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原镇地图
邵原镇相关地区地图:
区位优势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气候条件,孕育了邵原丰富的生物群落。烟叶主要分布在我镇南部六主岭和西部茶房岭一带,属省定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产壁量、产值占全市烟叶“半江山”;林地面积(包括国有邵原林场、国有黄楝树林场、镇林地面积)380000亩,森林覆盖率达75%。各林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木本植物60余科,128属410余种,草木植物1500余种,是河南省植物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树种红豆杉,国家其他保护植物连香树、青檀、魏石、山白树、岭林青木等10余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麝香,国家其它保护动物黄鼠狼、狗獾、果子狸,省级保护动物狐、山猫、画眉、夜鹰、山猪、野鸡等。水利条件便利,镇区地下水位高、储量大。全镇现有水利发电站1座,装机容量750千瓦,机井43眼,已配套40眼,功率317.5千瓦,水库2座(黄背角水库258.5万立方米、崔家庄水库13万立方米),全镇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3188亩(其中渠溉11613亩,井溉1575亩),旱涝保丰收面积6450亩,累计节水灌溉面积达4425亩。邵原镇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有烟草、林果、畜牧、制种等,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东部河道制种,中西部岭区烟草,北部沿山鲜果,南部沿黄干果四大产业带。全镇粮经比例为4:6,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10元,其中来自畜牧业的人均收入750元。
下设机构
农技:负责全镇的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产业化工作,共由3名人员组成。
水利:负责全镇的基本农田水利规划、建设,黄背角水库及布袋沟供水工程的管理,水利发电及农业人工降雨等工作,由7名主要人员组成。
畜牧:负责全镇畜禽防疫、动物检疫、规模养殖小区规划、建设任务,由5名主要成员及10余名防疫员组成。
农机:由3名人员组成,负责全镇的农机安全技术培训及农机推广和农用机耕、机播、机收工作。烟草:由4名人员组成,负责全镇万亩烟基地的生产,技术培训,管理工作。
林果业:负责全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森林防火、荒山绿化以及果品标准化安全质量生产管理等系列工作,由7名专职护林员和11名兼职护林员组成。农经、审计:由3名人员组成,负责50个行政村的集体财务监督,及对有关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负责全镇的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调处工作。
自然风光
北部山区原始森林、小沟背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丰富,山高林茂,谷幽水清,集雄、奇、秀、险于一身,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开发价值颇高。
旅游资源
邵原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山水奇观与美丽的神话传说相互作证,为域内外专家学者叹为观止。2006年摘得“中国女娲神话之乡”桂冠之后,邵原创世神话群又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原地处太行山南麓,中条山东端,峰峦拱护四周,黄河劈峡南带。东瞻天坛山(轩辕黄帝祭天处)毓秀,砍头山(被斩蚩尤化身)伟岸;西望云蒙山(鬼谷子传道处)朦胧,黑龙山(女娲斩杀黑龙以济冀州)苍劲;南瞰北邙山雄姿,八里峡(禹王劈开九蹬莲花栈)回波;北顾鳌背山(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横空,待落岭(神农播百谷)恢宏,山岳形胜,鬼斧神工,山奇水绝,自然天成。刀耕火种的先民们感悟于自然和谐,憧憬美好未来,以山川形貌为原形,开启创世神话之先河,口口相传,代代承袭,使女娲炼石补天、神农尝百草播百谷、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战蚩尤、鲸禹父子冶洪水、汤王桑林祈雨等神话写于天地间,传于心头上,为旅游资源充实了神秘的文化内涵。邵原风景名胜星罗棋布。黑龙山一带有华北罕见的3万亩原始森林,小沟背生态旅游区内五彩奇石、娃娃崖、鳌背顶、女娲庙把人们引入神秘的创世时空;唐山湖、八里峡等水上景观美不胜收,滴水崖两叠飞瀑令人流连忘返,更有晋豫边抗日革命纪念馆,陈谢大军渡河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亟待开发。
中国女娲神话之乡
