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咸阳市地图 >
三原县地图
三原县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数据

2007年三原县人口总户数为131047户,总人口为4066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2077人。总人口中男性205824人,女性200834人,性别比为100:102。全县农业人口324581人,非农业人口8207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9.82%和20.18%。全县迁出人口4470人,迁入人口57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迁入2915人,迁出1816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58‰,死亡率为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8‰。
2007年末三原县乡镇总户数总人口及人口密度统计表:乡镇总户数(户)总人口(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城关镇439921016052202.10鲁桥镇710325310838.08西阳镇653024113798.44大程镇788926945772.95安乐镇521517783829.43陂西镇788127924904.27独李镇657624073894.91陵前镇820729634434.13马额镇468717092379.74新兴镇790028686368.19渠岸乡746624857875.25高渠乡545019117887.10徐木乡414415197461.21嵯峨乡800724322312.94

城市建设

三原为渭北重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盐店街、南北大街、政府街、南关正街等相继拓宽改建,新建了池阳大街、宴友思大街、人民银行街、丰原街、环城南路等干道混凝土路面,人、车分道,筑有相间花畦。至2007年,城区拓宽改造和新建大街17条,硬化街巷96条25公里,建成了四大排水系统和引清入城供水主管道10公里,给排水功能大大增强;在维护、完善和提高白鹿、宏达、金桥、城隍庙广场使用功能的同时,又相继建成了清河食品工业园、冶金大道中心广场、人民广场等文化休闲场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近代历史

秦汉以来,三原长期为京畿之地,因受郑国渠、汉白渠灌溉之益,民殷物阜,被誉为“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壮县,有关中白菜心之称。三原是渭北革命根据地之一。1926年秋,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归来的乔国桢到武字区进行革命活动,建立了以武字区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同时成立了区农协六所,村农协会154处,并组织了农民赤卫队、灾民自救军与游击队,和当地土豪劣绅进行顽强而坚决的斗争。1928年4月,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组织武字、心字、军字等区农民举行了交农运动,取得了胜利。是年5月为配合渭华暴动,发动了武装围城斗争,揭开了创立渭北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序幕。1932年在武字区成立了渭北苏维埃政府及工农、妇女、青年和少先队等革命组织。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除了参军参战、运送弹药物资等工作外,并先后护送刘少奇、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安全通过敌封锁线。当时陕西省委、渭北特委曾一度迁至三原办公。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也多次在武字、心字地区召开,为红二十六军的组建,以及对陕甘宁边区的保卫,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有黄子文、孙平章、马志洲、金里科、王宏等118名同志为革命壮烈牺牲!党的一些领导同志,如习仲勋、刘志丹、李子洲、魏野畴、史可轩等,都曾在此从事过革命活动。1952年党中央曾派老区慰问团来原武字、心字区进行慰问,并颁发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奖旗。同年国庆节武字区的代表唐玉怀同志在北京天安门观礼,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82年经中共陕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武字、心字地区,即现在的陵前、马额、新兴、嵯峨等乡(镇),及鲁桥镇的东沟、楼底,西阳镇的东寨、五联、五泉,徐木乡的毕家沟划为革命老区。建国后,三原县经济建设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步伐大大加快,形成了诸多优势。

