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乡地图
石井乡相关地区地图:
新农村建设
立足实际,加快发展,以村容整洁为突破口,以培育文明乡风为主要内容,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切入点,坚持管理民主、科学管理,努力构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生活富裕的和谐新石井。坚持以村容整洁为突破口,从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村庄绿化、街道管理等4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乡财政每年投入30万元,在搞好示范村、重点村建设的同时,认真开展村村整治,使农村卫生状况有了极大提高,农民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坚持以培育文明乡风为重要内容。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新农村星级户”、“好媳妇”、“致富能手”、“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组建了石井乡新农村文化艺术团,加大对文化大院,新农村书屋的建设力度,从不同方面,用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村民素质,有力地促进了文明乡风的健康发展。坚持以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切入点,不断改善人民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共修建村村通道路23公里,硬化通组通户道路36公里,建设农村卫生室24所,建设便民超市24所,建设户用沼气3500座,建设村室8所,文化大院23个,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坚持管理民主,通过实行星级化管理,开展绩效考核和平时考核,实施村账村管,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及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从而实现了乡村稳定和谐发展。
农业生产
成功打造了山头岭村千亩烟叶基地,连片实现林药间作;栽植生态能源林树种黄连木3511.1亩,38万株。栽植经济林2400亩,种植核桃、杏树、柿树等各种经济林苗木13万株。石井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龙潭大峡谷、荆紫山、黛眉山及围绕小浪底水域的众多半岛和小岛。矿产资源有原煤、铁矿、硫铁矿、石灰等。石井乡依靠丰富的旅游、矿产资源,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生态工程建设步伐,旅游业已成为石井的重要经济支柱。着力培育大型骨干苗圃,繁育黄连木130亩,红叶杨160亩,侧柏、刺柏50亩,优质核桃苗100亩,为该乡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旅游发展规划:该乡按照乡旅游发展规划把乡域划分为五个经济产业带的要求,把全乡29个行政村划分为5个片区,分别成立五个党总支部对29个农村党支部进行管理,这五个党总支部名称分别为:青河川区党总支部委员会,下辖前口、五顷、寺坡山、黑扒、胡庄、龙潭沟、山沃、杨家庄8个村党支部;黛眉山区党总支部委员会,下辖南沟、黛眉、峪里、王家沟、东山底5个村党支部;荆紫山区党总支部委员会,下辖元古洞、井沟、太平庄、南腰、印头5个村党支部;八里峡区党总支部委员会,下辖山头岭、郭凹、莲花、安里、庙上、西岭6个村党支部;龙山区党总支部委员会,下辖介庄、石井、庄头、拴马、潭上5个村党支部。全乡上下结合上级对该乡“旅游之乡”的定位,围绕旅游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重点是进行青河川河道治理,老村改造的前期规划。截止2007年底,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67500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63000万元的107%;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480元,占全年目标任务3280元的10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00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15000万元的1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100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4700万元的107%;财政收入完成868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678万元的118%;税收入库完成1430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1100万元的118%。
