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黔东南州地图 > 天柱县地图 >
石洞镇地图
石洞镇相关地区地图:

4、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

一、概况,本镇地处川中丘陵地带,位于安居区西南部,幅员面积56.3平方公里,距安居城区22公里,东毗邻会龙镇、安居镇,南与东禅接壤,西紧靠白马镇、北邻观音乡。全镇共辖2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255个村民小组,总有9617户34042人,全镇共有劳动力16559人。建制镇面积1.25平方公里,场镇常住人口2112人,其中有镇机关干部30人。全镇路网有县乡道路17公里,村级公路66公里。联通、移动网络覆盖全镇。白安河穿境而过,全长29.3公里,分别经过东方寺村、亭子坝村、老庙村、谭家坝村、杨家坝村、油房坝村、浸水湾村、明觉寺村、草鞋垭村、高滩村。有两个梯级电站:河湾电站和高滩电站。年发电量70万千瓦时。本镇特色农业:优质水果黄金梨种植面积3000亩;脚板苕种植面积500亩;榨菜500亩;二荆条海椒4000亩;养殖天府白鹅10000只。二、自然条件及资源,石洞镇位于安居区西南部,属川中浅丘,地势西北高东南底,平均海拔312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属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土壤类型为紫色土、水稻土、冲积土,土地肥沃。全镇森林面积13270.5亩,森林覆盖率15.7%。“遂八”路穿境而过,镇内交通四通八达。全镇农副产品种类繁多,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油菜、花生、二精条海椒、榨菜、豇豆等粮经作物。黄金梨规范化种植面积达3000亩,进入盛产期黄金梨1200亩。劳动力资源丰富,属市、区劳务输出基地镇,常年劳务输出1万余人。全镇水力资源丰富,白安河由西向东流经石洞场镇全长29.3公里,其支流4条,水产品丰富。场镇建设初具规模,功能配套齐全,农贸市场、综合市场已建成使用,自来水厂、车站、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齐全。历史古迹两处:石洞古桥,据说建于明朝,是成都至遂宁古驿道必经之路;梵惠寺始建于唐朝。

