殖小家禽而闻名的农业大镇全镇,尤以莴笋种植规模大、品质优而畅销省内外,2001年被有关部门授为“四川省莴笋特产之乡”,2003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命名为“四川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全镇蔬菜面积3.3万亩,含复种面积,产量近1亿公斤,收入近4500多万元,人平实现销售收入1500余元,形成了以莴笋、白菜、茄子、黄瓜、豇豆和西芹为特色的蔬菜产业,莴笋和早春芽享誉蓉城,远销兰州、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