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咸阳市地图
咸阳市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环境

咸阳市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年平均降水量537—650mm,年平均温度9.0—13.2℃,年极端最低气温-18.6℃,年极端最高气温41.2℃。全年太阳辐射4.61×109—4.99×109焦耳/平方米。年累计光照时数平均为2017.2—2346.9小时,六、七、八三个月的日照时数约占全年的32%,对夏季作物的成熟和秋季作物的生长发育很有利。自然资源丰富。有煤炭、石灰石、陶土、铁矿石、大理石、油页岩及石油、矿泉水、地热水等矿产资源。煤炭探明储量120亿吨,原煤生产能力300多万吨,是陕西的第二大煤田,为国家后备能源基地。石灰石储量5000亿吨,正待大规模开发。地热面积达800平方公里。境内有泾河、渭河、沣河、黑河、泔河等八条河流,地表水径流量70多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70多亿立方米,城市供水充足。经济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其中沙棘、黄芪、山楂等野生植物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友好城市

中方城市外方城市国别结好时间编号咸阳市宇治市日本1986-07-241咸阳市成田市日本1988-09-152咸阳市罗切斯特市美国1995-01-183咸阳市莫兰德市澳大利亚1997-07-314咸阳市勒芒市法国2001-09-125咸阳市义城郡韩国2003-10-176咸阳市罗切斯特市美国2006-01-067

历史沿革

周称程伯国,后改名毕郢,再改岐周。春秋时称渭阳。秦为咸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更名新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渭城。晋时设置灵武县。后赵时更名石安县。前秦时,将汉刘邦的陵邑——长陵邑改为咸阳郡,并辖灵武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武则天因其母杨氏陵墓——顺陵在此,改为赤县。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升为次畿。五代、两宋、金皆称咸阳。元初,一度将咸阳并入兴平,不久又恢复咸阳县制。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将咸阳迁到渭水驿,即现在秦都区所在地。明、清均称咸阳,属西安府管辖。夏代开始,咸阳属禹贡九州之雍州。殷商时期,咸阳称做“程”。西周王朝,称毕国。武王都于镐京,其地在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京者,大也。周制:”邦畿千里”,所以毕国当为畿内所属。秦孝公初期,首都在栎阳。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城咸阳,筑冀阙。秦都九迁西犬丘、西垂、天水、雍、平阳、涀渭之会、泾阳、栎阳、咸阳),而咸阳为其最后定都之地。秦王朝,首都咸阳。汉高祖(刘邦)元年,被项羽毁了的咸阳得到恢复,取名新城。七年又划归长安,所以司马迁说,长安是原来的咸阳。武帝(刘彻)元鼎三年,始更名渭城(以其地临近渭水),属右扶风。西汉早期、中期的七个汉陵,军没有陵邑。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葬于长安南原外,其余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邑都在咸阳原上,所以汉后把咸阳原也叫五陵原。如刘邦的陵邑叫长陵县,曾显关东豪族万户以奉陵邑,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已达五万户。长陵邑遗址在今市区内韩家湾乡怡魏村。安陵县迁来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充陵邑,遗址在白庙村周围。茂陵县奉陵邑者六万户。这些贵族公子不事生产、豪华奢侈、斗鸡走狗、生事滋扰。当时咸阳五方之音充侈境内,所以古称难治。“五陵公子”、“五陵少年”就是这个特殊阶层的代名词。五陵邑当时虽然称县,但并不属郡治理。而是在汉王朝中央部门设有“奉常”这样一个专门机构,管理陵邑一应事宜。武帝太初元年将长陵、阳陵及所属塞国更名为左冯翊,将渭城、安陵、茂陵、平陵及所属雍国更名为右扶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府设道,咸阳归关中道管辖,不久废道直属陕西省政府。公元一九三七年后,属咸阳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设立咸阳分区,辖咸阳、长安、户县、周至、兴平、武功6县。1950年5月咸阳分区更名为咸阳专区,撤销邠县分区,其中醴泉、栒邑两县划归咸阳专区;撤销三原分区,所属的三原、泾阳、淳化、高陵、富平、铜川、耀县7县划归咸阳专区;咸阳专区的长安县改由省直辖;武功县划归宝鸡专区。1952年5月政务院批准撤销咸阳专区,所属的咸阳、鄠县、铜川3县及咸阳市改由省直辖;富平、三原、泾阳、高陵、耀县5县划归渭南专区;栒邑、淳化、兴平、醴泉、盩厔5县均划归宝鸡专区;设立咸阳市,以咸阳县的城区及钓台区七里乡、珠泉乡石都村一带为其行政区域。1958年11月撤销咸阳县,将原县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咸阳市。196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将原属省直辖的乾县、邠县、盩厔、兴平4县,划归咸阳市。1961年8国务院批准设立咸阳专员公署。西安市领导的鄠县和咸阳市领导的乾县、邠县、盩厔、兴平4县,及省直辖的三原县和新设立的淳化、邑县、长武、永寿、醴泉、泾阳、高陵7县划归咸阳专员公署领导。1966年6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咸阳地区的咸阳市划归西安市管辖。1969年10月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由咸阳市迁至兴平县。1971年10月国务院批准西安市代管的咸阳市划归咸阳地区,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由兴平县迁回咸阳市。1979年10月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咸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咸阳地区和县级咸阳市,咸阳市升为地级市,将咸阳地区的兴平、三原、礼泉、泾阳、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0县和宝鸡市的武功县、杨陵区划归咸阳市管辖;咸阳市设立秦都区,以原县级咸阳市的行政区域为秦都区的行政区域;原咸阳地区的户县、周至、高陵三个县划归西安市管辖。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咸阳市渭城区,以秦都区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1993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兴平县,设立兴平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兴平县的行政区域为兴平市的行政区域。