3、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镇

石洞镇位于长江北岸,沱江以东,距泸州市中心10公里,离泸州火车站3公里。泸(州)隆(昌)、泸(州)荣(昌)公路在此交汇,泸(县)富(顺)公路横贯全境,隆黄铁路穿境而过,由北到南的四条大小溪河纵贯全境。全镇面积51.4平方公里,辖21个农业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31万,工农业总产值16,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5元,财政收入795.96万元。该镇曾先后被授予全国"基层民兵预备役建设先进单位"、"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镇"、"村镇建设先进单位";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劳务开发先进镇"、"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该镇是龙马潭区主产粮食、果蔬、禽畜、鱼类的农业大镇。辖区内以万亩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花博园"为主战场的"招商农业",引来了八方投资业主。该镇是长江上游生态林优质苗木基地。"小城镇建设"是该镇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到目前为止,新区建设用地190亩,投资1.5亿元,新建社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和房屋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其中有投资近千万元的邮电大楼、400多万元的红十字医院以及综合功能齐全的新区农贸市场。泸州北郊水厂至石洞镇的自来水工程相继投入使用;高标准、多功能、规范化的镇中学综合教学楼和小}学教学楼已投入使用;民用天然气满足人们需要,使该镇小城镇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辖区内酒类企业年产散酒一万吨以上。以玉蝉、王氏、三溪等为龙头酒类生产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该镇为改变税源单一的被动格局,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工业强镇。投资1,500万元的尖东实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投资3,000万元占地50余亩的泸州大鹏玻璃厂的投产运行,以及华明酒业有限公司的引进投产,将极大地提升该镇工业化速度,同时也为该镇小康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石洞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设台宣传、举办专题广播、发放宣传资料,腰鼓队、宣传车连续进村入户宣传;组织“万人签名”活动、“小手牵大手”活动;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发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告知书》;召开治理“五乱”动员大会……扎实有效的宣传活动,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调动了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4月10日,石洞镇组织全体镇机关干部、社区四职干部、基干民兵等100余人,拉开了声势浩大的治理行动序幕。在一个月的攻坚时间里,所有参加人员取消了节假日,逢赶集天清晨5点半就来到石洞场规范场镇秩序。环境治理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群众纷纷走上街头帮助维护秩序,主动纠正乱停乱放、占道经营行为。“棚子拆了,摊子摆进店里了,车辆也按规定停好了,连收废品的也规范了,现在的石洞场镇环境漂亮多了,走起路来,也不踢踢绊绊的了。”纪念碑社区的张大妈对环境治理的效果很满意。建设以园林城镇为目标,到目前为止,石洞镇总计投入了200万元,新建垃圾库、垃圾坑,添置垃圾箱,维修公厕,安装路灯,硬化水泥路面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也为石洞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前街上找不到一个垃圾箱,只好把垃圾丢在地上,现在垃圾箱安好了,大家都不好意思乱丢垃圾了。”场镇居民余家福这样说。石洞镇还计划投入1000万元,用于219省道过境段的沿线风貌治理,并新增3个集镇雕塑;按照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西南分院专家对石洞场镇的规划,计划按照园林城镇的建设风格,沿219省道至花博园沿途整治排污沟,修建人行道,统一建筑风貌,新增7个景观花园,把石洞镇打造成为既卫生整洁又雅致美观的园林城镇。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环境综合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石洞镇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做足了文章。一是经费的保障,镇上督查,考核。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外,石洞镇每月保证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保洁员工资、垃圾清运费等。《石洞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办法》的出台,也为综合治理的有序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考核办法》规定,镇上对11个村(社区)每周一督查、一通报,每月一考核、一排名,加强对重点区域、地段的督查力度,督查结果与各单位、部门、村(社区)的年终目标考核挂钩,构建了上下联动的责任体系。二是完善保洁队伍,建立网格化管理。石洞镇结合现有环境卫生情况,将全镇划分为39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无缝隙连接的清洁、保洁方式,保证了整个街道的每一个区域都有具体的责任人。石洞镇还聘请了2名城管城监协管人员,专门从事城市环境监管工作,并投入10万余元购置了2辆城管城监敞篷巡逻车,大大提高了环境日常管理能力。三是开展经常性的执法工作。针对场镇大、人口多、摊点多,又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状况,石洞镇着手组建了城管城监队伍,填补了石洞场镇无城管执法人员的空白,为今后的环境治理、市场秩序的维护提供了执法保障。在现在的石洞镇街上,经常可以看到宣传车在巡回宣传,广播里的要求清楚明了:“坐商一律归店、游商一律归市、门前一律实行三包、车辆一律不准乱停乱放……”这些简洁明了的宣传语被群众普遍接受,并逐渐成为石洞群众的“流行语”。在这种“流行语”的感染下,社区志愿者走上街头治理卫生死角,社区矫正者主动参加清除“牛皮癣”,年迈的老人主动请人拆下家里的棚架……,规划打造城区后花园,石洞镇已经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镇,如果没有一个漂亮的镇貌,没有一个宜居的环境,就有愧于这一称号。按照四川省建景规划设计公司为石洞镇编制的规划,将挖掘石洞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明确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镇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形成有序的城乡体系。在这个新近才编制完成的规划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以发展为主题,实施城镇建设和休闲旅游发展为核心的带动战略,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培育和发展经济增长点,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石洞镇的环境综合治理,与这个规划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石洞镇的规划确立了城镇发展的目标和实施时序,城镇功能和布局都将得到优化,城镇风貌将得到极大改善。”在石洞镇党委书记胡怀明的眼中,环境综合治理就是要以解决制约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把石洞镇打造成泸州城区真正的后花园。

2、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石洞镇

石洞镇地处天柱县西南边陲,距县城37km,地处东经108°51′28〞~109°05′28〞,北纬26°51′36〞~60″之间,东接天柱县高酿镇,西邻剑河县南明镇,南界锦屏县平秋镇,北抵天柱县凤城镇,边缘线长,系三县交界之地。方圆187.28km2。素有“天柱西藏”之称。石洞旧称高银汉,与北面九龙山遥相呼应。史话古远。明代属归化乡三图,清代属循礼里。民国三年受辖于第六区(高酿区),二十一年为九龙乡。二十九年为石洞联保。三十年为汉寨联保。三十一年为南和乡。三十三年易名为汉寨乡。1953年建石洞乡,为高酿公社石洞管理区。1961年建石洞公社。1969年水洞、都岭公社并入。1970年水洞、都岭公社拆出恢复原建制。1984年改社为镇。1992年石洞镇、水洞、都岭、黄桥三公社并为石洞镇至今。石洞镇处于山高、路远、偏僻一隅。最高海拔1031.62m,最低海拔624.48m,平均海拔702m,“俯视”全县。地貌多变,山势复杂,山谷幽深莫测。四面皆山,中部为丘陵蜿蜒,偶有涧坝。系“八山一水半分田”之镇。年最低气温-6.3℃,最高气温32℃,日均气温14.5℃,无霜期247天,年积温5292.5℃,年降水量1498mm,属温和湿润型一年两熟农业气候。系天柱县秋割最晚之镇。主要土壤为硅铝的黄红壤,红砂壤,黑砂壤以及水稻土。全镇土地面积有198.6平方公里,近几年的利用现状是:耕地1914.45公顷,占10.22%;园地0.16公顷,占0.08%;林地12769.18公顷,占68.18%;牧草地1859.99公顷,占9.93%;居民工矿用地710.97公顷,占3.8%。交通用地46.57公顷,占0.25%,水域用地94.92公顷,占0.5%,未利用土地1332.05公顷,占7.11%。劳力外出多,弃荒田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