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镇地图
永乐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永乐镇原址永乐村,以永乐村而得名,晋时叫胡空堡,明时称永安,后改称永乐,即永定安乐之意。1948年7月设永乐区公署,辖四乡,1961年成立永乐人民公社,1976年由永乐村迁街白村,1984年政社分设时以原永乐人民公社辖区设立永乐乡,1998年3月28日撤乡建镇后称永乐镇。镇内彬底、高安两条公路贯穿全境,168条镇村道路全长138公里,四通八达。是彬县和陕甘两省交界处最古老,较繁荣的镇。
行政区划
行政村:南张村杜村郑家村沟渠头村蔡村曹家村李湾村岳崖村永乐村岳村彩霞村西营村林河村东历山村西历山村任家庄村枯夺村原村杨涧村见帝村岸堤村上庄村原头村杨沟村许湾村
历史沿革
永乐镇驻地,原称三道岗子屯,始建于清末,属肇州厅管辖。中华民国以后,1931年称永丰镇,隶属肇州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6年10月为联合第五保,1939年设永乐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设置第三区。1955年5月,改为永乐区。1956年4月,设置永乐乡。1958年9月,成立永乐人民公社。1961年4月,将西北部地区划出,增设新福,公社。1984年初,改为永乐乡。1985年3月,改设永乐镇。永乐镇幅员面积185.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46个自然屯,有住户6515户,总人口25189人。
经济建设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主题,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机遇,按照"稳粮、优果、保烟、扩菜、种药、还林、种草、兴牧、企改"的工作思路,立足本镇实际,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实施“2015155”工程,积极推进“项目带动”和“一村一品”战略,大力发展果业(含干杂果)和畜牧业两大主导产业,建立烤烟、蔬菜、草场三大基地,在全镇范围内逐步形成两业三基地的合理化产业生产新格局,镇内有年产值200万元的军村砖厂和年产值500万元的彬县多元素复合化肥厂两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非国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一优”(优化产业结构),“两增”(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突破”(一村一品、小城镇建设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明显突破)。目前全镇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工业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到2006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5580万元,较上年增长26%;农业产值4900万元,较上年增长22%;财政收入114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2056元,较上年增长15%;
资源
永乐镇滩地多,光照充足,特别适合芦笋生长,我们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与西北农学院、联侨食品有限公司、日本株式会社联系开发建设出口创汇绿色无公害芦笋基地,形成了市场牵公司、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格局,推动全镇芦笋生产尽快步入标准化、集约化、区域化、产业化发展的轨道。打造永乐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相继涌现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守信用的新一代笋农。目前,全镇共发展芦笋10000余亩,同时发展特色菜黄秋葵、芋头1000余亩,走出了一条绿色开发、产业经营和出口创汇齐头并进的新路子。永乐镇朝阳,光热资源丰富,据气象部门资料显示,温度比垣上其他乡镇高出3℃左右,发展日光大棚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任干军书记、王亚波镇长为首的党委、政府把大棚蔬菜的建设和发展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并逐步做大做强。为了拓宽农民视野、增加科技含量,党委、政府多次组织镇村干部和有头脑的人到山东寿光、山西运城、夏县等地参观学习,从运城运达集团高薪聘请技术人才到大棚里,传经送宝,现场指导。目前,全镇22个行政村都有日光温室大棚,同时加大科技含量,完善配套设施,增加香椿、爱吉果、金太阳杏、葡萄、油桃及有药用价值的白蒿等种植面积,初步由单一的大棚蔬菜向设施农业迈进。
概况
永乐镇地处九寨沟县城内,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2年撤乡并镇为永乐镇。东部永丰乡,南邻保华乡,西接太平沟金丝猴保护区,北与安乐乡相连,幅员面积32.27平方公里,海拔1406.3米,九环公路穿城而过。辖4个居委会,8个行政村,6个村民小组66,842户3803人,乡村从业人口1629人,村村通自来水和广播电视,7个村通汽车,6个村通电话。境内有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广播电视局、邮政局、电信局、县医院、县中医院、文体局、农牧局、教育局、县中学1所、中心小学2所、幼儿园2所、托儿所1所。境内旅游景点有风成庙(聚宝山)、东山朝旭、西屏晚霞、宝水长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