咸阳市情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它东邻省会西安,西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与甘肃接壤。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咸阳有着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及中华养生文化名城。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国家立体交通的新枢纽。咸阳位于祖国版图的中心,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自古就是西部战略重镇。今天的咸阳,称得上西北连接世界最便捷的城市。拥有国内六大航空港之一和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及出口产品内陆港,从这里坐飞机出发,一小时之内可达全国40多个重要城市。毗邻亚洲在建最大的火车站,全国9条铁路、6条高速路在此纵横贯穿,正在规划建设的北京至昆明、乌鲁木齐至上海两条高速铁路唯一的交汇处也在这里,咸阳将形成到其他重要城市的陆路“一日交通圈”。届时从咸阳坐火车到北京4个小时,上海5个小时,必将为咸阳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历史人文深远宏阔,是中华文明天然的博物馆。咸阳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也让咸阳成为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地方。咸阳遍地秦砖汉瓦,境内文物景点多达4951处,五陵塬上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汉唐帝王陵寝连绵百里,举世无双,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之都”。不来陕西领略不了中国历史,不到咸阳就体验不到秦汉雄风和中华原生态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始于咸阳,秦创设的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郡县制以及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秦开创蕴含的革新开放、创新进取、诚信有为的文化元素,是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现代产业基础坚实,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咸阳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农业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是关中粮食生产的“白菜心”,每年给国家提供200万吨以上的商品粮,尤其面粉品质优良,享誉三秦。年产水果400多万吨,是世界上唯一符合苹果生产七项指标的最佳优生区,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全国总量10%以上的优质苹果来自咸阳,全球六分之一的浓缩果汁出自咸阳。同时也是陕西最大无公害精细蔬菜生产基地,销售范围辐射西北。咸阳地下水、煤炭、石灰石、地热等其他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今天的咸阳,更是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是西北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陕西重要的能化工业、轻纺工业基地,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医药、纺织、食品、建材、航空物流、太阳能光伏等九大产业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雄厚基础。
生态环境优美宜人,是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的现代宜居城。咸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境内渭河、泾河、沣河交汇,400万亩林地郁郁葱葱,自然条件宜人,神刀、神针、神脉、神袋、以及攻克肿瘤克星的神医等“五神”全国闻名,食疗、医疗、药疗、水疗、足疗、茶疗等“六疗”特色保健项目一枝独秀,每年吸引国内外1100多万人次观光旅游。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打造美丽、浪漫、温馨的城市家园,建设了一批秦汉主题鲜明的古典景观,整座城市溢满着浓郁的秦风古韵。蓄渭河水而成的“咸阳湖”景观碧波荡漾,给咸阳增添了灵气,引来了人气。5年来,咸阳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城市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位居北方城市前列。今天的咸阳,已成为中华养生文化名城、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魅力城市,越来越让每一个咸阳人感到自豪,也让每一个外来者称羡。发展前景无限广阔,是未来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大引擎。咸阳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令人憧憬。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西安(咸阳)打造成1000万市区人口的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届时,10公里长沣河将变成清水长廊,渭河将成为我们的城中河,昔日秦都城“沣渭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恢宏气势将重现咸阳,一个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咸阳,一个更加开放、加速崛起的咸阳,一个天蓝水绿、更具魅力的咸阳,将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民俗文化

咸阳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周、汉、唐等十一个朝代也都曾把咸阳做为都城或京畿之地,成为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放眼咸阳北塬,周秦汉唐时期许多帝王建造的陵寝和陪葬墓,绵延百里,形成了"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的壮观景象。如今的咸阳,以黄土文化为特征的民俗风情旅游极具特色。以礼泉、秦都、兴平、乾县、旬邑等地为代表的民俗风情、秦汉文化、秦汉歌舞及社火、剪纸、皮影、牛拉鼓等民间艺术,以"乾县四宝","三原小吃宴"为代表的地方风味小吃,以黄土文化、关中风情为特色的乾县黄土民俗村,以礼泉县为代表的万亩果园,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一批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正在发展壮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旅游。咸阳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秦王朝建都于此,号称“华夏第一都”,先后为周、汉、唐等13个朝代的京畿之地,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境内有帝王陵27座,王公大臣的陪葬墓800余座。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气势恢宏,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是世界上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皇家陵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尤其是近期正在开发的汉景帝阳陵,其规模之大,在世界上已引起轰动。全市共有各类文物景点4951处,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5处,构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天然博物馆。

