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咸阳市地图 >
乾县地图
乾县相关地区地图:

乾州(乾县)小吃

有句话说:“先食乾州味,再游女皇陵。”可见乾县小吃知名度之高。
中华名小吃:锅盔、挂面、豆腐脑、馇酥、酱辣子、豆面糊
乾州四宝:锅盔、挂面、豆腐脑、馇酥
酱辣子:主料:子姜,红萝卜或者莲菜(切成小丁丁,越小越好),或者二者混合,千万不要用土豆(现在街道上卖的基本上都是土豆做的)。辅料:葱花,瘦肉,肉汤,豆酱或是“王致和”干黄酱(不能用面酱)。炒酱辣子的程序:倒入适当的油,烧热后,加入葱花、瘦肉炝锅。然后倒入主料,边炒边加调料,盐、豆酱、及混合调料,炒至七成熟,加适当肉汤,炒至略干,没有稠汤为止。加入适当味精,以自己的口味加入少许辣椒面,辣椒面加入慢火焖一会,使辣椒熟点,拌均匀即可。(拌辣椒面时锅要远离火,不再炒)
豆腐脑: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黄豆磨成豆瓣,去皮,放入清水中,泡至发白时捞出,倒入钢磨,磨成细浆,用过浆布过滤,倒人大锅中用旺火烧开,在烧煮过程中,用木勺把豆浆舀起,倒入,重复几次,装入桶内,倒入熟石膏水点制,停5分钟后即成豆腐脑。锅内加适量水烧开,倒入湿淀粉搅匀,下入胡罗卜丝、水发黄花、水粉丝等,煮开时即成卤汁。食用时按季节,春夏秋季在豆腐脑碗内调入蒜汁、精盐、酱油、醋、辣椒油等,淋入芝麻油即成。冬在豆腐脑碗里浇入占汁、再放人精盐、酱油、醋、辣椒油、淋上芝麻油即成。其特点是:色白软滑,味美可口。含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胡罗卜素和钙等营养素,并易于消化。
锅盔:锅盔特点: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如果带有乾州锅盔,同车异座,未见其馍,即闻其味。乾州锅盔起源于铁佛乡太平岭村,公元六二四年至七零五年,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烹食困难,监工士卒便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兹后多经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锅盔直径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内瓤起层,美味可口,传说,乾陵修筑时,成千上万的民夫参加筑陵工程就住在此村,民夫为解决生活问题,就用自己头盔烙制面饼。这样的作法,大家都感到烙制起来方便,一传十,十传百,普遍传开了。大多数民工就是这样制作锅盔,烙出来的馍好吃耐放,香味扑鼻,这就是锅盔的前身。后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在实践中技术不断的改进,用具不断的革新,锅盔的质量越来越好,成为民间的传统食品,经久不衰流传至今。锅盔特点: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如果带有乾州锅盔,同车异座,未见其馍,即闻其味。制作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制作乾州锅盔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把原来柴禾烧在小锅内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内烙制,把原来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压面。这样以来上下烘烤,温高气保,火色均匀,熟的足到,达到耐存放的目的。用木杠压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馍色增白,香气浓郁,味美可口。具体作法是:面粉十斤,水四斤(水温要按季节掌握),酵面夏季五两,春季七两.冬季一斤,碱面按季节零点五至一两,面水酵面,搭上碱面,和成面团,放在案上用木杠边折边压,压的过程中,再加面粉二斤左右,直压到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分成一斤三两重的小块,再分别逐个用木杠边压、边转,制成圆直径八寸,厚六分的菊花式圆形饼,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候要小而稳,主要是给馍被木杠压后产生的波浪上面上火色,让酵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然后进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较旺,因火旺鏊内可放一个铁圈,将馍置于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两个鏊一共要达到三翻六转,大约十分钟可烙制而成,太平岭地处312国道腹地交通便利。
挂面:乾县挂面采用上乘精粉,加盐水和成面团,人工反复揉搓成长蛇状的大条,压在瓷缸内“回性”两晌,再将大条分成小条,挂在竹竿搭成的面架上拉丝。面条徐徐附落,渐渐由粗变绸,状若发丝,晾晒风干,落下大架放上案板切做八寸长短,用马莲草扎成小把。挂面手工做成,细、白、筋、光,面丝细匀,加上烹调时汤煎、油旺、醋酸,并以嫩韭菜、白菜心、鸡蛋饼切碎置汤中做"漂稍",色、香、味俱佳。酒后食用,解酒开胃,引人食欲。食用酸汤挂面时,先将挂面在锅中煮熟,用笊篱捞出后放入凉开水中冰过,再用筷子捞成小撮,在甑笆上滤净水浇酸汤食用。调制酸汤十分讲究,开水中兑上陈醋,加上骨头汤或肉汤,再添上五香调料煎熬,汤沸后放入香油、大油,佐以切成碎片的鸡蛋饼、葱花、韭菜、白菜心、香菜等漂稍,将挂面挑入细花碗里,浇汤即可享用。乾州酸汤挂面讲究汪(油要多)、煎(汤要热)、稀(面要少),汤清亮溢香,百步可闻,入口油而不腻,下肚舒肠开胃,食后不仅醒目提神,又可舒脾健胃,是庆贺佳节和招待宾客的美味佳。【其他小吃】,豆腐汤、鸡糕、驴蹄子、乾州蒸碗(蜜碗子、红芋碗子、蜂蜜肉碗子、鸡碗子、柿子碗子)。