科教文卫
全乡共有初中1所、小学11所,中心幼儿园一所,132个教学班级,学生3781名,教师236人。为实现教育强乡战略,石井乡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力度建设,先后对石井、印头、庄头、红岩似、元古洞、潭上、太平庄、介庄、山头等小学实施危房改造及扩建工程,改善了办学条件。全面实施了教育“两免一补”项目和对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妥善调整了中小学布局,大力开展学校创建活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石井乡卫生院共分两个分院,容纳35个床位,专业人员42人,村级卫生所共有29个,乡村医生70人。医疗卫生条件基本满足人们的就医需求。该乡每年在全乡29个行政村开展争创“好支书”、“好村委主任”、“好民调主任”、“好计生专干”、“五好家庭”、“优秀共产党员”“好媳妇”、“致富能手”等活动,带领和辐射全乡群众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并成立新农村文艺宣传队,利用文化大院阵地组织各种健康向上的群体性文艺活动,在“儿童节”、“妇女节”、“重阳节”、“元霄节”等节日里组织大型民间娱乐活动,增强了广大干群的精神文明意识,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农业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改善现有农业落后状况,该乡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引导、支持、保护、服务”的方针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创立“田仙红”、“栈道红”两个品牌。北薛庄500亩石榴和占到1500亩苹果,分别获得省优品牌称号。同时以“田仙红”和“栈道红”为依托大力发展林果业,2002年应用无公害管理技术,完成果树套袋400亩。引进石榴新品种,完成品种更新200亩。“栈道红”苹果进行老树改造200亩。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010万元,比去年增长6.2%,粮食总产量1572吨,干鲜果品1994吨,比去年增长11.6%。农民纯收入3745元。2002年响应鹿泉市委、市政府号召退耕还林。同时制定以后农业发展的思路:一是该乡要将引岗渠以上几千亩旱地全部退耕。2002年退耕1500亩。二是建成以封庄为基地的千亩核桃园,2002年已完成700亩。
所获荣誉
石井乡党委、政府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党的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贸小区为载体,不断加大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促进农业增效的基础上,按照“依托采石业,夯实玛钢业,发展旅游业,带动新项目,努力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工作思路,不断加快“打造经济强乡,树立石井形象”和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石井乡先后被国家、省、市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石家庄市卫生标兵单位”、“石家庄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鹿泉市文明乡镇”,多次被评为“鹿泉市政绩突出单位”。
区划归属
一、清.光绪四年(1878年)《获鹿县志》记载:现石井乡属“在城社管辖城内、东关、南关、西关、顺城关,并领村十七……薛家庄、石井、山后张庄、山后封家庄、黄岩、栈道……”。二、民国时期,石井乡属“第一区即在城区”。第一区35村编为35乡。其中管辖薛家庄、石井、山后张庄、山后封家庄、黄岩、栈道等。三、抗日战争时期,初期,县城、铁路沿线敌强我弱,我方无区划设置。1940年初,日军对冶河以东地区各县实行了分割控制。8月,中共晋察冀四地委为了开辟获鹿、平山、井陉、正定四县接壤地带的抗日工作,决定将地处滹沱河以南,正太铁路以北,冶河以东,平汉铁路以西三角地带的获鹿县路北、平山县城东十六区、井陉县河东三区全部和四区之一部、正定县的大河一带合并建立新政区,并将这一新政区命名为建屏县,随即撤销获鹿(路北)县。1940年8月13日,中共建屏县委和建屏县政府在牛山村成立,机关驻地先后在牛山、上三汲、北七汲、庄沟、小陈庄、西回舍、封城等村,对外称派报社,至1945年11月,先后七个区设置。石井乡属第五区,系获鹿县民国时期的在城区、于底区部分村庄及周边一些村庄,所辖村庄由1942年的6个村,1945年初增加到39个村。