特色小吃

白吉饼与肉夹馍特点:皮薄松脆、内心软绵,可单独食用,夹上腊汁肉(即肉夹膜)食用味道更佳。主要原料:面粉。简要介绍:白吉饼是咸阳特有的一种烤饼。制作好后,两面饼皮粘连较松,俗称“两张皮”。它皮薄松脆,内心软绵,可单独食用。夹上腊汁肉,则称“腊汁肉夹膜”,味道更为鲜美,因其经济实惠,很受欢迎。长武锅盔,长武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扯面,特点:色泽协调、光滑柔韧、淡雅清香。主要原料:上白面粉、鸡蛋、菠菜、红萝卜、调味品。简要介绍:扯面是关中地区的传统面食小吃。制作时先将面粉用盐水和好,用湿布盖好放置1小时以上,再调到较软程度后擀成较厚较宽面片,然后手拿两端,扯成薄而未断的面片,入沸水锅煮熟捞出,加调料和辣子粉,用烧热的油泼后搅拌食之。煎饼,特点:用荞麦粉摊制而成,味道可口,香味浓郁。主要原料:荞麦粉、豆腐干、酥肉、芝麻凉汤、炸辣椒等调料。简要介绍:煎饼用荞麦糊状精粉摊制而成。内卷豆腐干和酥肉,食用时用芝麻凉汤或炸辣椒作调料,味道可口,香味浓郁,颇具地方特色。浆水面,特点:汤清利口、酸香醒神,食后有周身凉爽之感。类别:风味名小吃,主要原料:面粉、酸醋、芹菜、调料。简要介绍:浆水面是一种大众化的夏令风味食品。其关键是制作好后捞入碗内,浇上浆水(热浆水更佳)加入适量精盐、花椒油、辣椒油即可食用。凉皮(酿皮子),特点:味酸、辣、爽口、凉香,皮子具筋软的特点,宜于夏天吃用。制作方法:擀面皮、蒸面皮。主要原料:面粉、调料、菜籽油、辣子。简要介绍:凉皮又称“酿皮子”,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其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凉爽可口,宜于夏天食用。清真牛羊肉泡馍,秦风楼清真牛羊肉泡馍制作考究,以肉烂、汤香、味美、无疆腥、油而不腻而受到当地群众和过往客人的称赞,被称为“西兰路上一枝花”。普集烧鸡,普集烧鸡有近50年的历史,色味惧佳,肥而不腻,酥嫩可口,比较有名。乾县豆腐脑,乾县豆腐脑黄豆制品。色白洁净,鲜嫩柔软,翻而不散,摺而不断,搅而不碎,加之调料讲究,味香可口。乾县挂面,乾县挂面手工做成,细、白、筋、光,面丝细匀,加上烹调时汤煎、油旺、醋酸,并以嫩韭菜、白菜心、鸡蛋饼切碎置汤中做“漂稍”,色、香、味俱佳。酒后食用,解酒开胃,引人食欲。乾县锅盔,乾县锅盔公元六二四年至七零五年,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烹食困难,监工士卒便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兹后多经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锅盔直径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内瓤起层,美味可口。三原金钱油塔,三原县金钱油塔,也叫“千层饼”。形如缕缕金丝盘绕,层层塔楼相叠。松软绵润,清爽利口,制作精细。三原蓼花糖乾,早在明、清年间就开始制作,距今已有四百年历史。以香、脆、酥、甜为特点,长期被人们列为馈赠亲友的精美食品。原料以芝麻、糯米、植物油、白糖为主,工艺技术复杂。三原泡油糕,由唐代佳点“见见消”(油浴饼)演变而来。糕面隆起泡泡蓬松,其味芬芳,入口即消。形状玲成剔透,犹如巧制凌花。臊子面,特点: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称,汤多面少,面条热得烫嘴,油要多。制作方法:肉臊子、素臊子。主要原料: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简要介绍:臊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很驰名。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称。用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种调味品制成。武功镇起花面,武功镇起花面一种面食。选用精粉制作,面条细而长,以大肉、鸡肉婉汤,蛋饼、黄花、葱白为佐料,酸味出头,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传统食品。兴平醪糟,兴平醪糟为汤式食品。选用高级糯米,经筛、捡、淘、泡、蒸后,并拌入特制曲母,利用一定温度储封发酵而成。以气味醇香、清甜质绵、耐饥止渴、益脾健胃而著名。甑糕,特点:枣香浓郁、软糯粘甜。大枣还具有益气补血、养肾安神之功效。主要原料:糯米、红枣或蚕豆等。简要介绍:甑糕是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早点食品,是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其特点是:枣香浓郁、软糯粘甜。而且大枣还具有益气补血、养肾安神之功效,是一种滋补养身食品。biangbiang面,关中人最基本最普通的面食,除了蒸馍,恐怕就是“油泼辣子[比昂][比昂]面”。关于“biángbiang面”的得名,有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zhang)西一长,中间加个马大(dai)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多少年来就一直听老人言传下来。因为这个字笔画繁多,所有字典都找不到,书面上极少见到,都是一边念顺口溜一边写才能写出这个字。很有趣的吧。北方人大都觉得这种面食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