科教文卫

乾县文化教育历史悠久。唐初就设有专门教育机构,宋时设儒学,元时增设社学,先后建立乾阳、紫阳、文明等书院,吸引厂四方学子。建国后,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截至1998年,全县计有县辖高中7所,乡辖初中27所,小学416所。教育质量位居陕西前列,是陕西省有名的状元县。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已建立了县文化馆、图书馆、剧团、剧院、电影院、工人俱乐部等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普遍开展。县上建立了广播电台、电视台、卫星地面接收站,安装了闭路电视,广播覆盖率达85%,电视覆盖率达95%。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县上建立了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卫生防疫站,共有:卫生机构485个,从上到下已初步形成了医疗网络。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大大减少。
大学: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重点中学:乾县第一中学、乾县第二中学、乾县杨汉中学

地理面貌

乾县位于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处北纬34°19′36″--34°45′05″,东经108°00′13″--108°24′18″之间。由于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与渭河断裂盆地的结合部,形成南部黄土台原、中部带状平原、北部丘陵沟壑三个地形地貌。东邻礼泉县,西接扶风县,麟游县,南连兴平市、武功县,北临永寿县。总面积1002.7平方公里。耕地103.12万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无霜期为224天,年平均降雨量573--590毫米。

经济状况

2009,乾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61.79亿元,较上年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63亿元,增长7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98元,增长3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28元,增长36.8%。
农业: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2.4亿元。全县土地总面积150万亩,耕地面积75万亩,粮食面积95万亩。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29.2万吨,其中夏粮总产17.46万吨,秋粮11.75万吨。全县油料5.51万亩,2008年,油料总产7491吨。蔬菜面积2.88万亩,蔬菜产量25082吨。全县果园面积43万亩,其中苹果34.27万亩,梨2.3万亩。水果产量43万吨,其中苹果35万吨,梨3.22万吨。家畜总头数41921头,其中黄牛3460头,奶牛36500头,猪存栏123100头,羊存栏34900只。家禽30.9万只,禽蛋产量3468吨。奶类产量98000吨。2008年造林面积3.1万亩,育苗面积0.15万亩。乾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先后合作建成了灵源红提葡萄生产基地、铁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周城中原式弓棚蔬菜基地和漠西乡万亩油菜制种基地。养殖业通过实施“畜牧富民”工程,建成了梁村另胡、小曲奶牛养殖、王村上官秦川牛养殖、漠西贾赵笼养鸡、峰阳鸵鸟养殖场等一大批养殖专业村和专业基地。布尔山羊、小尾寒羊、秦川牛、奶牛、獭兔、七彩山鸡、鸵鸟等珍奇畜禽养殖已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农村产业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工业: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0.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为25885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42033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95000万元,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8897万元。纺织工业,我县纺织工业企业多数为民营,虽然起步迟,但发展速度快,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3户,固定资产3.2亿元,拥有各种型号纺织机4012台,纺纱能力22万枚,生产44个纺织品种,年产布匹1亿米,产纱4万多吨,年产值6.2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东南亚、欧美和韩国,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纺织大县。该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进一步做大做强纺织工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橡塑化工业,在橡塑化工业方面,有企业280多户,颁在县南几个乡镇,形成了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年产值2.6亿元,有5户达到规模以上生产能力。其中三个产品即橡胶风隔器,抽拨棒、路桥充气袋获国家专利,产品销往全国20个省区的各大油田、企业、矿山、铁路等单位,部分部品随机出口,远销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橡胶制品已成为我县工业经济主导产业之一。该行业产品成本低、利润高,是高附加值产品,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建材工业,在建材行业中,全县有建材企业108个,主要是水泥、水泥制品、砖瓦等,年产值2.86亿元。建材企业市场覆盖面广,产品充足,销势昌盛,是工来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我县拥有高品位的石灰石资源3亿多立方米,而且交通便利,其发展优势十分突出。食品加工业,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多属小型加工企业,但其中果品加工单军突进,目前虽有海升果汁厂1户,但该企业已发展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我省果业加工出口创汇先进企业。这一行业发展的突出优势是原料充裕,我县苹果生产已有三十万亩的规模。
第三产业:200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6800万元,县的零售额为119765万元县以下零售额为97035万元。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接待游客人数130万人次。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5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4.72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63%,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3.2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10.46%。乾陵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妻皇帝合葬墓,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近年来,我们对乾陵地面文物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保护恢复和开发建设,完成了司马道路面铺设、陵区绿化、34尊石雕扶直加固,东西乳峰阙楼的考古试掘。新建恢复了黄土民俗村、懿德太子墓博物馆、乾陵地宫、唐艺乐宫等旅游景点。从95年开始,连续5年在乾陵举办“女皇节”花卉展。同时,加大陵区旅游秩序整治力度,优化游区环境。旅游条件的改善,增强了乾陵的吸引力,2008年,来乾县旅游的中外游客达1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亿元,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该县第三产业和县城建设的大发展。目前,第三产业在全县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已达到36%。

