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咸阳市地图 >
彬县地图
彬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3500年前,周族部落首领公刘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叫做“豳”的小国。这可以看作是彬州名称的起源。著名的《诗经》“十五国风”中的《豳风》所描绘的就是现在彬县一带的风土人情。秦朝时在这里设置漆县,东汉时设置新平郡,北魏时改为白土县。西魏时在这里设置豳州,唐开元年间改称邠州(古邠州的管辖范围大约在今旬邑、淳化、彬县、长武四县区域)。民国初年撤销邠州的建制,在原州治所在地设立邠县。因“邠”字属生僻字,在中国文字学上“邠”与“彬”又是相通的,1964年文字改革时,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彬县”。

陕西十强县

4月29日,从年度陕西省2010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表彰电视电话会议上传出,彬县以其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由上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9位,跻身全省“十强县”行列,喜获“陕西省十强县”,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这也是咸阳历史上首个跨入“陕西省十强县”的唯一县市区。彬县县委书记李建民率团赴会参加了颁奖仪式,并代表彬县县委县政府领回了此项殊荣。这对彬县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荣耀和震撼。近年来,彬县在纷繁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发展征途上,彬县经济如同一列飞驶疾驰的列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彬县速度”。该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争创“陕西十强县”为目标,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矢志不移,顽强拼搏,精心培育“能源化工、特色农业、商贸流通、劳务输出、旅游文化”五大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开创了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该县上下紧紧锁定“陕西十强县”目标,务实苦干,奋力追赶,强势攻坚,开创了跨越发展新优势、和谐发展新局面,掀开了彬县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到3722美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5.6亿元,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其中规模工业产值98亿元,各项主要指标持续“咸阳领跑领先”,综合实力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稳步前移。去年,该县被评为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也是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的百强县市之一。

社会事业

发展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我们以实施“校舍改造、布点调整、远程教育”三项工程为载体,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加快教育创强步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000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58所,建成教学楼、图书实验楼31幢,新增校舍面积2.7万平方米.改造危漏校舍8.4万平方米,全面实现了中小学校校舍“无危漏”目标;先后为87所学校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建成了50个小学卫星教学点、17个多媒体教室和156个农村小学光盘播放点,使全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3.4%,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抢抓机遇,果断决策,筹集资金780万,整体购买了原彬师枝舍,启动建设了彬县第二中学,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投资2600万元,四幢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全部封顶,已开学。二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我们在积极实施结核病控制、中澳咸阳农村卫生综合项目,大力推进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同时,累计完成投资800多万元,建成了县医院住院楼和车家庄、龙高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并顺利实施了16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全县新增医务用房7000多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基础条件,为广大群众就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003年9月,我县在全省率先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全县参合农民达到24.56万人,占到全县农业人口的84.9%;累计为11.5万人(次)报销医疗费用1893.2万元,初步解决了农民有病无钱医的可题,我县在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的报销直通车、资金封闭运行等做法和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并先后被《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和陕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三是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开展。我们坚持以推进综合改革为目标,积极探索计划生育工作长效机制,较好地完成了各年度人口计划任务,稳定了全县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提高到98.3%。近三年连续获得全市人口与计生工作目标责任完成奖、求实奖和综合改革奖。目前,全县人口出生率和自增率分别控制在8.2‰和2.7‰。

第三产业

近年来,彬县按照“扩张总量、提高质量、加快发展”的思路,取消限制门槛,放宽准入领域,重点解决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环境等问题,大力支持和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彬塔、大佛寺、水帘河、侍郎池等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景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鼓励引导商流企业积极与知名企业合资、合作,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超市专营、连锁经营、代理销售等流通方式,形成了吃、住、游、玩、购物相配套的服务业体系。200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亿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商贸流通企业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46亿元,上缴税金161.4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9%和20.1%。全县程控电话全面普及,移动通信实现无缝隙覆盖,ADSL宽带网贯穿城乡,光缆传输、邮政专递初具规模。金融、保险、商贸、文化娱乐、宾馆、广电、卫生、体育等服务机构俱全,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预计2004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9亿元,占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4%以上。

农业方面

在农业方面,该县坚持工业反哺农业,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构建“生态彬县”特色,大力实施村庄和院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加强路、电、水、厕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上,积极推广果(菜)—畜—沼—厕—灶“五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注重培植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大棚觐枣、礼品西瓜、食用菌、生猪、养鸡、干杂果、劳务输出等主导产业。上半年,全县新农村建设共完成投资3亿元,平整新村建设土地2756亩,开工建设村民新居3580户,建成2850户1.71万间34.2万平方米;全县新建果蔬设施大棚1018亩、养殖小区3个,涌现出富仁村大棚蘑菇、虎神沟村大棚果蔬、白村花卉苗圃、祁家崖村生猪养殖等一大批设施农业典型。实现农业总产值2.81亿元,增长20.4%,实现增加值1.59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99元,同比增长16.7%,在全市保持领先地位。

经济结构

近年来,彬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精心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带动,科教兴彬”三大战略,全县国民经济呈现出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势头,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农业经济由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草三元结构,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75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2.08亿元,增长7.5%。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3.6:43.1:22.3,和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2010年,彬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0.17亿元,增长21.3%;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剔除“两权价款”收入,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48.2%和4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增长3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增长20.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分别增长18.2%和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