经济状况

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511140万元,比2006年增长13.9%,比2006年同期增幅高出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1220万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10390万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149520万元,增长16.8%。城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2583人,城镇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5430人,参加失业保险230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累计劳务输出90386人,新增就业岗位11502个。新合作医疗进展顺利,参加新合作医疗302417人,为3.3万名患者报销医疗费860万元。投资3313万元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污染物排放量2433.2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13.7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319.5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93.93%,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93.43%。
农业:①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4542万元,比2006年增长10.79%。粮食播种面积达72.11万亩,总产25.36万吨,分别增长1.77%、5.93%。其中,夏粮36.5万亩,总产11.89万吨;秋粮35.61万亩,总产13.47万吨,其中玉米31.9万亩,总产12.69万吨。年末全县果园面积16.98万亩,总产14.03万吨。其中,苹果8.79万亩,桃1.92万亩,枣2.26万亩,柿子1.02万亩,葡萄0.95万亩。蔬菜面积21.55万亩,总产76万吨。油菜2.5万亩,总产3145吨。②大牲畜存栏6.17万头,奶牛存栏9296头,猪存栏13.22万头,羊存栏12.01万只,家禽存栏227万只。肉类总产量1.5万吨,其中猪肉1.04万吨,羊肉655吨,牛肉1688吨,家禽产肉量2235吨,禽蛋产量1.69万吨,奶类总产量2.23万吨,其中牛奶产量1.67万吨。③农业常住人口33.23万人,农村户数8.28万户,农村劳动力总资源23.4万人,从业人员19.62万人,其中农业14.72万人,工业1.3万人,建筑业1.33万人。耕地总资源53.3万亩。
工业和建筑业:①工业实现增加值197410万元,比2006年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61010万元,比2006年增长35.47%。按属性分,重工业完成242448万元,同比增长40.5%,轻工业完成218562万元,同比增长30.2%。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市属完成80359万元,同比增长32.7%;县属380651万元,同比增长36.07%。按行业分,食品加工制造业152730万元,有色冶金工业77972万元,装备制造业105379万元,能源化工业48523万元,医药制造业57787万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饲料生产149594吨,乳制品11181.2吨,中成药741.65吨,钢材221912吨。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22%。②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3个,其中国有企业1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973万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59.8%,完成增加值12980万元,同比增长15%。
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2174万元,比2006年增长52.2%。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186988万元,增长36.9%。按投资类型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7578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10万元;城乡私人建房完成25816万元。施工项目80个,投产59个,项目投产率73.8%。施工面积211528平方米,竣工面积91493平方米。
国内贸易:城乡消费市场进一步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154.9万元,比2006年增长18%。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县级为75978.2万元,县级以下为56176.7万元。按行业分,批发企业销售总额为17302.9万元,增长11.8%;零售企业销售总额为80134.2万元,增长17.4%;住宿餐饮业为17927.2万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为482.7万元,限额以下企业为8015万元,个体户9429.5万元;其它行业为2804万元。
基础设施投入:①实际完成投资7056万元,开工新建通村公路204条计363.33公里,里程位居全市前列。改造三新、三高等县乡公路5条48公里。货物周转量6569万吨公里,运输量130万吨,旅客周转量5066万人公里,运输量249万人。②接待游客32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10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50万元,同比增长6.7%。③邮政业务总量1589万元,比2006年增加134万元。④电信业务总量2729.7万元,比2006年增加4.7万元,国际互联网用户达7450户,电信电话用户达66432户,其中乡村电话用户38179户。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①200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6500万元,同比增长25.9%,地方财政收入7858万元,增长25.4%。财政总决算支出42666万元。②金融业运行的主要特点是各项存款呈上升趋势,各项贷款呈下降趋势,现金呈投放状态。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1825万元,较年初增加29988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52795万元,比年初增加1375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66423万元,较年初增加29234万元。③保费收入2722万元,其中财险保费收入720万元,人寿保费收入2002万元。各类赔偿及给付690万元,其中财险支付450万元,人寿支付240万元。
劳动就业:2007年末,单位从业人员23476人。其中国有单位21756人。城镇集体1388人,其他332人。国有单位中,企业7731人,事业9632人,机关4393人。在岗职工23111人,其中国有单位21438人,城镇集体1343人,其他330人,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中企业7427人,事业9621人,机关4390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39457万元,平均16839元。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9140万元,平均1696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815元,比2006年增长17.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072.5元,比2006年增加104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10.5元,较2006年增长19.3%。

社会荣誉

三原县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省级双拥模范县,荣获“全国体育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幼教工作先进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十大特色县等称号。

三原县特产

疙瘩面:系光绪年间城内“悦来馆”的伙计,绰号“帽盖李”者创制。其特点是:面条细长柔韧,臊子油而不腻,浇酸而香。细品慢咽,回味悠长。本品食用的方法也很讲究。食用前,先舀一小碗酸汤,谓之“渴汤”尝鲜。食用时需小碗两个,一碗盛酸汤,一碗盛面条(约50克)。食汤面时,向面碗内浇上臊子,倒入酸汤;食干面时,用筷子挑起面条,在酸汤内涮热涮匀,然后放回原碗,浇上臊子。
三原泡油糕:由唐代佳点“见见消”(油浴饼)演变而来。糕面隆起,泡泡蓬松,其味芬芳,入口即消。形状玲珑剔透,犹如巧制凌花<br>,泡泡油糕是三原县很有名气的传统小吃,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名点“见风消”油洁饼。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锅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吃起来味道酥甜可口。面粉烫熟,加入辅料,入油锅炸制而成。色泽乳白,绵软甜香,糕面蓬松起泡,入口即消。泡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独特精制。泡泡油糕色泽乳白,表皮蓬松,犹如轻纱织就,蝉翼作成,可谓巧夺天工。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的制作方法有着独到之处。平时人们吃的油条油饼蓬松发虚主要是因为钒碱和面粉的配比恰当,放入热油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膨胀所致。而泡泡油糕既不放钒也不施碱,只是利用大油和水烫面,同样蓬松涨发。它要求糕饼师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大油、水、面的比例一定要恰倒好处,对油温的要求也很严格,当油糕投入到一定温度的油锅内,内部水蒸气大量形成,气体急剧上升的同时,蛋白质性变而展开,淀粉膨胀焦化,气泡逐渐形成,并在高温环境中固定下来,要求出锅的油糕不落架(不蔫不瘪)。
三原蓼花糖:三原蓼花糖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相传曾得到慈禧的赞赏。它样子像鼓槌形,金黄色的表皮有一层白芝麻,里面是蜂窝状糖心,吃起来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风味独特,成为陕西省传统的名贵食品之一。三原蓼花糖,起源于陕西省三原县,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江米(即糯米)制成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挂在楼上让其阴干。次年来后,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并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为“僚花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义,在《纪念堂遗稿》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三原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成品呈圆柱体,个大体松,皮色金黄,肉质洁白,呈丝网状,香甜酥脆,绵软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