邵原镇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五十五公里处,与山西省的阳城县和垣曲县为邻;北靠王屋、中条(山),南望黄河“小浪底库区”;东、西各有一条大河,当地人称东大河、西大河。镇中心区面积约十五平方公里,西北略高,东南低,四周环山,中间平,水位浅,土层肥厚,旱涝皆丰田,古称“中原米粮川”。传说九千年前,大地一片汪洋,我们的始母“女娲”坐葫芦舟从天水向东边一条望不到头的山岭漂去,漂啊!漂啊!不知漂了多少天,终于上到了那个山岭上。山岭上森林茂密,野兽成群,女娲一人在那里寻找食物,还要与那一群群的野兽和怪物周旋,她天天想,能有很多人在一齐该多好呀,一天她在池边照到自己水里的影子,就产生了一种造人的奇想。她用黄土抟泥,造了和他相似人,又对着泥人喊了声“儿子”,那泥人就活了起来,还围着她“袅”、袅的叫着。他心里非常高兴,又用黄泥造出了男人、女人。这些有男人和女人的“儿子”又会生儿子,人很快多了起来。人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后来,赶走了野兽,同时也吃完了山上的野果。女娲带着儿子们满山遍野找吃的,累的满头大汗,筋疲力尽,休息时,女娲在身上搓下了一堆泥巴,汗水落在了泥巴上,泥巴很快发芽长成了庄稼,庄稼结出的“籽实”吃起来香甜可口。她又把用汗水拌和的泥巴用力向外抛出,想让山上到处都能长出庄稼来,谁知用力太大,把泥巴抛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女娲为了找到泥巴撒落的地方,带着儿子们找啊!找啊,一下子找到了山的尽头,忽然看到山下边有一片沃原,沃原里长着黑幽幽的庄稼。沃原的四周都是丘岭和大山,中间是平原,这就是最早的“中原”。从此人们在中原里定居下来,还在中原里建造了“凤池”。凤池的周围有防止野兽侵害的围栏,围栏的里边盖了住人的房子,又挑选了一个精明能干的女王为领头人,她才松了口气。这时,她觉得很累,就到始祖山上休息去了。女娲走后,人们又尊女王为“王母”,称王母住的屋子为“王屋”,称王屋四周的山岭为“王屋山”。人们在王母的带领下,长期治理洪水,海水漫漫退了下,露出了很大的“平原良田”。这时,中原里的人已经多的成不下了,王母把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分散到新露出来的平原里。而她始终住在老地方。从中原里分散出去的人将要离开时,王母叮嘱他们;“请你们告诉后人,人最早发起的地方就是现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三面是河,四周有山,中间是原,我就始终住在这个“中原”里。王母又把馍做成中原的地形和四周不同山岭的形状,让他们带到路上做盘缠。邵原镇现在还流传着瞧亲戚送“华馍”的习俗。华馍圆圈起“花沿”是山脉的象征,中间平圆代表“中原”,正中间还要印上一个红花,代表女王母。邵原镇流传着许多有关女娲的传说;邵原镇有形似巨龟的鳌背山是传说中“女娲斩鳌足立四际的原型物”;银河里的“五色石”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遗迹;娃娃崖是女娲抟泥造人的由来,斩龙潭是女娲杀黑龙以祭冀州的佐证----有关女娲神话的传说好像都是对邵原自然风貌和气候特征的描述。一批史学家、地学家反复论证,认定这里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地方。二零零六年九月,邵原镇被国家民协命名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5
农业发展
自2001年以来,邵原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审时度势,本着“工业强镇、农业富民、环境招商、旅游兴邵、板块推进”的指导思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强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大力实施“4115工程”,发展以苹果为主的鲜果1万亩,借退耕还林机遇发展干果1万亩,在退耕还林地间作牧草1万亩,烟叶1万亩,在花园灌区培植一个5000亩良种繁育基地,初步形成以烟草、林果、良种繁育、药材和牧草为主的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同时迅速发展养殖业,全面铺开以豫丰黄兔、瘦肉型猪、小尾寒羊、优质肉牛为主的规模养殖;工业企业以改制和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形成以光明公司为龙头集采煤、冶炼、陶瓷为主的产业体系,年生产煤30万吨、优质机焦15万吨、长石10万余吨、铜矿5万余吨;大力实施“筑巢引凤”战略,投资360万元实施中、外大街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同时,镇党委、政府积极对原始森林、小沟背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考察论证,开展推介宣传活动,规划设计开发方案,引资开发经营,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经济社会
全镇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50余公里,总面积337平方公里,辖50个行政村,4万口人,耕地面积5.1万亩,平均海拔500—7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4.3度。境内沟壑纵横,河流交错,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充足,自然隔离条件好,红粘土土质含铁量高,适宜生产优质林果及优质烟叶,培育良种繁育基地;矿产种类多、品位好、储量大,有煤炭、长石、铜、粘土、梅花玉、玛瑙、云母等矿产22种,矿产地14处,年产值5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