历史沿革

夏:为雍州之域商周:为岐周之地
战国: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置好畤县。
秦汉:秦始皇统一六国,建都咸阳,好畤属京畿辅地。
北魏:时改好畤为漠西县。
隋:改为上宜县。
唐:又置好畤。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唐高宗取葬县北之梁山,谓“乾陵”,遂更县名为“奉天”,以奉祀乾陵。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因朱濉之乱,德宗避难奉天,叛平,于兴元元年(784年)升奉天为赤县,由京都直辖。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以奉天县置乾州。
五代十国:置乾州,奉天、好畤屡次更迭。
宋元:置乾州,奉天县、好畤县屡次更迭。
明清:置乾州,辖奉天县。
中华民国:到民国二年(1913年)改乾州为乾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6月,人民政权建立,废除乡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制。乾县当时沿用民国区划,改10乡为10区,改74保为74乡。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正式组建为10区72乡,后整编为10区69乡,区乡以序数命名。1956年3月,全县撤区并乡,10个区只保留临平、阳峪2区。69个乡合并为23个乡,即城关、阳洪、灵源、大杨、薛录、马连、长留、杨汉、姜村、梁村、大王、漠西、新阳、周城、临平、乾陵、梁山、吴店、铁佛、阳峪、峰阳、注泔乡。上述23乡,其中梁山、吴店、铁佛、峰阳、注泔、阳峪6个乡归阳峪区领导;新阳、临平、周城3个乡归临平区领导;其余14个乡均由县直接领导。1958年4月,由临平、新阳两乡分出石牛乡,由吴店乡分出关头乡,全县成为25乡。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全县在25个乡、24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10个大型人民公社。计有城关、长留、漠西、乾陵4个乡建成的新华人民公社;阳洪、灵源、大杨3个乡建成的东风人民公社;薛录、大墙、马连3个乡建成的卫星人民公社;梁村、大王、姜村、杨汉4个乡建成的红旗人民公社;周城、新阳、临平、石牛4个乡建成的星火人民公社;梁山、吴店两乡建成的幸福人民公社;铁佛、阳峪两乡建成的钢铁人民公社;关头乡建成的春风人民公社;注泔乡建成的和平人民公社;峰阳乡建成的峰钢人民公社。1958年底,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礼泉、永寿两县撤销,并入乾县。1959年1月。新建立的乾县(大县)正式成立,下辖23个大公社。原乾县境内9个公社(此时吴店乡划归永寿公社).其名称是:城关、阳洪、薛录、梁村、临平、铁佛、注泔(包括礼泉石潭、石泉两乡)、关头(包括永寿甘井、仪井两乡)、峰阳。凡几个乡组成的公社,以原乡为单位,设立管理区,以便领辖全社。1961年,大县撤销。原礼泉、永寿两县自乾县分出。乾县境内的9个公社,调整为23个人民公社,下辖305个大队、1928个生产队。同年,还另设有城关管理区,专管城镇居民。1963年3月,薛录公社分为薛录、大墙两个公社;阳洪公社分为阳洪、大杨两个公社。全县计25个公社,1个城关管理区。1965年9月,东街3个生产队划归城关管理区,管区遂改名为城关镇,全县计26个社镇。1971年5月,城关镇与城区公社合并,称城关公社。到1983年底,全县共25个公社,下辖306个大队、2059个生产队。1998年,全县撤乡并镇,设立12镇8乡:城关镇、临平镇、峰阳镇、阳峪镇、阳洪镇、灵源镇、王村镇、马连镇、梁村镇、薛录镇、注泔镇;梁山乡、大杨乡、周城乡、石牛乡、新阳乡、大墙乡、漠西乡、关头乡。2005年9月,全县原有的420个村委会合并到了256个。