其中辖黄岩、封家庄、张家庄、东庄、小封庄、岸下、石井、北薛庄等村。栈道属第一区,第一区管辖获鹿县城西部及井陉县邻近村庄。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中共冀晋区第四地方委员会、冀晋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牛山村建立中共获鹿(路北)县委和获鹿(路北)县政府。机关先后驻牛山、马山、宜安、南鲍庄、北鲍庄、西鲍庄、李村等地,县委对外称政治部。1945年11月——1946年3月,属第七区,辖栈道、谷家峪、东胡申铺、西胡申铺、白鹿泉、西杨庄、段庄、西薛庄、枣林、郄庄、花园、曹坊、东土门、西土门等和县城诸村。1946年3月并入第一区。(获鹿城西部乃至井陉县临近村庄),1947年6月,上级决定正太铁路以北五里地以内划归获鹿(路南)县,和井陉(路南)县,随即区划改变。其余资料不详。五、解放以后,1948年1月12日,获鹿县路南、路北合并,获鹿县划为10个区(市)。县城西部的庄子头区和后来的土门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1月——4月石井乡部分村庄属一区,驻庄子头,辖获鹿县城西部及井陉县邻近村庄,其中有北薛庄、石井等42村。第二阶段:1948年4月——9月为七区,井陉的村庄划回去以后,其他村庄划为七区,驻地迁至土门。辖北薛庄、石井等28村。第三阶段:1948年9月——1949年9月为一区,驻土门。辖北薛庄、石井等28村。石井乡大部分村庄属二区,驻东焦,其中辖栈道、岸下、张庄、东庄、封庄、黄岩、天井沟。六、建国以后,1949年10月,石井乡大部村庄属驻土门的第一区,其中辖石井、栈道、岸下、北薛庄等27个行政村。部分村庄属驻牛山的第二区,其中辖天井沟、黄岩、张庄、封庄、东庄等行政村。1950年1月20日,获鹿县划为8个区,第一区,驻土门,其中辖石井、栈道、岸下、北薛庄、黄岩、张庄、封庄、东庄等36个行政村。天井沟属驻李村的第四区。1950年5月,获鹿县划为6个区,一区(城关区)、二区(土门区)合并为一区。辖石井、栈道、岸下、北薛庄、黄岩、张庄、封庄、东庄等55个行政村。天井沟属驻李村的第四区。1953年5月——1956年7月全县下设6区(镇)和57个乡5个乡级镇。1953年根据中央关于政权组织“四实三虚”的原则,即中央、省、县、乡为一级政权组织,大行政区、专区、区都是督促检查机关的原则,区政府又改为区公所,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第一区设12个乡,其中有:石井乡,辖石井、北薛庄。栈道乡,辖栈道、岸下。黄岩乡,辖黄岩、天井沟。山后封庄乡,辖山后封庄、高家窑、张庄、东庄。1956年7月,全县区划24个(后划为22个)乡镇。石井乡,辖石井、北薛庄、岸下、栈道,张庄、封庄、东庄、黄岩,天井沟(1957年4月划入),共9村。张庄乡,辖张庄、封庄、东庄、黄岩、天井沟5村,1957年4月并入石井乡。七、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年8月,全县成立5个人民公社,城关镇为获鹿县第一人民公社,9月改为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3月23日,改为城关人民公社,管辖原城关镇和原第一区(土门区)所辖村庄,驻城关。下设城关、石井、张庄、栈道、土门、胡申、梁庄、杜家庄、申后9个管理区,辖44个村。1961年5月公社规模划小,石井、张庄、栈道三管理区划为石井公社,辖石井、北薛庄、岸下、栈道、张庄、东庄、封庄、黄岩、天井沟、杨庄、曹庄11生产大队(村)。八、文化大革命时期,1967年1月,造反派夺权,成立三结合领导小组。1968年2月,公社、大队先后分别成立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1970年10月,复建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5月5日,曹庄、杨庄改属城关公社管辖。1981年12月,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建立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4月,公社改为乡,建立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建立村民委员会。石井乡原在石井村办公,——年迁现址。
基础建设
全乡完成通组入户道路49公里;建设文化大院19个,改、扩建标准化卫生室23个;便民超市完成26个;完成沼气建设2600座;有线电视全面完成;现代远程教育完成20个村;面积达100平方米的乡级便民服务中心正式运营。按照“四改四化五有六好”的标准对潭上村、龙潭沟村和郭洼村进行建设,从完善排水设施、主干道绿化及整修残墙断壁入手,进行综合整治。筹资12万余元,栽植各种树木12000余株,整修残墙断壁1500余米,安装路灯60盏,建沼气池370座,新农村书屋、文化大院及便民超市等基础设施项目已投入使用。并建立了村容村貌、路容路貌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每村成立了3人的环卫队,做到卫生天天保洁,垃圾及时清运处理。2008年对潭上村在功能上进一步完善,使之成为带动周边村发展的一个榜样。