行政区划

2006年,乾县辖13个镇、7个乡:
镇:城关镇、临平镇、薛录镇、梁村镇、峰阳镇、注泔镇、阳洪镇、灵源镇、马连镇、姜村镇、王村镇阳峪镇、新阳镇。
乡:大杨乡、大墙乡、漠西乡、周城乡、梁山乡、石牛乡、关头乡。,共有1个社区管理服务中心,256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

区域发展

西部第一纺织城: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园区一期工程拟建于县南二环路和关中环线两侧,分为东、中、西三个小区,总面积5300亩。园区内建设分为两个广场、两个转盘草坪、10个专业小区。两个场是乾县第三广场、南二环路与乾姜路交叉广场;两个转盘草坪是南二环路与乾姜路、乾普路两个交叉十字转盘;10个专业小区是:①纺织印染区;②纺织机械器材加工区;③以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光电子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区;④果汁、果袋生产区;⑤橡胶、塑料化工生产区;⑥商业、饮食服务区;⑦医疗、文化娱乐区;⑧商务治安办公区;⑨劳务、运输区;⑩信息网络区。园区建设一期工程计划投资14亿,布局企业160户,其中规模以上110户,规模以下企业50户,实施后年实现产值61亿元,利税5.4亿元,可安置职工5.9万人。基础设施建设于2005年底结束,企业即可进入园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外招、内扶、上争三力并举,县域经济发展扩量、提质、增效”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民营崛起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7,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7642户,其中工业企业达到1765户,有3户上市公司,30户规模工业企业;海泽纳米、海升果业、银桥乳业、健民制药、恒丰诚信纺织已分别进入咸阳民营企业50强,成为我县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55.36亿元,营业收入54.19亿元,增加值16.53亿元,入库税金6205万元;工业总产值13.04亿元,工业增加值6.96亿元,同比增长均达12.5%以上,从业人员达65330人,安置下岗工人2860人,为农民人均提供收入9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县域经济已形成了纺织、橡胶、农副产品加工和机电制造“四大集群”,形成60多个类型、1800多个品种,拥有省级名牌产品11个,市级名牌产品18个,初步实现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纺织工业,纺织工业正向集群化、规模化和效益型迈进。目前,全县纺织企业发展到43户,其中已建成投产企业29户,固定资产5.32亿元,从业人员6870人,拥有纱锭25.3万锭,织机3550台,年加工棉花4.3万吨,产纱3.8万吨,年产坯布9000万米,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亿元,实现增加值1.6亿元,占GDP15%。全县在建纺织企业6户,筹建8户,全部建成后,纱锭可突破60万锭,固定资产13.33亿元,织机6100多台,从业人员2.2万人,年用棉量达10万吨,可产纱8万吨,年产坯布2.6亿米。先后有10个产品获部省优,12种产品获国家生产质量金像奖,产品质量全部达到部颁生产标准,销往全国各地,出口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届时,我县将建设为中国西部第一纺织城。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形成城乡互促共进机制。加强村庄规划,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创业,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建设宝鸡-蔡家坡、铜川-富平、渭南-华阴、杨凌-武功-扶风、彬县-长武-旬邑、韩城-蒲城、天水-秦安、礼泉-乾县、商州-丹凤等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
西安城市圈:“西安都市圈”即人口和产业密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地域,包括西安市行政辖属的9区4县,咸阳市行政辖属的2区1市5县(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乾县、武功县、三原县、礼泉县、泾阳县)。
关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建设重点项目,西安都市圈的发展定位为打造一个中国北方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中心大都市,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按照规划预期,到2020年西安都市圈城镇人口拟达到1100万人,其范围包括西安市和杨凌示范区整个行政区域,以及咸阳市秦都渭城两区、兴平市和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武功五县;总体布局为“一核五区十卫星城”。
关中百镇:为了发展壮大关中城镇群,提升小城镇发展水平,推进关中地区城镇化率先发展建设,省政府决定,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的三年时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3亿元,在关中地区实施百镇建设工程,支持关中地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我县被列入名单。
临平镇:全省重点建设镇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镇。
阳洪镇:全省重点建设示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